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一城,亡一国,这在历史上并不算罕见。
罕见的是明军的行动速度,自十月一日发动进攻,只用了三十九日的时间便彻底结束了战事。
从舆图上来看,自凭祥关至多邦,东都,西都,合计也就八九百里路,除去占领周围城之外,大部分都是直捣清化,花一个多月时间也不少了……
在胡氏父子被俘虏的消息传至张辅耳中时,十六骑身插着红翎,奔入南京城,沿途高声呐喊:“南征大捷,多邦城歼敌五十万!”
“南征大捷,多邦城歼敌五十万!”
李老三听到声音,生怕自己听错了,对一旁的李九问道:“刚刚喊的是什么?”
李九吞咽了下口水,说:“老哥啊,好像是说南征大捷啊。”
“大捷?!”
李老三脸上堆满笑意,感觉手头一松,不由看向小贩:“咋滴?”
小贩哈哈大笑,整理着杂货摊:“娘的,朝廷大捷谁还有心思做买卖,走,喝酒去,今日不卖了!”
李老三不干,自己老婆都五十五生辰呢,好的东西不舍得买,就打算买个小物件意思意思下,可谁知人家要去喝酒庆贺……
李九拉着李老三,说道:“还买什么首饰,当然是摆酒席啊!”
“胡来,哪里有办五十五岁生辰宴的?”
李老三怒斥。
李九呵呵笑道:“没有就不能办了吗?以前没有混凝土路,你不也修得起劲?以前没有如此大捷,怎就不能好好庆贺下?你该不会是小气,舍不得花钱吧?要不我借你五两银子,大办一下?”
李老三白了一眼:“只要不让还,办就办!”
李九呵呵一笑:“不还也没问题,反正我家没吃的就去你家吃。”
“走,置办一桌酒菜,今日不醉不归!”
李老三下了血本,准备借此机会好好庆贺下。
解缙、茹瑺等人听到消息,大喜连连,连忙求见朱允炆。
武英殿,暖如春。
朱允炆看着安南急报,心头的石头放了下来。多邦城拿下,安南国将再无抵抗之力,一句话:
安南足定矣!
解缙、郁新等内阁大臣求见,恭贺大明南征大捷!
朱允炆将文书传给众人。
解缙笑道:“歼敌主力三十余万,说成五十万,怕是铁尚书的主意啊,他知多报人数,对鼓舞民心有利。有此一战,国民必振奋其精神!”
茹瑺指着文书说:“也并非是完全虚报,在文书中有介绍,火炮威力过大,杀敌糜烂已无法清算者众。人都打没了,自然是不可能统算清楚。”
自从看过二炮局的新式神机炮之后,茹瑺就对其威力有了全新认识,眼下张辅的文书也证实了这一点。
郁新心有余悸,感叹:“新式神机炮一出,可谓是杀神降世,如今有数万冤魂,他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葬送于新式神机炮之下,臣请严加管理二炮局,杜绝机密泄露,以免给我朝边关带来灾难!”
朱允炆看着郁新,此人能在大胜信息之下,依旧保持清醒,看到潜在风险,着实难得,不由称赞:“郁阁说得极是,二炮局是需要严加管理,不允许出现泄密。但也需要认识到,火器一途没有终点,现在新式火器、虎蹲炮成为攻城利器,将来还会有更厉害的火器来取代它们,二炮局需要人才,需要钱粮……”
郁新等人不说话了。
二炮局就是个无底洞,仅仅是建文二年,朝廷给二炮局就拨付了不下二百万两银子,这还没有计算朱允炆自己给二炮局的几十万两,明年财政一月份做,这才十一月,朱允炆就开始伸手要钱了……
朱允炆也没办法,二炮局现在光是匠人的数量已经超出了两千人,每个月俸禄就不再少数,而那原材料购置,一批批的铁矿,一批批的硫磺、木炭,还有一批批的煤炭,哪一样不需要钱?
材料费用可不是小数目,动辄几十万两,为了制备这么多的火器,容易吗?而不断扩建的二炮局也需要钱粮,一些危险研究,包括高度机密的研究,现在都开始走孤岛路线了,建造人工岛屿也需要钱财不是……
还有一些研究虽然没取得成果,失败了,浪费了一大笔钱,那也是没办法的事,科学的路谁能说得准,总需要给他们尝试的机会。
一句话,二炮局很有未来,你们得加钱了。
茹瑺有些头疼,很想抽自己的嘴,现在文臣在考虑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消除安南战争给朱允炆带来的刺激,以免他出于“无敌”的认识,继而“好战”。
国虽大,好战必亡啊。
虽然后面还有半句“天下虽平,忘战必危”,不过现在上半句更重要,后半句就自动忽视了……
第六百七十章 帝王喃语,安南内附(三更)
二炮局的经费问题暂不说,安南大捷的消息确实让人振奋。
朱允炆原本想要大开酒宴好好庆贺下,可陈迪非要说这种事需要先告诉老朱,所谓的“告宗庙,知社稷”,不得不在大冬天去了宗庙,和老朱唠嗑。
朱允炆坐在老朱的牌位下面,赶走了所有内侍与礼仪官员,有一搭没一搭地与朱元璋说着话。
“你听到了吧,安南大捷,杀敌三十几万,我估摸着张辅用不了多久就会横扫清化,活捉胡氏父子,你当年对待安南还是太软弱了啊,总一味和平,换来的不是和平,是挑衅,是践踏,是侵略……”
“你没有解决广西与云南边患,把问题丢给了我,现在我解决了,不过安南国要从藩属国名单上除名了,我打算在那里设置交趾郡,什么安南不安南,那就是咱们大明的一个郡,安什么南去。”
朱允炆抬头看着朱元璋的画像,继续说道:“眼下就要进入建文四年了,你也走了四年多了,许多事都没告诉你,主要是我胆小,怕你托梦揍我,你的那些成法制度,我可是修改了不少,比如一条鞭法……”
“其实杀人有时候真的解决不了问题,你老人家当年杀了那么多人,破了那么多家,结果呢,到头来当孙子的倒霉啊,被古今、公子盯上了,公子就是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你当年顾虑亲情没杀他,不过现在你也应该见到他了……”
“不过古今还没找到,这个人不找出来,迟早还是会出问题的,不过你也别担心,没有了爪牙的他,已没有办法威胁皇室,顶多也就是在底下制造点麻烦,这点小麻烦就不需要你出来收拾他们了,我自己会搞定的……”
“说起来,你也算是雄才大略,顶天立地的一位英雄了,虽然后世许多人诟病你杀人的事,但你放心,属于你的功劳,谁都夺不走,这大明江山的子民会记得你为他们做过多少实事,打下多少疆土,护他们多少日夜安眠。”
“你会不会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帝王?呵呵,我可超越不了你,但有些你没有做到的事,我还是需要去做的,北元就由我来收拾吧,马哈木也好,阿鲁台也好,迟早还是会闹事的,我会给他们一个永远都无法忘记的震撼,让他们彻底彻底臣服,让漠北、漠南,成为大明的养马、牧羊地……”
朱允炆自言自语,与朱元璋交谈着。只不过朱元璋很明显没上来给朱允炆打个招呼,连阵风都意思一下。
朱允炆说了许久,直至腿有些麻才站起身:“你的重孙朱文奎,我打算在元旦的时候册封为太子了,小是小了点,但是他跑不掉了,早给晚给的事。你放心吧,我会创造一个盛世,他会延续一个盛世,江山不朽,对得起你当年的岁月……”
走出宗庙,朱允炆看着碧蓝的天空,沐浴着暖阳,回头看了一眼殿内朱元璋的画像,画像之下的桌案上摆满了祭品。
“好好享受吧。”
朱允炆走了,不久之后,宫廷宴庆,百官也收到了节庆消息,下午不需要继续坐堂,成群结队前往秦淮河。
燕王府。
徐王妃看着沉默的朱棣,笑着问道:“张辅在安南大胜,这是好事,王爷缘何还不高兴了?”
朱棣摆了摆手,一脸严肃地说:“本王并非是不高兴,张辅大破多邦城,安南战事已定,活捉胡季犛父子只是时间问题,这是我朝国之大事,自是振奋不已。”
“那怎还沉默如此?”
徐王妃倒了一杯热茶,轻声问。
朱棣见房中并无其他人,便叹了一口气:“你也知我曾有心问鼎,认为父亲看错了人,不应该将帝位隔代传给建文皇帝,可现在看来,我这个侄子的本事可不小啊,他不仅懂得文治,还懂得武功,张辅打下安南,一旦安南内附,这就是开疆拓土之功啊,有如此功劳,父亲定会欣慰。说到底,我还是不如父亲,他看人看得准啊。”
徐王妃深深点头,在朱允炆登基之初,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守成且软弱的君主,可现在看,朱允炆不仅守成,还很可能开疆拓土了,这可是比肩太祖的功劳啊!
朱棣端起茶碗,吹了一口热气:“你看了文书吧,神机炮直接损伤安南军士十余万,如此战绩,可以说是惊世骇俗。试想下,若当初真的起兵,那我们的下场将是怎样?当初朱允炆处处用势,处处压我,是真正留了情面的啊。”
徐王妃脸色有些苍白,想想当初都后怕。如果朱棣执意造反,不说面对新军之策这一大杀招,就是真正控制了北平,又能如何?
凭借着一点地盘,想要从处处设防的江北一带打到南京去,没个几年是不可能的。而二炮局的神机炮如此厉害,真遇到了,还不是一个死无全尸?
还有那可怕的水师船队,算了,幸好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朱棣品了一口茶,起身说:“眼下要进入建文四年了,他将打造属于他的盛世,无愧于父亲的重托!”
徐王妃拉着朱棣的胳膊,轻声道:“王爷可不要再有其他心思,有时间还是多陪下孙子的好,瞻基现在都可以背五律了,可是聪颖的很。”
朱棣拍了拍徐王妃的手,笑道:“放心吧,我心已定,不会再改了。只是我想不通的是,这个侄子的眼光是不是太犀利了,为何选一人都是奇才将才?张辅破格提拔,眼下立下不世之功,一战足以封侯,那薛禄、袁岳、纪纲,也是厉害人物,听说在此战中表现绝佳……”
徐王妃有些不高兴了,有些委屈地说:“给你说孙儿聪颖,你倒说起侄儿厉害,到底是侄儿亲,还是孙儿亲?”
朱棣哈哈大笑,连声歉意。
没关系,这一次是张辅的舞台,下一次就是自己的舞台!
朱棣相信自己不会被埋没,因为瓦剌与鞑靼还在,他们在,大明的敌人就在,哪怕马哈木臣服了,但他的野心也会促使他寻机与大明开战!
到时候,自己一定会被启用,出征草原吧?
朱允炆,我朱棣等着你的传召,等着你拔刀出鞘,指向北方的那一天!
安南,升龙城。
张辅正在与颜宝、冉忠等人商议如何搭建安南治理班子,突然听闻远处传来一阵聒噪声。
“怎么回事?”
张辅抬头看向走进来的沐晟,沐晟一时也摸不着头脑,安排人去查探。
不久之后,杨荣走了进来,禀告道:“禀两位大帅,城内聚集了两千余安南士绅与耆老,打算叩见大帅。”
张辅眼神一寒,连忙起身:“两千余人?是军士不守军令,骚扰百姓,还是商人挖了他们祖坟,招惹了民怨?”
沐晟差点晕倒,商人再不堪,也不会挖人坟去啊。
不过如此之多的人前来,怕是想闹事啊,眼下正是招抚阶段,可不能出现太大问题,以免影响后续接管。
杨荣刚想说话,外面就有人传话:“安南梁默、陶容求见。”
张辅皱了皱眉,让其进来。
梁默、陶容跪地,不等张辅发问,就从袖子里拿出了一道文书,高举过头顶,然后清了清嗓子,一脸庄重地喊道:“我安南百姓联名上书,愿举安南以重归中国,还请大帅转奏大明天子,以行恩准!”
“什么?”
张辅有些吃惊,起身看着梁默、陶容两人。
杨荣接文书接过,递给了张辅。
张辅将文书打开,迎面就是一行大字:
安南百姓诚请内附,恩求大明天子表!
文书内容更是开篇明义:
安南自古隶属于中国之地,本是中华天子之土,然被沦弃五百年,转为蛮夷之地,即无中华礼仪之教,亦无大明福泽之乐。
原是周遭苦难,荆棘求生,幸赖天朝吊民伐罪,清除凶顽。百姓鼓舞,万民仰望,愿归华夏,重拾汉族衣冠,习用天朝礼仪,蜕去蛮夷之容,永归圣人教化,岂不幸哉……
文章的最后还加了句“耆老两千,具表一文,恩求天子,开恩万民!”
张辅深深被这一篇文书给震住了,再不久之前,张辅还发布了寻找陈氏之后的文书,虽然只是做做样子,可一些流程还是少不得,谁成想,陈氏之后没冒出来,这群人先一步请求内附大明了。
沐晟冷着脸,对张辅耳语一句。
张辅看向梁默、陶容,咬牙道:“这是你们两人故意胁迫百姓而来吧?想要献媚朝廷,以求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