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还有解大才子自认不可胜任的事,少见,少见。调翰林院的人来,我没意见。”张紞品了一口温酒,舒坦地说道。
郁新笑道:“可惜,不知那僧人何时归来,听闻他可是颇有才能的。”
解缙微微点头,认可道:“若姚广孝真能说服燕王归服,那便是大功劳。此人有胆有谋,通晓甚多,是一个饱学之士,国旗、国徽、国歌之事,不应少他。”
张紞赞同道:“没错,不过他现在应该尚在北平,纵现在去信,等他回来,最快一月份也要过了。我担心,六部与五军都督府,赶在我们前面啊。”
解缙哈了一口气,起身说道:“依我猜测,姚广孝此时,应该在回京的路上。毕竟,他若久居北平,皇上必多猜忌,到时,他再想一展抱负,可就难了。”
郁新听闻之后,走到桌案旁,摊开宣纸,提笔说道:“那便差个人送信,若路途之中遇到,让他快马加鞭便是,若他在北平,也希望他能早点赶回来。”
解缙、张紞点头,看着郁新在宣纸之上绘制图案,两人站在一旁,指指点点,郁新修修改改,到最后,总还是不满意。
“国旗、国徽、国歌之事,非一人之功,非一日之功,让各地推荐的编修,提早入京吧。”
解缙作废几张图纸后,提议道。
第四十八章 国子监监生的觉悟
朝廷准备制定国旗、国徽、国歌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整个南京城。
国子监。
率性堂的吴云正在书楼翻阅《论语》,揣摩着朱熹老头的注解是个什么意思。
虽然朱熹乱七八糟的解释吴云并不苟同,但没办法,科举便只能以朱熹的注解作为考纲,想要自由发挥,表达个人观点,那只能是打道回府,回家垦荒。
砰砰!
吴云抬头看去,只见胡浚站在窗户旁,正看着自己。
“吴兄,快出来,有大事。”
胡浚快速喊道。
吴云指了指手中的《论语》,说道:“春闱将至,勤勉不可辍。闲杂事还是莫要扰我。”
胡浚哈哈笑道:“你已是率性堂监生,只需考核通过,便可委派官职,何苦再参加科考,若是落第,岂不是砸了脸面?”
国子监分六堂,初级堂有三,分别是正义、崇志、广业;中级堂有二,为修道、诚心;高级堂只有一个,即率性。
初入国子监,四书考核通过,便可进入初级三堂。
在国子监学习一年半以上,考试合格,文理条畅者,可入中级堂。
在中级堂中,再修习一年半以上,考核合格,经史皆通,文理具优者,方可进入率性堂。
而率性堂的监生,每个月会都会有考核,优秀则记一分,及格则为半分,不及格没有分,若一年内取得八分,则可予以出身,派任官职。
吴云加入率性堂已有三月,次次考核优秀,完全不必再去参与科考,只需等待时机,熬上八个月,便可进入朝廷,或留任京师,或身入地方。
吴云淡然一笑,卷书道:“相对于脸面,吴某更重志向。我记得你在京师有亲戚,何故来国子监?难道说,提前授课了?”
胡浚一拍手掌,连忙说道:“你看我,竟把这等事忘记了。吴兄,你尚不知,朝廷设了国庆节,便是正月初四,与民同庆,休沐时日,可延长至元宵之后。”
“国庆节?呵呵,这倒新鲜,开国之庆,不错。那四日时,我出国子监去街上走一走。”吴云含笑着,侧过身问道:“你如此欣喜,恐怕不是多休沐几日的缘故吧?”
胡浚直接翻窗而入,走向吴云,拉出一旁的凳子,说道:“还有一件大事,我刚刚听闻,朝廷要给大明编制国旗、国徽、国歌,以彰大明一统,以告万民诸邦。”
“国旗、国徽、国歌?这是什么?”
吴云皱眉,从未听闻过。
胡浚呵呵说道:“问题便在这里啊,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但大家却都希望它存在。试想,我们高举大明的国旗,瞻仰大明的国徽,高唱大明的国歌,将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风光!”
“现下内阁、五军都督府、中枢六部,可都忙开了,准备拿出国旗、国徽、国歌方案,这可是国之大事,我等身为国子监监生,又是率性堂之人,如何能不参与其中?”
吴云被胡浚一席说得也激动了,放下书,站起来说道:“礼部让我们国子监参与?”
“哦,这倒没有。”
胡浚直截了当地回道。
吴云咬着牙,狠狠地瞪着胡浚,问道:“那你给我说这些?”
胡浚哈哈笑起来,说道:“礼部虽然没有让我们国子监参与,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参与啊。难道说,你吴云不想参与这等名传千古的国事?”
吴云自然是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直言道:“谁不想参与?只是礼部不发话,你有什么办法?”
胡浚将一旁的茶壶端了过来,倒了一杯冷茶,嘿嘿一笑,说道:“你别忘了,我们国子监可是有一位手眼通天的人物,只要他发话,我们国子监参与其中,将不是什么问题。”
“你说的该不会是蟒师王绅吧?你让我们去求她?”
吴云瞪大眼,一脸的不可思议。
王绅用蟒蛇选材,给所有监生带来了极大恐惧,寻常人除了课堂之外,鲜有人主动去找王绅的。
胡浚平静地看着吴云,说道:“你也知道,王绅有着直接上奏天子的权力,他所推荐的李志刚、郭琏、王淮等人,表现优异,考核出众。证明他是有眼光的,至于他手段阴森些,并不妨碍他有能力。”
吴云咧了咧嘴,没说话。
一个敢于拿蟒蛇测试学生胆量,把国子监闹腾的腥风血雨的家伙,确实是个人才。
不管他方法多不正道,但结果是正当的。
胡浚拉着吴云的胳膊,说道:“此间祭酒不在,司业不在,我们想要参与其中,唯一的路,便是让他出面。我已安排联络了三十余人,只要去请愿,他纵不应允,也会将消息上达皇上。到时,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吴云凝重地低头,答应下来。
王绅正在闲读,听闻下人来报告国子监监生求见,不由有些疑惑。
往日里监生对自己“唯恐避之不及”,眼下竟主动上门,实在是令人不解。
太阳,还在天上啊……
虽然国子监放假,但依旧有不少监生无法回乡,留守国子监,加上朱允炆擅改了科考时间,不少监生留在国子监苦读。
洪武三十年已恩科一次,按规制,三年一次,应在建文二年再开恩科。
可朱允炆不想等,抛出了《猫论》不说,还主张“能者上,庸者下”,硬生生将科考提前了一年,并以急报发布全国,准备以新代旧。
此举自然是有反对之声,但内阁大佬与六部大佬都支持,底下的人再说话,也是无济于事。
一群监生进入清简朴素的王家,面对王绅,众人恭恭敬敬地行礼,喊道:“学生见王博士。”
王绅一脸含笑,认出了吴云、胡浚等人,问道:“可是国子监出了麻烦?”
胡浚上前一步,作揖道:“王博士,我等监生皆愿为大明国本,出一份力,还请王博士助我国子监,名扬千秋,声传万古。”
第四十九章 全民参与,以宋进言的皇后
武英殿。
朱允炆看着匆匆求见的王绅,有些郁闷,是谁被打扰了假期也不会高兴。
“皇上,国子监也是大明一份子,国本之事应当给国子监一个机会,让其参与其中,多少贡献一份智慧。”
王绅恳请道。
朱允炆将奏折丢在桌案上,走了下来,对王绅道:“朕还以为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若不是监生找你,是不是准备元宵后再入宫?”
王绅深吸了一口气。
皇上此话,一表明了皇上对京师动态极为了解,二是告诉自己做人不能太过耳目闭塞。
想想也是,内阁在忙,不可能通知自己,六部在开会,也轮不到自己列席,五军都督府更不会喊自己……
若不是监生找上门,王绅到现在还不知道国本之事。
“臣虽有过,未及时了解消息,但臣可以保证,若准国子监参与,必不会落后于内阁、五军都督府与中枢六部。”
王绅清楚参与大明国旗、国徽、国歌工作的伟大意义,更知道这是千载难逢,错过不再有的机会,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
朱允炆也有些犯难。
国子监的直接上级是礼部,可现在礼部没搭理国子监,而是转身和其他五部官员合伙。
六部人员共同参与,人数与力量上,已是饱和,礼部估计是不会考虑国子监的监生再参与其中。
“皇上,皇上。”
双喜跑了进来,脚步轻快,一脸激动。
朱允炆看向双喜,问道:“何事?”
双喜堆笑,见过礼之后,道:“皇上,大喜事。外面传来消息,京师之人汇聚中正街、马府街、西安门外大街、西十八街等地,请愿参与三大国事之中,愿为国旗、国徽、国歌,献绵薄之力。尤其是布行、染坊、工匠坊,呃,就连翠烟楼的姑娘,都打算为国而歌……”
“放肆!”刚刚进入武英殿的解缙听闻,连忙喊道。“国旗、国徽、国歌三大国事,岂容妓子参与其中?若被后世人知道,大明如何立于天下?岂不是把脸丢尽了?”
朱允炆瞪了一眼解缙,自己还没发话,你是不是才放肆了?
没有发作,朱允炆认真地说道:“在朕看来,这倒不失一件好事啊。无论是做买卖的,还是市农,亦或是妓子,剥除他们的身份之外,他们皆是大明的子民。大明的国事,朕虽然说了算,但能不能深入民心,万民认同,还需要大明子民说了算啊!”
“既然百姓支持,想要尽力,我们皇室,又何必计较身份?让朕说,国本这种事当全民参与。解缙,你转知徐辉祖、陈迪,让他们明告京师市民,不,是全国两京一十三省,各府州县,若他们想要参与,可递出方案,于今年九月,由三司使送抵京师。”
“至于最终方案,则交付朝廷决议,各地三司使同时参与讨论,争取在十月,确定最终方案,明年国庆节之日,应传遍全国。”
双喜连忙答应,匆匆离开。
“皇上,这样的话,岂不是增加很多耗费?”
解缙有些担忧。
朱允炆轻轻说道:“耗费是一件小事,但你也应该看到,万民参与,才可凝聚人心,人心所向,可比金银可贵的多。”
“皇上,若是如此,是否国子监也可以参与国本方案?”
王绅连忙问道。
朱允炆肯定地点了点头,道:“国子监自然要参与其中,只是王绅,国子监问题需要尽早找出来,可不能拖延太久。”
王绅肃然道:“臣定不辱使命,那臣告退。”
朱允炆挥手道:“去吧,告诉国子监的监生,朕希望看到他们的成果。”
回到后宫,朱允炆又拿起来《东京梦华录》,仔细看着。
马恩慧微微摇了摇头,问道:“皇上对前宋颇为在意,是在思考前宋弊政吗?”
朱允炆翻看着《东京梦华录》,这本书中记载了前宋的繁华盛景,轻道:“皇后,且听这一句:其正酒店户,见脚店三两次打酒,便敢借与二五百两银器。以至贫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皇后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