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353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可想要丰收,那就需要除草、施肥、治病……
  杨士奇雷厉风行,一切按规章办事,不管你是狗尾巴草的朱高煦,还是牛筋草的各位大臣之后,该拔的时候,绝不客气。
  现在草除个差不多了,也该施肥与治病了,于是,什么懒惰、偷奸耍滑,缺乏上进心、缺乏进取心……都被杨士奇狠狠治了几茬。
  而杨士奇最为人痛恨的一点,那就是打扫教室的惩罚。
  按理说,扫个地而已,没什么大不了。
  可问题是,杨士奇不走寻常路,罚扫教室不是在下学、人走室空之后,而是在上课之前,一群人站在窗户外面围观。
  朱高炽不是朱高煦,围观神马的丝毫没作用,脸皮厚则无敌嘛,可朱高炽是个腼腆又有些内向的胖子,他要脸,很要脸。
  可问题是,数学不好学啊……
  掌握阿拉伯数字容易,简单的加减容易,可那些乘除运算,大位数计算,实在是太过烧脑,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公式,更是令人头疼。
  虽然在儒学上,朱高炽经常拿高分,作为正面人物,可是在数学上,那就是倒数级的。
  朱高炽收拾利索,突然想起了什么,对朱济熺问道:“昨日傍晚晋王府宦官寻你,可是有什么发财的好事?”
  朱济熺叹了一口气,道:“哪里的事,只不过两个老宦官身体不适,想要寻根,我便答应了。”
  朱高炽微微点头,称赞道:“人老了,就应该让他们回去好好修养。这些人虽身体有所残缺,无法享受天伦,但毕竟伺候王府一辈子了,临终前也应该给他们个好结果。”
  朱济熺赞同道:“这倒是,只不过府里老宦官越来越少,总也不是个法子。”
  朱允熥夹着两本书,插了一句:“想要宦官还不容易,只不过需要点钱财罢了。”
  “哦,计将安出?”
  朱济熺连忙问道。
  朱允熥侧身指了指西南方向,道:“听闻那里会在不久之后,送一批奴隶进入苏杭与京师等地,其中不乏年轻之人,只需要一道宫刑,便可进入王府伺候。”
  朱高炽皱着眉头,并没有出声反驳。
  朱济熺喜上眉梢,道:“好,很好。”
  学堂之中,每个人都在伏案作答,有博士监考,一旦发现作弊或交头接耳者,少不了一顿戒尺。
  杨士奇站在窗外审视了一番,便与司业李-志刚离开学堂,登高远眺,千家万户,尽入眼底。
  “待夏考之后,由你来负责核验成绩。”
  杨士奇严肃地说道。
  李-志刚有些惊讶,核验成绩一向都是杨士奇亲手抓的,尤其是儒学,其成绩是高是低,取决于文章好坏,而文章好坏,则取决于审阅之人的判断。
  大明不是没出现过一张试卷,一个监考官认为是垃圾,应丢到垃圾堆里再踩上几脚,另外一个监考官却认为乃是奇文,需要给第一名。
  去年冬考时,骆冠英便写了一篇文章,主张农商并重,结果无法判卷不说,还引起了一场规模很大的辩论。
  辩论开了一天,也没分出一个结果来,虽然谁都有各自的道理,但谁都无法说服对方。
  而旁听的朱允炆并没有针对这次辩论给出最终的评价,也没有定下农商并重的基调,只是鼓励国子监以理服人,以事服人,并认为可以将农商关系作为国子监的研究课题,看看有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
  现在该题已成学院第一难题,谁若是解开,可以赢得直接授予官职的奖励。
  李-志刚很担心今年夏考再出个“骆冠英”第二,那以自己的本事,未必能处理的好啊。
  “祭酒大人,下官经验浅薄……”
  李-志刚想要推辞。
  杨士奇打断了李-志刚,没有给他任何机会:“经验浅薄,才更应该多加历练。此事就这样办了,对了,夏考之后便是暑假,每个学院都需要分好小组,做好相应调查,告诉那些监生们,谁若是完不成,秋日来时,百花残,他们也残!”
  李-志刚打了个哆嗦,杨士奇如此说,肯定会如此做的……
  “那,那,那不是皇上吗?”
  李-志刚看着远处走来的两人,不由瞪大眼。
  杨士奇凝眸看去,只见朱允炆正带着顾三审在闲逛,连忙拍了下发呆的李-志刚,道:“迎驾!”
  自高处而下,匆匆跑去。
  朱允炆正在听顾三审的汇报,待听到确系前尚服吕珊已是跳崖,毙命多日,还留下了一封遗书时,不由问道:“找出真正死因没有?”
  顾三审突然愣住,这个时候不应该问问遗书的内容吗?
  朱允炆看着出神的顾三审,笑道:“你总不能告诉朕,吕珊匆匆离开宫中,然后找了一个悬崖,写好遗书,跳崖自尽吧?她若真想死,宫里白绫多的是。那封遗书,纵不是他人代笔,也是被逼所写,当不得真。”
  顾三审佩服地看着朱允炆,道:“皇上真乃明察秋毫,慧眼如炬,大明有如此明君,定能国运隆昌……呃,经过仵作调查,在吕珊颈后脊柱发现了一根刺入体内的银针,可以证实,吕珊之死绝非自杀。”
  朱允炆收回了犀利的目光,警告道:“朝中大臣阿谀奉承也就罢了,你就不需要了吧。安全局就没查查,是谁惯用这种手段?”
  顾三审连忙回道:“已经在追查了。”
  朱允炆点头道:“既然他们在宫外动手,就说明手一时半会还伸不到宫里来。对宫里人的审查,若没有问题,就放过不深究。”
  顾三审擦了擦冷汗,答应之后,说道:“皇上,汤不平所说的人……”
  朱允炆皱眉道:“丛佩儿的身世调查清楚了?”
  顾三审点了点头,道:“安全局调查过此让女,身世清白,其父亲虽是打铁为生,混迹江湖,但其曾也是官中匠人。而丛佩儿的祖母家为汤氏之人,虽与汤不平并非本家,但追轮族谱,三代以上还是血亲。只不过因为元末战乱,汤家不得不流散各方,这才有了如此巧合。”
  朱允炆也有些感叹,道:“既如此,那就让她入京一趟吧,正好宁妃身边也需要有个照料之人。”
  顾三审有些着急,道:“这可是为皇上物色的人选,毕竟苏杭不比京师,人手充裕……”
  “一车夫,一随从,四暗卫,足够了,此事就这样定了。”
  朱允炆不容拒绝。
  顾三审只好低头,看样子只能先抽调部分主力前往苏杭一带,只几个人,怎么能护皇上周全?万一消息走漏,白莲教徒出没,那事情就麻烦了。
  “臣等见过皇上。”
  杨士奇、李-志刚到了近前,连忙作揖。
  朱允炆含笑道:“朕听闻国子监即将夏考,特过来看看,可有什么难处?”
  杨士奇微微摇头,回道:“有条不紊,并无难处。”
  朱允炆很是满意,看向李-志刚,道:“前不久,司业上了一封折子,言说起府、州、县学训导人员过少,强推杂学,给各地带来了不小压力。朕想要抽调一批优异监生,下放府、州、县作教谕,北直隶、河南等地也需兴建一批学堂,各地儒生虽多,然杂学之师过少,总是不善。”
  杨士奇知晓李-志刚的这封奏折,他所言的是也是事实,比如很多县学,就有三个人,一名教谕,两名训导。
  三个人少吗?
  还真不少了,因为他们的学生,即所谓的生员或秀才,通常只有十几个、二三十个,多的地方,也通常不会过百。
  虽然现在府州县还没扩招学生,但已经在引入杂学,也需要专科老师来教导不是,数学总不能让体育老师来教吧……


第四百二十三章 惊魂的朱允熥
  抽调国子监优异监生去地方支教,这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是杨士奇有些肉疼,毕竟这些优异之人,可都是国子监众多先生耗费心力培养出来的杰出学生,只需要三年时间,他们所掌握的学识与技能,定会远超任何朝代的官员。
  这些人不仅精通儒家学问,还精通数学、杂学,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现在还不是用他们的时候,需要呵护,给他们更多时间。
  “皇上,臣认为有所不妥,若将这些人抽调地方,地方自会受益,只是眼下正是他们求进之时,调离国子监,多少有些揠苗之意。”
  杨士奇严肃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朱允炆点了点头,抬头看向远处的学堂,忧虑道:“朕何尝不知揠苗助长的典故,但山西移民正在进行之中,朝廷已然答应他们,要设置大量学堂,允许其子孙免费修习学问。可问题是,儒士众多,杂学之师寥寥,供给国子监、府已是极限,州县更无一人,若如此,岂不是朝廷食言?”
  杨士奇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虽说杂学在民间,抽调一批人上来也是可行的,但擅长杂学,未必擅长教学,这是两回事。
  找一个会种地的教导农业学,可他也不识字,满嘴什么草,半天说不到点子上也不行啊。
  让顾三审这个家伙来执教兵学院,他估计能把军队的那一套直接挪用过来,甚至谁犯了错,会抽鞭子打人,至于讲解要点,那是什么,跟着做动作不就好了?
  敢质疑,罚你围着国子监跑十圈。
  所以,这才需要编纂教材。
  国子监的教材种类很多,能兼修四门杂学的监生,已经算是优异的了。也只有这样的监生下放到县学,才能以一抵三,抵十……
  如果让不精通的监生带着教材下去,他们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孩子,怎么教县学生员?
  师父糊涂,还学生还能聪明吗?
  朱允炆看着杨士奇,肃然道:“世上没有两全法,为大局与长远,总需要有一代人或两代人去牺牲,这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光荣。”
  杨士奇有些不甘,李-志刚也面露痛苦。
  朱允炆用手弹了弹皱了的衣裳,道:“启迪民众,扫盲天下,文教四方,方称建文!朕以建文为年号,就是想一扫洪武戾气,以文教为重!眼下国子监肩负文教使命,若不敢挑起这副担子,而是推脱三五年,那大明百姓答不答应?”
  杨士奇心头一震,连忙道:“国子监愿肩负文教,抽调优异监生前往地方执教。”
  眼下的痛苦与牺牲,换来的是大局与未来。
  人若过于在意眼前的得失,损耗与失去的,便是未来。
  就是这一个简单的道理。
  只是,简单的令人痛苦。
  朱允炆笑了笑,说道:“国子监监生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让他们至地方执教,一律为训导,全权负责教学,教谕有权上奏、无权干涉。另外,国子监后续编写的新教材一律邮送,让他们自学,若有不懂之处,允许他们借驿站传书信,待邮局铺至全国,转走邮局的渠道。一句话,朝廷不会放弃他们。”
  杨士奇与李-志刚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些优异监生都有着不错的悟性,只要给他们教材,一定可以继续钻研学问,他日有所成就,也是可以预期的事。
  杨士奇就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敲定了此事之后,朱允炆走向一间学堂,让其他人在外面候着,自己走了进去,监考的博士见状不由起身,却为朱允炆挥手制止。
  坐在最后一排,看着答卷的众人,朱允炆有些恍惚,这若是再加上灯泡,窗帘,弄个投影仪什么的,和后世还真没什么区别了。
  后世的那个人三落三起,他出山之后,可没有将手直接抓向军事,也没有抓向经济,而是先抓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才为本,科教兴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这些话都深深刻在朱允炆骨子里的,毕竟如果没有那位伟大的人,后世人说不定连读书上学的机会都没有。
  四十年科教,四十年教育,四十年人才硕果累累,才有了盛世辉煌,举世瞩目!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35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3/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