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传闻中,朱榑的母亲是达定妃达兰,是陈友谅最宠爱的女子,而在陈友谅被杀之后,朱元璋见到了达兰,为其美貌所震撼,然后就将她收入后宫,而在这之后,达定妃便生下一子,这就是老七朱榑。
民间认为朱榑是陈友谅的遗腹子,而非朱元璋亲生儿子。
丹阳子自然知道这是无稽之谈,陈友谅是在至正二十三年八月被箭射死的,朱榑是在至正二十四年十月出生的,中间隔着十四个月。
达定妃又不是李靖他老婆,怀了个怪胎,哪里有十四个月才出生的孩子。
既然朱榑不是陈友谅的遗腹子,那老八潭王朱梓更不可能是陈友谅的遗腹子了,那时候陈友谅的骨头都找不到了。
拿这种事自救那就是找死,自己这个徒弟怎么这么不开窍?
“慎言!你们放心,师父既然做了,自然会有办法保你们周全。”
丹阳子还需要这两个跟班,只好宽慰两人。
宋正臣走入青州城,看着寂寥的街道,无数店铺都关了门,一路走来,也只有寥寥数家门店开着,还是半扇门,行人很少,偶然出现几个,也是脚步匆匆,用不多久便消失在了巷道之中。
“这人都去哪里了?”
宋正臣满是疑惑。
身后传来了动静,宋正臣转身看去,两道身影连忙躲至一旁,装作无辜路人。
跟踪?
哦不,是监视。
宋正臣没有在意,找到一个店家,询问清楚府衙位置后,便一边走访,一边朝府衙方向走去。
一个落魄的老僧人瘫卧在屋檐下,腿脚时不时抽动着,一个小和尚端着个盛着米粥的破碗凑到僧人面前,小心地将碗放在地上,将老僧人扶着坐了起来,然后端起了碗。
老僧人靠着墙,没有接碗,而是看着走过来的宋正臣,悲悯地说道:“看样子,贫僧又要多度一条冤魂了。只可惜没了袈裟、木鱼,倒还有金刚经,先生可要听听?”
宋正臣看着老僧人软嗒嗒的双腿,不由皱眉道:“僧人不在寺庙里,怎会流落在此处,还有,你的腿怎么了?”
“寺庙?呵呵。”
老僧人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息道:“这里已是地狱,还用什么寺庙栖身?倒是你,外地人吧,你应该离开这里,越早越好。”
“你如何知我是外地人?”
宋正臣有些疑惑。
老僧人端过碗,轻轻尝了两口,然后交给了小和尚,示意他吃,对宋正臣道:“我不仅知你是外地之人,还知你应是朝廷官员。”
宋正臣低头看了看自己,并无官服,只青衣布衫。
老僧盯着宋正臣,解释道:“但凡是能动劳力,都被拉修建齐王府了,而你堂而皇之,穿街而过竟没有被带走,可见是有护身之法,呵呵,当然,最主要的是你身后可是有人盯着,王府的人不会盯百姓,只会盯官员,嗯,外地来的官……”
第三百九十四章 以笔为戈,浩然正气
老僧站不起来了,但目光如炬,只看一眼就明白了个中事,也正因此,看向宋正臣的眼神多了几分慈悲。
宋正臣起身看向不远处,跟着自己的人干脆也不躲闪,就站在那里,即不接近,也不离开。
“他们这是做什么?”
宋正臣有些不理解。
齐王若是想要抓自己,直接上手,带走就是。自己一个文弱书生,还干不过齐王府的人。既然不抓人,又何必玩跟踪?
老僧叹了一口气,提醒道:“听本僧一句劝,无论你是几品官,身负什么职责,都应该马上离开这里。”
宋正臣凝眸看着老僧,沉声问道:“你的腿,是怎么断的?”
老僧见宋正臣没有听进去自己的劝告,便也不再多说什么,只靠着墙不说话。
小和尚突然说道:“你若是大官,就应该告诉皇上,青州要没了,和龙兴寺一样。”
“不要多言!”
老僧沉声呵斥,小和尚连忙低头不再言语。
“龙兴寺没了?”
宋正臣有些错愕。
虽然宋正臣是徽州人,但也对佛法有些了解,听说过山东青州的龙兴寺。
早在南朝宋元嘉年间,青州就已经出现了龙兴寺,之后经北魏、东魏到北齐时期,青州龙兴寺初具规模,有着“东方之甲寺”的称号。
唐宋时期,龙兴寺的规模更是进一步扩大,便在身份上有了极大变化,成为了皇家寺院。
虽然在宋金时期龙兴寺日渐衰落,但在元朝依旧存在,即使是元末战火,也没有将其湮灭。
可现在,这千年的古刹竟然没了?
老僧抬起右手指了指,道:“转过这个巷子向东,府衙就在那边,你走吧。”
宋正臣见老僧不愿多说什么,便转身走向巷子。
两个跟踪之人连忙跑了过来,其中一个对老僧凶神恶煞地问道:“他和你说了什么?”
老僧悲伤地看着两人,道:“他问我哪里是府衙,我便指给他看。他还问你们为什么跟踪,我摇头不知……”
一人威胁道:“老和尚,你不想死就听话点,敢乱说一句话,你的手也保不住!”
“说话就保不住手?你们是三法司的官员还是内阁大臣,竟如此放肆!”
突兀地声音惊住了两人。
宋正臣走了出来,冷冷地看着两人,问道:“怎么不会说话,哑巴了?欺压百姓,威胁僧人,这就是青州府的真相?你们回去告诉你家主子,若没有一个解释,我宋正臣将以笔为戈,讨伐逆臣!”
“你说谁是逆臣?!”
一人梗着脖子喊道。
宋正臣上前一步,浩然正气地喊道:“呵,是谁你们不清楚?怎么,想要杀我?来啊,自都察院领命的时候,我宋正臣就已经将个人性命抛之脑后!一腔热血,誓洒大明!你们有什么手段,尽管拿出来!”
“你!”
“算了,反正他也离不开青州,我们走!”
两人不甘地退走。
没有齐王的命令,他们也不敢冒然行事,毕竟,自作主张的后果比冒然行事的后果严重得多。
“都察院?如此说来,你是监察御史?”
老僧看着宋正臣问道。
宋正臣重重点了点头,拿出腰牌证明了自己的身份,然后问道:“我想要知道青州府到底怎么样了。”
老僧见宋正臣一脸正气,用左手指了指西面,轻声叹了句:“青州府怎么样,只需要去齐王府看看,一眼便知。”
宋正臣感谢之后转身离去,没走几步又折返回来,拿出了二十几枚铜钱交给了小和尚,道:“照顾好他,我还会回来的。”
没走过两条街,宋正臣便听到了喧哗声,又过了一条街,已可以看到众多百姓,不是手持修筑工具,便是背负砖瓦,还有两三百人正在运输巨大的条石,木头成排铺在地上,条石被人用粗大的绳子绑着,不断向前拉动。
“这是?”
宋正臣终于明白青州的百姓都到哪里去了。
眼前就是齐王府!
齐王府的规模之大,超出了宋正臣的想象,整个青州城,整个西侧几乎全部成了齐王府的地盘,站在高处去看,殿宇楼台不下千处,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仅仅是王府之前的两座石访,就用了二十八块巨大条石,石头之上,更是透雕蟠龙、荷花、牡丹、麒麟等图案。
在气势辉煌的石访之下,宋正臣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眼前的齐王府虽然无法与南京皇宫相提并论,但就其奢靡程度、耗费之大、民力之广,未必就输给皇宫!
青州百姓中能动弹的,有力气的,都被拉到了这里,用于营造齐王府!
这就是青州府的真相!
宋正臣清楚得记得,齐王府是朱榑的老丈人江阴侯吴良于洪武十二年亲自督工修建,既然是给自己女婿与女儿的居所,吴良自会十分用心。
可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这地方已经修好了,朱榑也拎包入住了啊。
自洪武十二年动工到现在建文二年都已经二十多年了,难不成这齐王府一直都在修建?看这千重楼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十多年,这要耗费多少民脂民膏,累死多少百姓?
宋正臣心头充满了怒火,太祖皇帝省吃俭用,从不奢靡,建文皇帝虽算不得节俭,还大兴土木,但他的大兴土木可不是翻修皇宫,而是为国为民,从整体上来看,他本人还算是支取有度。
可地方藩王呢?
竟不经朝廷批准,私自征用十余万民力,大肆扩张王府,再这样下去,青州府将再无百姓立身之处!
宋正臣总算是明白了,龙兴寺就在青州城西面,之所以消失了,那就是因为被齐王府给占据了,给毁掉了!
毁一个寺庙,宋正臣无所谓,但伤天害理,断人双腿,这算什么?
“宋御史。”
一声呼喊,惊动了宋正臣。
宋正臣转过身看去,只见不远处站着两人,为首在前的,则是一个发福得有些过度的人,看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样子,怕是跑着来的吧。
至于此人右手侧,则是一位精干之人,中短身材,一双鼠目。
两人皆是官服在身,只看下上面的补子样式也就知晓其身份。
宋正臣上前行礼道:“都察院监察御史宋正臣见过青州知府、同知大人。”
知府黄簿名擦拭着脸上的汗水,深深吸了两口气,肚子起伏着,道:“宋御史既来青州,为何不先至府衙拜见,反而四处闲逛,是不是不将我这知府放在眼里?”
同知徐源哼道:“不过是七品御史,竟藐视上官。”
宋正臣看着敲打自己的两人,并不介意。
虽然监察御史都是正七品的小芝麻官,但御史职责可是“代皇上巡视地方”,有权弹劾或者举荐官员,也有着监督各级衙门的权利。
官位虽小,然权利不小。
很多地方官员见到监察御史都是胆战心惊,小心伺候,多加收买,就是担心御史在报告上写两句黑状,那自己几十年混来的官位,很可能就一朝丢失。
宋正臣原以为是齐王看不起自己,不成想这青州府衙也拿自己呼来喝去,这就有点意思了。
“下官初入青州城,被这百姓的号子声吸引而来,故而耽误了去府衙时间,两位大人这……也是被号子声吸引来的吧?”
宋正臣和煦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