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63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辽王、珉王这是私报公仇啊!
  都察院没少弹劾这两位,现在好了,这边自己着急派人送信,那边人家垄断了马市,你不租两匹马,想送信都难。
  没错,自己府邸还有几匹马,不过那是驽马啊,拉拉马车,送个货物,跑个短途还行,这要是去陕西的话,估计也只能到西天报到了。
  景清背过身,咬牙切齿地说道:“去账房,取三十两!马上出发,不可延误!”
  不甘心是正常的。
  若是在平时,景清绝不会耗费那个钱。
  一匹马十五两银子,这来回的钱,都够买下两匹马了。
  可现在,不是平时。
  十日之后,朝廷便会清丈田亩,调查田地来源,一旦这些命令传达出去,而自己没有在这之前处理好的话,损失的可就不是两匹马的钱粮了!
  这一日傍晚,京师一马难求。
  到最后,一匹马竟被炒到了一日十两银子的租用价格,而这,依旧无法满足京师的需求,驽马也被拉了出来,甚至一些下人骑着毛驴便出了城。
  一些消息灵通的富绅之家,听闻到朝廷动静后,开始拍桌子,砸椅子,然后扯了一块红布,骂了两个时辰,口渴了,便坐下开始写信。
  络绎不绝的出城队伍,仓皇不安的神情,急匆匆的脚步,纵马狂奔的背影,让值守城墙的士兵摸不着头脑,时不时看看皇宫的方向,也没听说有什么动静啊。
  徐辉祖巡查城防,下令晚一个时辰再关闭城门。
  既然有人心急火燎的想要出城,那就放他们离开。
  反正,每个离去的人,无论是什么心情,都是去做好事的。
  内阁。
  除了三阁臣郁新、张紞、解缙外,户部尚书黄子澄,农税总司夏元吉也坐在一旁,房间的中间摆放着的,便是奉天殿时使用过的沙盘。
  郁新看着沙盘,沉思了许久,对夏元吉问道:“田产兼并,当真如此厉害?”
  夏元吉微微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把郁新等人给看糊涂了。
  郁新还没追问,一旁的解缙插话道:“郁大人,田产兼并确实厉害,只不过没有皇上说得那么严重罢了。皇上在借助沙盘,推演十年之后的田赋剩余田亩时,只是考虑了原本田赋之地的减少,却没有考虑,被黑色吞噬的这部分,其实很多是需要纳税的,如免税田,并非完全免税,只是部分免税。”
  “然据我推演,若我朝此时不行遏制之法,二十年后,南直隶所得未必够官员俸禄开支,五十年后,朝廷将弊政缠身,百年后,祸乱重重,一百五十年后若无改制,大明将休矣!”
  夏元吉起身,恭谨地对解缙施了一礼,道:“常听闻解阁老洞察表里,聪慧过人,如今亲聆,果是不凡。诚如解阁老所言,皇上虽有意忽视了自耕农转为佃农的税赋问题,但从长远看,皇上所论,必成现实!只不过耗费时间,不是十年,而可能是百年,或一百五十年!再多,恐难维持。”
  若是朱允炆在这里,必然会赞佩两人。
  因为在一百五十年后,正是张居正的改革,才给大明续了命。
  解缙哈哈一笑,回礼道:“夏侍郎乃是真正人才,对问之间,竟能将各年田亩对答如流,盘算丝毫不差,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黄子澄收回了摸着沙盘的手,对解缙说道:“夏侍郎可是户部难得的人才,你可不准拉到内阁去啊。”
  众人听闻之后,哄堂大笑。
  张紞止住笑,安排道:“时间紧迫,便由黄尚书与夏侍郎,先编出一份新的俸禄方案,我等几人,则拿出遏兼并之法,争取两日内,呈览皇上。”
  “如此甚好。”
  黄子澄、夏元吉连忙答应下来,两人走至桌案旁,开始编制新俸禄方案。
  明代俸禄制度最鲜明的特征,就一个字:
  薄!
  薄俸之薄,几乎令人寒酸。
  洪武四年,朱元璋令中书省、户部拟定文武官员每年的俸禄。
  正一品,一年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
  正二品,一年六百石;从二品,五百石;
  ……
  正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五石;
  ……
  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
  虽然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调整了俸禄,改年俸为月俸,可一年下来,相对洪武四年,也增加不了多少,正一品增加了一百石,从九品,增加了十石。
  就以明初来论,当个七品县令,一年就八十石俸禄,均摊下来,一个月近七石粮食,一上称,不错,一千多斤粮食呢。
  县令身体不错,娶了四个老婆,生了三个男娃,两个女娃,父母尚在,还请了两个仆人。这样一算,十几个人吃一个月,也吃不完那么多粮食,还能剩下九百多斤。
  拿出来两百斤去换点蔬菜豆腐,剩下的七百斤就是剩余财富了?
  不。
  县令这边剔着塞着青菜叶子的牙,那边有人敲门了。
  开门一看,在六房、粮科、马科等干活的吏,负责站堂、看管、守卫、催科、抓捕的衙役,齐刷刷施个礼,然后拿出麻袋,问道:“县太爷,我们这个月的粮食呢?”


第七十九章 大明太悲催的财政
  官吏,实际上是官与吏的组合词,两个字虽然经常一起出现,但从根本上来说,完全是两回事。
  在秦汉时期,官吏之间是通用的,官就是吏,吏就是官,没区别。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与吏便彻底划清了三八线。
  官,那是上品,高人一等,即“上品无贱族”。
  至于吏,那是下品,卑微贱业,即“下品无高门”。
  唐宋明,吏实质上是一种杂役,也叫作胥吏,有人戏说:
  官如大鱼吏小鱼,完粮之民且沮洳。官如虎,吏如猫,具体而微舐人膏。
  明代衙门,有官,有僚,有吏。
  其中,官是正职,为长官;僚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
  官、僚都是官员,存在品级,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任免权来自于朝廷,领取的是朝廷俸禄。
  而吏,却是没有品级的,“不入流”,根本就没有朝廷俸禄一说。
  所有的吃喝用度,都是来自于衙门。如衙门的财政里,拿出一块,分给这些人,如果知县看谁不顺眼,脾气不好,又贪,几个月不给你发工钱,也是常见的事。
  后世经常有人说官僚主义,却从未有人说官吏主义。
  原因很简单,官僚都是正儿八经的编内人员,胥吏只是打工服役的,是编制外的人员。像是那些皂隶、马快、禁卒、门子、仵作、粮差及巡捕营番役,都是贱役。
  惹知县不高兴的时候,都是直呼“狗吏”的。
  知县看不起这些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只能是吏,本人和子弟,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想要从编制外进入编制内,想都别想。
  对于这些胥吏,正统的官员是嗤之以鼻,呼来喝去的。
  可问题来了。
  知县再怎么看不起胥吏,也是需要这些人给自己办事。
  自己一个人,总不能又站岗放哨,又验尸抓凶,又收粮判案吧。
  需要专门的人负责,而这些负责打杂服役的便是胥吏。
  胥吏凭着自己的专长给衙门办事,虽然没编制,但也需要养家糊口。
  钱哪里来?
  县衙出。
  县衙的钱哪里来?
  朝廷给。
  朝廷给多少?
  哦,一个月七石米。
  知县回头看了看米缸,还剩下七百来斤,要不你们三十几个胥吏,搬走分了?
  胥吏们扛着麻袋,一麻袋二十来斤,一脸泪水地回了家,孩子哭着喊饿,老婆闹着要回娘家,老爹一看这点米,叹了一口气,决定今天不吃饭了。
  一大家子,一个月二十斤米,还过不过日子了?
  于是,胥吏聚在一起,准备今年再弄个税目,挨家挨户收去,当官的不同意?到时候他拿大头,我们拿小头,凭什么他不同意?
  再说了,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当官的三年就滚了,我们可是要世世代代留在这里的,还能饿死在这不成?
  也正是因此,明代的胥吏之害十分严重,贪污更是横行不止,无论朱元璋杀掉多少脑袋,一样有人贪。
  不贪活不下去啊。
  你老朱就知道心疼自己儿子,亲王动不动就上万石俸禄,可我们呢?
  几十家才七八十石的米,你让我们怎么活?
  不贪,自己是乞丐,全家人都是乞丐,说不定还会饿死几个孩子。
  贪了,自己能活下去,孩子能活下去,胥吏能活下去。
  你说咋选?
  只能盘削底层百姓,贪污受贿,能有什么办法!
  薄俸制度,有着极大的缺陷,如果不能解决这个缺陷的问题,那就无法从根本上,削弱与压制官吏贪污的动力。
  毕竟,当官求的不只是自己要过好日子,还有父母妻儿子女。
  现在朝廷要推行一条鞭法,又要动田产,遏制兼并,这就从根子上,直接砍向了官员与胥吏,让这些人再难下手。
  没办法巧立名目了,也没办法随便征用民力了。
  盘削不了百姓,那就没有了收入来源,没有了收入来源,这些胥吏都要饿死,或者干脆回家种地。
  为了稳定朝局,稳定官吏之心,也为了一条鞭法、遏制土地兼并顺利实施,就必然需要改善薄俸制度,并将胥吏的生活考虑在内。
  黄子澄、夏元吉只花费了一个晚上,并编制出了新的俸禄制度,以洪武二十年的俸禄为蓝本,向上浮动了近五成之多。
  正一品月俸由八十七石,提升至一百三十石……正七品月俸由七石五斗,提升至十二石……从九品月俸由五石,提升至七石五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3/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