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619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朱允炆止住了劝说的张博志,严肃地问:“你想离家,是为了什么?说清楚了,我们才好决定要不要带你走。”
  陈余目光中透着忧伤:“我娘亲说了,要早点给我找个夫君,嫁过去之后也开个豆腐店,我不想磨一辈子豆腐,也不想这么早嫁人。”
  朱允炆看着陈余,她那倔强中带着哀求的目光,似乎涌动着对生活的抗争,浮动着对命运的叛逆。
  “不磨豆腐,你能做什么?”
  朱允炆问。
  陈余连忙说:“我可以洗衣服,做饭,打扫,还可以种菜……”
  张博志看向朱允炆,劝说:“她只是个孩子,一时想不清楚跑出来,若将她带走,陈木夫妇会疯掉。不如送她回家……”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
  陈余见此,目光暗淡下去,低声哀求:“让我跟你走吧,我不想再留在这里。”
  朱允炆深深看着陈余:“你知不知道,待在自己家里磨豆腐,远比被人使唤欺负来得舒坦与轻松。”
  陈余眼角流淌出一滴泪,反问道:“你又没有一日又一日深夜挑豆子,早起磨豆腐,你怎么知道这是轻松与舒坦的事?”
  朱允炆眉头一皱:“至少父母在你身边,有他们保护你。”
  陈余没有反驳。
  无论日子多枯燥,多疲惫,父母确实一直都在保护自己,只不过母亲一直都想让自己嫁人,一次次去找媒婆,摆明了是想让自己送出去。
  “那我跟着你们出去赚点嫁妆总可以吧?”
  陈余倔强地说。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看向张博志,道:“看来她是铁了心要出去了,罢了,你去给陈木夫妇说下吧,人我带走了,教导一年之后给她们送回来,这妮子的嫁妆,我出了。”
  张博志看了看朱允炆,又看了看陈余,不知道是该作出喜悦的表情还是哭丧的表情,不过这余丫头的命是不是太好了点,竟然能让皇上给她出嫁妆,这可是公主级别的待遇啊……
  得,自己去一趟陈木家吧。
  朱允炆看着陈余,严肃地说:“现在,跟着张先生辞别你的父母,之后跟着我走,我吩咐的事你要照办,一年后送你一套嫁妆回家陪伴父母,成交?”
  陈余连连点头,只不过有些担忧:“我怕回去了,父亲和母亲不让我走。”
  朱允炆转身走向马车:“放心吧,张先生会说服他们,早点跟上来。”
  张博志看着陈余,保证道:“走吧,既然他说带你走,一定会带你走,你父母也拦不住。”
  朱允炆上了马车,杨士奇与夏元吉虽都有些好奇,但都很识趣的没有问什么。
  陈余并不是什么绝色女子,照着伊真儿差远了,朱允炆自然不是看中了她,而且都答应送人嫁妆了,说明只是想要让其入宫做工一年。
  带走陈余,在朱允炆看来,只是欣赏陈余对命运的抗争与改变,不甘于困在一个地方,不甘于忙碌中重复一生,这种带着叛逆属性的抗争,不正是朱允炆一贯的做派吗?
  朱元璋设置了种种规矩与成法,朱允炆只上台四年多,就改变了多少?只不过朱允炆的“叛逆”是充满目的性的纠正,而陈余的“叛逆”,只是逃避一种现实与改变人生的渴望。
  叛逆不同,却也有相似。
  大明王朝缺乏的就是叛逆精神,张居正有叛逆精神,搞了一次改革,结果被一群固执的家伙拖累得早生华发,最后无力地死去。
  朱允炆也有叛逆精神,相对于老张比起来,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名正言顺,帝王权威。再牛的首辅终究还是首辅,它不可能让人叫它皇上。
  陈余跟了上来,一脸的笑意,背着的包裹厚实了许多,父母往里面塞了不少东西,也不知道张先生说了什么话,父母竟没有半点伤感,还赶着送自己出门,莫名地让自己差点想留下来。
  北平城外。
  朱允炆走下马车,看着这一座不算高大的城,城墙高只有两丈(未迁都之前的高度),目光中很是不解。历史中李景隆可是带了几十万人打这一座城,结果硬生生没打下来。
  几十万人,就是叠罗汉也叠上去了,尸体堆也该堆上去了,李景隆到底战神到什么程度,才会没打下来这座城,反而损兵折将,挖出了埋葬建文朝的大坑。
  北平在张昺的经营下很是不错,入城便可见喧闹,人来人往,客商穿梭,虽有一场大雪,却丝毫不影响这座城池的运作。
  因为燕王府被一把火烧了,朱允炆自然没办法去燕王府住宿,只好直接去布政使衙门。
  布政使衙门。
  平安坐在椅子上,翘着个腿抖动着,目光盯着张昺,嘴里还不忘说:“不就是三十万两银子,你批了不就完了。”
  “不批!你去找朝廷要!”
  张昺咬牙切齿,直接拒绝。
  你一个都指挥史司的家伙,没钱去找五军都督府要去,跟布政使司要钱算什么事。虽说布政使司管财政,但管的是民政的财政,军政的财政不归自己管。
  平安不乐意了,拍着椅子背喊道:“朝廷给是肯定会给的,只不过等我写了奏折递给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又找兵部协商,兵部再去找户部申请,等户部拟好奏折告诉皇上,皇上批准,没两个月钱钞送不过来啊,可眼下修筑长城的百姓与军士忙碌两年,终于修好了喜峰口至山海关一线的城墙城关,若不给他们发足工钱与饷银,是会出麻烦的。”
  张昺摆手,严词拒绝:“少来这一套,修长城的百姓与军士银两户部已经给你拨付过了,现在张嘴就想多要三十万两,户部也不可能给你批。”
  平安跳了起来:“户部那帮人不知道,你张昺不知道?修长城多苦多累,就朝廷说的征调五万军民,还要求今年年底完工,这不是欺负人吗?为了早点完成这一段长城修筑,我们可是上报朝廷,征调了足足十二万军民啊,这才堪堪赶到年前能完工,可户部那群人依旧按五万军民支银两,能能成吗?”
  张昺无奈:“这是你们都司与户部的事,你有本事去南京奉天殿理论去,户部不点头,我可不敢给你先支这笔钱。”
  三十万两不是小数目,若是布政使司先行帮助平安垫付了,结果户部那边不理会,不给打钱过来,那布政使司就出现了三十万两的亏额,这来年日子还过不过了……
  平安又坐了回去,颇有几分流氓脾气:“你若今日不把钱支给我,那我就住你们布政使衙门了!”
  张昺耸了耸肩,喊道:“来人啊,给平都司准备一间房……”
  “张昺!”
  平安愤然起身。
  张昺无奈地看着平安,叹息道:“我知道你难,也知道十几万军民等着这笔钱,八万多家庭等着他们带着钱回家,可你也要体谅体谅我不是,户部不松口,我给了你钱,你拿什么来偿还?”
  平安急红了眼:“户部敢不给钱,我就去京师找夏元吉去,把他吊起来打!”
  “咳咳,谁这么大的胆子,竟然敢公然要殴打户部尚书?”
  朱允炆迈步走了进来。
  张昺、平安扭头看去,顿时惊魂天外,扑通跪了下来,叩头便拜:“臣等叩见皇上。”
  砰。
  包裹砸在了地上。
  陈余傻眼,看着年轻的朱允炆走过跪在地上的两人身旁,两人保持着跪姿竟还调整了下跪着的方向,耳朵里满是轰鸣:“皇,皇上?”
  朱允炆抬了抬手:“起来吧,一段时间不见,都长能耐了啊。”
  平安与张昺起身,头疼不已。
  夏元吉阴沉着脸走了过来,恶狠狠地瞪了一眼平安:“皇上,有人想吊起来微臣打,还请皇上为臣做主啊……”
  PS:
  呜,国庆期间欠下的章节补上了,还欠下v臭不要脸v读者兄弟一堆,明天开始补,弱弱地喊一声,还有票的请支持下。


第七百五十章 虚报冒领?(一更)
  夏元吉很郁闷,没错,想把自己吊起来打的人绝对不止是平安一个人,户部尚书嘛,得罪的人太多了,不给钱,给钱少,都得罪人。
  尤其是每年财政分配的时候,免不了有人拍桌子砸椅子、撸袖子脱外衣,可即便如此,强如其他部尚书、都察院等人,也不敢直接扬言把自己吊起来打,平安竟然有这个勇气,真是可喜可贺。
  平安也委屈,这布政使司衙门的人都是干什么吃的,皇上来了连个通报的都没有,害自己丢了人,得罪了户部尚书,和得罪财神有啥区别……
  杨士奇见平安倒霉,搬起了石头:“皇上,平安平都司戾气颇重啊,不妨送到国子监修习课业,一个月定能去其戾气。”
  平安抬起头看着杨士奇,哭丧着脸叫屈:“杨祭酒,你不能因为我儿在国子监打架就拖我下水啊……”
  朱允炆哈哈大笑起来。
  说起这件事还是有些来由,平安之子平息,今年二十五岁,于去年走后门进入国子监,平息师承老爹平安,舞枪弄棒,打架斗殴的本事学了个遍,唯独不通文字。
  平安想让平息参加建文五年的武进士考试,学习一点文墨也好写策论,可一般先生教导不了顽劣的平息,平安听说国子监有“速成”之法,这才将儿子送了进去。
  平息一到国子监就成了“恶霸氓流”,没事就打架斗殴,惹是生非,杨士奇一见这情况,便让人把兵学院旁听课程的汤不平喊了出去,平息经历了什么没人知道,但在那之后,平息就彻底老实了。
  只不过平息这种顽劣之辈走后门进入国子监,让杨士奇很是不满,但没办法,平安并不只是北平都指挥史,他还是朱元璋的养子,按照这个关系来论,朱允炆都得喊平安一声叔。
  养子虽然不是亲儿子,也比不上女婿,但毕竟也是有面子的,走个后门国子监还是需要开门的。
  虽然开了后门,但杨士奇不满还是不满,收拾好了平息,现在见有机会收拾平安,自然也“落井下石”。
  “好了,刚刚在外面没听真切,仔细说说,什么事让你们如此争吵。”
  朱允炆并不在意平安的“戾气”,武将嘛,问候下张昺与夏元吉的家人,喊一声我他娘的神机炮呢也很正常,不能指望武将脾气温和地跟个文人似的。
  平安终于找到了诉苦机会,大倒苦水:“皇上,自乔巴山一战之后,朝廷就下旨修筑喜峰口至山海关一带的长城,当初户部拟定都司这边调五万军民,可期限要求紧,根本来不及,北平都司才上书要求多征调军民,至去年总计征调十二万军民。”
  “军民日夜轮班,血泪辛劳,这才在今年底完成了这段长城的修缮与筑造,户部却只拨付了五万军民的工钱与饷银。眼看着军要归卫所,民要返乡,可户部依旧没有解送剩余银两,臣不得已,抽空卫所存留军资六十万两,还差三十万两,找布政使司来讨借……”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修长城的事是经过朝廷廷议过的,虽然眼下喜峰口与山海关外面没什么强敌,但大明需要一道屏障是必然的事,朱允炆也不能保证后世子孙各个都英明神武,有一道屏障在,至少可以为保护京师争取时间。
  修长城很苦很累,城墙砖都是从山下以驴驮人扛的方式运上去的。大明修长城,累死人虽然不多见,但累死驴却是很正常的事。
  好在喜峰口至山海关一线长城并非是全新筑造,其中大部分是依托北齐长城修缮而成,但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还需要将土垣改成石墙,连绵三百余里,五万军民显然两年工期显然是不够用的,北平这边征调十二万军民也是在情理之中。
  “说说吧,怎么回事?”
  朱允炆问。
  夏元吉不慌不忙,很平和地解释道:“皇上,廷议喜峰口至山海关一线长城,征调五万军民,户部今年支六十五万银两,已悉数到位。至于剩余七万军民,户部不是不给,而是因为这其中事有蹊跷。”
  “仔细讲来。”
  朱允炆面色变得严肃起来。
  夏元吉微微点头,直言:“北平都司修缮长城,在原五万军民基础之上增调七万军民,合计十二万军民。然据蓟州、抚宁、永平等诸多文书佐证,实际增调军民只有四万七千人,户部曾派遣主事查探此事,发现修筑长城虚报人数颇多,至少多报了两万人,户部发文书,责令北平都司衙门与布政使司核查此事,为保国库国孥,故而没有解运其他七万军民银两。”
  “果是如此?”
  朱允炆目光变得冷厉起来,责问平安与张昺。
  平安连忙说道:“皇上,臣亲自去过山海关核查过此事,征调军民一律造册,新增七万军民并无纰漏啊。”
  张昺严肃地保证:“新增的七万军民中,其中卫所军士有两万两千四百人,剩余四万七千六百人皆是布政使司征调,皆有造册,一查便知。”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徐徐说道:“如此看,北平布政使司与都司衙门认定人数没有虚报,而户部却咬定人数虚报,是吧?”
  “是!”
  张昺、平安与夏元吉同声。
  朱允炆抬了抬眉头:“这种事,直接点下花名册不就清楚了?”
  夏元吉走出一步:“皇上,只清点花名册还是不够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6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19/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