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春秋不当王_分节阅读_第314节
小说作者:羲和晨昊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3:10
  “这必须是对的。”
  “若你的一个朋友陷入了极度的疯狂之中,有自裁的倾向,而你偷走了他的剑以防他自杀,这种算不算得偷盗行为呢?”
  叶戌擦拭了一下额头上的冷汗,李然和孙武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一幕,觉得这个邓析果然是诡辩鬼才,让人无可辩驳。
  “这虽是偷窃,却也是理所应当的。”
  邓析双手微微朝上,撩起衣袖。
  “析再问,究竟是一个自愿违反正义的人不正义,还是不自愿违反正义的人不正义?”
  “还有,阁下方才说起‘詈夷为跖’,那析倒觉得奇怪,要说这武王伐纣既然是正义的,那么反对此事的伯夷,叔齐为何也是正义的呢?这岂不自相矛盾?既如此,那‘詈夷为跖’又有什么问题呢?”
  “詈夷为跖”是指将伯夷责骂为盗跖,比喻颠倒黑白,诬蔑好人。
  这伯夷和叔齐二兄弟,当年拉住其弟周武王的马缰劝谏其不可以臣弑君,姜尚却最终放他们而去,而他们二人就此立誓不食周粟,直至活活饿死。
  所以,夷、齐二人如此的知礼守义,以致于当时没有人说他们这是不对的。
  而周王伐纣也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那自然也是正义的。
  所以,这种矛盾,就难免是让人们的是非观有些混乱。
  “戌已经对自己的回答丧失了信心,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先生了……”
  邓析听罢,知道自己又把一个人的脑子给搞混了,于是不由自鸣得意的大笑了起来。
  这时,一旁的孙武显然还有些不服,便是出言辩驳道:
  “先生,夷、齐二人尊父命而弃君位,此为大孝,又因文王初丧,劝武王不动干戈,这也是为孝。如此大孝之人,自然是正义的。至于你说的伐纣,实乃顺应天命,纵是非礼之举,却也是天命所归,无需争辩的!”
  邓析斜眸看了一眼孙武,打量了一番其装扮,便是立刻猜出了孙武的身份。
  “哦?如此看来,想必叶公对于是非对错,亦是有自己的见解?”
  “当然!小者如‘有债照还’、‘利是害非’、大者如‘大公无私’,这些难道不是君子之义?!”
  邓析呵呵笑了起来,仿佛是听到什么笑话一般,迟迟停不下来。
  孙武多少有些恼怒,但还是忍了下来,他向来稳重,也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
  “敢问叶公,若叶公借了朋友一把剑,而这位仁兄即将疯癫而欲杀人,所以执意要叶公还剑,那敢问叶公此时究竟是还呢?还是不还呢?至于‘利是害非’,又何以知道自己利的便为是?而害的便是非呢?”
  “至于‘大公无私’……呵呵,那更是无稽之谈!正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非无穷。’世间又有何人能兼顾得了天下所有人的是非呢?”
  “君主们所自认为的大公,当真是大公吗?那若是制作了对民众不利的律法,而民众还要按照这个去执行,那是否是正义的呢?他们若是本身就没有搞清楚究竟何为‘大公’,那‘无私’又该从何说起呢?”
  ……


第四百一十四章 两可学说
  邓析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思,是非曲直,确实本就难有定论,而且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就在这个时候,只见门口处又来了一群披麻戴孝的人,看到院门大开,便当即是涌了进来。
  当先的乃是一名孝子,只见他跪拜在地,请愿道:
  “先生,眼下有一件难事。大家都说先生极有智慧,所以还请先生能指点迷津!”
  邓析将李然等人放在一边,起身将那个孝子拖拽起来:
  “有什么话只管说来,何必行此大礼?”
  原来,这家人是淹死了人,却被另一家捞去了尸身。这家人自然是要前往求尸,岂料捞到尸身的人却漫天要价。他们固然亦是家庭殷实,但也觉得有些受不了这个价码。
  邓析听完,却是玩世不恭的一笑置之:
  “你们为何着急?得到尸身的人,难道他们还能卖给别人吗?迟早不还是要赊给你们?”
  这家人听到这话,顿时恍然大悟,纷纷道谢,感恩戴德的离去。
  待他们刚走不久,却又有一批人是涌了进来,原来却是捡到尸身的那一家子。他们听闻了邓析是给那一家子是出了主意,便是特意前来兴师问罪来的!
  而邓析见状,却又是笑道:
  “你们也可宽心,他们又无有别处可以买到,既是无可替代的,那总归还是要来找你们的!”
  这一帮人一听,亦是茅塞顿开,对邓析千恩万谢之后,这才离开。
  邓析以这一番诡辩之术断案,却是让目睹这一切的众人均是目瞪口呆,也不由得信服。
  李然随后开口道:
  “先生这个处理办法,看似不作为,实则是站在双方的利益而说,最终谁都会沉不住气,并以此做出让步,实在是高妙得很啊!”
  邓析闻言,便是起了身,并来到李然的面前,将其再次是上下细细端详了一番。
  只因他见叶公对此人一直亦是景礼有加,故而也据此是猜出了李然的身份来:
  “一直不曾互通大名,足下莫非便是名扬天下的李然李子明?”
  李然客客气气的说道:
  “名扬天下不敢当,不才确是李然。”
  邓析点了点头:
  “既然是子明先生,那么析便再贻笑大方说几句,还望先生赐教,析始终认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这虽然容易被人说为我邓析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但世人又有几人知道能懂析之心意?!”
  李然拱起双手,作揖后是彬彬有礼的回道:
  “还请先生详言之。”
  “正如周王伐纣,周王无罪,伯夷叔齐亦无错!只不过是站的角度不同。而看待问题的是非就会不同,这便是世间所存在的真实。只不过,素来无人去辨明,故而于道统之上有所疏忽罢了。”
  “既然,以是为非,以非为皆为常理,那么又岂能避重就轻呢?所以,务必要重视此事方可啊!”
  李然闻言,不由心悦诚服道:
  “先生所言极是!”
  “然而现在的君主,对同与不同的差别已没有了辨别能力,根本就定不了是非对错。于是,就造成了天底下的人皆是黑白不分,清浊难理的局面。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很久了。”
  “不诚心闻所未闻,不诚心见所未见,不用心去谋划,又如何能达到预期?不用智慧思虑,就不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作为君主,若心思缜密,料事如神,则臣下之人皆无贪腐之心。若其君只知道把民众的耳目给掩塞住,总是用一套极为简明的逻辑去武断是非,那么民众终将会因为恐慌而震怒!”
  (异同之不可别,是非之不可定,白黑之不可分,清浊之不可理,久矣!诚听能闻於无声,视能见於无形,计能规於未兆,虑能防於未然,斯无他也。不以耳听,则通於无声矣!不以目视,则照於无形矣!不以心计,则达於无兆矣!不以知虑,则合於未然矣!君者,思於匿影,群下无私,掩目塞耳万民恐震。——邓析《无厚篇》。)
  李然闻言,不无由衷的叹道:
  “听君一席话,胜活十载!先生真乃大才啊!”
  而邓析则是继续说道:
  “循名责实,君之事也;奉法宣令,臣之职也。下不得自擅,上操其柄而不理者,未之有也。君有三累,臣有四责。何谓三累?惟亲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亲疏,三累。何谓四责?受重赏而无功,工责;居大位而不治,二责;理官而不平,三责;御军阵而奔北,四责。君无三累,臣无四责,可以安国。”
  这些话的意思是,按照法律条文落实责任,这是君主应该做的事情,奉行法律是臣子的职责,臣子不得乱来,君有三种拖累,臣子则是有四种失责。
  三种拖累其一唯亲信是听,其二以虚名取士,其三为近故亲疏。
  四种失责则是,一是无功受赏,二是尸位素餐,三是处事不平,四是玩忽职守。
  如果国君没有这三种拖累,臣子没有这四种失责,国家自然也就安然了。
  李然听完这些话,更加断定此人实在是一位不世出的高人,不禁深鞠一躬言道:
  “先生如此大才,何不出山一展宏愿?叶邑虽小,却也犹藏万家之室,足够先生能有所作为!”
  邓析却不由笑道:
  “子明先生当真愿意请在下出山?不嫌在下曾是坏了子产大夫的名声?”
  看来邓析对于李然和子产大夫的交情,亦是略知一二的。
  “唯才是举,先生在郑国所为,于此又有何妨?且若真是依着子产大夫的心性,他若真觉得先生乃是一祸乱之人,恐怕早已是留不得先生了!”
  世人一直流传邓析是被子产大夫所杀,这其实是一处谬误。
  其实,子产也同样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就这一点而言,子产和邓析本就是相符的。
  而且,子产向来是有容人之量的,早年的“不毁乡校”便是实证!
  (另根据《左传》所载,邓析也确实并非为子产所杀,而是后来被郑国的另一名执政卿驷颛所杀,而《吕氏春秋》中言及邓析是被子产所杀,应是谬误。)
  “而如今叶邑情形和郑邑相仿,但也有些许不同之处,此正是先生大用之时,还望先生莫要推辞!”
  邓析闻言,不由是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既如此……来人,将我的竹刑拿来!”
  闻言,只见家中的小童是推着一辆独轮车走了出来。
  “析在郑国不得志,但确如子明先生所言,子产大夫能留下析的一条性命,且并未将此《竹刑》尽毁,也许多少是怜惜析身上还有那么一点可用之才,这才手下留情的。今日,承蒙子明先生如此看重,析若是无动于衷,恐怕有不识好歹之嫌。”
  “这一车的《竹刑》,乃析毕生之所学,还望子明先生能够笑纳!”


第四百一十五章 何谓“春秋决狱”
  李然、孙武和叶戌同时朝邓析再行一礼,邓析也是颇为坦然的受了。
  “这里还有析和子产大夫数次申辩过程的纪实三十三篇,再辅以这一整车的《竹刑》,可谓已是相当齐备。届时诸位可摘抄适于当下叶邑的条文,并公之于众!”
  李然是立即感激言道:
  “多谢先生不吝赐教!然另外还有一不情之请,便是想请先生成为叶邑的司寇,并许以刑罚之大权!先生亦可以此为机,继续完善《竹刑》。还请先生万勿推辞。”
  邓析闻言,知自己得此大任,也是显得极为兴奋:
  “明公言重了!析不才,但亦有大愿。析今日能得遇明主,必不负明公之志,亦不令百姓们失望!”
  李然得此大贤相助,不由欣喜说道:
  “我等今日前来,本就是有意请先生出山!今得先生息梧叶邑,我等皆感激不尽!”
  这是当然的,邓析既能在叶邑大展拳脚,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出山呢?
  于是,他令小童是当即带上《竹刑》,并与三人是一起来到了叶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86页  当前第3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14/68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春秋不当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