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津多少还认识两个字,知道李贵龄太过直接,触怒了大明,必然是办不成事的,连忙说:“我们只是想求个安稳,求一个保证。大明有句话说得好,唇亡齿寒,建州女真在哪里,建州卫在哪里,相信大明比任何人都清楚,现在大明将军队直接摆放在朝-鲜家门口,我们不免担忧与发问,明朝到底想要什么?”
铁铉、梅殷等人还想要说话,朱允炆却摆了摆手,起身走向郑津、李贵龄,道:“朕告诉你们,建州女真诸部落,在鸭绿江以北,大明与朝-鲜之间的国界线,以鸭绿江为准。在大明领土上,招抚大明的臣民,派驻大明的军士,有什么问题吗?”
郑津、李贵龄吃了一惊,没想到朱允炆竟然是如此的强势!
铁铉、梅殷、解缙等人听着就解气,没错啊,那里是大明的土地,大明想干嘛就干嘛,啥时候轮到你们朝-鲜说三道四了?
朱允炆继续说道:“胡里改部臣服大明,朕给自己的百姓衣物、食物有错吗?胡里改部面临着野人女真的威胁,朕派军队守护他们的家园,让他们过上安稳的日子,有错吗?怎么,大明做事,需要朝-鲜来教吗?李芳远已经有这个胆量了吗?”
几句话下来,郑津、李贵龄已是大汗淋漓,低着头不敢言语。
朱允炆的气势与话语实在是太重了,别说朝-鲜使臣,就是其他使臣也感觉到了一种上位者的压迫感,帝王的愤怒啊,就这气势,自家的那位就不能比。
朱允炆停下脚步,看着有些颤抖的朝-鲜使臣,语气一变,转为温和,说:“朝-鲜乃是大明永不征讨之国,此乃太祖祖制。朕也愿与朝-鲜睦邻友好,共修太平之福,只要朝-鲜不负大明,大明定不会负朝-鲜。朕派使臣深入辽东,招抚女真各部落,可不是为了图谋朝-鲜领土,而是为了确保辽东安稳大局。”
“你们也知道建州女真在哪里,也清楚他们一旦乱起来朝-鲜也会受伤,朕这样做,也是为了明、朝两国百姓,为了这社稷稳泰,现在,你们还有什么疑惑吗?”
郑津、李贵龄哆嗦地低下头,低声喊道:“没有。”
朱允炆甩袖走了回去,大声喊道;“使臣不懂这些道理,那李芳远坐在王位之上,竟然也不懂这浅显的道理吗?”
郑津、李贵龄瞪大双眼,惊恐地看着朱允炆。
这句话的潜台词两个人可都听懂了,那意思就是,李芳远坐在王位上,这点事都处理不好,是不是不想坐那个位置了?
换句话,李芳远再不识时务,就让朝-鲜换个人当国王吧。
这可就有点危险了。
郑津、李贵龄对视了一眼,李贵龄连忙叩头,喊道:“臣是粗人,此事与国王无关,是我听闻建州卫消息之后说胡话,还请天朝皇帝恕罪。”
郑津也连忙告饶:“我们有错,错误理解了明朝皇帝的良苦用心。”
不低头不行啊,万一朱允炆将怒火发在李芳远身上,这两个使臣回去之后,还不得先李芳远一步……
为了李芳远的位置,为了自家上下老小,为了两国太平,不低头也得低头。
朱允炆看着告饶的两人,摆了摆手,道:“告诉你们的国王,大明是朝-鲜的朋友,不是敌人,大明在境内想做什么,招抚谁,将军队派驻在哪里,是大明自己的事,也不容许任何外人插手。”
李贵龄很想说,猛哥帖木儿的事就不是明朝自己的事,他人是朝-鲜的万户,朝-鲜的官员啊,你们明目张胆招揽朝-鲜官员,怎么说不关朝-鲜的事?
可李贵龄不敢说,因为猛哥帖木儿所在的地盘,还真的就是在鸭绿江以北,那里确实是大明的地盘,这一点李成桂都是点头认可的,何况是李芳远。
如果朱允炆说一句,为何朝-鲜的官在大明的领土上,说朝-鲜入侵了大明,这事还咋解决……
事情已经不好收场了,再火上浇油,恐怕真的会引起两国战事,这绝对不是李芳远希望看到的,也不是他能承受得住的。
不说了,认错,咱想回家了。
朱允炆抬了抬手,让两人退下,然后看向其他使臣:“说吧,可还有使臣有事要商议。”
占城使臣孙子布走了出来,道:“尊贵的天朝皇帝,我等率使臣前来,是奉占巴的赖国王之命,乞求与大明和亲,希望能让王孙与大明美丽的公主成婚,联姻以成一家之人,还请皇上恩准。”
“和亲?”
朱允炆愣了下,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有些恼怒,这占城使臣不老实啊,年前一句风声都没透漏出来过,现在突然说要和亲,实在是让礼部措手不及。
朱允炆可以理解占城国王-占巴的赖的心情,占城此时夹在暹罗与大明之间,北面是大明的交趾,有大军驻守不说,还有水师一个分部,西面是暹罗,自己就那么一点点地盘,还挨着大海,根本就不好混,万一韩观哪天抽了风带人杀过去,估计死都不知道因为啥。
而且去年时,明军以三百侦察兵覆灭三千安南流寇的消息威慑南洋诸国,这件事对占城的冲击力实在是太大了,三百人就能干翻三千人,那韩观几万人,还不把占城给一脚踢没了?
和亲,是缓解占巴的赖生死担忧的一个良方,只要与大明和亲,成为一家人,那占城就是安全的。
朱允炆看着孙子布,笑着说:“朕给大明的女儿算过命数,她们中无一人有和亲的命。”
孙子布一时语噎,看着朱允炆,很想问问啥时候算的。
耶嘉僧远想说话,朱允炆抬手打断:“明无和亲一说,朕知晓占城国王的担忧,但你们也可以放心,南洋诸国使臣都可以放心,大明遵守《共和贸易书》中的条款,绝不会无故开启战端,更不会让南洋诸国混乱,这与大明贸易利益不符,与诸国利益不符。”
孙子布无奈,朱允炆亲口否决了和亲,还直接堵死了和亲的可能,不过还好,朱允炆亲口承诺遵循《共和贸易书》,这也算是一个收获。
“一年来,海洋贸易收获颇丰,货物转运,互通有无,可谓是城惠诸国。朕希望看到南洋太平,看到诸国和睦,愿与诸国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朱允炆的表态,赢得了南洋诸国使臣的掌声,他们都畏惧大明这个庞然大物。
使臣们放松了,他们认识到了大明并没有走称霸之路,也没有无节制地战争与扩张,大明遵守了《共和贸易书》,守护了和平。
对于使臣而言,这些收获,就是最宝贵的,远比什么赏赐更为宝贵。
宴会结束,杨士奇如何安排人员,夏元吉如何沟通贸易,这些事都不需要朱允炆亲自过问,朱允炆也没有心思放在使臣身上。
翌日朝会。
朱允炆公开了大明准备西征的消息,这个消息对于朝臣而言,已不是什么秘密,京军那么大动静,朱棣频繁调动与约谈武将,是个有耳目的官员都知道大明正在发生着什么事。
朝臣反对西征的声音被朱允炆直接忽视了,以强硬的手段,对户部、工部、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下达了西征的命令。
官员反对虽有,但户部尚书夏元吉,工部尚书郑赐,兵部尚书铁铉,五军都督府府事徐辉祖与暂代府事梅殷,都是主战派,包括内阁大臣解缙,礼部尚书杨士奇等等,也是主战派,反对声在六部都掀不起风浪来。
帖木儿东征,大明不可能不出兵,如此强敌,如此猛兽,不西征怎么可能?
既然要打,那就打吧。
大明人不怕战争,安南之战,灭国之功,大明都做到了,去西域再多打几次仗,顺便收回整个西域,也不是不可以做的事。
一旦做到,对于这个时代,对于建文满朝,都将是无上的光荣,远迈汉唐的盛世,也将就此宣布来临!
PS:
感谢c4d的个人练习生(孤)兄弟特意跑过来打赏支持惊雪,感动,谢谢支持。
欠下v臭不要脸v读者兄弟的章节,终于补上了,感谢一路以来的支持。后面惊雪会继续努力,下个月尽量多更新回报大家。
第八百零一章 跨越十年的友谊
朝廷要西征?
鸿胪寺序班王全臻确定消息之后,冲出了衙署,一路奔跑,穿过中城,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也没有停歇,一口气跑到了金川门外,整个人弯着腰,双手放在腿上,剧烈地喘息着。
走过京师最大的粮仓,穿过一片民居,又走了两里路,此时,炊烟从一处处人家升起,夕阳的红光温柔地留恋着这一片大地。
王全臻走到一处人家门外,止住了脚步。
半人高的篱笆是枯杨木扎成的,庭院收拾的很是平整,北面是两间连在一起的茅草屋,西面是一颗光秃秃的柳树,南面开出了四五步的菜圃,东面堆着劈柴。
一个中年妇人腰间系着围裙,手中拿着几片白菜叶子,刚想打水清洗下,抬头便看到了门外的人,看看其头戴官帽,身着蓝色官服,也不走,就站在门口,不由开口问道:“官家可是有事?”
王全臻眼睛一热,看着中年妇女,道:“你是,傅家陈氏,陈大嫂吧?”
傅氏微微点了点头。
王全臻喉咙动了动,哽咽了下,对傅氏说:“大嫂,还请仔细看看,我是王全臻啊,十年前的春天,我拜访傅兄,大嫂招待于我,临走时,还塞给了我六个鸡蛋!”
傅氏看着伸出手比划的王全臻,记忆终于翻过厚重而苍凉的岁月,回到了十年前的春天,记起了眼前的人。
“你是傅安的同僚,王全臻?”
傅氏走上前,心头满是感触。
王全臻重重点头,看着头发已有些间白的妇人,道:“大嫂,我今日来,是想告诉你一个消息。”
傅氏打开门,请王全臻进来,说:“什么消息不消息的,先放一放,等我做了饭,好好招待招待你。多少年了,难得见到故人。”
王全臻听了这话,不由更是难过,强忍着说:“我找过你们好多年,可惜都没有消息……”
傅氏呵呵笑了笑,王全臻找过应该是真的,绝不是没有消息,而是有消息也没用。
自从夫君傅安带使臣出使西域再无音讯之后,朝廷就把傅家遗忘了,后来连微薄的俸禄也停发了,孤儿寡母,想住南京城里都困难,一开始还有傅家族人与娘家人接济,总还活得下去,可一年,两年,三年,没人愿意总接济下去。
无奈之下,自己只好带着儿子不断搬家,从城里到城外,从城外到城郊,最后到这里。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自己三迁纯碎就是为了省点钱活下去啊。
傅氏笑着招待王全臻,一个十年前的故人,竟能在十年之后找上门来,看得出来,他很用心,很是重感情的。
王全臻看着简陋的庭院与茅草屋,不由地抬了抬袖子:“大嫂,冬日可怎么熬过来的?”
傅氏笑了笑,指了指一旁的劈柴:“城里人都用了煤炭,可咱外面没那么讲究,有点劈柴烧烧火总还是过得去,只不过冬天可真冷啊,这几天回暖,我这脚可算是倒了霉。”
冻脚的滋味王全臻是知道的,痒到恨不得自己拿刀子砍了脚指头。
“你且坐着,我去做饭,过会傅霖可就要回来了,他现在在码头出苦力,当年你还让他好好读书,哎,这小子不是那块料啊。”
傅氏说着,便要转身。
王全臻知道傅霖,那是傅安唯一的儿子,小的时候可是聪明,不到八岁,就已经通读了四书,谈起道理来头头是道,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
只可惜,傅安一去再不无音讯,朝廷的冷漠与遗忘,怕是彻底伤透了曾经的少年,放弃了仕途吧。
“我有话要说!”
王全臻喊住了傅氏,极是认真。
傅氏转过身,见王全臻一脸严肃,便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然后解开了围裙,用手整理了下头发,方开口道:“好,你说吧。”
王全臻嘴角哆嗦了下,张嘴几次,又不知从哪里说起,沉默了会,才双眼含泪说:“我王全臻与傅安虽是同僚,但也是挚友,我尊他为兄长,敬其为人,引为知己。傅兄远去西域出使,九年不曾有任何消息。今日我来,是想要找大嫂讨要一件信物,我想亲自去西域,找寻傅兄踪迹。”
傅氏眼眶微红,十年过去了,多少物是人非,他还记得傅安,甚至愿意冒险去西域找寻一个很可能死在荒漠里的人!
王全臻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傅安找回来,哪怕他死了,也一定要将他的尸骨带回来!
当年的六个鸡蛋,是傅家全部的鸡蛋。
他们倾尽全力帮助过自己,给予过自己,而自己却踌躇了十年,犹豫了十年!
不能再等了,自己只需要一枚信物,带着这个寄托,这个念头,一头扎入茫茫大漠,前往遥远至极的西域,去寻找一个可能不存在的人。
“你是说,我父亲可能还活着?”
王全臻身后传来了声音,转身看去,只见一个健壮的年轻人站在身后,个子比自己还高一些,虽然穿着冬天的衣服,但从其那宽大而厚实的手掌可以看出,他是出苦力,有把气力的人。
“你是傅霖?”
王全臻有些恍惚,当年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可惜了,他没有踏入仕途。
“王叔,我记得你,叙旧的话先不说,你刚刚说要去西域?我父亲还活着吗?可是有什么消息了?”
傅霖连忙问。
王全臻见傅氏也看着,便叹了一口气,摇头道:“我确实没有傅兄的消息。”
傅霖与傅氏有些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