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新沉默了,茹瑺抬了抬眉头,总算是明白了张辅如此做的原因。
上四军,不是明代的军队,而是宋代的,即捧日军、天武军、龙卫、神卫,是宋禁军精锐。只不过这些精锐京军逐渐成为了一群废物,就连百姓都看不起他们,堕落到了毫无军人威严的地步。
张辅想要树立军人的威严,彰显军人的杀伐之气!
军人,不是百姓玩物,不是谁谈起的时候都可以取笑的,当做笑柄的!
张辅想要的,是金陵百姓每次谈起军士的时候,脑海中就浮现出尸山血海,人头满车的景象,让他们彻彻底底地敬重军士!
“他倒是用心了。”
茹瑺看了看两边的百姓,不少人已经“逃”了,有这一次经历,想来没有人会将大明三大营当做宋代的禁卫军,随意玩笑。
司礼官站在凤仪门外,扯着嗓子传达旨意,意思就一句:有军功在身的进入城内的小教场,没有军功在身的绕城进入城外的大教场。
这些流程张辅都是清楚的,毕竟不可能所有人一拥而入,全都进入京城里面,后队早有人引路,开始去大教场等待。
无论有没有砍人头的军功,参与战场的都会有赏赐,不过是多少的问题。
胡季犛仰着头,嘴唇干裂,双目绝望,马车缓缓进入了城门洞,天色恍然一暗……
第六百八十六章 卸甲,归家
京师的百姓、商人、士子与妇孺,都看到了一车车人头,看到了令人惊悚的一幕,连迎接张辅大军的妓子也忘记撒出篮子里的花瓣,一个个花容失色。
这就是战争,死人的战争。
这就是军功,杀敌的军功。
这就是大明,威武的军士!
国子监士子们看着眼前的一幕,有些人身感不适,却没有一个人落荒而逃,自己的军士杀敌几千里,如今战胜归来,献上敌人的脑袋,有什么好怕的?
这些恐怖根本就不配成为大明子民的噩梦,因为每个人的身后都站着强横的大明军士!
张辅威严的目光扫过众人,不由点了点头。
大明百姓还是好样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因为这一幕而变得怯懦,更多的人投来的眼光,是敬畏,而不是戏弄,是敬重,而不是轻蔑。
铁铉不由笑了起来,对张辅道:“看吧,大明不是弱宋,三大营也不是上四军。”
张辅连连点头。
徐辉祖伸手让军士牵马过来,打算从城墙上直接骑马绕路到小教场,看了看解缙等人,道:“安南一战,让三大营扬名于外。眼下张辅又提贼人头颅入京师在前,铁骑神机铳威武在后,颇有汉唐之大风,走吧,回小教场,皇上怕也等急了。”
小教场,高彩楼。
朱允炆安静得等待着,直至茶碗中的水泛出细微的波纹,大军已近。
解缙、徐辉祖等人返回,对朱允炆禀告一番,便坐在了右手侧,朱棣、朱权、朱植等一干藩王坐在左手侧,文武大臣战立两厢,就连吕太后、皇后马恩慧、宁妃、淑妃等人也走出深宫,坐在了彩楼后左侧的阁楼中。
这是大明最高规格的礼遇,是朱允炆给张辅与众将士最高的敬重。
当张辅骑着马缓缓进入小教场时,吕太后、马恩慧等人随着众藩王、大臣一起起身,对张辅与京军行礼。
此时此刻,唯有朱允炆一人端坐。
这些人为大明出生入死,开疆拓土,值得大明权贵与所有人敬重。
朱允炆看着大军将胡季犛等人的马车拉到前面,看着一车车人头并排在彩楼之前,闻着腥臭味,心中也不由地有些畏惧。
虽然在后世看过许多血腥的画面,看过战场血肉横飞的影视,可荧幕之上与现实之中的冲击力完全是两码事!
那些人头狰狞着,恐怖无比,就连味道都足以让人干呕,扑面而来的,都是死亡的气息,似乎从人间跌落地狱,置身于人头京观之间。
心头猛地一热!
朱允炆紧握拳头,强忍着心头的不适,看向解缙。
解缙立于楼前,一脸肃穆,展开旨意:“赦曰:诸将士,为国征战,安南事毕,王将班师,虏获敌酋,归我家园,现听君令——卸甲!”
“卸甲!”
一群礼官扯着嗓子喊道。
随后鼓乐声大起,数百伶人开始吟唱起《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听着古老而悠远的《出车》,张辅、铁铉、俞让、俞通渊、袁岳、杨荣、杨溥、程宽等十八人下马。
已有内侍上前,帮着十八人卸甲。
皇后马恩慧拍了拍手,身着盛装的宫女端着托盘缓缓而去,宫女到时,内侍刚刚完成卸甲,托盘上,盛放着冠,衣,裳,靴,玉带和笏板,内侍帮着其换上新衣。
如此待遇,除大胜不可享。
张辅手持笏板,上前一步行礼,高声喊道:“臣,张辅!受天子命征剿安南胡氏父子,如今敌酋已押至京师,特来缴令!”
朱允炆起身,伸手道:“爱卿辛苦,起吧!”
张辅拿出配剑与大印,放在了内侍的托盘中,转而奏报:“安南胡氏父子杀尽陈氏皇室一脉,臣原想在陈氏中选人复立陈氏,然陈季扩等人为贼寇所害,陈氏宗亲覆亡,加之安南百姓归附大明心切,盼望天下和平日久,臣遵民意上书,奉命戡平地方,整顿交趾郡。”
“自十月出征,两个月内平定安南全境,安南大将范元瑰、朱秉忠等授首,胡季犛父子终被擒获,一干叛贼、犯我大明疆土者首级皆在这里,还请陛下检验!”
朱允炆看了一眼人头车辆,如此多的人头,往少了说,至少也有三千人吧。
“朕已检验,爱卿辛苦。”
朱允炆肃然,然后看向囚车里狼狈不堪的胡季犛,问:“胡季犛,你可知罪?”
胡季犛有气无力地看着朱允炆,眼前的帝王是如此的年轻,其年纪甚至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小,但偏偏就是此人,派遣大军击败了自己,毁掉了一切。
“我不知罪!安南的事轮不到你们大明说了算!朱允炆,你记住了,安南永远不会臣服于大明,你们将陷入沼泽之中,被牢牢拖拽到地狱里,你们将不得好死!”
胡季犛扯着嗓子,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怒喊。
朱允炆哈哈大笑,对胡季犛说:“安南百姓请求内附,大明遵循民意而为,又有什么不妥呢?胡季犛,你错就错在,不应该招惹大明。燕王,将他带到宗人府,改日公开斩决!”
虽然朱棣没管理宗人府,但谁让他辈分高呢。天下诸王,都归宗人府所管,胡季犛毕竟是个王,不应该送到刑部去。
朱棣大笑着,命人将胡季犛父子等送到宗人府。
张辅见胡季犛等人被带走,再奏报:“臣率兵出征时,凤阳大旱,浙西大涝,百姓受苦。为补国库,赈济百姓,臣于安南升龙城王府与清化王府中缴获众多奇珍,献给陛下!”
一份长长的清单,以二十八斤的牛头金为首,之后是大量白银,随后是珍珠、玉器、玳瑁、珊瑚、上等木料……
虽然商人拿走了许多东西,但王府里面的财宝,还不是商人有资格动的。张辅带人打下一个国,没一点战利品也说不过去,现在好了,拉到京师来,够显摆的了。
夏元吉听着很是舒坦,如此多的财富能够办许多事,来年新军之策还可扩大一些,按照这个速度,不出五年,新军之策便可覆盖全军。
马恩慧听着如此多的宝贝,不由笑弯了眉眼,后宫现在虽然很有钱,但大部分钱财都被挪用了。
商人拿出一千万两买下安南国财富,事实上只出了五百万两,剩下的五百万两是皇家中央钱庄出的,里面就有后宫一百万多两银子,多年积蓄都投到里面去了,若不是还把持着一干生意,元旦时估计都没办法发赏钱了。
现在张辅带来了如此多的财富,后宫总算可以缓一缓窘境。
朱允炆很是满意,但考虑到军士疲惫,也不打算让礼官将所有名单一点点念下去,对众将士喊道:“你们得胜归来,朕想过无数话语来夸赞,可看到你们,朕只想说一句:你们是大明的好男儿!”
大明的好男儿!
众将士听闻双目一热,尸山血海爬出来,赢得这一句,足够了!
挺直胸膛,昂首赳赳!
“军中大宴三日,三日后朝廷论功行赏!”
朱允炆发了话。
众将士高兴不已,去年七月出征,眼下三月多回来,十个多月的时间里,不是行军就是打仗,鲜有好好休整的时候,眼下回到了京师,回到了最安全的地方,自然要好好庆贺下!
朱允炆走了,留在这里他们也喝不尽兴,不过解缙、徐辉祖等人就放开了,不是找张辅就是找铁铉等人,非要一起喝酒,顺便聊一聊安南战事中的细节。
铁铉可不敢喝多了,陪着众人喝了几口就连忙回到了兵部,同时还找来了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徐凯,安全局汤不平,为的就是一件事:
核对军功簿。
考虑到军功事关军士封赏与晋升,不容有半点马虎。为了避免有人徇私舞弊,贪了军士功劳,此番安南之战军功薄设了三本,五军都督府一本,兵部一本,安全局一本。
但有不同,就必须深入核对。
朝廷论功行赏,这三本军功簿是关键。
谁杀了多少敌人,谁第一个登城,谁杀了将官,谁应该军功几转,提升几级,这都必须在三日内核算清楚,报送给内阁与皇帝。
南征的财富都送到了后宫,朱允炆也没有客气,让马恩慧、宁妃等人先挑选了一些宝贝,然后留下了十万两之后,其他价值至少两百万的财富,全拨给了户部。
经过三年多的经营,皇宫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每年所得早已自给自足,还有大把大把的剩余,留着这么多钱财在后宫也没个用处,不如交给户部,让户部将钱花出去。
基建必须加速了,混凝土路的速度虽然很快,但依旧无法满足朱允炆的要求,加上西北存在的隐患,朱允炆决定在今年再次加派人手,将混凝土道路早点从北平修到大同去,然后从大同再修到甘肃。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基建计划,也是一个花钱如流水的计划,因为有些地方很荒凉,混凝土材料都需要后方供应,加上有些地段不适合直接铺设混凝土道路,必须深挖造个路基,工程量非同小可。
第六百八十七章 论功行赏,火器人才
内阁在如何封赏张辅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按其灭国与开疆拓土的功劳,参照洪武年间赏罚规则,完全可以封国公,但张辅崛起的速度太快,只经过了两次大战就直接晋升为国公,那日后他再立下战功,该如何封赏?
毕竟张辅现在还年轻,正是壮年,不适合一封到顶。
为了这个问题,解缙与陈迪争论了几次,最终是郁新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得到众人认同后上奏给朱允炆。
“封侯,以国公俸。”
朱允炆对于这个方案是满意的,也就是说给张辅侯爷的封赏,但为了表彰其功劳,可以领取国公的俸禄与待遇。
这对张辅而言是合适的,毕竟他有着卓越的能力,日后大明少不了他出力,总需要给他多一点晋升空间。最重要的是,一旦给张辅国公,那参与此战的韩观、沐晟还怎么封赏?
沐晟原本就是侯爷了,总不可能再提到国公吧?
韩观倒是可以提为侯爷,毕竟此人是攻克清化、活捉胡季犛的关键人物。
至于铁铉,算了吧,给点钱了事,让他继续待在兵部吧。杨荣、杨溥要被调入詹事府,当然,该在兵部的还是在兵部,该在翰林院的还是在翰林院,只不过品级提升了两级……
薛禄、袁岳、纪纲、耿韦等人在此番作战中十分英勇,表现很是出众,尤其是纪纲,凭借着“投机”、“运气”、勇气与拼杀,在军功簿中十分靠前。
朱允炆没有想到,哪怕是将纪纲发配到广西,也无法挡住他晋升。
苦笑连连。
既然如此,那就按功封赏,他的军功足以提升为一卫指挥史,那就在浙西随便找个卫给他当指挥史吧,比如新合并出来的太仓卫就很不错,至少时不时能见一见外国使臣,维护下海上治安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