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40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朱允炆示意通事官接过国书,询问道。
  郑伯严肃地回道:“回大明皇上,梁王乃是广东南海人,后羁旅海外,在华人与土著推举之下,方为国王。”
  朱允炆微微点头,道:“赐座,舞乐。”
  此时,文工团中,二十四位清绝女子轻柔而至,随乐声而舞,曼妙之姿,翩然动人,直让郑伯感叹,不愧是天朝上国。
  朱允炆低头看着梁道明写的国书,双眼不由眯了起来,眉头微皱。
  国书的字很多,但内容却很简单,提炼为一句话,那就是:
  让我梁道明成为大明的臣子吧。
  朱允炆暗暗吸了一口气,梁道明竟然想要臣服于大明,将三佛齐直接并入大明的版图!
  他并没有请求大明水师进入三佛齐所在水域,更没有想要与大明结盟,而是用华人身份,以思乡心切等为由,希望可以成为大明的子民,脚下踏着的是大明国土。
  “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阳谋啊。”
  朱允炆很清楚梁道明的打算,即借助大明水师的力量,让他彻底站稳三佛齐,彻底解决陈祖义与满者伯夷的威胁。
  历史上,三佛齐确实是大明帝国的领地,在朱棣时期。
  不过说领地,并不完全合适。
  没错,如果你找一份大明永乐时期的地图,确实是可以看到在南洋之中,有几块地插着大明的旗帜,挂着的是大明的招牌。
  但是……
  大明虽然在这些地方设置了宣慰司与宣慰使,但基本上都是用的本地人,而且,没有驻军!
  这就是典型的“一国两制”,大明搞大明的一套,南洋各地的宣慰司自己搞一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是自己说了算。
  这种高度自治且没有大明驻军的地盘,说他是大明国土,实际上是只能满足下皇上的天朝梦,在现实意义上来看,它们只是一个渡口。
  没错,仅此而已。
  没办法,地方太远了,交通不发达,去来一趟,再赶到京师做个述职报告,基本上都一年了,若是路上偶感个风寒,再出个交通事故……
  梁道明的臣服是精明的,因为他清楚,三佛齐对于大明而言,是一块孤悬海外之地,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控制的地方。
  所以,他以臣服之名,行借力之实。
  朱允炆笑了,梁道明啊,你以为隔着十万八千里,大明就控制不了三佛齐?
  把阳谋用在大明身上,那是选错了对象。
  马六甲海峡,哦不,旧港及其海域,朕要定了!


第一百八十二章 通商入贡如异地恋(一更)
  鞭长莫及,没错,但打人的时候,没必要总拘泥于用鞭子吧。
  咱还有火铳,大炮,也有强弩,鞭子够不着,换一样不就够着了……
  统治海外区域,最棘手的并非是鞭子或大炮的问题,而是人。
  这年头,离京师几百里,都可以说是天高皇帝远,那要是离大明万里之遥,还不直接就成了土霸王,扯大旗,做皇帝了?
  谁去了,谁都可能有野心,地方太远,就算是造反了,等大明知道消息,反应过来,自己都已经当一两年皇上了,就算是死,也有了吹嘘资本,见到阎王爷,也可以喊一嗓子:
  老子当年可是皇帝得嘞,你可要放尊重点。
  只有解决了距离与野心的问题,让去的人能老老实实听话,才可能完全控制旧港,控制那一条狭长而至关重要的海道!
  在郑伯朝见之后,朱允炆召集了姚广孝、解缙、茹瑺、徐辉祖与护送郑伯返京的水师参将朱能。
  解缙朗读过梁道明国书之后,便坐了回去。
  朱允炆直截了当,问道:“梁道明所请,你们如何看?茹瑺,你作为兵部尚书,先谈一谈。”
  茹瑺起身,谨慎地说道:“皇上,梁道明此国书,颇有几分引君入瓮的意味,我大明水师对于旧港附近海域并不熟悉,若冒然答应梁道明,收三佛齐为大明国土,会否引南洋诸国恐惧?”
  “如安南、占城、暹罗、吕宋、渤泥、满剌加、满者伯夷,他们若认为大明有大举进犯之势,一旦联合起来抵抗大明,当如何处置?依臣之见,可以在旧港设置宣慰司,以示大明领地,但不遣军士驻扎,以免惊扰诸国。”
  朱允炆看着茹瑺,眼神中有些失望。
  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大臣,交给他的事,他会办好,但他的行事风格,太过于稳重,稳重到了谨小慎微,瞻前顾后。
  看来,是时候调铁铉回来了。
  朱能见朱允炆看向自己,便从袖中掏出一份南洋诸国舆图,起身道:“皇上,茹大人所虑虽是有理,却是对南洋诸国并不了解。南洋诸国之间,并非是友好相望,而是战乱不断。安南与占城是死敌,满者伯夷又与满剌加、渤泥、三佛齐等交恶,暹罗与占城、安南也存不合。”
  “而我大明水师手持梁道明国书,进入南洋,可谓是名正言顺,一可为南洋诸国擒杀陈祖义等海贼,以靖海道,二可护三佛齐安危,威慑满者伯夷。只要我大明水师不征讨其他诸国,立于南洋,并非难事。”
  解缙、徐辉祖等人起身,仔细看了看舆图中标注的南洋诸国,徐辉祖对朱允炆道:“皇上,臣力主进入南洋。观舆图所注,三佛齐与其旧港之地,乃是东西海道之最,若可控制三佛齐,日后大明无论是沟通南洋,还是远航西洋,皆是最佳之策。”
  “臣附议。”
  解缙表态,轻松地说道:“进驻三佛齐,无论是开海道,亦或清剿海匪,都是对大明有利。虽耗费颇多,但相对南洋稳定,杜绝海患,还是值得。”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目光看向一直审视国书的姚广孝,问道:“姚师父,这国书可有问题?”
  姚广孝将国书放在桌上,抬头看向朱允炆,左手拨弄着手中佛珠,轻声道:“皇上,国书并无问题,只是有一处,臣有些不解。”
  “哪一处?”
  朱允炆询问道。
  解缙看着姚广孝,目光中有些疑惑,那国书自己也看了,没发现问题所在。
  这个老和尚,竟能发现其问题?
  姚广孝淡然地说道:“国书中对三佛齐的描述是‘物产富饶,通达四方’,臣在想,其富饶物产,是否可为我大明所用。”
  朱允炆目光中闪过一道精芒,道:“你是说通商通贡?”
  姚广孝点头道:“臣也只是一时之想。”
  茹瑺连忙道:“皇上,通商通贡之事,尤需谨慎。洪武十三年,三佛齐乃生间谍案,轰动南洋,太祖方下令严查严禁,以致后来,明令寸板不得下海,禁售南洋之物。”
  朱允炆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三佛齐间谍案与通商通贡问题,还需要从头说起。
  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为久远,沿海军民已经开始与邻海之地有过往来,当然,这种来往十分有限,次数也不多,跑的路也不远,往往也就在海上飘那么三两天。
  直至三国时期,公元230年,孙权派遣了一万官兵抵达“夷洲”,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台湾省。隋炀帝时期,以“访察异俗”、“慰抚”名义,派了三拨人去“流求”公费旅游,好吃好喝好玩,然后回去了。
  唐宋五六百年之间,沿海一代,尤其是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居民,为躲避时不时出现的战乱、兵祸,不得不从陆地跑到海上,这一跑,就去了澎湖、流求。
  但人跑了出去,在其他地方安了家,落了户,并不意味着与华夏发生了商贸关系。
  在商贸关系之前,这些地方与华夏王朝军民,也得碰个面,吃顿饭,认识一下,熟悉了之后,才好拉个手,逛个街,买个礼物什么的。
  培养了几百年的感情,终于在南宋后期,确定了“异地恋”关系,你在这头,我在那头,这个月我带礼物去你那住几天,下个月你带礼物来我这里玩几天。
  通商贸易,是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规模的。
  元朝时期对于通商贸易问题是相对开明的,不反对异地恋,但也不允许你们到处沾花惹草,四处风流,于是,在广东广州、福建泉州、浙江明州设置了三处市舶司,派驻官吏,专门负责舟楫往来、通商税务。
  明太祖朱元璋很早就意识到海外通商是有利可图的,毕竟,也就弄一块地,安排几个官员就能收取商税,何乐而不为?
  在大明朝还没建立起来的时候,老朱顶着吴王的头盔,已经在太仓州黄渡镇的施工现场干活了。
  市舶司建起来了,老朱大笔一挥,题了个字:
  通华夷之情,迁有无之货。
  市舶司这个海关部门,当时管理的外贸,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通商,一个是通贡。
  通商,就是平常贸易,带东西来看看,说个媒,找个对象,把货物卖出去。
  市舶司官员对这部分人,也就上船看看,调查下你卖的货是什么,价值多少,然后按照比例,抽取税金,之后你就能拿去自由卖货了。
  至于你中午吃什么,喝什么,晚上打地铺还是睡船上,没人管你。
  当然,你卖完货物还想搞点进口,也是一样的规矩,按货价值抽取税金,交完钱你就可以回去了。
  这种方式,在当时被称之为“报官抽分”。
  通贡那就不一样了,虽然它也有着贸易的性质。但它的对象,不是这个大亨,那个富农,而是朝廷。
  既然是给朝廷送礼的,自然不能怠慢了。
  市舶司官员需要检查船只与货物,如果这群人觉得船上睡觉不好,那需要把他们送到驿馆里住,想吃点地方特色,也需要买给他们,如果他们还请去京师溜达一圈,那你也得给人家安排好。
  通贡所带来的货物,称之为献纳。
  如果这群海外使臣献纳的是豆蔻、苏木、沉香、犀角、孔雀尾、象牙,或者直接把狮子、大象给拉了过来,那到时候朝廷需要估计这些东西的价值,然后“回赐”货物。
  当然,泱泱大国都好面子。人家明明献纳了一千两的货物,这边“回赐”的时候,多数都会回个一千五百两,两千两,有时候甚至翻几倍……
  对了,人家好不容易来看看大明,多少得给点赏赐吧,每个人给个三十两不多吧?
  吃喝玩乐,记在官府的账本上,没问题吧?
  就算是人家献纳的不是稀罕玩意,就是带一堆大米、海螺、乌龟王八过来,你也得笑呵呵地接收,然后告诉他:这次我们就收下了,下次,王八这东西就不要带了……
  不管人家带啥,只要来一趟,总会有大好处。
  老朱享受了几次风光,但没过几年,觉得不对味了。
  这外国使臣,咋就闲着没事干,天天往大明跑啊,昨天还十个人,今天你就来了五百人,占我便宜也不能这样占吧?
  老朱郁闷的后果就是,限制通商入贡的次数,所谓的“入贡既频,劳费太甚,朕不欲也。令遵古典而行,不必频烦,其移文使诸国知之。”
  当然,通商入贡,也很容易出现纠纷,人家带的王八是千年的,至少也值一千两,大明出价二百两,合适吗?
  因为价格问题,还打过架。
  比如安南,几次不满,骚扰明朝南部边境,连带着和明朝相对较好的占城也一起欺负。
  再比如土木堡之变,一开始打架的导火索,也是因为马匹价格没谈拢,人家鞑靼说这匹马值三百两,大明说只值一百两。
  谈不拢就打,然后“战神”朱祁镇横空出世,一战创下了三大营全灭的神话。
  朝贡,是外国使臣来大明送礼,中国买下来,然后开个集贸市场,让其把剩下的货物卖掉。
  如果大明觉得这个国家的孔雀不错,但人家使臣偏偏几年不来一趟,家里的孔雀有死了,咋办?
  这也不怕,大明有智慧,开创了“颁赐贸易”。
  就是不等他们主动来大明,大明找个官员,手持敕书,背着赐物,直接去人家国家,然后在敕书上写清楚,我大明需要孔雀,希望你积极配合,抓几只让我的官员带回去。
  明代建立之初,并不存在多明显的海禁政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14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0/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