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727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杜渐走了。
  索靖对这一行人很是放心,因为用不了多久,宋晟的大军就会前来接应。何况整个天山以北,除了孛罗城之外,就没多少帖木儿的军队,不存在被人截走的可能。
  至于半路逃走,索靖倒很想看看,谁能在侦察兵与安全局的控制下离开,如果真能,那要恭喜他了。
  侦察兵房崇带人率先抵达昌都剌的大本营,奏报朱棣:“侦察兵与安全局联手,已将哈里所部俘虏,哈里也已经被活捉,正在前来的路上,宋将军已带人接应。”
  朱棣、徐辉祖、杨荣等人大喜。
  哈里被抓,对于吸引帖木儿的主力前来作战极有帮助,大明也可以从容布置阵型,坐等帖木儿的大军,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
  “太好了!”
  朱棣踱步,兴奋溢于言表。
  徐辉祖当即道:“大将军,我们需要马上给皇上写报捷文书,皇上这些日子里一定担忧太多了。”
  朱棣连连点头。
  虽然朱允炆几次发来文书,都是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甚至考虑的还是战后重建西域的问题,但字里行间,依旧透着对战局的担忧,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杨荣,我来念,你来写!”
  朱棣看向杨荣。
  杨荣连忙摊开纸张,提笔蘸墨。
  朱棣沉吟一二,肃然道:“臣朱棣顿首于天山之北,自八月二十一日亦力把里城为哈里所破,哈里率四万精锐骑兵进入孛罗城。袁岳奉命引战,战斩敌将木图卢……为吸引哈里进入昌都剌决战,我军先后放弃西面、北面、东北诸地……”
  “北塔山之战,火器雷鸣,敌将丧胆,卡拉奇臣服,一战俘虏敌军八千余,军威大振!即破卡拉奇,布阵昌都剌,兵列左、右、中,迎敌三路!右翼徐辉祖战迎战敌将羌支历,弩箭阵发威,三千营战而胜之,徐辉祖冲锋于前,身负箭伤而不退……”
  “左翼杨荣、徐膺绪与哈密卫一干将领,以火铳兵伤敌,以骑兵拖敌,以刺刀手、盾牌手主战,败敌将巴启山,俘虏之……”


第八百八十九章 朱允炆很难(一更)
  笔端流转,遒劲刚劲,力透纸背!
  朱允炆提笔,将毛笔一端轻轻搁置在砚台之上。
  解缙看着朱允炆的文墨,不由眼前一亮,赞叹:“好一句‘追汉唐之汤汤,兴华夏之泱泱’,皇上志在高远,乃是大明子民之福。”
  郁新鄙视了一眼奉承的解缙,进言道:“皇上苦心练字,可是想要效仿宋徽宗,自成一家?”
  解缙脸色一变,就连一旁的杨士奇、夏元吉、梅殷、铁铉等人也感觉郁新的话有些过分,谁不知道宋徽宗什么货色,什么结局,朱允炆不过练了半个月的字,你至于把两个人比对在一起吗?
  朱允炆看了一眼郁新,并没有呵斥,而是摇了摇头,叹道:“西域之事未定,朕难以安心。舞文弄墨,不过是求个心静。既然你们都在,就说说西域之事吧。”
  “昨日的西征是文书你们也看过了,帖木儿的先锋军攻破了亦力把里城,沙米查干被我军俘虏于阿拉山口,哈里趁胜进入天山以北。燕王布阵昌都剌,其与哈里的对决到今日也该落下帷幕,分出胜负了吧?”
  铁铉也有些隐忧,但面对朱允炆,却不得不说:“皇上,燕王善战,统军经验丰富,又有十万京军,五万边军,随行之中更是猛将如云,定能一战灭哈里。”
  梅殷不敢说出如此豪情壮志的话,自接手五军都督府之后,梅殷才深入了解了帖木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了解到了其真正的强大,朱棣到底能不能打败帖木儿,打败帖木儿的先锋,梅殷都很是担忧。
  火器?
  梅殷没有亲眼见识过火器的战斗威力,不知道凭借着火器大明能不能取胜。如果火器靠不住,朱棣还有什么本领来战胜帖木儿?
  前景堪忧!
  可作为臣子的,梅殷需要分担朱允炆的压力,只好宽慰:“军士气势威武,战意旺盛,又有诸多火器,赢下哈里应不是太难。”
  朱允炆多少有些无奈,八月下旬的奏报,九月下旬到,隔着一个月的时间,想要了解个最新的情报都不可能。
  对于哈里,朱允炆真的没有太过担忧,而是担忧哈里背后的帖木儿,这个瘸子是一个战争天才,他有着极强大的统治力,也有着极厉害的作战天赋。
  大明敢于出嘉峪关,放弃城关固守的方案,选择到西域与帖木儿决战,最大的倚仗就是火器。
  可火器是无敌的吗?
  不,并不是!
  对付火器的方法有很多,如坑道,如巨铁盾,如重骑兵。
  听说哈里在攻打亦力把里城的时候,动用了威力巨大的回回炮,这玩意可以将一百多斤的石头丢出去二百五十步,未必不能将脑袋大的石头丢出个一里,而这种巨木装置,靠着一两个火药弹的碎片根本无法完全破坏。
  如果帖木儿将一堆回回炮拉到阵前,大明这边扔火药弹,帖木儿那边扔石头……
  战场的变数太多,帖木儿的手段到底有多少,没有人能摸清楚。
  朱允炆担心帖木儿过早知道火器的秘密,给最后的决战带来困难,也担心过大的损失,导致大明在打败帖木儿之后,无法将其彻底扫出西域,被迫打一场持久的战争。
  速战速决,这是必须要做到的!
  可帖木儿是强大的,想要实现速战速决需要太大的难度。
  朱允炆背着双手,走出屋外,如今已是深秋,马上进入冬日,西北的后勤运输压力会越来越大,哪怕是朱棣将驼城雪藏,转去帮助运输大量的物资,可西域需要的物资又岂是一点半点!
  从眼下来看,冬日决战将是定局!这也意味着征西大军需要在西域过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战胜帖木儿之后继续进军,继而安全控制整个西域!
  换言之,大军需要的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粮草,而是四个月的粮草,至少要坚持到大军明年开春所需用度!
  现在陕西、山西、四川都很困难,为了筹集粮食,调动民力运往西域,不少地方出现了问题,如四川一些土司趁势杀了送粮队,拉走粮食准备自己过冬享受,一些百姓畏惧送粮,甚至还有人半路逃走。
  而陕西百姓更是疲惫,为了保障西北军粮,这里的百姓被征调的时间最长,任务也最是繁重,虽然许多百姓理解朝廷,但还是有些人不满,甚至还有人借机宣传白莲教,直接拉了几百人杀掉官兵,跑到山里到土匪去了。
  百姓难,当官的难,朝廷也难。
  可再难,也必须考虑到冬日大雪封路,无法向西域运粮的问题,必须筹备足够多的粮食送到哈密去!
  朱允炆担忧的事绝非只是西域一地,而是大半个大明。虽说茹瑺坐镇山西,黄观坐镇四川,刘贞坐镇陕西,可保地方问题不大,但这些小问题都在积累,都在发酵,若不能早点结束西域战事,小问题很可能会演变为大问题。
  内阁、户部、吏部、兵部、五军都督府,都在全力支持西北,派遣了一批批官员,协调物资,安抚民心,国子监甚至还抽调出先生去西北抚慰百姓。
  可这些办法坚持不了太久,百姓需要的是现实的安稳而不是无休止的征调送粮,许多人并不关心什么帖木儿、铁木真,他们只在乎自家的二亩地。
  给他们说民族大义,说保家卫国,说句不太好听的话,颇是有些对牛弹琴,百姓的觉悟还远远不够,他们还缺乏对华夏,汉人,国家的深度认可。
  所以,才有了臣服蒙古铁骑。
  所以,才有了尚未发生但历史上发生了的剃头编辫子。
  但朱允炆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了解决民怨,已经下了血本,甚至还给征调送粮百姓免除了一半的农税,如果这样还做不到稳定的后勤,那朱允炆只能动用最后的暴力机器,逼迫他们去送粮了!
  西域不容有失,大军后勤不容有延误!
  梅殷看着凝望西北的朱棣,提了个醒:“皇上,西北事自有大将军与十五万军士,不必太过担忧。倒是水师请战的事……”
  郁新皱眉,对梅殷道:“眼下西北出了诸多问题,水师请战的事不妨拖延一二。朝廷不宜在此时再起兵戈之事。”
  解缙也有着重重担忧:“臣也认为,水师暂留琴岛整训为最佳,朝廷需要腾出更多精力去处置西北与西域事。若此时命水师出征倭国,兵发对马岛,说不得会激怒倭国,大举进兵我沿海诸地,届时想要收拾残局就不太容易……”
  朱允炆没有说话,依旧看着西北。
  梅殷很是不满,面对解缙、郁新两位阁臣,发怒道:“出兵对马岛是早就定好的军策,我们的将士已经在那里等待多时,为了这一战,他们日夜训练,如今朝廷要无限期拖延,我如何给他们开口,如何给他们解释?”
  郁新板着脸:“军士听命行事,有何必要解释?西北事最重,能不折腾其他事,就应该力求安稳。荣国公,这不是无限期的推延,只是事有轻重缓急。一旦西北事了结,再出兵对马岛也不迟。”
  梅殷脸上挂不住:“什么轻重缓急!阳江船厂被攻破,军士被杀,船匠被掠走,这事如何能说不重?我大明对倭国宣战日久,却迟迟没有真正的行动,只是拦截一些倭国船只,若长期以往,岂不是成了笑话?”
  “南洋诸国在看着我们,朝-鲜也在看着我们,怕是倭国的足利义满已经在嗤笑我们无能了!皇上,臣请给琴岛水师命,准其出征对马岛!”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转过身,严肃地说:“燕王必然会打败帖木儿,西域事一定会在开春时结束!快马传令陕西、山西、四川三省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务必在十一月之前送完最后一批粮食,若自认不能,立即辞官,无需朕批复,副手接任,副手不能,次接替!哪怕是将整个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的官员都换了,朕也要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按期送粮!”
  听着朱允炆不容反对的命令,解缙、郁新、夏元吉等人脸色变得凝重起来,这就是不惜代价了!不过事已至此,战争已经开始了,不把帖木儿打败,大明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哪怕是委屈下百姓,委屈下地方,也必须去做了。
  朱允炆看向铁铉:“你领兵部,如何看待琴岛水师请战一事?”
  铁铉犹豫了下,看向郁新与解缙。
  朱允炆冷厉地呵斥:“是朕在问你话,不是他们再问你!怎么,你一个堂堂兵部尚书,已经成为了阁臣的僚属不成?!”
  此话一出,解缙与郁新顿觉浑身发冷。
  这是什么意思?
  皇上是在说内阁结党,控制六部,操控朝臣?
  铁铉打了个哆嗦,平日里内阁处理诸多政务,六部地位俨然低于内阁。可在内阁设置之初,包括运作至今,也没有任何人说过内阁是凌驾于六部之上,更没有谁说过六部需要向内阁负责。
  当长期以来,内阁把持着一些政务处理权,加之又在宫内,与皇帝接触过多,话语权又重,导致朝廷官员往往认为内阁大臣是“丞相”,自觉向其负责。
  现在听朱允炆的意思,内阁就是内阁,还不是丞相,六部是六部,也不是内阁之下的衙署与附庸。或许,朱允炆是对内阁中诸多行事有些不满了吧……
  铁铉见解缙、郁新请罪,连忙解释:“皇上,臣之所以看两位阁臣,只是因为臣之意见与其相左。臣以为,进军对马岛之事早已敲定,不宜拖延,以免让水师将士寒心,也徒让朝-鲜看了笑话,失了国威。”
  朱允炆脸色缓和了一些,看向杨士奇:“你认为呢?”
  杨士奇分析道:“西北事之忧,忧在后勤,而后勤又侧重于陕西、山西、四川等地,与山东琴岛水师并无多少干系,且水师相应粮草早已到位,不存在额外增加负担之事。加上军策已定,宣战日久,是时候用一场战争告诉倭国与藩属国,大明不是好惹的。”


第八百九十章 艰难前进的大明(二更)
  杨士奇反对内阁的保守与过度谨慎,西北事虽然繁多,出现了诸多不足,但整体大局依旧可控,只要再坚持两个月,征西大军的后勤就足够囤积至明年开春所需物资,百姓自然也会在元旦前后回到家中,一切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因西北繁杂的事而束手束脚东面的手,这是不合适的。
  自二月阳江船厂事件之后,大明始终都没有给倭国一个真正的教训,水师空前的搜寻与动作,也只能是清剿一干海贼、少量倭国船只,即没有找到陈祖义,也没有让倭国付出代价,再这样下去,南洋诸国与西洋诸国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
  大明也不咋滴,你看,海贼和倭国都欺负了大明,这不没事的嘛。
  难道我们还不如海贼,不如倭国?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笑嘻嘻的老好人,文官可以去当,武将不能!内阁可以去当,皇帝不能!
  如果大明是一个是人,那必须是一名威风凛凛,不可亵渎、随意招惹的战神,他可以脱下盔甲,穿上儒服,可以手持书卷,书写春秋,但他必须有强壮的体质,有敢于亮剑与作战的血性、勇气。
  杨士奇很清楚,这个世界除了帖木儿之外,已经没有人是大明真正的对手,更没有人可以迫使大明选择蛰伏、韬光养晦,既然不需要忍耐,既然拥有战而胜之的力量,就没必要让敌人看笑话。
  朱允炆看着沉稳又不失锐气的杨士奇,这些年他的变化很大,尤其是受国子监新学的影响,他已经不再是纯碎的儒士,而逐渐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具有高度洞察力与远见的政治老手,加上他本身的经历与磨练,多年打下的人脉,他已然站稳了朝堂。
  朱允炆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解缙与郁新,抬手道:“起来吧,内阁有诸多功劳,朕是知晓的,这些日子以来,你们确实劳心劳力了。然眼下茹瑺在巡抚山西,陈迪在督造北-京城,张紞又在交趾,他们一时半会都无法回来,不妨就由内阁、六部商议,自尚书中选一人进入内阁吧。”
  解缙、郁新正是惊魂之中,如何都说不出反对的话。
  梅殷看向杨士奇与铁铉,最终将目光停留在了杨士奇身上,心想:
  此人,当入内阁!
  自建文登基之后,梅殷就低调起来,安稳过自己的日子。若不是徐辉祖执意跟随大军西征,梅殷怕也不会主事五军都督府。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72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27/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