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651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这一年,出奇的寒。
  猛哥帖木儿坐在帐篷里,双手放在火堆上,一旁是族亲把儿逊、李猛哥不花,斡朵里部的重要人物。
  帐篷被掀开了,一阵冷气窜了进来,温度骤然下降。
  就在猛哥帖木儿皱眉的时候,抬头看到了十六岁的长子阿古走了过来,舒展开眉头,道:“可打探到消息了?”
  阿古点了点头,与把儿逊、李猛哥不花打了照顾,便坐在猛哥帖木儿一旁烤着手说:“父亲,两位叔叔,不久之前传来消息,朝-鲜国王李芳远已经下了命令,让大护军李愉带兵来我们部落。”
  “带兵?”
  把儿逊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猛哥帖木儿加了一根劈柴,平静地问:“带多少兵,可知道?”
  阿古停顿了下,说:“一千。”
  李猛哥不花阴沉着脸,一千军士是不多,但对现在疲弱的斡朵里部已经构成了覆灭危机,要知道现在整个斡朵里部只有七百余户,能战青壮还不到两千人。
  把儿逊站了起来,对猛哥帖木儿说:“既然人家带兵来,我们就不能不防备着,我这就去召集族人,准备杀退他们!”
  “坐下!”
  猛哥帖木儿瞪了一眼冲动的把儿逊,安静地烤着火。
  斡朵里部现在很弱,根本就不是朝-鲜军士的对手,何况斡朵里部的北面还有一个强大的宿敌——野人女真!
  猛哥帖木儿出生的时候,斡朵里部居住在图们江北岸。可在他三岁的时候,野人女真兀狄哈达乙麻赤攻击了斡朵里部,导致斡朵里部损失惨重,不得不迁移到南岸更南的阿木河,为了族群安危与延续,猛哥帖木儿接受了朝-鲜的册封,臣服于朝-鲜。
  这些年来,斡朵里部过得虽然艰苦,但好歹没了战乱之忧,直至建文四年,明朝使臣到来,猛哥帖木儿才意识到,留给自己族群选择的时间不多了。
  一个月前,胡里改部的阿哈出亲自带人到了阿木河,劝说自己放弃朝-鲜,转而臣服大明,自己没有同意,不欢而散。
  阿哈出临走之前,留下了一句真挚的警告:
  “建文皇帝虽是年轻,却也是一杀伐果断,极有魄力的人物,你若不臣服大明,他日刀兵之祸降至斡朵里部,我纵是赌上胡里改部,也无法救你。”
  猛哥帖木儿记得很清楚,也明白阿哈出的意思,大明朝通过阿哈出,已经对斡朵里部传递了第二次警告,当下一次大明使臣再来阿木河的时候,若自己再强硬拒绝与赶走大明使臣,战争恐怕将会降临。
  大明朝,可远远比野人女真强大的多,可怕的多,他们一旦出兵,凭借着在辽东的一些布置,吃掉斡朵里部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可问题是,斡朵里部离不开朝-鲜啊。
  就以边界线来说的话,斡朵里部现在所处的阿木河区域,走两步就直接到朝-鲜了啊,如此近的距离,不臣服朝-鲜,臣服大明吗?
  朝-鲜国小,是没办法对抗大明,可人家随便出一千人就能让斡朵里部彻底消失啊,而且就挨着他们,保不准黄昏的时候出兵,太阳还没落下去,自己的脑袋就可以挂在树上摇晃了。
  如此近的距离,没一个安全保障,如何去投靠大明?让明廷驻军八百人吗?自己部落主力才多少人,他们驻军八百人,不就相当于直接将刀子架在了斡朵里部的脖子上吗?
  明廷比朝-鲜还很啊,人家至少需要跑几步,然后挥刀砍杀,大明这是想直接抹人脖子,都不需要跑几步的。
  不答应大明,不行。
  不答应朝-鲜,还不行。
  这日子过得憋屈啊,该怎么办,必须在开春之前想出对策,否则,明廷就会主动出谋划策……
  “不用紧张,李芳远派人来,绝不是想要战争,意在警告罢了。”
  猛哥帖木儿开了口。
  把儿逊有些担忧,开口道:“不可不防备啊,毕竟建州卫设置的消息已经传入了松京,据说李芳远震怒的声音传出了十里之外,今年派去大明的使臣还是以武官为主,怕是想要大明交恶。”
  猛哥帖木儿抬头看着把儿逊,嘴角透着一丝冷笑,问:“李芳远拿什么与大明交恶?当年他爹李成桂奉命进攻大明,结果呢,李成桂带人在鸭绿江的威化岛倒戈哗变,打了回去,这才有了李氏王朝。开国之主都不敢敌对明廷,李芳远敢吗?他就不怕再出现一次威化岛回军?”
  把儿逊被猛哥帖木儿说得一愣,坐了下来,问:“那我们该怎么办?若真要臣服大明,李芳远定不会罢手。”
  李猛哥不花赞同把儿逊的观点,道:“你需要思量清楚,此事关系族群生死。”
  猛哥帖木儿低头看着篝火,陷入沉思,良久之后,才开口说:“且看看李愉带来了什么话吧。”
  顶着酷寒,凛冽北风,朝-鲜的大护军李愉自然是不太高兴的,连带着军士也很是不快,心中都在想:这大冬天的瞎折腾啥,还不如躲在军帐里吃吃喝喝来得舒坦。
  无奈,军令不得违。
  李愉进入斡朵里部,是没有带杀气的,军士们连刀都没握,再说了,这么冷的天,握在刀柄上,都未必能顺利拿下来。
  把儿逊、李猛哥不花等人放下心来,随着猛哥帖木儿迎接李愉,客套两句,引入账内。
  感受到暖意,李愉脸上才有了笑意,拿出教旨,在手中摇晃了下,猛哥帖木儿等人连忙下跪。
  “万户猛哥帖木儿,本王见你忠心耿耿,心情甚慰,特派大护军送来清心元十丸,苏合元三十丸,木绵三千匹,白苎布两千四百匹,以示嘉奖,愿你为本王好好效力,定不亏待……”
  李芳远出手并不算寒酸,给猛哥帖木儿带来了急需的过冬物资,这让把儿逊等人很是高兴。
  猛哥帖木儿想要好好款待李愉,可李愉不像待在这里,话里话外夸了几句,警告了几句,就带着一千军士回去了,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把儿逊欢喜地看着一堆赏赐,对猛哥帖木儿说:“看来这朝-鲜国王还是对我们不错,要不,我们请求内迁,进入朝-鲜得了,这样下去,明廷总无法对我们出手了吧?”
  猛哥帖木儿想了想,凝重地摇了摇头:“好好过冬吧,春天来了,我们再作决定。”
  李猛哥不花疑惑了下,猛哥帖木儿明显是拿定了主意,但他并没有说出来。也是,这个时候还是不要透漏消息的好,无论作出哪一个选择,对斡朵里部来说都不是好事。
  松京。
  李芳远很看重猛哥帖木儿,并不是因为猛哥帖木儿本人多重要,亦或是斡朵里部多强大,而是因为他们一旦臣服大明,大明的军事力量就直接抵达了朝-鲜家门口!
  一步之遥!
  如此近的距离,李芳远睡不安稳。
  胡里改部的阿哈出臣服大明,大明设了建州卫,直接驻军八百,军事力量延伸至婆猪江一带,这里已是逼近鸭绿江,若距离更近的斡朵里部再臣服大明,朱允炆再安排一次驻军,那朝-鲜怕是要陈兵在岸,日夜防备了。
  不过还好,猛哥帖木儿是一个识大体的人,也是一个聪明人,他明白大明不可能护佑他与他的族人,也知道朝-鲜想要灭他如同捏死蝼蚁,他选择了拒绝大明。
  但隐忧还是存在的,阿哈出与猛哥帖木儿关系十分密切,若阿哈出不断游说,后果难料啊。
  可当下的李芳远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派人稳住猛哥帖木儿。
  大明营造北平城,十年后迁都北平的消息早就传入了李芳远耳中,这让李芳远多了一丝想法,这个想法和朱允炆一样,那就是:
  迁都。
  李芳远不喜欢松京,虽然朝-鲜王室在这里好几年了,但李家的宗庙在汉城,最主要的是,松京距离朝明边境太近了,真要发生一点战事,急行军用不了一两天就到了,太危险,而且松京并没有处在朝-鲜的中部,在控制全国上有点难度。
  天下了大雪,三日不停。
  李芳远以“天变地怪,屡彰警告”为由,让群臣讨论要不要迁都。
  群臣倒直接,迁都干嘛,把你家祖庙迁过来不就好了,省时省力,别瞎折腾。
  李芳远郁闷了,不知道朱允炆是怎么搞定的群臣,自己只不过是提了个想法,人家就要移自家宗庙,还有几个询问要不要迁祖坟的……
  可无论如何,大明设置建州卫,一定需要给朝-鲜个交代,否则,这件事没完。
  寒潮南下,江西、贵州、福建等地相继传来冻死人与家畜的报告,因为酷寒的存在,各地官府收到朝廷急报,暂不封印,全力救灾。
  户部紧急调拨了五十万斤棉花至湖广、江西、福建等地,可对于大面积的严寒而言,这不过是杯水车薪,不少人家在寒潮卷过之后,再也没有醒来……


第七百九十五章 买煤风波(一更)
  大雪,冻雨,严寒低温一度逼近两广,冻死的百姓,仅南方诸省上报朝廷的就有七百余人,冻伤者不计其数。
  朱允炆心急如焚,多次召集内阁、六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官员,商议寒潮应对策略。可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谁能拿老天爷怎么办?
  内廷棉花见了底,户部棉花库存也已抽调出去九成,就连南方诸多卫所的棉被也被抽调出去一半,多少军士都要挤着睡一床被子,可寒灾之下是几千万人家,不是这点举措能救得了的。
  煤市街。
  李老三与儿子李晟挑着担子,排着长队准备购买一些煤炭,李九来得稍晚,见队伍排得太长,便溜达到了前面,一看李老三也在,顿时笑开了:“麻烦让一让,我们一起的,刚去茅厕了,抱歉,实在抱歉啊……”
  李老三看了一眼插队的李九,埋怨道:“你这茅厕去得时间有点长啊,该不会是掉坑里了吧?”
  李九见前面队伍动得太慢,索性将扁担放在一旁:“三哥啊,前几天你去茅厕的时候,我可是给你守着的。”
  李晟噗嗤一笑,结果挨了李老三一巴掌,顿时委屈起来。
  李老三哈了一口冷气,道:“这鬼天气,咋这么冷?这是想让人都成冰棍啊。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见如此冷,听说太湖都结冰了。”
  李九将双手插入袖子里,架在胸前,紧着身子道:“可不是,前天长江都结冰了,好在河面宽阔,加上日夜行船,也只在岸边结了两步远的冰。可就是这样,京里的老人都说三代不曾见啊。”
  身后排队的老汉听到,插了句:“我听说都是迁都惹的祸,如果皇上下个罪己诏,说不得这天气就转暖了。”
  “你胡说什么?迁都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李老三转过身,愤怒地握着拳头。
  老汉呵呵笑了笑:“我也只是听人说,那你觉得,为啥前些年都不这么冷,偏偏就是迁都提出来第一年的年末出了如此怪事?这不是上天的警告是什么?”
  李晟转过身,看着老汉,说:“老人家,说迁都惹的祸那全都是居心不良的人,你想想,建文皇上自登基以来,可谓是勤勉为政,活人无数吧,百姓家现在谁还有那么多苛捐杂税?商人家谁还担心被权贵欺负?再说了,迁都北平是无数人点了头同意的事,国子监大辩论的时候,我可是在场,那么多人异口同声支持迁都,缘何只能责怪皇上一人?”
  “若真说是惹了老天爷,降下这灾难,那也是大家一起惹的,皇上一个人下罪己诏也是不够的啊,要不我去国子监,去六部大堂,去北平各地,找几十万人几百万人,一起写告罪文书,烧给老天爷,你看成吗?”
  老汉被李晟说得低下头,不敢再说话,能在国子监大辩论时在场的人,不是官员那就是监生啊,惹不起。
  李晟可不管老汉惭愧与否,接着说:“地震了,说是皇上的错,着了火,说是皇上的错,旱灾怪皇上,涝灾还怪皇上,这天寒地冻,也怪皇上,我就不明白了,如此圣明的君主,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说他的不是?看来,也只有洪武朝的大刀,能让人不提什么罪己诏的话了,回头我就写份奏折,建议皇上恢复洪武祖制,说不得明天天气就转暖了。”
  老汉打了个哆嗦,惊慌地看着李晟,连忙说:“这位小兄弟可不能乱说,是我胡说,我……老子不要煤了!”
  惊吓之余,老汉干脆拿起扁担跑了。
  李九哈哈大笑,拍了拍李晟的肩膀,笑道:“你小子可以啊。”
  李晟呵呵笑了笑,目光中却带着一些担忧。
  将酷寒与迁都联系在一起,主张让朱允炆下罪己诏的最初不是百姓,而是御史。只不过这位御史现在去了辽东,肩负着查看地方冻灾的重要使命,这个天北去,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
  虽然朱允炆压制了言官的言论,但大明的官员都是很有骨气的,听闻消息,最近半个月至少有二十位官员要求朱允炆下罪己诏了。
  李晟只算是国子监的一个寻常监生,无法了解朝堂中更深的斗争,但从民间的舆论来看,酷寒的天气让许多人相信,这与朱允炆大兴土木,准备迁都有关系,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就在李晟沉思时,一个挑着煤炭的农夫从一旁走过,嘴里还骂骂咧咧:“不是人啊,五十斤的蜂窝煤,竟然要一两三钱银子,这价简直是要人命啊。”
  “又涨价了吗?”
  李九眉头紧皱。
  李老三哀叹一声:“今年太冷,许多人家都购置了炉子,煤炭自然也少不了买。往日里,一百斤煤炭也才一两三钱,贵是贵了点,好歹一年冬日用不了多些时日,咬咬牙也能过去,可现在这价疯涨,多少人家怕是用不起啊。”
  “哎,话虽如此,总也比丢了命划算,没炉子,这晚上睡觉都谁不安稳啊,你也知道,我家孩子脚指头都懂得老粗了,一到晚上,刚暖热了就喊痒,太折腾人了。”
  李九苦涩地说。
  队伍一点点向前去,近半个时辰才轮到李老三等人,看着仓库里还有三大堆煤炭,旁边是制好的蜂窝煤,李老三缓了一口气,只要有煤炭,这个冬天就能熬过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6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51/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