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儿有些疑惑,这样的小事何必他亲自跑一趟?
朱允炆点了点头,反问道:“要不然呢?”
沫儿看着离开的朱允炆,陷入了迷茫之中。
顾三审、薛夏跟着朱允炆,也是同样的茫然,揣测不清楚朱允炆到底是什么心思,出了安全局之后,朱允炆也没有回皇宫,而是在京师游走,似乎在这一日,朱允炆变了心性,不是和小商贩讨价还价,就是在挑挑拣拣,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
顾三审实在是无法理解朱允炆的行为逻辑,又不敢问。
朱允炆看出了顾三审的疑惑,只轻轻笑了笑,说道:“朕只是在看人间。”
看人间,方不失本心。
虽然朱有爋与白莲沫儿都不是什么好人,但无疑,他们还是有人情味的。而一直站在高位,决人生死,主宰大明,难免会对人命有些淡漠,在采取的手段上,也会偏向于凌厉与锋芒。
太仓州。
四百余大大小小的海船停泊在港口,无数来来往往的伙计,正在忙碌着搬运货物。而在港口之外,停泊着两艘庞大的战舰,即使是隔着许远,也可以感受得到战舰的压迫感。
沈一元难以置信,这世间竟有如此庞大的战船,据说船上最多可以容纳三千余人,这简直就是灭国神器,只要派遣五六艘宝船到南洋诸国,凭借着大明的军士力量,完全可以灭几个国家。
如此巨大的船只去南洋,真的是去做贸易的吗?
沈一元有一丝怀疑。
然而事实上很可能还真的只是做贸易,毕竟上一次远航虽没有宝船,但有几十艘大福船,也足以击溃任何来犯之敌,足以将一些小的国家彻底吞并。
但郑和没有这样做,大明也没有这样做,他们只是奉行着和平,收取了主动归附大明的旧港一地,再没有任何的侵略。
“可惜了……”
沈一元感叹。
南洋诸国野人很多,烧柴都可能用上好的金丝楠木,脖子上挂着的破石头都能恨不得让人抢劫,如果大明能占据这些地方,岂不是有了一个财富后花园,这里面海量的利益啊。
可为什么,那个在上面的睿智的年轻人看不到这一点?
周大匠抬手给沈一元打了个招呼,走近了,看着大海道:“听闻你把儿子送到了国子监,好本事啊。”
沈一元爽朗地笑了,说起这件事就有些自豪。
长子沈修德自幼聪明好学,又懂一些商业之道,眼下也有十五岁了,按理说想要进入国子监绝不可能,但谁料想国子监开出了一个后门:
招特长生。
通过基础考核达标之后,某些人在满足“钱”的条件下,是可以进入国子监的。
沈修德参与的是商学院的考核,不仅拿到了满分,还被杨士奇亲自接见,好好夸赞了一番,当然,这个老狐狸该收沈家的钱,那是一文没少。
沈一元考虑到商人地位太低,想要改变现在朝廷官员对商人的固执看法可不容易,但想要改变国子监新学一代的认识还是相对简单的。
鬼知道国子监未来会不会出一两个侍郎、尚书,总要留个好印象。
于是,沈一元以“资助”国子监新学的名义,捐献了十万两银子,一时之间轰动京师,徽商沈家之名更甚。
沈一元占了一个好处,那就是资助国子监第一人。而同样捐献了十万两银子的王忠富、秦亨等商人,只因为晚了那么一两日,名声就弱了许多。
不过这两家也不在意,至少京师有了名声,而且最关键的是,自家孩子也进入了国子监,至少也是个监生了。
没错,孩子不是官员,但孩子的同窗可能是未来的大官啊。人脉,人脉啊,做买卖没人脉怎么行……
沈一元看着周大匠,目光又移开,看向几十步开外的地方,目光停留在一个搬运货物的年轻人身上,道:“老哥,把周小匠送到京师吧,他只是弱冠之年,还有机会。”
周大匠摆了摆手,道:“罢了,小匠大字不识一个,去国子监还不是被欺负的命,听说杨祭酒管教很严,不及格少不了打手心。”
沈一元毫不介意,摊开手掌,说:“被打了手心喊疼,是因为那双手没有茧子,还不够努力。不努力的人,在哪里都会被欺负。现在我们能护他们周全,若有朝一日我们不在了呢?老哥,人总要靠自己。至于识不识字不打紧,到了国子监,那里的人想办法让他们识字。”
周大匠嘴角一抽,有办法让人识字,什么办法?不就是打吗?一想到板子打在儿子的手心,周大匠就心疼。
搬运货物累是累了点,但起码不疼啊。
周大匠叹息道:“我打算让他走这一条航线,利润大,好歹能养活自己。”
沈一元见周大匠听不进去,也不再劝说,两个人的关系并不算特别熟,只不过周大匠异军突起,凭借着造船业成为了徽州代表之一,两个人结识与抱团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沈一元需要租赁周大匠的海船,周大匠需要沈一元的认可与支持,以更好进入南洋航线。
但经过这件事,沈一元已经看低了周大匠,他的崛起带着偶然成分,拥有运气的他相信运气会一直存在下去。
这样的人,得势于一时,不可能得势于长久。
周家没落,不出三代。
海运确实利益巨大,但谁说没有风险呢?
大明水师用的是庞大的宝船,最小的大福船也比寻常的海船大不少,一般风浪大家无忧无虑,可一旦起了大风浪,遭遇了极端天气,宝船安全无忧,大福船命运难测,但这些小型海船必然倾覆大海。
这出航一次的费用与成本并不低,陶瓷、丝绸、茶这在大明也是需要采买来的,船只有贵,人员费用也不低,一旦出了事故,还得陪一笔安家费。
血本无归不是不可能的事,前不久大明水师向北运输粮食,就有消息传出,有两艘船遭遇了风暴沉了,死了五十几人,不少粮食送给了海龙王。
郑和乘小船登上太仓州的港口,看着不断搬运货物的伙计,微微点了点头,对一旁的张玉说道:“集合所有掌柜吧。”
张玉从身后拿出了红色旗帜,挥舞了几下,港口高处就有人敲开铜锣,紧促的两声接两声,这是召集掌柜与管事人的信号。
沈一元、秦亨、王忠富、黄发财、周大匠、伍堂等一干掌柜走向港口。
郑和拿出了一份文书,在手上晃了晃,道:“朝廷旨意已传了下来,船只能否出海由大明水师说了算。若还有人想要找关系,上书弹劾水师,最好是快点,距离出航的日子可不多了。”
“若没有,就听清楚了,但凡随水师出海的船只,必须能抗大风,船上货物只能容七成,其他三成为生活用度,不允许超载,不允许超员!”
第五百四十六章 中都留守:李芳英
船就那么大,货却很多。
为了牟利,一些商人极度压缩生活用度,不顾危险增加货物,船还没出港,吃水已到了危险程度,一旦遭遇点大风,船稍微倾斜就有倾覆危险。
虽然大明水师的作用只是开道,避免商船不被海贼袭扰,至于他们会不会在狂风暴雨之下沉没,实在与郑和没有多少关系。
但郑和经历过战争,清楚人命的脆弱与可贵,尤其是阵亡军士送归时,他们的家人是如何的痛哭绝望。
一个人死了,一个家就破了。
他们虽不是大明军士,但也是大明子民,他们虽是逐利忘危,但身后一样有父母妻儿。
郑和宁愿得罪那些商人,任由这些商人找关系弹劾自己,也不想看到无数家人哭喊着儿子、丈夫与父亲的名字。
“在出航之前,大明水师会派人登船检验,通过者发放腰牌,无腰牌者不得出港。”
郑和撂下最后的话,转身离开。
不能再停留在太仓州了,皇上要在长江边给军士送行,这是天大的荣耀,不敢耽误了时辰,是时候返回京师了。
回到宝船之上,郑和看着正躺在椅子里的朱植与朱耿,走上前行礼,道:“两位王爷,宝船即将返京。”
朱耿吃得有些胖了,拍了拍肚腩,看了一眼港口方向,道:“十五哥,我们还回京吗?”
朱植滋溜了一口酒水,舒坦地享受着:“回京,不回京怎么让皇上兑现承诺。当初咱们可是在宝船上砸了钱,最大的宝船我们争不得,可另外三艘宝船,至少有一艘名为辽王号才可以。”
朱耿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辽王号、珉王号,甚好。听闻十三哥在山西找到了不少煤矿,怕是无法与我们同行了。”
朱植伸出手,感知着北风,见郑和等人走远,便说道:“算算时间,燕王与宁王也应该快到淮河了,我们抵京时说不得能聚上一聚。只是,不知道皇上会如何安置十七弟。”
朱耿目光中有些忧虑,道:“太祖分封诸王,不过驾崩两年多,皇上就明旨削藩,天下藩王几是一网打尽,这个动作有些大了啊。”
朱植无所谓地枕靠着双臂,嘴角带着莫名的笑意:“如今我是看穿了,太祖能管得住儿子们,可皇上管不住叔叔们。除非大哥还在,否则谁坐在那个位置上都会削藩。我们先一步经商,给家人留个万贯财富,总好过被贬为庶民,丢尽颜面的好。若十七弟不识好歹,继续想当关外王爷,呵呵……”
朱耿打了个哆嗦,这一声笑很是渗人,似乎在说,藩王造反会死的很惨,不配合朝廷削藩也会死得很惨。
朱植站起身来,在桌子上的果盘上抓起一把红枣,走向船舷,看着蔚蓝的大海说道:“有四哥在,十七弟应该能看清楚局势。”
朱耿将枣核吐到海里,平静地说了句:“几万人一个浪花都没翻起来,谁还能看不清楚局势?”
朱榑的死本身没有威慑力,但他死得如此之快,如此悲惨,才是真正的威慑。几个大宝船就能干掉齐王多年筹划的“水师”,谁还能与之抗衡?
再说了,龙江船厂里的宝船可不止是一艘啊,朝廷户部如此吃力,一个原因就是划拨给龙江船厂太多钱了。
现在看来,这笔钱没白花。
这脚底下的宝船,完全可以成为捍卫大明的利器,不论是任何外敌还是内乱,都没有人可以轻易撼动。
水上,无人敌。
“收锚!”
“杨帆!”
军士有条不紊地行动着,宝船缓缓离开太仓州外港,前往京师。
淮安府,云梯关渡口。
八艘大福船停泊在岸,以作补给。凤阳知府徐安、中都留守司留守李芳英、都督同知孙岳等人在外迎候。
朱棣、朱权从船舱中走了出来,整齐地施礼声传出,看着跪拜的凤阳官员,朱棣抬了抬手,威严地道:“本王与宁王只过是途径此地,何须你们亲至一趟。”
徐安尚未说话,李芳英便主动上前,道:“表叔父大胜归朝,不走陆路,怎选了海路。舟船颠簸总不好休息,不若在凤阳府安顿几日,也能让侄儿略作招待。”
朱棣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有些茫然,这是谁,找自己攀亲戚,不由问道:“你是?”
李芳英笑道:“家父岐阳王。”
朱棣一抬眉头,陡然想了起来,连忙上前,道:“原是表侄,多年不见,不成想变了模样。”
不是其他人,正是李文忠的三子,李景隆与李增枝的弟弟,李芳英。
朱权也有些惊讶,道:“自洪武二十八年太祖任命你为中都留守,你就鲜有回京的时候,又听闻这两年你在养病,如今可痊愈了?”
李芳英谢过朱权问询,拍了拍胸口,道;“已然无碍。我等在不远处设了酒宴,不妨叙旧浅谈一二。”
朱棣微微点头,道:“补给也需要两个时辰,既如此,那就畅饮一番吧。”
李芳英连忙用手请着,徐安等人连忙在一旁陪笑。
刘长阁刚想跟过去,斜插过来一人,低声道:“凤阳府安全局千户左周见过刘经历。”
“有事?”
刘长阁微皱眉头,自己现在的身份也只是大宁安全局经历,和凤阳府可不搭边。
左周看了看左右,见没有人注意,便从袖子中抽出一份文书,交给刘长阁,低声道:“皇上密令,刘经历不至京师,转道蒙城。”
刘长阁接过文书,深深看着左周,然后将其带到船上,在房间里阅览文书,看过之后,当即问道:“岳四海也去了蒙城?”
左周凝重地点了点头:“据可靠情报,蒙城极有可能是白莲教在凤阳府的核心据点。岳同知已带人去了蒙城,然蒙城事大,若无刘经历坐镇,恐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