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258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杨士奇一边递上雨伞,一边劝阻,送走了两位之后,回到房间里坐了下来,优哉游哉地倒了一杯茶,对一脸敬佩的李-志刚说道:“看吧,事情解决了。”
  李-志刚揉了揉腮帮子,道:“祭酒大人,若是他们回味过来,发现是个计谋,我们国子监该如何收场……”
  “回味过来也无妨……”
  杨士奇颇为得意地说道。
  李-志刚有些不解地问道:“大人为何不直接将骆冠英的文章递上去,反而是费如此周折?”
  杨士奇将其他试卷收了起来,然后上了锁,说道:“重农抑商,何为抑?抑者,古为印,即往下按,压制与控制之意,而非扼杀、踩踏。商有商的好处,若控制有法,未必不可造福一方,这句容不就是明证?”
  “皇上推行新商之策,解禁商人,看似增以重税,抑商明显,实则是为商开道。皇上重视商业,骆冠英所言必称其心意。若国子监递送上去,最多皇上一人知晓,给出评判。可若是由方孝孺、姚广孝两人递送上去,那知晓的人就多了……”
  从翰林院到武英殿,可是有一段路,而这一段路上,经常有官员晃悠,一旦有人听到方孝孺、姚广孝争执不休,骆冠英的文章必会引起关注。
  到时,一篇文章,满朝皆知。
  李-志刚吞咽下口水,看着老谋深算的杨士奇,暗暗感叹:朝廷水真深,处处都有计谋啊……
  “可是,若事情闹大了,骆冠英恐怕会受不少委屈,甚至连国子监……”
  李-志刚有些担忧地说道。
  杨士奇起身,拍了拍木匣,冷声道:“这点委屈都承受不住的话,日后如何入朝为官?国子监既然有勇气革新,就应该迎接风雨。”
  武英殿。
  朱允炆正在处理政务,批阅的奏折已累积成堆。
  按照太祖定下来的规制,十二月中旬各地府衙会封印一个月,一些事务需提前处置妥当。
  双喜双手捧着三本册子,递给朱允炆,道:“皇上,这是内监账册。”
  朱允炆点了点头,继续批阅奏折,只轻轻说了声:“放一旁吧。”
  前些日子,沿海各地与大明水师皆发来急报:
  倭寇大规模入侵。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下令各地卫所加强警备,李坚作为水师总兵,率十几艘大福船出了长江口,游弋东海。
  朱允炆看着李坚的最新奏折,满是疑惑。
  据李坚所言,倭寇大规模入侵并非属实,只能说是倭人大规模进入大明,很多倭人并不是贼寇,也没有携带武器,只是逃命的日本平民。
  朱允炆犹豫良久,终狠心下写下了三个字:
  遵前策!
  所谓的遵前策,即遵循不让任何倭人进入大明的政策,擅闯者,驱离或灭杀!


第三百一十一章 泰宁卫,没了
  朱允炆不是一个仁慈、悲悯众生的人,他在乎的,只是大明百姓。
  至于海上飘来的倭人,管他是平民还是倭寇,只要是来自于日本岛,就不允许踏入大明的领土。
  “将这些奏折发至通政司,让他们快速送出去,另外告诉内阁,日后倭人奏报,一律遵前策,无需再作请示!”
  朱允炆指了指奏折,对双喜说道。
  双喜答应一声,抱着奏折便交给门口候着的长随,刚交代清楚,便看到方孝孺、姚广孝联袂而来。
  朱允炆准其入殿。
  见礼后,方孝孺拿出骆冠英的冬考文章,对朱允炆道:“古人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重农则有恒产,重商则无恒产,天下必乱。”
  这里的恒产,即土地。
  姚广孝反驳道:“若无商人贩卖货物,百姓何来器具?仅靠以物易物,这天下岂不是成了朽木?”
  朱允炆皱眉听着两人的争吵,看过骆冠英的文章,抬头问道:“杨士奇为何没来?”
  姚广孝与方孝孺同时一愣,旋即明白过来,上当了……
  该死的杨士奇,他摆明了就是想让我们两个当冤大头,将事情闹大,而自己竟浑然不觉,被人卖了还帮他数钱……
  朱允炆将试卷押在一旁,笑道:“商人重利轻离别,自有其不利之处,但一个国家也不能少了商人,就以折中法来论,商人为了得到盐引,帮着朝廷向边疆运输粮食,若没了商人,朝廷只能征发民工,岂不是劳民伤财?”
  方孝孺阴沉着脸,道:“折中法中商人是有贡献,可皇上,此文竟提农商并重,岂不是滑稽?商人再有所为,也抵不上百姓之万一。”
  朱允炆看着固执的方孝孺,也不反驳,只是说道:“事不辨不明,既然这是国子监的文章,你们也有所异议,不妨安排国子监再办一场辩论吧。”
  方孝孺沉声道:“那臣要亲自去国子监,挑选辩论之人。”
  “你呢?”
  朱允炆看向姚广孝。
  姚广孝拨动佛珠,微微摇头,道:“臣只是一时入瓮,如今醒了,自不会再去争执。不过依臣看,国子监中有善辩之人,能够为商正名。”
  朱允炆哈哈笑了笑,满意地说道:“国子监的事,就交给国子监来办吧,告诉杨士奇,举办辩论时,朕会旁听。”
  方孝孺有些惭愧,对姚广孝行礼道:“我为杨士奇算计,失了本心,如今人老了还如此暴躁,实属不该。”
  姚广孝还礼,说道:“先生也是为万民忧思,为百姓所虑……”
  “方先生,《太祖实录》进展如何了?”
  朱允炆问道。
  方孝孺恭谨地回道:“皇上,《太祖实录》粗计有一百八十卷,已完成七十卷,预期建文三年四月便可编成。”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道:“若人员不足,可自国子监或地方,调用博学、公正、明理之士。”
  写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写朱元璋,他办过的好事容易写,可办过的糟糕事怎么写?
  为尊者讳。
  只能精简,小心翼翼地写。
  最主要的是,朱元璋的儿子是藩王,孙子是皇上,如果谁不小心在史书里贬低或骂了朱元璋,一群人会发飙的……
  史学家与编修们虽然要骨气,但也要喘气不是……
  “报恩寺与英烈碑如何了?”
  朱允炆看向姚广孝。
  姚广孝是报恩寺、英烈碑的监工,听朱允炆询问,停住佛珠,道:“还算顺利,只是近日阴雨连绵,湿冷的厉害,一些工程停了。”
  朱允炆点了点头,民力不可欺,姚广孝办事还是妥善。
  “有时间去走访下灾民,若有困难,报给工部及时解决。”
  朱允炆嘱托道。
  姚广孝连声答应,没过多久,两人便离开武英殿。
  大宁。
  大雪纷飞,道路阻塞。
  盛庸站在城墙之上,看着银装素裹的草原,风雪茫茫,望不到远方。
  “关闭城门!”
  盛庸厉声下令。
  毛整连忙说道:“大人,此时天色尚早,一些入山的民夫尚未归来,若关城门,他们如何是好?”
  盛庸用冷厉的目光瞪着毛整,道:“我的命令你听不懂?”
  毛整打了个哆嗦,连忙安排下去。
  不久之后,大宁城的所有城门缓缓关闭。
  盛庸指着漫天风雪,严厉地说道:“洪武二十年,蓝玉随冯胜讨伐纳哈出,蓝玉带领轻骑兵,冒血袭庆州。而当时庆州元军便是因大雪纷纷,不作提防,城门大开,城池顷刻陷落。如今大雪纷纷,目不能视十丈之远,若有骑兵突袭,如此距离,城门如何来得及关闭?”
  “汝等身为将领,却不以前人功成为师,不以败灭为鉴,只遵循守旧,不临机而变,如何能成大事?至于农夫百姓入城,难道就没其他办法?”
  毛整、和允中等人被盛庸说得哑口无言,只得低头受教。
  “你们听到没有?”
  盛庸皱眉,靠近城墙问道。
  毛整、和允中疑惑地看着盛庸,尚未发问,便听到了疾驰的马蹄声。
  “警戒!”
  “警戒!”
  声音在风雪中传开,军士纷纷登上城墙准备作战。
  “都司大人,朵颜卫都指挥同知哈儿求见。”
  哈儿率三百骑兵,抵达了大宁城下,看着关闭的大宁城门,不由暗暗吸了一口气,盛庸此人在太平之中,尤有忧患之心。
  此人,不容易对付。
  毛整、和允中见到这一幕,后怕不已。
  若不是盛庸命令,哈儿的骑兵将会轻松进入大宁城,若他们是敌人,那此时的大宁城已经陷落了!
  对阵蒙古骑兵,失一门,便是失一城。
  盛庸没有露头,只站在原处,压低了腰间的刀。
  毛整通过垛口,向城下看去,辨出了哈儿,便高声喊道:“同知大人,风雪中前来,可有何要事?”
  哈儿抬头喊道:“毛大人,还请开城门,让我等入城,有要事禀告。”
  毛整回头看了一眼盛庸,盛庸只微微摇了摇头。
  “都司有令,今日封城,我等也不敢私自放行,同知大人有何要事,可直言,我转知都司大人,让其来定夺。”
  毛整冲城下喊道。
  哈儿见毛整不开城门,脸色阴沉下来,高声喊道:“通报宁王与都司,泰宁卫出现了异动,极有可能与鞑靼部落勾结。为保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安危,朵颜卫左军都督佥事脱鲁忽察儿、福余卫都指挥佥事安出已带兵马前去查探。”
  毛整看着哈儿拨转马头,带骑兵离开大宁城。
  盛庸眉头紧锁,问道:“刘长阁在哪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25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8/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