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365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一群人背着木柴下了矿,然后将木柴堆到矿石壁上,丢一把火,烧吧。
  着火了嘛,自然需要去背水。
  水来了,那就赶紧地,把柴火拨开,不往柴上浇水,而是往石头上浇水……
  这个时候就听到石头爆裂的声音,裂缝一条接一条,用锤子砸下,矿石就下来了……
  这就是著名的烧爆法,也是古人开矿智慧的代表。
  原理很简单,热-胀冷缩,石头跟自己打了一架,最后碎了……
  这种烧爆法在大明也并没有得到全面应用,不过朱允炆也不打算推广了,一群老男人每天整冰火两重天也不是个事,要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另寻其他办法。
  黄福不知道朱允炆能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开矿问题,如果开矿速度能跟上,那大明还愁什么铁器?若是神机炮如林,那大同城也不是不可以复制钓鱼城的战绩,干掉个大汗什么的玩玩。
  “皇上,有何办法……”
  黄福跟了朱允炆一路,眼看着这位已经到了午门,再不问清楚,人家就要回去陪老婆孩子吃饭了。
  朱允炆招了招手,示意黄福近一点,然后轻声说道:“你不是见识过神机炮的威力?这件事可以找二炮局来解决。”
  黄福瞪着眼珠子,目送朱允炆的车架进入皇城,郁闷至极地回了工部。
  郑赐正在端详着一封奏报,看那嘴角的笑意,就知道是好消息,刚刚端起茶,就看到了黄福那张死人脸,不由皱眉道:“不过是去了一趟龙江船厂,怎么跟掉到长江里一样,你也得了风寒?”
  黄福摇了摇头,一脸沮丧地说道:“皇上在龙江船厂拍脑袋,想打造纯铁船……”
  “噗!”
  郑赐喷了一口茶水,咳了几声,瞪大眼问道:“铁,纯铁船?”
  黄福连连点头,然后将其中事说了一遍,道:“现在是工部供铁的问题,可是尚书大人,天下采矿总就那么多,要供应军需,要供民用,这要造船,岂不是要耗费太多铁,去哪里补这个窟窿。”
  郑赐想了想,问道:“皇上给工部安排了差事,就没说其他的?”
  黄福手一摊,无奈地说道:“皇上说神机炮威力巨大,这怎么可行,神机炮不可能用在山中矿下啊,搬运都成问题,而且这一炮下去,又能砸几个石头下来?”
  郑赐思索了下,以他对朱允炆的认识,皇上绝不会在这种事上开玩笑的,不过神机炮威力巨大,也不能开山吧,要知道多少神机炮,很可能连个破城墙都轰不开,怎么可能撼动大山?
  “或许,皇上说的并不是神机炮。”
  郑赐突然想到什么,缓缓说道。
  黄福愣了下,不解地看着郑赐,问道:“不是神机炮又是什么?”
  郑赐看了看周围,见没有其他人,便低声说道:“皇上的话,不是这指向神机炮,而是指向神机炮里面的火药!”
  “火药?”
  黄福吃惊地看着郑赐,瞬间想通。
  这神机炮发射石头弹或铸铁弹,自然不可能开山,但如果用火药的话,事情或许就简单了。在矿洞的石壁上开个孔洞,或沿着缝隙凿几下,塞入火药,炸开的威力足以开山裂石!
  “若可行的话,这将极大加快开矿速度!”
  黄福严肃起来。
  相对于敲敲打打,烧爆法,火药开山可不需要那么多时间,也不需要那么多工序,只要选择好爆点,做好周围支撑,一爆一个准,剩下就是向外运输的问题。
  郑赐浓重地点了点头,快速说道:“既然皇上给了你许可,马上去找二炮局,调一批火药准备实验,若真可行,这可是一件千秋功业!”
  黄福没有耽误,转身就离开了工部,奔向后湖。
  郑赐眯着眼思考了会,不由摇头感叹:“皇上的智慧,我们是望尘莫及啊。”
  低头继续浏览文书,宋礼在文书中大赞绩效之法,提议工部在其他领域引入绩效之法。
  因为该法存在,许多百姓都给家里去了信,还捎带了一些银两回去,不外乎是告诉家人暂时不回去了,要么雇人夏收,要么家人多担待一些。
  这种方式,让疏浚会通河始终保持着较多人力,进度得到了保证。
  郑赐将文书收起来,这样的文书并不是奏折,是不需要向上递的,不过工部是不是需要在更多方面引入绩效之法,这倒是需要好好思量。
  工部的任务太重了,重得郑赐有些喘息不过来,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清江造船厂,这事情还需要工部来牵头……
  还没等郑赐写好文书,交代清江造船厂相关事宜,一道口谕传入工部:“于民间选找老匠人,找矿天下。”
  郑赐无奈地应下。
  朱允炆则在武英殿中,翻阅着《管子地数篇》,轻轻念着:“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
  这就是古代人找矿的经验总结,他们用简单的语言,留给了后人无数财富。
  “皇上,宁妃来话问几时动身?”
  双喜走了过来,低声询问。
  朱允炆拍了拍桌案上的一个木匣子,对双喜说道:“什么时候该取出哪一条批示,你可都记清楚了?”
  双喜重重点头,道:“都记清楚了。”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道:“你一直跟在朕身边,这件事便由你负责,安全局盯着,寻常之事,交付内阁来办即可。若遇大事不决,顾三审知道会怎么做。京师动态,三日一报,不可拖延。”


第四百三十七章 朵颜卫与瓦剌的勾连
  七月二日夜,朱允炆安排好一切,与宁妃、丛佩儿、安全局指挥同知薛夏、千户孙栋等人,乘船出了南京城,沿秦淮河进入长江,向东而去。
  内阁大臣也好,六部大臣也好,无一人知晓。
  天亮时,解缙、郁新等人按例处理各地文书,将一些奏折递送武英殿,而朱允炆的内侍双喜则会隔一段时间后通报内阁:“皇上身体有所不适,奏章改日再批。”
  解缙、郁新等人不疑有他,毕竟皇上身感风寒,满朝皆知,谁没个发烧感冒的时候,皇上休息几日,也没啥。
  皇上虽然休息了,但大臣该怎么忙还是怎么忙。
  事实上,对于封建王朝而言,有皇帝没皇帝,有时候并不是那么重要,皇帝休息半年,国家还是那个国家,朝政还是那个朝政。
  离开谁,地球不一样转。
  国家大事也不是天天有,出去溜达一个多月,相信也没什么。
  朱允炆离开京师,是放心的,毕竟自己手中拿捏着最终决断权,最终任免权,大臣又没有逾越的胆量与可能。
  这个时候不是洪武朝,像是李善长、胡惟庸那样的权臣并不存在,没有谁能威胁皇帝的地位。而一些藩王,也都离开了京师,远远的,安全的很。
  加上有安全局三日一报,大事速报,真出了什么事,朱允炆也有能力掌控局面。
  在宁妃兴奋的目光中,在丛佩儿一脸痛苦的表情中,在薛夏、孙栋等人的警惕中,在朱允炆的期待中,船过了龙潭。
  “早知坐船,我就不来了。”
  丛佩儿脸色苍白。
  宁妃安排贴身侍女给丛佩儿拿出些新鲜果子,安抚道:“船虽摇晃,但总比坐马车快一些。你久居北地,不习惯也正常。只要熬过几日也就好了。”
  丛佩儿瞥了一眼站在船头的朱允炆,很难相信这个年轻人就是帝国至高无上的皇帝,不由道:“娘娘……”
  “我长你几岁,喊我姐姐吧。”
  “姐姐,那些安民之策,真的是他想出来的?”
  “你以为呢?”
  “我……”
  丛佩儿是底层人,虽然身上有些草莽之气,怀揣着行侠仗义的梦,但也不过是在东阿欺负几个地痞而已。
  百姓对朱允炆是感恩戴德居多,至少在东阿是如此。
  尤其是一条鞭法,百姓得了许多好处,心理上丛佩儿并不反感朱允炆,甚至有些好奇。
  若不是汤不平这个亲戚的出现,她不可能如此近的接近朱允炆。
  “有什么话可以直接问我,我们在外,没有那么多礼数,也没有那么多顾忌,想说什么直说就是。”
  朱允炆走入船舱。
  丛佩儿想了想,问道:“有人要对你不利,你为什么还要出去,这样岂不是更危险?”
  宁妃脸色一变,连忙起身看着朱允炆。
  丛佩儿看着朱允炆捂着额头,看着宁妃惊疑的神情,补充了一句:“你还没告诉姐姐?”
  宁妃着急起来,道:“皇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薛同知,调转船头,我们马上回京!”
  “你放心,安全不成问题。”朱允炆走到宁妃身旁,抓起宁妃的手轻轻捏了捏,然后看向丛佩儿,道:“你还是不要那么直接了……”
  丛佩儿嘴角动了动,转过身不再说什么。
  宁妃不放心,若真在途中出了意外,那事情可就太大了,刚想劝说,抬头是朱允炆坚决的目光,话到嘴边,终没有说出口。
  江中,一艘艘船只往来,有人求利,有人求名,有人求的,不过只是活下去而已。
  相对于江中复杂的人而言,草原上的人明显就简单了许多,他们来自各地,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
  在那达慕大会中取得优胜。
  孛儿只斤·坤帖木儿端坐在马背上,看着繁茂的草原,无数健儿纵马驰骋,英姿不凡,天空中老鹰盘旋,时刻寻找着机会。
  “丞相,人到的差不多了吧?”
  坤帖木儿拨转了半个马头,对一旁的哈什哈问道。
  哈什哈微微摇了摇头,满含杀气地说道:“也孙台还没有到,看来此人对大汗之令有些不上心啊。”
  将领巴锡渥附和:“大汗早就传话给了他们,七月三日汇聚塔密儿河,眼下太阳已是偏西,也孙台部还没到,若太阳落山时不至,请大汗问他个失期之罪!”
  坤帖木儿嘴角含笑,心底却满含怨恨。自己堂堂大汗,在和丞相说话,哪里有你插话的地方?如此放肆,不就是因为哈什哈的纵容与默许吗?
  “那就再等等看吧,若也孙台不听差遣,自有丞相分忧左右。”
  坤帖木儿暗暗咬牙,脸上确保持着和煦的笑意。
  哈什哈大笑起来,驱马而出,调转马头,看着眼前的无数将士,将右手中的马鞭高高举起,大声喊道:“作为大元本部精锐,我们可不能被其他部落看低,明日就是那达慕大会,谁若可拔得头筹,这玉马鞭,就是他的!乌拉!”
  “乌拉!乌拉!乌拉!”
  声震长空,周围的草似乎都被声浪吹弯。
  坤帖木儿嘴角的笑极不自然,说到底,自己这个傀儡是一点权利都没有了,这里所有的人,都是哈什哈的人!
  长期以往,自己怕是连性命都没有了。
  日落之前,也孙台的骑兵终于赶到,面对阴沉着脸色的哈什哈,也孙台只说了一句话,便消除了哈什哈的怒火:“丞相,臣带来了朵颜卫的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36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5/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