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615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臣以为,北平之地尤为特殊,巡视此地胜过其他。”
  杨士奇只好顶着压力开口。
  “特殊在何处?”
  朱允炆问。
  杨士奇言道:“北平是除京军外,第一个推行新军之策的地方,京军新军之策许多经验也是来自于北平,皇上若能视察北平军营,检阅军队,定能增军士荣耀,壮军士保家卫国之决心与意志,此其一。”
  “其二,北平与苏州率先推行新商之策,皇上虽视察苏州,然南方与北方,苏州与北平终有大不同,若不去北平巡视,如何知那里商人困难?”
  朱允炆听得很仔细,连连点头。
  杨士奇见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只好继续说:“其三,北平是当下唯一一个废除卫所,发售军屯之田的地方,又吸纳了山西数十万移民,是移民之中的重中之重,如此特殊之地,北巡不巡,岂不是是北巡不实?”
  茹瑺跨步走出:“虽北平有诸多特殊之处,但皇上出京已有两个月之久,眼下距离元旦与国庆不远,皇上应坐镇京师,不可虚待使臣,不可不见百姓啊。”
  朱允炆看向解缙,略带威胁地说:“解阁,你认为杨祭酒的话,可有道理……”
  解缙吞咽了下口水,这算什么,不是摆明了赶自己上架?
  怪不得杨士奇一张死人脸,这是被拉出来当替罪羊了,完了,现在轮到自己了,该怎么办?是和茹瑺等人站在一起,催促朱允炆回京师,还是把头一低,支持朱允炆去北平?
  解缙再一次想起自己被朱元璋赶走时的落寞场景,枯燥乏味的日子如同河水,一日日将自己淹没,自己如何挣扎,也无法挣脱,直至朱元璋走了,自己才抓到一根稻草。
  眼下自己位极人臣,坐在内阁之中,靠的是朱允炆的赏识与支持,若猜不透他的心思,顺不了他的心意,自己怕是会有麻烦的。
  现在杨士奇崛起的速度有些快,皇上走哪里都带着他,显然是要重点培养的,加上此人智慧不凡,管理国子监更是井井有条,成绩斐然,若哪天自己不得圣心,那取代自己的,非此人莫属啊。
  不行,得跟着朱允炆混。
  解缙没有坚持自己之前的观点,而是坚持了一贯的立场:无论好坏,站在朱允炆一边:“臣想了下,发现杨祭酒所言确实有理。扬州、凤阳,济宁等地,皆不如北平特殊,北巡至此,若不去北平看看,确实不合适。”
  茹瑺愤怒,指着解缙大骂:“你身为内阁大臣,焉能如此反复无常?!”
  解缙也不介意,反击回去:“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我听孔子的话,有什么过错呢?”
  茹瑺愤然:“小人啊!皇上,臣要弹劾解大绅,毫无立场,心性不定……”
  解缙反过来喊:“皇上,臣要弹劾茹良玉,强权欺人,把控言论……”
  杨士奇看着争斗不休的解缙与茹瑺,轻松地后退一步,你们爱怎么斗怎么斗,无论是啥结果都谢谢你们两位,至少没人关注自己了。
  朱允炆拍了拍桌子,喊道:“够了,朝廷重臣,成何体统!解阁、杨祭酒所言并非没有道理,朕意已决,巡视北平!至于京师诸事,交给太子来办便是。”
  茹瑺等人无奈,想要进言也没了机会。
  考虑到京师诸多事宜需要办理,朱允炆下旨让礼部、吏部、都察院等一干重臣返回京师,户部侍郎、兵部侍郎与五军都督府等随行官员也纷纷回京,加上北方更寒,马恩慧与贤妃等人不宜顶风前行,便安排其一路返京。
  朱允炆再次安排朱棣、徐辉祖、解缙、铁铉等人分路北上,身边只带了夏元吉与杨士奇两位文官,在刘长阁、汤不平的护卫之下出发。
  济宁城可以说是介于南京与北平中间位置,向南千里至南京,向北千里多点到北平。
  朱允炆并没有入济南城看望耿炳文等人,也没有去德州考察下现在出没出来扒鸡,而是一路经停小村小城,穿山东而上,直朝着天津港而去。
  天津港对于大明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洪武年间海运的粮食,大多数都是经过大沽海口进入直沽即天津,并在这里卸货,换作小船将粮食运抵北平等地,以保障后勤。
  现在的天津港,可不是单纯的一个货运港口,其还有一层身份:市舶司!
  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朝廷机构,有权接待海外商人、使臣,有权收取相应的税费,有权约束与管理海船。
  考虑到天津港处在北平后院,这里一旦出了问题,必然会波及北直隶,朱允炆特意在这里设置了天津三卫,以确保天津港的安全,甚至考虑将东海水师的总部设置在登州,只不过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反对,认为琴岛(青岛)的海湾更适合作为东海水师的总部,可设大型船厂与军港,这才罢手。
  即便如此,在天津外海每日都有不下五艘大福船游弋,以保障其安全。
  朱允炆来这里,是想考察市舶司的运作状况,查看市舶司能否通过船税的方式,补充下国库。这年头再多钱也禁不起霍霍,鬼知道西北之战要花多少钱,不开源是行不通的。


第七百四十四章 倒贴钱的市舶司(一更)
  在户部、北直隶与水师的全力支持下,天津港初具规模,一座座码头插入卫河之中,从远处看,宛如一柄梳子的条齿,规整且密集。
  塘沽市舶司设置在卫河南岸,有市舶司、驿馆、大型仓库、贸易棚等建筑组成,在卫河北岸有一建筑群,是寻常商旅居留、餐饮之地。
  朱允炆在设置市舶司的时候,并没有遵循洪武时期的规定,比如广州市舶司只接待占城、暹逻诸番,泉州市舶司只接待琉球使臣等,而是采取了报备堪合制,即诸番官方使臣入中国市舶司,需提前四个月或半年报备进驻港口,交付唯一堪合凭证,他日可以凭堪合凭证抵达相应市舶司。
  堪合凭证是一次性的,使臣在离开之前,可以报备下一次到访时间,留下新的堪合凭证。
  这种举措的设置,有助于规避商船冒充使臣船只,以更好保护使臣、安置与接待使臣,同时也控制了使臣入中国的频次,不能正月里刚来,三月才回到家里,五月又到了大明,整天接待你们,大明也累啊,一年来个一至三次就行了……
  有安全局的人带路,进入市舶司很是容易,就连守备也不敢得罪。
  因为寒冬与烈烈北风的关系,许多船只停泊在港口码头并没有出港,只有少数船只进出。
  朱允炆没有直接带人去市舶司,而是去了一座码头,那里正有四艘船想要进驻。
  伸入河道的码头相当宽阔,足有一丈半,这也为货物转运带来了便利,一艘艘大小不一的海船停在码头两侧,船只上还有不少伙计与商人,时不时传来热闹的声音。
  四船靠近,市舶司的吏目方何指挥着官差做好接应,待将船只稳稳停住,系泊之后,船上便放下了木板,伴随着一声吆喝:“使臣到了,官员在哪里?”
  方何连忙堆笑,沿着木板上了船只:“朝-鲜使臣远来,快快下船避风,驿馆那里已准备齐备。”
  使臣李桓披着虎衣从船舱中走了出来,看着方何,问:“你是几品官?”
  方何一愣,面色微沉:“九品。”
  “呵呵,区区九品也配来接我等?让你们提举亲自来请吧!”
  说完,李桓转身便进入船舱。
  方何喊道:“九品虽是位卑,然也是大明官吏,有迎使臣之权。你代朝-鲜国王而来,如此蛮横,就不怕天朝发威吗?”
  船舱中传出李桓的声音:“天朝若重礼仪,又哪会有此时之辩?若提举不来,我等便不下船,失了期,朝廷问责下来,看你如何担待?”
  方何咬牙,却无法反驳,只要说:“既你坚持,我自会禀告提举。但此时我要堪合凭证,检验随船货物,将贡品造册,还请使臣约束下人,好好配合。”
  “你这是放肆!”
  李桓有些发怒。
  方何坦然:“我也是按规矩办事,若使臣不愿遵大明市舶司规矩,大可离开这港口,于其他地方登陆。”
  “那就请便吧!”
  李桓无奈,大明开设了市舶司,还设置了堪合文书,这换其他地方也没办法上岸啊,其他地方没港口不说,就是找个海滩上去了,也没人接待,被地方府县发现了,很可能会当做倭寇给干掉了。
  方何冷冷地挥手,让官差上船检查。
  朱允炆站在码头上看着这一幕,不由有些皱眉,侧身对夏元吉问:“使臣都是如此嚣张跋扈的吗?”
  夏元吉苦笑:“确实有些张狂。”
  吏目虽然是九品,确实是有权接待使臣的,并非是大明不遵礼仪,要知道京师的会同馆大使,这一把手也是正九品,各国使臣到了京师,不都是由正九品安排生活事宜的,哪怕是外番国王来了,也得听九品大使的安排,以九品挑刺,实在是有些挑刺。
  杨士奇见此,补了个刀子:“使臣在京师是温和的,但在外却吆三喝四,颇为猖獗,甚至还有伤害百姓之事。”
  “还有这等事?”
  朱允炆有些震惊与愤怒。
  使臣是外国人来大明做客,客人敢欺负主人?
  他妹的,这是大明朝,可不是清朝!
  外国人来到大明的领地上,就应该老老实实,遵守大明规矩,这是底线!还敢欺负大明百姓,当自己是什么玩意?想让大明百姓点头哈腰伺候你们吗?
  朱允炆想起来外国人丢一辆自行车满天下找,中国人丢一个娃没半点动静的新闻就来气,堂堂大明朝想要崛起,就必须在心理上崛起,什么外国人,老子平视你,这是我们有礼仪,想让我们仰望你,滚回你们的地方去,大明不欢迎!
  “哪里的使臣,什么时候的事?”
  朱允炆问。
  杨士奇叹了一口气:“这件事我也是听国子监监生讲起,琉球使臣往返朝贡较为频繁,又多在福建停留日久,时常会因为言语不通,习惯不同,贸易纠纷,做出一些违法乱纪之事,殴打百姓与商人,当地官员考虑到其是藩属国使臣,多不愿声张,将事情压了下去,并没有上报。”
  朱允炆阴沉着脸,发生这些事绝不只是琉球使臣的素质问题,一个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大明身上,毕竟朱元璋定下的对外基调就是怀柔,以和为贵。
  琉球使臣也会想:安南打了大明那么多地盘,掠夺了那么多百姓,大明都没动手,只是别生气别生气,大家要好好过日子。现在自己打几个百姓算什么过错啊。
  怀柔远人,宽宥外夷,才是错!
  朱允炆侧身看向刘长阁,严肃地说:“日后所有使臣前来,安全局都需派人跟着,谁敢胡作非为,欺负我朝百姓,把他们腿打断,严重者枭首示众!”
  “这是不是太严厉了,他们毕竟是藩国使臣,怕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和睦。朝廷应以大局为重,不拘小节……”
  夏元吉连忙阻拦。
  朱允炆甩袖,冷声道:“要顾大局的是他们!你们要记住,对外不能仅仅怀柔,必须柔中带刚,一味怀柔,只会被人欺负,我大明子民就不应该被外人欺负!”
  夏元吉不好再说什么。
  杨士奇平和地说:“有点苗头就浇灭是好事,免得他们哪日猖獗到连官府、官兵都敢欺负。”
  夏元吉很想问一句可能吗?但仔细想想,现在朝-鲜使臣在这里就敢欺负市舶司的官员,说不得哪天真的可能会骑在官员头上去。
  官差盘点之后,返回报告给方何。
  方何审视了一番清单,隔着帘子喊道:“使臣此番前来,所带贡品只比往日,可这私货却猛增七倍啊,是不是太多了?”
  “带私货是明廷准许,市舶司大可抽分出价。”
  李桓喊道。
  方何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下船,迎面碰到朱允炆等人,不由皱眉问:“你们是哪个船上的,眼下风大,可不敢乱跑,速速回船舱。”
  朱允炆看了一眼刘长阁,刘长阁拦住了想要走的方何,亮出了安全局的腰牌:“安全局要问话。”
  方何脸色一白,转身看向朱允炆等人,只好走了过来:“不知几位想要问些什么?”
  朱允炆指了指港口的众多船只:“眼下市舶司容纳了不少船只,想必收获颇丰吧,不知今年结余有多少,你可知晓?”
  “结余?什么结余?哪里来的结余?”
  方何反问。
  朱允炆被方何的反问给弄懵了。
  朝廷辛辛苦苦,投入了那么多资源打造了市舶司,这对外贸易也有一年了,你们搞了这么久,来了这么多船,念在你们刚起步,不说赚个几万两,弄个几千两总还是可以吧。
  夏元吉也有些着急,连忙问:“市舶司难道不征税吗?一丈船征收一两二钱,两丈船二两四钱,这一年来,码头中停泊的船只不再少数吧,我看也有不少大船,市舶司这笔钱总应该收了吧?”
  方何点了点头:“没错,收了。”
  夏元吉松了一口气,只要收了钱,那就好办,于是问:“那结余呢?”
  “结余?什么结余?哪里来的结余?”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6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15/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