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的周百通啊,平日里不见你这么大方,当着通判大人,知府大人的面,你丫的装什么大方,你这是可怜我,还是害死我?
姚善如此聪明的人,怎么可能看不清出其中猫腻,瞥了一眼胡忻,道:“粮铺开的太大,未必有好处。”
胡忻咬牙切齿,踢了一脚胡广财,然后说道:“自今日起,胡家就没有粮铺了!”
姚善才不管胡忻会不会真的关了自家的粮铺,现在朝廷还没有严查亦官亦商的事,这个时候官员兼-职做点买卖也很正常。
“两位大人,我们先告退了。”
杨春打算走人,这其中的事必须早点告诉沈一元,让他知晓皇帝大人来到了苏州!
姚善留不住朱允炆,是因为朱允炆太滑了,将自己推脱的一干二净,实在是没有明证,加上有一种直觉,这才不得已放行,但对于这些掌柜,姚善就不需要什么明证了。
“都在这里说个清楚吧。”
姚善下令关闭胡氏粮行,然后听着几位掌柜与伙计的供述,时不时看向胡忻与胡广财,最后说道:“如此说来,这房契果然是输给对方的?”
胡广财立马喊道:“我只是说说而已……”
姚善猛地一拍桌案,厉声道:“说说而已?若你真的买通了这些掌柜,一口咬定皆是新米,判定对方输掉赌约,当你索要一千两银子时,对方告诉你只是说说而已,你会放过他们吗?”
胡广财无言以对。
这不是需要看情况,形势对自己有利,自然是穷追到底,誓不罢休,现在形势对自己不利,那也只能说说而已,开个玩笑……
姚善余怒未消:“我引新商之策进入苏州,这才有了苏州商业繁华,可我们不过才起色一年余,你们竟开始以陈充新,以次充好!为人经商,最重诚信二字!若连诚信都没有,昧着良心赚钱,那就是黑心钱!你们良心不会痛吗?!”
吴掌柜、刘掌柜等人很委屈,怎么连我们一起训了,这全都是胡氏粮行的锅。
姚善冷笑道:“你们以为这样能赚更多的钱,实则短视至极!生意若是做不长久,只图一时眼前之利,那你们永远都无法将生意做大!我听闻晋商成立了一个商会,商会文规中就明确了诚信为本,杜绝欺诈。现在看,你们差晋商不是一点半点,为了握紧钱袋子,连商人最基本的觉悟都丢掉了!”
胡忻愤然而起,一脚将胡广财踢倒在地,指着骂道:“我多少次强调,要你们诚信待人,真诚待人,竟敢背着我以次充好,看我不打死你!”
姚善看着噼里啪啦的打斗,丝毫没有叫停的意思,全当看不到也听不到,在自己面前演戏,那你就接着演,别停,真要打死了也是好事,衙役还能将你胡忻一并带回去。
杨春等掌柜再次提出告辞,姚善准许其离开。
出了胡氏粮行,杨春也不回自家铺子,直接跑向破楚门,必须早点将消息告诉沈一元,如果再晚一点,沈一元怕就要去太仓州了。
“杨掌柜,公子有请。”
安全局的一名护卫拦住了杨春的去路,杨春顿时打了个哆嗦,看着近在眼前的破楚门,不得不跟着对方走去。
朱允炆与宁妃走入一家珠宝店铺,掌柜殷勤介绍着珠宝的特色,最后说出价款,最次珠宝也不低于五十两,而最高的竟多达五万两。
宁妃看中了一个别致的玉钗,因为里面镶嵌有南海蓝珠,售价达千两。
朱允炆见宁妃犹豫,便拍板买下了玉钗,然后问道:“掌柜,这一笔交易竟得千两,那税可都缴纳清楚了?”
掌柜有些惊讶,打量了下朱允炆,见周围无人,便低声提醒道:“公子若不是朝廷中人,还是不要打听的好,按照朝廷规制,税务只有税务司、稽查司、监察御史与地方一些官员,商人可是没资格盘问。”
“哦,这倒也是。”
朱允炆笑了笑,示意孙栋给钱。
掌柜点了点头,然后拿出了账本,填写三份之后,撕下一份交给朱允炆,道:“这是你的购买凭据,这剩下的两份,一份需要报备税司,一份为本店所持。税从不敢短缺,一旦少了,可会重罚。”
朱允炆有些惊讶,看了看凭据,问道:“这一式三联的账本,是谁想出来的?”
掌柜哈哈笑道:“听说是宫中一位得宠的淑妃所创,后来为府衙所用,也不知是谁,改进了账册,便有了这一式三联账本,不得不说,有了这种账册,倒省了不少事。”
宁妃哼了一声,有些不高兴,淑妃淑妃,这么好的东西,还不是朱允炆自己拿出来的,名声与功劳倒成了淑妃的了。
朱允炆盘算了下,道:“其实在下是准备行商,故而问问这经商的话,是不是要缴纳许多税?”
掌柜见对方交清了钱款,心情大好,笑道:“你若经商,我倒可以给你指一条明路。”
“哦,那得请教了。”
朱允炆饶有兴趣。
掌柜地神秘地说道:“这经商,万万不可入浅薄之利行当,像是布匹、粮行、瓜果,虽有利,但税高啊,要入行就入暴利行业,如古董字画、珠宝奇珍、青楼名酒……这些税可就低多了。”
朱允炆有些疑惑,问道:“我记得朝廷规定的商业税皆是十五税一,不同行当还有高低不成?”
掌柜地优哉地感叹道:“说来还得感谢咱们的建文皇帝啊……”
第四百五十二章 一刀切的税害死人
感谢我?
朱允炆不解地看着掌柜,问道:“何故要感谢建文帝?”
掌柜一脸堆笑,解释道:“建文帝规定商业税一律十五税一,这个税率可不太好啊。”
“不太好?”
朱允炆脸色有些难看,这是被人指着自己说新政的不是了。
百官说不好,朱允炆可以无视,可商人说不好的话,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难道说自己从洪武朝的三十税一调整为十五税一,步子迈得太大了?
不应该啊,自己搞过市场调查,别看洪武朝采取的是三十税一的商税,低得令人舒坦,大把大把赚钱,连基本的偷税漏税操作都不需要了,可是三十税一只是营业税,还有一大堆找上门的税,加起来的支出绝对超出了十五税一。
新商之策一经推出,就引得轰动,北平与苏州更是抢先想要施行,足见这个政策还是得人心的,京师与各地商业日渐繁华,商人往来不息,新商之策是立了大功的。
而新商之策的核心,那就是杂糅多种税在一起,形成十五税一的综合税。
现在竟有人说不好?
掌柜见朱允炆不太高兴的样子,也不再卖关子,直说道:“你想想啊,十五税一这个税率,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只不过,粮食、布匹、药草,这才多少利可言?就算一石粮食里能出三钱利,十五税一就要上缴二十文税。”
“利本就薄,再有十五税一,狠狠刮上一层,一石粮食才落到手里两钱多的利。可若是入行这古董买卖,就对面那家博古轩,一件唐时玉器出手便是一千两,照样十五税一,还不到七十两银,可其利有多少?少说也要八九百两。”
“一面利薄,用十五税一,一面利丰,也用十五税一,这位公子若想要入行,该怎么选就不需要说了吧?依我看,经商正在此时,错过可再等不来如此机遇。”
宁妃在一旁问道:“掌柜如此大气,就不怕我们抢了生意?”
掌柜一脸和气,自信地说道:“这位夫人,怕的话你们就不做生意了吗?这些事纵我不言,相信你们也会知晓。缘何不结一份善缘,说不得日后还有合作机会。”
宁妃敬佩眼前的商人,他们并不畏惧竞争,也不怕有人争夺生意,而是凭本事,有自信。
朱允炆终于弄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郑重地对掌柜说道:“你是一个有功的人,走吧,我们回去。”
掌柜看着朱允炆离去的背影,疑惑了,有功的人?自己有什么功?这人还真是古怪,见有新客来,便摇头忘记了这件事。
临河酒楼,别有雅趣。
孙栋早已安排好了一桌酒菜。
朱允炆上来的时候,还看到孙栋在那偷吃自己的菜,不由有些郁闷,这个家伙实在是太放肆了,拿试吃的名义把自己的菜都尝了个遍。
“爷,杨掌柜在楼下候着了。”
孙栋擦着嘴道。
朱允炆点了点头:“这个人能认出我来,总不能让他说出去,若不能封他的口,事情总是麻烦。”
孙栋右手作刀,在自己脖子上微微晃了晃,低声道:“那我这就做了他,让他永远闭嘴。”
朱允炆瞪了一眼孙栋,安全局哪里来这么多杀才,封口给封口费啊,不保险就威胁两句,比如灭他全家之类的,至于直接干掉……
今天干掉一个,那改天又有人认出来,还能接着干掉?
要知道每年国庆节时自己都是露脸的,而且时不时还会到街上溜达,被人认出来又不是一次两次了。这苏州距离京师也就几百里,保不齐人家恰巧就见过自己,总不能因此就把人活埋了吧?
“让他上来。”
朱允炆给了孙栋一个凶狠的目光,孙栋打了个哆嗦,连忙退后一步,到了栏杆处招了招手。
杨春擦了擦一脸的汗水,站在朱允炆面前,腿都在打哆嗦。
“你是如何认出我的?”
朱允炆单刀直入。
杨春感觉嗓子有点干,连吞咽几次口水,才发出声音:“草民曾跟东家沈一元留住京师。”
朱允炆看着畏惧的杨春,指了指一旁的凳子,道:“坐下说吧。”
“不,不敢。”
杨春连忙摆手,紧张地有些结巴。
朱允炆也没强求,问道:“沈一元来苏州城了,是吗?”
杨春很干脆地说道:“回——爷话,东家正在筹备二下南洋,在苏州准备了不少货物,应在最近两日前往太仓州。”
朱允炆笑了笑,道:“沈一元不简单啊,富甲一方,微商魁首。”
杨春瞪大眼,心头满是不安。
这皇帝夸官员,那是官员的荣耀,皇帝夸百姓,那是百姓的光荣,可皇帝如果夸商人,那就是商人的死期啊!
洪武朝时期,朱元璋就曾夸赞过江南富商,结果那些富商不是被流放,就是被没收财产,甚至还卷入了大案之中,血刀之下,一扫而空……
这些事对于杨春而言可不陌生,眼前的朱允炆虽然年轻,但毕竟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元璋龙爪手掏来掏去,干翻一堆人,这朱允炆就算是不会龙爪手,也会黑虎掏心吧,这该不会是对沈一元动手的信号吧?
完了!
上一个姓沈的人家已经没落了,这么就轮到咱家了?
杨春不安地看着朱允炆,哆嗦地,低着嗓音哀求道:“爷,只要爷一句话,沈家愿奉上一切家产,只希望饶了沈家老少啊。”
朱允炆见杨春如此,不由也是一愣,自己什么时候说要收拾沈一元了?
见杨春误会,朱允炆微微一笑,摆手道:“你想多了,沈一元的事我还是知晓的,此人又曾在南洋旧港立有军功,他若没错,自不会动他。找你来只是想告诉你,我到此地的消息,绝不可外传给第二个人知晓,包括沈一元!”
杨春几乎要被吓死,连连点头,就差拿自己爷爷奶奶出来发誓赌咒了,才被送出了酒楼。
“这样就行了?”
孙栋有些郁闷,但又不敢说什么。
宁妃看着有些沉闷的朱允炆,问道:“可是在想掌柜的话?”
朱允炆咀嚼着食物,微微点了点头。
那个玉器店掌柜说的话并没有错,商税十五税一,看似是不错的,但实际上有很大问题。
而这个问题,就在于太过一刀切。
商税一律十五税一,这算什么,人家卖个茶水,卖个包子,一天才赚几百文,十五税一,人家还能落手里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