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没走多远,索靖便在一处安全的密林中进行了行动部署:“三百人,分三十组,自不同方向,以扇形方式贴近莱岭,按照都司与向导给出的情报,至少需要五天时间抵达莱岭,我给你们十五天,一定要谨记,不可大意,不可粗心,训练时失误没人会要了你们的命,但在这里,谁失误,都是我们侦察兵的耻辱,都是丢皇上的脸面!”
“交趾都司的人都在看着我们,皇上在等我们的好消息,这次入山,务必拿出你们所有的本事,干净利索地解决安南流贼!还有谁有问题?”
“没问题!”
众人齐声。
三百人分三十组,一组只十人,看似极为单薄,但如此布置,也非是索靖托大,而是因为这里是密林深山,人多人少,对于侦察兵的影响不大,而且每一组之间的间距并不算大,只有三至五里,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完全可以向两侧靠拢。
“换装!”
索靖下令。
所有侦察兵拿下行囊,从中取出了绿色的迷彩服,换装之后,便从行囊中取出了一些瓶罐,倒出绿、黄等颜料,然后涂抹在脸上。
“检查、挂装武器!”
索靖按照训练时的程序,一步步执行。
每个军士从脚到头,检查了一遍,甚至还拿出弩拉动了一番,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每个人从行囊中取出了最后一样东西,一个拳头大的长形铁疙瘩,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在了箭壶底部,之后挂带装备,短剑,匕首,飞镖,绳索,钩子,斧头,水囊,弩箭等等……
一身装备加起来,负重超出了四十斤,但每个人都没觉得沉重,反而很是轻松。
索靖、杜渐、房崇等人检查确定无误之后,索靖便让人给向导换了一身衣服,花了脸,之后便藏好空了的行囊,分配了方向,三百人悄然消失在森林之中。
索靖带着十个侦察兵小心翼翼,在向导与罗盘的指引下,小心翼翼地前进。为了确保向导的安全,索靖将其安置在队伍最后,留了两个人随行保护。
每个侦察兵手中都端着弩,弩已拉开,箭矢挂好,一旦发现目标,可以瞬间击杀。
在前面探查的赵隼忽然抬起手,索靖等人瞬间隐藏起来,或草丛之中,或树木之后,在苍翠的森林中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赵隼眯着眼,仔细观察着周围的动静,锐利的目光如秃鹰环视,见没有任何异常,才打了个安全的手势。索靖带人上前,赵隼指了指前面,低声说:“前面枯叶之下有个陷阱。”
索靖扫了一眼,不得不说这个陷阱并不高明,周围叶子那么少,就这一片叶子多,还堆在一起,好像故意告诉别人这里有陷阱一样。
“小心点,这里的陷阱可不止一个。”
索靖拍了拍赵隼的肩膀,指了指不远处的树,树冠之下,挂着一排竹排,一根根削尖的竹筒很是骇人,一旦落下,足够将人直接穿几个洞。
赵隼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陷阱,低声说:“这里没人。”
索靖看了看远处的森林,笑道:“陷阱是用来捕猎的,猎人不可能太远,小心别露了行踪。”
赵隼了然,走在前面小心开路。
陡然间,赵隼听到了一声低沉的咳嗦声从远处传来,声音不大,索靖指了指东面,赵隼窜至一旁的树后,索靖跨步,躲在一处低矮的灌木后,凝眸扫视。
“咕,咕,咕咕咕,咕咕咕。”
清脆的鸟叫声传出,是赵隼的信号,索靖知道,这是说人不少,要小心。索靖看了看后面跟过来的侦察兵,指了指不同方向,六人便小心接近。
索靖从怀中取出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前面的山林,石头后面有几人不好确定,但石头前面至少有四个人,而且还有两个人在外围,哦,树上还站着一个。
怪不得官兵不好围剿,有这一群猴子在,官兵很难如此靠近就会发现,如果官兵来得多,他们从容逃走,如果官兵来得少,他们会反过来杀出。
侦察兵王邦小心翼翼地接近至山石之后,确定了人数后,缓缓后退,找到索靖:“山前七人,山后二十三人。”
索靖微微点了点头,三十人而已,只要人不过百就好说:“领两个人去后方侦察,一旦有援兵,拦住。”
王邦带了两人,领命而去。
“咕,咕咕。”
索靖打了个信号,然后在潜藏行迹中接近了山石。
陈氏流寇三十人在这里警备,并没有大意,毕竟一旦官兵来了,大家都要丢了性命,时不时有人巡视。
一名流寇走到草丛边,看了看草丛后面的森林,并没有任何异常,刚想离开,草丛一晃,一只大手便捂住了对方的嘴巴,强劲的臂力猛地发力,那人的脖颈就被扭断,随后被拖入草丛之中。
另一名巡视的流寇似乎听到了动静,回过头迷茫地看了看,刚想说话,一个手臂就从身后冒了出来,还没来得及发声,口鼻就被捂住。
赵隼见外哨被解决,最棘手的是树上的哨岗,这个家伙一旦掉下来,一定会惊动其他人,但索靖却没有丝毫在意,对暗处的人打了个手势,示意先解决石头前面的四人。
千户有令,赵隼等自会奉行,四人流寇正在闲谈,时不时看向森林处听听动静。其中两人站了起来,眯着眼看着远处,问了一声什么,其他两人也跟着站了起来。
便在此时,从不同方向钻出了四根箭,箭破空而至,洞穿了四人的胸口,弩箭强大的力道与纯钢的箭,直接带动四个流寇后退,撞在了石头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在树上的哨岗突然听到动静,看到如此一幕,刚张口嘴想要大喊,瞳孔骤然一凝,一道寒光飞至,弩箭从下颌穿入,穿透后头骨,直钉在身后的树干上,人死而立!
赵隼看着这一幕,对索靖更是敬佩万分。
连杀七人,虽然没有大的动静,但山石后的人依旧闻到了血腥味,感觉到了变故,索靖重新拉上弩,与赵隼等人一样站在一旁,看着石头后面露出了脑袋,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强劲的箭,如此近的距离,直射穿了对方的头颅。
死人,终于惊动了流寇,索靖等人将强弩丢到地上,双手按在腰间,两柄匕首闪烁在手,飞跳至石头之后,四人对二十余人,完全压制。
索靖、赵隼等人的招式只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招招致命,匕首又是近战利器,刀剑根本施展不开来!舞动的匕首伴随着一道道血线,弥散出残暴的美感,一具具尸体倒地,只剩下生命最后的抽搐,至死都不知道敌人是谁。
向导在后面跟上来看到这一幕,不由地打哆嗦,四个人就轻松解决了三十人,这群家伙到底是人还是魔鬼?大明竟有如此强横的军士?
面对索靖那张毫无表情的脸,向导更是低下了头,不敢与之对视。收回弩箭,打理战场后,索靖没有停留,下令继续前进。
侦察兵以血的试炼,登上了战争的舞台。
第七百五十八章 反迁都,风潮涌(三更补)
二月底,朱允炆返回京师。
朱文奎委屈巴巴地大哭一场,原因是自己已经很久没睡好一次了,朱允炆答应朱文奎留在坤宁宫住上三天,不回东宫,这才破涕而笑。
马恩慧看着入宫的陈余,不由多看了朱允炆几眼,朱允炆笑着解释:“这是山西移民百姓的女儿,想要跟着朕学门手艺,赚点嫁妆,你看看如何安排。”
“赚点嫁妆?仅此而已?”
马恩慧有些怀疑,虽说陈余容貌算不得上等,但毕竟有着农家的天然,那双忽闪的眼睛纯澈得厉害。
朱允炆认真地点了点头,眼下朝廷即将掀起惊涛骇浪,西北与辽东经略正在布局之中,千头万绪,哪里还有这些心思,有马恩慧,宁妃、贤妃、淑妃、伊真儿就已是足够。
陈余不懂礼仪,不知道该怎么给马恩慧行礼,直接跪在地上,紧张地不知道如何说话。
近三个月里,陈余总感觉生活变化的太快,快到如同直接坠入梦境,不敢大口喘息,生怕醒来之后一无所有。
事实上,如坠梦中的还不止陈余一个,陈木、崔娘也是如此,元旦时,朱允炆亮相北平,陈木与崔娘自然也去看了,当时看到朱允炆时,正错愕与惊讶,就看到了跟在一旁的陈余……
事后,朱允炆还特意邀请了陈木一家人至北平布政使司,元宵节的时候,更是一起度过的,这让陈余欢喜与感激。
从寒冷中一路南下,抵达南京时已是天气转暖,百花盛开,陈余喜欢江南的气候,这里没有恼人的寒冷,不会冻得人手都裂开。
韩夏雨听说陈余是农家的女子,不由多了些亲切,央求马恩慧让陈余进入东宫与自己为伴,却被马恩慧直接拒绝,陈余只是来赚嫁妆的,之后还得回北平,去东宫怎么合适。
“后宫中诸多生意,总需要几个聪慧的管事,不妨历练历练她,日后也好管管北平的买卖。”
朱允炆见马恩慧拿不定主意,便主动提议。
马恩慧见朱允炆果是没有留在身边的意思,便点了点头,看向跪着的陈余,柔声道:“皇上的话你也听着了,你可愿意帮着后宫做些买卖?”
陈余没有犹豫,当即答应下来。
马恩慧示意侍女将陈余搀扶起来,仔细打量了一番,笑道:“农家女子纯善,好啊,莫要羞愧,太祖也是农家出身。既然你要为皇室办差,那就得学点本领,可识字?”
“识一些字。”
陈余没有撒谎,自己两个弟弟学习的时候,她也跟着学了一些,加上记忆力不错,还背诵过一些文章。
“有基础就好,隐秀,将她暂且安排在坤宁宫,拿来一些账本,让她学习账本盘算。”
马恩慧安排道。
侍女笑着答应,带陈余下去。
马恩慧支走了朱文奎与韩夏雨等人,看着有些疲倦的朱允炆,叹道:“这次北巡,可真是长久,皇上一路舟车劳顿,臣妾已安排人备好了热水,沐浴之后好好休息吧。”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的手,心头也满是感慨。
北巡自建文四年中秋开始,至建文五年二月底返京,历经半年之久,一桩桩事爆出,拖累着朱允炆的心神。盐政问题,灶户问题,船厂问题,吏治问题,干旱问题,市舶司问题,吃空额问题……
任一桩问题单拿出来都不是小事。
可这些问题,在迁都问题面前都是小儿科,朱允炆需要好好睡一觉,等待迁都风潮的冲击。
朱允炆的预料没有错,在解缙、茹瑺等人返回京师之后,朱允炆想要迁都北平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在朝廷官员中引起轩然大波,内阁大臣保持了无声的沉默,而在沉默的背后,则是默许与放纵。
在朱允炆刚回到京师第二日,就收到了三份奏折,除了用词不同,笔迹不同,字数不同之外,内容完全相同,就四个字:
迁都,不行。
朱允炆打了个哈欠,直接将奏折丢到一旁,然后继续盯着西北舆图看,春暖花开,通往西北的混凝土工程正在大建之中,山西征调民力五万,陕西征调民力二十万,就连四川也征调了五万民力,合计三十万民力,投身于混凝土材料供应与修筑。
混凝土城关第一次出现在大明的领土之上,为了验证混凝土城关的坚固程度,陕西都司派人使用老式神机炮打了一天,然后给五军都督府发了一封声嘶力竭的文书:
这么好的东西,为啥现在才拿出来?
朱允炆翻看着一封奏折,眼神有些湿润,天佑达明啊,陕西咸阳发现了大型铁矿与石灰石矿,储量惊人,陕西布政使司已投入大量人力集中开采,并在铁矿石周围建立起冶铁高炉(高炉早在汉朝就出现),只是限于人力不足,希望朝廷调一批匠人赶赴陕西。
这个必须要批准。
朱允炆长舒一口气,制约西北混凝土道路修筑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材料供应跟不上,现在这个问题将会得到缓解,对西北战略与布局有着重大意义。
让朱允炆感到惊讶的是,宋晟的文书也送到了,内容竟然是索要混凝土材料的,他想要在戈壁滩上直接打造几座新城池,将大明的西北前线向哈密方向推进,还掩耳盗铃地起了个“西域商贸城”,让朱允炆一度怀疑宋晟是不是也穿越了一回……
仔细看两封文书的时间,估计宋晟是在建造混凝土城开始之前就听到了消息,先一步写了文书,他毕竟待在京师不少时间,必然听闻过钢筋混凝土英烈碑的方案,见这玩意还可以造城,索性要朝廷要一点。
朱允炆已经没有力气支援宋晟了,西北混凝土工程、运粮工程、军需运送工程,牵涉不下六十万军民,这已经有些吃不消了,宋晟远在嘉峪关,想支援太难太难。
考虑到不能不管宋晟,朱允炆搜肠刮肚,只答应派遣二十名找矿匠人前往西北,只要能找到石灰矿与铁矿,宋晟完全可以派军民开采。
石灰矿这东西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应该不难找,至于铁矿,甘肃并不缺,其他铁矿记不住,但西北第一铁矿镜铁山还是记得的,位置就在嘉峪关附近……
三月一日。
文武百官入奉天殿,一个个摩拳擦掌,清清嗓子,揉揉腮帮,准备集体反对迁都北平。
可左等,不见朱允炆,右等,还是不见朱允炆。
奇了怪了。
按理说,一号是大朝会的日子,朱允炆不会缺席。再说了,你都北巡半年了,好不容易回来,是不是也该临朝了?
就在众人疑惑,太阳偏向正午,有些饿肚子的时候,内侍终于跑来了,扯着嗓子喊了一声:“皇上身体不适,今日由太子听朝……”
百官齐晕。
这算什么,我们是来找朱允炆反对迁都的,找朱文奎有个鬼用啊,他只是个孩子啊!这种事,他根本拿不定主意,也不可能拿主意。
众人憋了一肚子话,面对朱文奎却无法说出来,这种将嘴边的话憋回肚子的感受,不好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