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621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茹瑺在京师也有家业,一旦迁都,势必从零开始,这笔损失是没人给自己补偿的。抛开自身利益,一旦迁都,无论迁向哪里,江南的百姓都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迁都之前打仗,朝廷只需要保证军队几个月漫长的补给线,但迁都之后,朝廷就需要每一年都维持一条漫长的补给线,而这一条线上,是需要民力来维持的啊。
  不妥,严重不妥!
  “臣认为南京为都虽有些不足,但国命已定,无需变改,皇上应休养生息,勿大兴土木,才是万民之福。”
  茹瑺深施一礼。
  朱允炆看着众人,冷冷说:“朕非是太祖,汝等才如此之态吧?”
  解缙、茹瑺等人悚然,浑身汗毛几乎立了起来。
  朱允炆这几乎已经是亮出了刀子,如果他真的是太祖朱元璋,怕还真没几个人敢反对的。
  事实上,朱元璋几次提出迁都想法,并没有太大阻力。
  比如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已经开建中都凤阳,意图迁都凤阳的同时,还与群臣公开讨论最终定都何处。
  群臣给出了四个选项:
  洛阳,西安,开封,北平。
  朱元璋考察洛阳,西安,开封,认为这三处地方都不错,只不过因为战乱缘故,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这些地方已是破败与衰落,故而放弃。
  北平也在朱元璋的选择之中,只不过朱元璋认为若是选择在北平,自己是不可能住在元朝的宫殿里去的,必须重新规划与建造宫殿,而这又需要花一大笔钱,劳民伤财,且后勤压力太大,不得不放弃。
  抛开了四个选项的朱元璋,转头开始不珍惜民力起来,选择在了凤阳营造都城,同时还征调民力修筑与扩建南京城……
  在朱允炆看来,朱元璋最中意的定都之地应该是开封,因为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洪武元年,就确定了两京制,即以金陵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后来还亲自跑到开封视察。
  只不过后来凤阳中都成了烂尾楼,开封也被取消了北-京的称号,洪武十一年,正式定都南京。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有放弃过迁都的心思,不断派遣大臣考察长安、洛阳、北平等地。
  洪武二十四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疏陈言:“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
  这封奏疏正中朱元璋心思,为表重视,特派太子朱标亲自视察西安。如果没有后来朱标去世,朱元璋极有可能在生前就开始动手筹备迁都西安的事宜,至朱标接班时迁都。
  洪武朝谈论迁都很正常,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即便是反对,也只不过是反对迁都所在地的好坏,不是反对迁都本身。
  可洪武朝才过去几年,朱允炆提了一嘴迁都的心思,竟然遭遇了如此多人的齐声反对,不是欺负老实人不会杀人是什么?
  朱允炆看向朱棣,严肃地说:“朕欲都北平,四叔以为如何?”
  北平!
  朱棣心神一震,突然明白过来,自己在北平的宅子被烧的根本在这里。怪不得,怪不得啊……
  “都北平,天下平!”
  朱棣没有心疼宅子,而是严肃地答复。
  朱允炆笑了笑,没有理会木然不言语的大臣,伸手指了指城外远处的民居之地:“对于定都一事,当年诚意伯曾劝说太祖定都于此,言说北平‘东连沧海,西接晋冀,前者弥瀦大陆之利,北有重关天险之固’,是绝佳之地,可惜当年情势不能。”
  明初时期,朱元璋并没有消灭北元主力,东北、西北、西南、北部,到处都是元朝的势力与力量,直接选在北平,缺乏足够的纵深,加上连年征战,北面人口锐减,后勤保障实在困难,不得已才放弃。
  “当年不能,今日未必不能!朕知朝廷中会有无数官员反对,会有诸多阻碍,但是!”朱允炆转过身,看着众官员,冷厉地说:“朕希望你们能以国事为重,以长远为重,大明不止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大明,还是朕的子孙,你们子孙的大明!”
  解缙、茹瑺等人脸色有些难看,大家都是老狐狸,你朱允炆别想忽悠一句就把迁都的事给确定了。
  郁新走出一步,高声反对:“北平虽是前元故都,然已是落败之地。皇上想要迁都北平,必然需要营造宫殿,大兴土木,以至于劳民伤财,国库空虚,臣以为,一动不如一静,迁都不如不迁都!”
  朱允炆嘴角有些抖动,问道:“不知诸位北巡途中可遇到过疏浚会通河的民工与匠人,遇到过修筑混凝土的民工与匠人?你们有没有问过他们,朝廷耗费巨大,疏浚河流,修筑混凝土道路,有没有劳民伤财!”
  夏元吉与杨士奇微微皱眉,两个人一直都陪在朱允炆身旁,曾亲自与这些民工与匠人交流过,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问朝廷疏浚完会通河之后,要不要再疏浚其他河道,这些人意犹未尽,这些人担心会通河工程结束之后只能回家耕田。
  民工与匠人渴望参与这样的工程,劳民这两个字已经谈不上了。至于伤财,也未必如此。
  夏元吉最初以为国库支出钱财开展各项工程,是耗费国孥,拖累国家的行为,可朱允炆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甚至还多次怂恿与鼓励户部大胆一点,在河道治理、道路修筑等方面多花点钱。
  面对朱允炆的怪异思维与观点,夏元吉保持着高度怀疑,但一路走来,夏元吉终于还是理解了朱允炆的观点。
  朝廷要大兴土木,就需要征调民力,只要朝廷不让民力白劳动,给民力发工钱,那户部支出的银两自然而然会进入到民工手中,而民工在拿到这些钱之后,并不是全都埋起来,而是会拿出来给家里人置办东西,可以是布匹,可以是书籍,可以是朱钗,可以是蔬菜和肉……
  无论哪一种,这些钱都会重新流入商人或小贩的手中,而这些人也不会将钱全部存起来,而是拿出钱来购置货物,做大生意,再创辉煌……
  一文钱,一票钞,通过一条无形的链,最终以税收的方式回到户部手中,钱还是那个钱,中间却增加了无数的货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朱允炆开启营造北平城这一大型工程,户部虽然会拿出不少钱,但对于整个大明而言,未必是一件坏事,伤财吗?从长远看,似乎也谈不上,甚至随着税收增加,户部似乎根本没花多少国孥……
  劳民伤财,基本上都是财政小气与贪污的结果,不是朝廷免费征用徭役,百姓怨声载道,就是每个月就给发一袋米,都没办法补贴家用,亦或是贪污一层接一层,到底层民工与匠人手中就剩下渣渣辉了。
  朱允炆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从改免费徭役为有偿征用就可以看得出来,夏元吉也不是小气的户部尚书,家里有钱,花点不慌,足以支撑起大型工程的民力支出,贪污已经不好使了,会通河如此大的工程,硬是没爆出一幢大型贪污案,原因就是因为监察主体太多了,账本太公开了,一笔账跑到谁口袋里去了,都有记录,对不上账,大家都别想好过……
  夏元吉甚至隐隐感觉到,营造北平城如此大的工程,可以成为一项利民工程,移民中不是有许多人家劳力过剩吗?完全可以送过来打工啊……
  “户部尚书,你倒是说句话啊。”
  铁铉反对迁都,理由是户部无力支撑,但铁铉毕竟是兵部尚书,户部的事还需要夏元吉亲口说。
  夏元吉从思绪中走了出来,抬头迎上了朱允炆锐利的目光:“只要皇上、内阁与其他同僚没意见,户部没有问题。”
  “什么?!”
  解缙吃了一惊,茹瑺瞪大双眼,郁新胡子更乱了,铁铉难以置信。
  杨士奇平静地看着这一幕,暗想:不愧是户部第一号人物,这蹴鞠踢的,水平太高了……


第七百五十三章 帝王的战略定力
  夏元吉没有无条件地站在反对的立场上,而是将球踢给了内阁与其他大臣,态度很明确:只要你们点头,户部没意见,如果你们不点头,仅仅户部同意也办不了事。
  一句话,看你们。
  解缙、茹瑺、郁新等人都有些不安,夏元吉主户部,此人态度至关重要,他若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户部不给钱营造北平城,那朱允炆再多想法也是徒然。
  可现在夏元吉看似与内阁、兵部等官员站在一起,实则是变相的支持朱允炆。
  迁都这等大事,官员就两个立场,支持与反对,不反对就等同于支持,不存在搞模棱两。夏元吉的态度,如同锋利的刀锋划过,一条裂缝赫然显现出来。
  可如此大事,谁都别想想置身在外,铁铉冷漠地看着夏元吉,道:“夏尚书此言不妥吧,天下国孥皆有定数,若朝廷大兴土木,肆意挥霍,致使国库空虚,无力支用卫所,无财赈灾救民,你当如何给天下人交代?”
  夏元吉瞥了一眼铁铉,淡淡地回了句:“铁尚书,这话是在说夏某人支持迁都吗?方才之言是何意,相信诸位都听得清楚,无需赘述。”
  “你!”
  铁铉没想到夏元吉如此不给情面。
  夏元吉侧身,不再看众人。
  户部的事,由户部说了算,你们再怎么说,也管不到自己头上来。对于迁都,燕王朱棣给出的是“都北平,天下平”六个字,足见他是支持迁都的。
  虽然自己领户部,不懂兵法军事,但也知道大明的主要敌人在北面,更知道鞭长莫及的道理。
  从南京到宣府镇有两千多里,到山海关有两千二百多里,到大同有两千五百多里,到嘉峪关有五千多里。如此长的距离,一旦发生重大军情,京师根本来不及反应,太长的纵深虽然保护了京师,但也留下了太大的破绽。
  反过来看,若是迁都北平,从北平至大同、雁门关、山海关等,也只有六七百余里,到嘉峪关更是比在南京节省了一千多里,宣府镇更是在北平不远的西北方向。
  虽然大明会为此失去了一定战略纵深,但完全可以及时收到军情军报,从容调兵遣将,而不是收到情报时,距离战争开始已经过去半个月了,等朝廷反应过来,准备出兵,出兵,抵达,最快也得两个月,游牧骑兵怎么可能给大明两个月的时间。
  夏元吉不能表态支持迁都,是因为那样会被文官集体所孤立,但夏元吉也不想违背自己的良知,反对迁都这种事关大明根基与后世的大事。
  郁新见铁铉碰了一鼻子灰,连忙补救:“皇上,北平周围并没有足够的产粮区,根本不足以供养数十万军士,供养百万百姓……”
  朱允炆指了指南面:“所以,朕下旨疏浚了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再次贯通南北,漕运必然大兴,在三年后,年漕运二百万石粮食不成问题,加上移民三十万开垦的田地,北平原本田地,盐引开中,供养二百万人口绰绰有余吧?”
  郁新瞳孔一凝,心头大骇。
  解缙、茹瑺、徐辉祖等人也震惊起来,如此来说,朱允炆筹划迁都北平的想法甚至可以追溯到建文二年?
  现在还有十几日就是建文五年了,他竟然将自己迁都的想法隐藏了长达三年之久,直至现在时机接近成熟了才拿出来!
  好可怕的心思,好惊人的城府,好强大的战略定力!
  解缙终于明白,朱允炆现在提出来迁都的想法,其实只剩下营造北平城与迁都这两步了,他已经通过疏浚会通河,山西大移民,清江造船厂,天津港等等,打下了营造北平城的所有条件!
  有稳定的运粮渠道,有相当的人口规模,有愿意参与土木建设的民力与匠人,还有什么理由能阻挡朱允炆?
  劳民伤财,户部不认可。
  粮食安危,运河来解决。
  人气不足,移民来凑够。
  反对迁都,必须找一个站得住理由和借口吧,总不能说反对就是反对了,空喊我不愿意是没用的,必须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可子丑寅卯都被朱允炆解决了,该怎么说?
  朱允炆已经筹谋了近三年时间,现在才亮出来自己的想法,他就像是打安南一样,早一步提前准备好了一切,剩下的就是一个契机与一道出兵的圣旨。
  朱棣抬手擦了擦额头的冷汗,朱允炆当真是一个可怕的人,他在无声无息中完成了迁都之前的诸多准备,却没有任何人能看透这一点,他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蕴含着长远的图谋,浑似一个高明的棋手,落一子的同时,已想到了后面七八步棋。
  这种心性的隐忍,筹谋的平静,惊雷隐于无声,真是要人命啊。看看解缙、茹瑺、郁新等一群重臣也被打得措手不及,一向善于言辞的众人竟找不出反对的话来。
  茹瑺、郁新已经看了几次解缙了,解缙只好硬着头皮说:“皇上,迁都兹事体大,不宜轻易决断,不妨回京之后与群臣商议再作定夺。”
  直接得罪朱允炆是不划算的,所以解缙选择了“拖”,拖到返回南京,让大家用奏折说话,看看群臣的意见。
  朱允炆自然明白解缙等人的想法,想借奏折淹没自己,不由一笑:“迁都一事,并非是洪水猛兽不可商谈,既然你们反对居多,那就不妨回到京师辩论几场,杨士奇,你身为国子监祭酒,可愿意组织一场大辩论?”
  杨士奇没想到自己站得那么靠后还被点了名,只好向前挤了挤:“臣遵旨意。”
  解缙等人有些忐忑。
  大辩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把所有观点都亮出来,你一言我一语,事越辩越明。
  可问题是,官员利益关系不在辩论之中啊,辩论过程中,你不能爆出一句:我家在南京有铺子,在北平没铺子,所以我认为迁都不合适。
  这种事大家都知道,但不适合拿到台面上辩论,否则很容易被人拿捏,扣上“自私自利”、“不顾国家利益”的帽子。
  抛开利益关系,真正辩论起来,文官集团又有多少赢面?
  但无论如何,事情暂时搁置了下来,等到了京师之后,自然有官员来反复上书弹劾,筋疲力尽之下,不知道朱允炆还能不能坚持迁都。
  朱允炆以一句话结束了第一次提议迁都:“大明王朝,需要一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私利避趋之的官员,朕希望你们是这样的官员。”
  北平城墙首提迁都,只是传递一个鲜明的信号,是告诉官员,自己有迁都的打算。
  现在这一步棋下完了,剩下的就看群臣怎么反扑了。距离大运河畅通还有四五个月,朱允炆有时间处理这些事宜。
  朱允炆停留在了北平,不断深入民商之中查探民情、商情,直至腊月二十六日,汤不平打马自蓟州返回,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喜峰口至山海关长城一线的民工、匠人吃空额案已初步查明,是为蓟州知府伙同开平、抚宁卫指挥史,借朝廷修筑长城名义征调军民合计八万,伪造花名册,虚报为十二万军民,以四万人丁来冒领、骗取朝廷工钱与饷银四十八万两。”
  看着这一份文书,朱允炆很是心痛。
  大明现在对财政审核很严,想要贪污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监察御史、安全局深入府县的情况下。可谁成想,监察御史成了摆设,就连安全局的千户也参与其中,主动为其作了遮掩。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62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1/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