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皇上窃取国财,也不一定非要明摆着要,人家有的是法子。
毕竟皇上也是工作,也需要干活的,朝廷养官,也得养皇上吧,要给工资才行。比如宋代皇上,每个月可以领取一千二百贯工钱,皇后也需要工资,妃子也是……
不直接要钱,涨工资总可以吧。
这年头猪肉都涨价了,凭啥皇上工资不涨……
国库的钱被皇上用的多了,问题便会越来越多。
朱允炆清楚其中的危害,所以才不惜将后宫改造成了作坊,便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的脱钩。
宁妃轻轻回道:“臣妾也只能做这些了。”
朱允炆刮过宁妃的后背、肋骨处,便开始刮动脖颈处,说道:“后宫安宁,朕才能安心处理国事。这段时日事情太多,待明年若无如此琐事,朕便带上你们几人,一起去杭州、苏州走一走,如何?”
“当真?”
宁妃惊喜起来,身体一动,却又被朱允炆轻轻按下。
“不就是出门走走,至于如此激动?”
朱允炆笑道。
宁妃含笑说道:“皇上说得轻巧,臣妾多久才能出一次宫?再说了,皇上乃是国君,轻易难出京师。若当真南下走走,臣妾自是欢喜。”
朱允炆微微点头,问道:“朕记得,宁妃便是杭州府人吧?”
宁妃似乎想起了家人,道:“臣妾家便在灵隐寺不远。”
“哦,灵隐寺啊,那可是一个好去处。”
“皇上去过灵隐寺?”
“去过——朕在书中游历的……”
朱允炆连忙改了口。
宁妃不疑,便笑道:“那是不是日后苏杭之行,臣妾可以邀请皇上去灵隐寺走一走?”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将汤匙放在碗中,拿起手帕,轻轻擦拭着宁妃后背上的水渍,道:“宁妃是想要回家看看吧?好,朕答应你,日后南下,便住在你家,如何?”
“臣妾代韩家谢过皇上。”
宁妃开心不已。
朱允炆拉好锦被,严肃起来,道:“不过此事,可不准你通告家中。南下之行,旨在调查民情商情,若被人知晓多了,有了防备,那朕所见,便非真实。”
“臣妾知晓,万万不会外说。”
宁妃转过身,看着朱允炆保证道。
朱允炆伸手,拨开宁妃脸上的一缕秀发,说道:“你且睡会,待醒了再用膳。”
宁妃微微眯起来,看着离开的朱允炆,轻轻说道:“臣妾谢过皇上。”
朱允炆挥了挥手,笑着打开了门,对门外的侍女说道:“好找照顾宁妃。”
走出钟粹宫,朱允炆索性也去了景仁宫与承乾宫,直至天色有些晚,才返回坤宁宫。
马恩慧正坐在一旁,给小床之上的朱文奎扇着风,见朱允炆来了,便起身施礼。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到了小床旁,看着入睡的朱文奎,低声道:“睡了多久了?”
马恩慧给朱允炆扇着风,道:“天热,也不过是刚刚睡下。”
朱允炆皱了皱眉,道:“钦天监说今年天热异常,安全局调查来报,淮河、山东与北直隶等地,高温均超出往年。”
马恩慧宽慰道:“皇上,臣妾听闻各地夏粮抢收顺利,秋粮也播种了下去,天热一些,只要不在烈日下行走,总不碍事,炎热总会过去,应难形成旱灾。”
朱允炆微微摇头,道:“朕不是担心旱灾,而是担心涝灾。”
“涝灾?”
马恩慧有些疑惑地看着朱允炆。
这天气如此炎热,摆明了是旱灾,如何是涝灾?
朱允炆没办法给马恩慧讲述气体对流的问题,这个年代也没卫星,预测不了气流对冲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
但按照后世的经验,天气越热,暴雨越烈。
很多时候,一个极端现象的身后,跟着的往往不是正常,而是另一个极端。
朱允炆心头的不安越来越重,对门口的双喜吩咐道:“传郁新、郑赐、张显宗、齐泰。”
“皇上,已经入夜了。”
马恩慧担忧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摇了摇头,道:“皇后先休息,朕需要了解一些事。”
马恩慧看着匆匆离去的朱允炆,苦涩地摇了摇头。
当皇上,看似有无尽荣耀与权势,可谁又知这背后的辛酸苦楚?
武英殿。
朱允炆看着匆匆赶来的四位大臣,在几人施礼后,忧虑地问道:“最近一个月,各地可有雨情汇报,尤是淮河、黄河一带?”
郁新有些不解地看着朱允炆,说道:“皇上,最近京师内外皆如火热,并无雨情。江淮与黄河之地,也只有天热伤人奏报,并无雨情。纵是有雨,地方也不会上报这等小事,故此,臣也不知。”
第一百七十四章 老朱是基建狂魔(二更)
地方上的一般雨情,往往不会报给朝廷。
这也可以理解,那个年代文书传递,只有两条腿的人和四条腿的马,天南地北的,大家送一趟文书不容易,谁会在上面写“某日,大雨”之类的话。
这是朝廷公文,不是你的日记,能写一句“长风卷地驱炎暑,暴雨翻空送晚凉”,抒发下大好心情。除非你那下暴雨成灾了,需要求援,可以写一句“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公事文书不能杂糅无关紧要的情绪,这是基本的规定。
郁新擦了擦脸上流淌的汗,观察着朱允炆的脸色。
朱允炆看向工部尚书郑赐,问道:“淮河、黄河与各水道,可否承受暴雨?”
郑赐含笑道:“皇上,应无大碍。”
朱允炆皱了皱眉,问道:“如此自信?”
郑赐微微点头,道:“全赖太祖之功。”
朱允炆愣了下,才恍然明白过来,自己是担心过甚,忘记了朱元璋早已帮自己打下了良好基础。
朱元璋虽然杀了很多官员,但他对老百姓是真的好,也清楚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几次亲自视察水道。
如江淮之地的扬州,这里自古乃是繁华之地,古人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但在元末乱世,这里有多少人?
嗯,十八户。
你没听错,一个一百四十七万人口的扬州城,只剩下了十八户(后来将这些人住的地方称作十八家巷,一直存在至今),估计下,还不到一百人。
其他的人哪里去了?
被吃掉了。
《明太祖实录》载:“明鉴等既据城,凶暴益甚,日屠城中居民以为食。 ”
元军将领张明鉴几乎把扬州城完完整整地消灭干净。
事实上,悲剧不止是扬州。
元末明初,整个山东、河南、河北,几乎可以说是空无一人,你奔波数百里,能遇到一个活人,那你运气放在后世,绝对是中几个亿彩票的主。
一些城,只剩下了寥寥数人。
那时候的华北大地,满目疮痍,令人心碎。
朱元璋的感叹是:“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大明建国,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起步的,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吧?
很多人会说,那中原人口怎么多的?三十年就繁华起来了?生孩子也生不了那么快啊……
朱元璋的对策是:
移民,兴农,修水利!
不客气地说,若是诸位身在华北之地,那你自己或身边的亲戚或朋友,他们的祖先,极有可能是山西人(以惊雪来论,惊雪是山东人,在族谱上的祖先便是山西人),而他们来到中原的时间,便是明初。
明初大移民,自山西移民百万人口至中原,自洪武开始,经建文,至永乐结束,长达五十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
人有了,便开垦种地。
地有了,那就修水利。
朱元璋是一个基建狂魔,他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谓是不留余地。
自明初开始,至洪武二十八年,动员数十万劳力,在全国各地,疏通了五千多处河道、整治塘堰四万多处、修建堤坝五千多处。
虽然朱元璋的移民政策给当时的山西人带来了极大的情感创伤,但从中华文明的层面来看,山西人的迁移,是有功的。
正是受益于朱元璋的移民政策,受益于兴农、水利工程,中原之地才可以在短短三十年时间,有了人间气息。
历史上的“永乐盛世”可不只是朱棣的功劳,他老爹打下的底子是绝不容忽视与埋没的。
朱允炆明白过来,原本忧虑阴沉的脸色,逐渐变得缓和,对郑赐道:“太祖之功,在社稷与万民。然江淮、黄河之地,终是重地,一旦发生水患,必会涂炭甚广。着令各地,加强堤坝、河道、塘堰巡查,警戒雨情与水情,不可懈怠。”
郑赐答应下来,但心中却不以为然。
近十年来,也就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出过问题,这些年,倒还算平静。
朱允炆看向户部尚书齐泰,道:“催促地方,加快运粮至京师。此外,让各地农水司局呈报屯粮状况,不足无以抗灾之地,报送各地布政使司,让其优先协调。”
齐泰肃然道:“臣遵旨。”
朱允炆犹然有些不放心,对张显宗道:“朕希望你能去一趟淮安、宿迁、徐州、开封等地,探查黄河河道与周围水道,若需整修,则联当地衙门,先行征调民力及早处置,一应耗费,可后续报送布政使司与朝廷。”
张显宗领命道:“臣遵旨。”
朱允炆起身,走向张显宗,道:“此番要辛苦了,夏汛一定会来,朕将此事托付给你,莫要让朕失望。”
张显宗微微摇头,施礼道:“臣必尽心竭力,为皇上分忧,明日一早便离开京师,前往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