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如此的风云诡谲,令人唏嘘与感叹。
好在一切都改变了。
没有朱棣靖难,没有战争,大明王朝安安稳稳地走过了这一年。
我朱允炆做到了,历史的毛笔,握在了我的手中!
日月风华不改其色,
风云变幻无动我心!
回顾一年施政,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有所急,也有所不急,取得了一些成效,却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自己不是圣贤,也犯了过错。
愤怒之下打死过官员,施行方略时过于独断专行,惹了不少官员站在对立面,也有一些政策存在着漏洞……
仔细品味,自己的施政策略算不得理想化,每一个方略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可现实依旧出现了水土不服,开封原武、阳武等地告诉了自己:
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好的官员,需要人心去支持。
遏田产兼并国策的推行,得罪了不少底层士绅,伤了不少地主的心,可这没办法,朱允炆也绝不后悔,只是自杀了不少人,破产了不少士绅,政策偏激进了一些……
朱允炆反思着建文元年的过往,每一条政令,每一个结果,每一个错误与可能……
林林总总,纷纷国事。
内政上,维持了基本的平稳,这就是建文元年最大的政绩吧。
不,建文元年最大的收获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小事”:
收三佛齐,设旧港宣慰司!
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南洋旧港,后世的马六甲海峡!
这个时代还没有石油工业,没有巨轮在这里穿梭,其战略意义还不算显著。
但朱允炆绝不会像历史上的明廷一样,说放弃就放弃了这一块海外“飞地”,旧港宣慰司将会成为大明扼制南洋的最重要一环。
大明的国旗,一定会在那里高高飘扬!
对了,安南!
想要让旧港宣慰司永久的存在着,安南必须掌握在大明的手中!
只是历史上的那个陈天平跑哪里去了,什么时候才能死?
他不死,大明就没办法名正言顺的收回安南啊……
作为宗主国,作为礼仪之邦,若是在安南还有正牌继承人的情况下吞并了安南,那就不是正义之师……
谁能想,正义是个负累。
朱允炆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自己做点不要脸的事,阴下人不要紧,可大明朝要脸,要脸的,总是有顾虑的……
“父皇。”
朱文奎跑到朱允炆身旁,轻轻推了推朱允炆的腿喊道。
朱允炆收回了反思,低头看着朱文奎笑道:“怎么跑这里来了,父皇不是说了,要晚点才能陪你玩耍。”
朱文奎有些委屈地看向马恩慧。
马恩慧嘴角含笑,走了过来,拉着朱文奎的手,对朱允炆道:“臣妾可不敢在这个时候打扰皇上,只是内侍传来消息,内阁有军情奏报。”
“军情?哪里来的军情?”
朱允炆有些疑惑。
马恩慧摇了摇头,安排侍女拿来暖裘,道:“臣妾不知,只是在封印期间求见,应不是寻常事。”
朱允炆披好暖裘,捏了一把朱文奎的脸蛋,便笑着离开了坤宁宫。
大明正愁没地方发泄多余的精力,这个时候谁来触霉头?
朱允炆下了撵车,见在武英殿外候着的张紞与铁铉,走了过去,两人连忙行礼。
“朕不是交代过,凡有事而朕不至,可先入殿等待,外面如此天寒,可不能病倒了。”
朱允炆抬手,示意两人起身,然后走入了武英殿。
张紞与铁铉跟了进去。
“皇上,这是广西发来的军情奏报。”
张紞将奏报递了上去。
朱允炆听闻是广西,也暗松了一口气,对于大明而言,此时最强大的敌人就两个:
一个是北元,他们已经蛰伏起来过冬了,而且分裂战乱在即,没空来大明串门。
一个是大明极西之地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可谓是世界军事史上留名的统帅,若他提前来大明,倒是个麻烦。
不过看样子,并不是这两个强敌,而只是广西出现了军情,不用说,一定是安南。
果然!
安南胡季犛派遣大将胡杜率两万兵力,侵占广西禄州、西平州和永平寨等地方,思明府报危。
朱允炆看了看军报发出来的时间,为十二月初二,时间已过去了半个月,而在这期间,并没有收到更紧急的军情,说明广西那边的事态并不严重。
“皇上,胡季犛竟敢起兵入侵我大明之地,杀害大明军士,抢掠大明百姓,朝廷必须出雷霆之手,以救百姓于水火。”
铁铉严肃地请令。
朱允炆又扫了一遍奏报,便起身说道:“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思明府原是元朝土地,在元末时安南趁乱抢占,既然我大明赶走了元朝,其领地自当我大明所有!”
“安南敢出兵踏我边地,朝廷不能坐视不管。张紞拟旨,命广西都司韩观统揽广西军务,命张辅为先锋,驱除安南所犯我边地之师!”
张紞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向克制的朱允炆竟然真的下达了作战的命令!怪不得他前段时间调动韩观、张辅等一批人去了广西,原来他早就做好了打算。
朱允炆没有开玩笑,现在是不到灭掉安南的时候,但给进犯之敌以迎头痛击,却是极有必要的!
引而不发,只是非时!
现在是时候了!
老子还没找你们算账,你们倒先凑上来了,既然如此,就让你们试试大明军刀掠过脖子的冰冷吧!
“告诉韩观、张辅,不可轻敌,首战必胜!”
朱允炆肃然道。
张絨、铁铉看着朱允炆,同时答应下来。
“去吧,将此事告知五军都督府与燕王。”
朱允炆说完,便大踏步走出了武英殿。
寒风吹,终抵不住心中热血!
战争!
朱允炆曾是无比的渴望战争,期待战争,后世没少看经典战役,没少听什么解读,甚至还摁着军事地图推演过战争。
可这都是纸上谈兵,男人的梦想与热血罢了。
战争绝非儿戏!
朱允炆不想当赵括,也知道自己的斤两,所以在军事部署方面从来都不会独断专行,而是通过朱棣、徐辉祖、宋晟等人反复研判,结合自己对历史与事件人物的了解,去安排军略。
比如派去广西担任都司的韩观,此人在西南蛮夷之地的威名,在历史永乐朝时,仅次于“魔王”张辅!
可此时张辅还没什么名声,也没多少经验,直接将他丢到都司的位置上当一把手,那是不合适的。
而韩观早在洪武时期就已战功卓著。
一群厉害人物在那里,加上广西卫所也不少,没道理干不过两万安南兵。
朱允炆不畏惧剑出鞘,只是想,剑出鞘时,必见血,给安南胡季犛一个教训,刻下对大明的恐惧,也好为日后拿下安南做准备。
张辅,朕给你机会了,你能不能登上五光十色的历史舞台,就看这一战了。
第三百一十八章 朝-鲜是个问题
临近年关,京师热闹非凡。
寻常官员大半已是休沐,访亲走友,高歌酒楼,总是快意。
可对于会同馆的官员而言,没有“年假”一说,每逢年底,正是会同馆最忙碌的时候,无他,藩属国的使臣正在陆续入京,准备恭贺大明来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王主事,朝-鲜使团即将入京,可都准备妥当了?”
会同馆大使吕嵩一脸疲惫地问道。
前几日刚招待了中-山、山南、山北琉球三国使臣,这又有一波使臣即将抵京,总要操劳。
王烁抖了抖山羊胡,消瘦的脸颊凹着笑意,道:“大使放心,一切皆准备妥当,不会出什么意外。”
吕嵩听闻王烁保证,松了一口气,起身道:“既如此,那就出去迎接吧。”
朝-鲜使臣规模不大,只有二十余人,正使为判三司事偰长寿、副使为礼曹典书金乙祥,两人此番进入京师,是怀着几分忐忑与不安的。
这份忐忑与不安,并非来源于大明,而是来自于朝-鲜内部。
礼部、会同馆等安排好了朝-鲜使团,吏部侍郎黄观便至内阁奏禀,张紞听闻之后,便写了一份奏折,差人递送朱允炆。
朱允炆这段时间算是清闲,考考宁妃的才情,欣赏下贤妃的画作,与淑妃一起散散心,再翻翻皇后的账册,准备年底分点红。
闷了的时候,还能喊文工团表演节目。
这一日,朱允炆正在钟粹宫与宁妃下棋,双喜便递来了奏折。
“可有说什么事?”
朱允炆看了一眼双喜,便继续落子。
双喜笑道:“张阁说,是朝-鲜使团入京了。”
“朝-鲜?”
朱允炆嘴角微微一笑,挥了挥手,道:“把奏折就放这里吧,朕晚上看。”
宁妃听闻此话,脸色微微一红,结果落错了子,被朱允炆抓住机会,大杀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