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361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朱允炆看着郑和没有说话。
  虽然旧港宣慰司名义上属于大明了,但就目前而言,它还是太过独立了,独立到了一切都可以自己说了算。
  这样的情况,还算不上什么“一国-两制”。
  要想真正做到“一国-两制”,那必须有军队在那里,军事权大明说了算。
  经济与政治权,可以稍微让一让。
  至于旧港怎么搞经济,打造什么自由贸易港,让戴着假发的家伙敲锤子,那大明都可以暂时无视。但如果有其他国家想要在这里捣乱,那很抱歉,我们大明要管,军队要管。
  若是没有军队在,那就没办法显示主权。
  所以,驻军旧港宣慰司势在必行,绝不可再拖延下去。
  “施进卿是一个聪明人,他不会做愚蠢的事。”
  朱允炆最终给了郑和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
  但郑和已经听明白了隐含的意思,那就是如果施进卿不够聪明,那就让他看看愚蠢人的下场。
  “驻军多少?”
  郑和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朱允炆伸出三根手指,斩钉截铁地说道:“一个卫所的兵力。”
  郑和深吸了一口气,一卫有军士五千六百人,而上一次自己下南洋才多少人,这次仅仅驻军就要一卫军士,那下南洋的人员数量将是多少,规模将是何等的庞大?
  “皇上,大福船运力有限,若调集过多下南洋,怕会影响沿海防护。”
  郑和清楚大明水师的船只力量,若调动万人规模的船队,那水师的力量将会被抽取过大,一旦东海再有倭患,那大明水师可就很难应对。
  朱允炆神秘一笑,道:“这件事,朕会给你解决,但还有另一件更重要的事,你务必做好。”
  郑和目光变得有些凝重,不知道什么事比驻军还大,肃然点头,承诺道:“臣定不辜负皇上重托。”
  朱允炆微微点头,说道:“此番下南洋,驻军为第一要务,然非第一大事,这第一大事,是练兵!”
  郑和有些疑惑。
  练兵?
  大明水师这都打了那么久的海战了,南海干掉那么多海贼,东海干掉那么多倭寇,还去朝-鲜外面的岛屿度了个假,已是百战精锐,怎么还说练兵?
  朱允炆严肃起来,解释道:“朕说的练兵,并非是军士,而是船长!换言之,朕希望你借南洋之机,训练出精通海事,善于统筹,应对各种风险的船长!”
  现在的大明水师,太过依赖于旗舰,一切指挥作战,往往都是由旗舰来安排,哪怕是敌我交错,船只混杂在一起,军士也会时不时将目光看向旗舰,看看旗舰上的人是跑路了还是在战斗。
  也不知道是不是被陈友谅的大船队给打出心理阴影了,大明的水师都是按照老陈的思路走的,那就是更大、更多,更硬……
  这也就导致了大明水师多会选择大编队航行,尤其是历史上的朱棣,将这种大编队升级到了世界奢华版。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旗舰出了问题,整个船队就很可能土崩瓦解,毫无斗志。
  朱允炆需要改变这一切,因为大明水师未来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是前往南美洲挖土豆,如此遥远的航程,在后世还时不时会出个沉船事故,何况是在古代……
  如果因为旗舰出了问题,到了袋鼠的地方又返航了,那朝廷要损失多少心血。
  所以,大明水师必须拥有更多的优秀船长,这些船长即可以编队航行,也可以单独航行,若没有如此能力,土豆就不可能挖出来,花生也吃不着,番薯更是别想了……
  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撑与富余,人口数量就不可能大幅增加。
  古代嘛,人口那就是硬实力。
  谁人口多,谁拳头大。
  当然也有一些软蛋的朝代,但人丁增长本就是封建朝代最重视也是最重要的政绩。
  为了一个真正的盛世,让郑和去南美洲挖点土特产是必然的事,但这件事,不可能只让他一个人去办,而是需要很多人,很多船……
  “有五十名国子监监生,将随你一起前往南洋,朕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只要他们人不死,就把他们给朕训练出来。另外,于老船长、军士之中,遴选出一百人,专门学习远航之术,与这些监生一起,组成一百五十名船长。”
  朱允炆严肃地说道。
  郑和吃惊地看着朱允炆。
  一百五十名船长?
  这岂不是意味着此番下南洋的船只,至少也是一百五十艘之多?
  “皇上,大明水师的船只……”
  “船只的问题,你无需担心,朕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它们已经完成了。”
  “它们?”
  郑和疑惑。
  朱允炆轻轻吐了四个字:“龙江船厂。”
  郑和的目光中顿时闪过一道光芒,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重复道:“如此,太好了,太好了。”


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代造船业的辉煌
  龙江船厂。
  这是一个在中国造船史上留下浓墨重笔的名字,而它的传奇,与那领先时代的超绝技术,惊人智慧脱不开。
  如果要在造船史上找一个坐标,来证明中国造船业的巅峰,那时间轴一定是明代,坐标轴一定是龙江船厂。
  毫无争议。
  但龙江船厂的辉煌与伟大,绝不是一朝一夕、凭空出现的,而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经过第一次、第二次高峰之后的第三次高峰。
  说到古代造船,可以用“极其辉煌”四个字来形容,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
  在古籍《物原.器原》中记载,“伏羲始乘桴,轩辕作舟楫。”
  可以说在三皇五帝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最早的“造船”技术,只不过它们还只是浮具、筏具、独木舟等,如浮木、羊皮筏、“刳木为舟”的独木舟等。
  事实证明,战争永远是科技的催化剂,从古至今,从不例外。
  在夏商西周时期,木板船与风帆出现。而为了满足诸侯争霸的需要,造船术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帆、舵、浆不断出现。
  造船业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秦汉时期。
  《华阳国志》记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船舩万艘, 米六百万斛, 浮江伐楚……
  可见在司马迁八世祖司马错时期,秦国已经有了惊人数量的战船。
  秦朝造船业的发展,也与战争有关,史料记载,秦国为了平息南方战事,曾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船队,运输五十万石粮食支援前线。
  而秦始皇还进行了五次海上巡游,随行船只无数。
  很多人认为秦始皇是在寻找蓬莱仙岛,想要问道长生。
  但个人认为,这种认识未免小看了这位千古一帝!
  秦始皇海上巡游,极有可能是中国人海洋意识觉醒的一个表现,秦始皇对土地有着极度的渴望,现在土地打下来,自然也会将这份渴望转移到土地之外的大海。
  证据就是秦始皇不断迁移百姓至南方、沿海,若是求长生的话,嬴政完全没有必要大规模移民。
  汉代水师十分强横,其最主要的战舰名为楼船,楼什么意思,那就不需要说了吧,二层楼高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是近十层楼高!
  如果有人对这个高度没有感觉,可以看看自己住的楼层,大概数一数,就知道当年的楼船有多威风。
  这些楼船,往往分三层、四层或五层,每一层中还设置有防御敌人冷箭的矮墙,同时具备发射弓弩的窗孔,船体蒙有皮革,直接就像三个城墙叠高的建筑……
  三国时期,孙权控制江东,打造的楼船就有五层之多,一船可以容纳三千多人,另外还能塞进去八十多匹马,后世的什么铁达尼,也才两千多人……
  唐宋时期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第二个高峰。
  唐朝时期海上贸易与漕运都已经发展起来,扬州、嘉兴、金陵等地,都有造船厂。
  唐代崔融曾写下文字“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弦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来,昧旦永日。”
  看看,弦舸巨舰,千轴万艘,抛开文人那该死的感性夸张手法,这一天至少也有数百艘船只往来。
  唐船舶体积较大,构造坚固,平稳性良好,日本所谓的遣唐使,就多次学习了唐代的造船技术。大唐实在是太开放了,没半点保密意识,不少好技术流落日本。
  宋代造船业的发展,多少还需要感谢下金国人,这里的感谢,可不是感谢完颜家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是因为北宋被完颜家给灭了,只能跑到淮河以南,偏安一隅,成南宋了。
  南宋不重视船都不行,万一人家飞过来,南宋小朝廷都混不下去了,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模型造船技术,就是先造个缩小比例后的模型,研究研究,然后再造船……
  而划时代的水密舱壁技术也出现在这个时期(一说出现于唐),即舱与舱之间用舱板隔开,形成一个又一个互不相通的封闭舱区。即使航行过程中破损一个船舱,也不会引起整个船只的沉没。
  需要说一点,那个沉了的铁达尼,虽然也学习了中国的水密舱壁技术,可是没学到家,技术还不过关,几个小时沉了也怪不了别人,谁让这些人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课……
  按理说,唐宋之后,造船业就应该轮到老朱家的大明发光发热了,毕竟元朝是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朝代,似乎元朝的造船术不值一提。
  但事实还真不是这样,虽然有些人刻意弱化了元朝,但属于元朝的造船辉煌是无法磨灭的。
  要知道元朝的国都是在大都,现在的北平,当时京杭大运河还不够通畅,这些人来到中原,也总不能天天啃羊肉,而他们所需要的粮食,主要运输途径那就是海运。
  据史书记载,元朝初期,其水师战舰的数量达到了一万七千九百余艘。
  当然,这与元军的某些习惯有关,比如要打一场战役了,先别打,造个几百、上千艘船再打……
  在元朝时期,海上航行的船只,几乎清一色是中国的四桅远洋海船,什么阿拉伯海船,根本就没有半点可比性。
  明代正是在元朝造船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之后打造出了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
  而宝船的诞生地,正是南京龙江船厂!
  朱允炆带着几名侍卫,与郑和一起前往龙江船厂。
  龙江船厂历史悠久,前身是南宋时期的“龙湾都船厂”。
  按照史料记载,自南宋淳祐九年至景定二年(1249—1261年)十二年间中,共造、修船三千二百一十九艘,可能力、规模可见一斑。
  朱元璋打下南京时,龙湾都船厂依旧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规模。
  龙江船厂分为两个厂区,南区为前厂,北区为后厂,均都水道直通长江。
  经朱元璋与朱允炆推动,龙江船厂已有九个船坞,格局上为南五坞、北四坞。
  龙江船厂的管理机构主要有两个,兵部与工部。
  兵部在龙江船厂下设了一个帮工指挥厅,承担着督造、监察任务,以确保造船质量。
  工部方面主要是由都水司负责,于龙江船厂下设了个提举司,专门负责写造船计划,掌管造船事务。
  而在这之下,还设置有数十个作房,如铁作房、木作房、细木作房、篷作房、索作房、缆作房、油漆作房……
  甚至为了给船上桐油,龙江船厂还在外面包了上百亩的桐树林,专门供应桐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3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1/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