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李然深感欣慰,他当即拱手道:
“呵呵,不愧是无宇大夫你啊!”
“那李然,便静待大夫佳音了。”
言罢,李然朝着申无宇拱手一揖。
申无宇则急忙回恭作揖,并不无感激的言道:
“先生言重了,此乃无宇份内之事。”
“倒是先生这边,听闻只因庆封之事,先生惹得大王似是有些不悦,先生乃一心为楚王所谋,却不为其所接受,此实乃我楚之不幸啊……”
在庆封这件事上,申无宇的态度原本就与李然是一致的。
他也同样认为,此时不该直接杀了庆封,更不该用庆封的脑袋来祭旗。
只可惜,他与李然的这种想法在现在看来已经成为了不可能。
不止是楚王,彼时楚国上下诸多将臣,对此也皆有所不满。
二人对此皆是颇为无奈的摇了摇头。
“哎……不提也罢,不提也罢。”
见李然并不想就这个问题继续深究下去,申无宇领会其意,便是只又闲聊了些旁话后离去了。
……
翌日,大军开拔,十万人,浩浩荡荡往朱方城开赴而去。
此次行军途中没有出现任何波澜,钟离已成为了楚国的领土。而盘踞周围的那些与楚国更为亲近的诸侯们,在听得楚王亲征而至,也皆是纷至沓来,于朱方城外列队欢迎。
因此,这么多人簇拥在了朱方城,这让原本并不大的朱方城一时人满为患。
不过,这也让那些诸侯们都看清楚了一件事:
楚王所谋甚大,乃是他们的共同认知。
十月,楚王熊围在朱方城再度召集诸侯,在朱方城外誓师。
这就好比后世的公司老板组织自己手下的员工们搞团建,在团建时,顺便对公司整个年度所做出的成绩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总结。
只不过,楚王与公司老板略有不同的是,他此次进行成绩总结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激励手底下的员工,而是为了震慑住他们。
“看到了吧!这就是亲近吴国,冒犯我楚国的下场!”
“你们这些邻国的诸侯们可给寡人学聪明点,不要没事找事儿,寡人让你们往东你们就往东,寡人让你们上刀山下火海,你们眉头都不得皱一下。”
“简而言之就一句话——顺寡人者昌,逆寡人者亡!”
这大抵就是此时楚王的心理活动,毕竟他站在高台上面向诸侯时的那嚣张和藐视的表情,是完全不加以掩饰的。
接着,便是重头戏,他要当着诸侯的面,砍了庆封的脑袋!
只见庆封被他的侍卫押解着,从一路而来的囚车之中是带了出来。
而楚王熊围为了再一次彰显他楚王的“伟光正”,他还故意是让侍卫押着庆封在高台四周转了一圈,谓之示众。
这时,立在楚王熊围旁边的伍举,也是有些看不下去了,他不无担忧的向楚王躬身言道:
“大王,臣听说,只有没缺点的人,才有道义可以诛杀别人。庆封就是因为违逆了他自己的君王,所以才落得如此下场,可是,如此游街示众,他到时候会肯一声不吭的吗?”
“如果……如果他把我们楚国的丑事在诸侯中宣扬,对我楚国岂非不利?”
其实伍举大可以把这话说得更明白一些:
就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毕竟,楚王熊围弑君夺位一事本就不是什么秘闻。如今诸国上下都早已有所耳闻,只是对于其中具体细节不太了解而已。
而伍举作为这其中的参与者,他当然是再清楚不过了。所以,他的这一层担忧,倒还真不是为了庆封求情,而是实实在在的替楚王考虑的。
而且,伍举为避免君臣尴尬,也并未将其说得太明。毕竟,这节骨眼提这种事,确实也并不大合适。
所以他的这一番暗示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然而,即便如此,楚王却仍是不买账。甚至对伍举所言也是直接充耳不闻了,只看着高台下的庆封,眼神之中充满了霸气与藐视。
似乎这就他楚国大业的开始。
在彰显自己功绩这方面,谁又能阻止这样的一个好大喜功的楚王呢?
甭说是伍举了,没看到李然此时也正安安静静的站在一旁沉默不言么?
李然的目光落在庆封身上,庆封当然也看到了他,只不过庆封却并未对李然表现出应该表现出的愤怒,反而显得异常平静,他似乎早就料到了有这么一日。
于是,他也接受了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任由楚王侍卫押着自己,在诸侯间游行。
这对他而言,或许也算得是一种惩罚,一种解脱。
第三百三十七章 庆封终于落幕
朱方城外,高台筑起,楚王端坐其上。
终于轮到他楚王出场,此时他满脸的意气风发,不可一世。
“来吧,让全天下人都见识一下,惹怒我楚国会是什么样的下场吧!”
前面说了,楚国历代君王皆以光复楚庄王的霸业为己任,而在楚王熊围这里,这件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他执意要让庆封游街示众,就不难看出这点。
毕竟明面上,庆封乃是齐国的叛臣,但齐国也拿他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在钟离国享着荣华富贵。
可庆封最终却被楚国所擒,齐国的公道最终却是由楚国来主持的,这能说明什么?
这不正说明了他楚国才是这全天下唯一的大哥?!
所以,楚王今日再度召集诸侯会盟,其实说到底就是想彰显出这一点,重现当年楚庄王与晋国平分霸权的光辉历史。
所以,一向视振兴楚国霸业为己任的楚王,此时又如何能听得进伍举的劝谏呢?
即便伍举乃是他楚王最为信任的大臣,那也是无济于事。
游街完毕,楚王又直接示意手下的侍卫们,给庆封背上了一柄硕大的斧头,并命人让庆封言道:
“告诉他们!不要有人像齐国的庆封那般,明明弑了君,却还欺骗国君的遗孤,还恬不知耻的与中原诸国暗中勾结!”
这是在干嘛?这是公然要庆封承认自己的“罪行”啊!
关于庆封的故事,这里还可以提一句,当初庆封之所以能在齐国权倾朝野,还完全得益于另外一个人——崔杼。
当年,齐灵公一共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公子光,一个是公子牙。
而齐灵公呢?他也是个颇为离经叛道的国君,他以为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随意选立太子储君,所以就把原本的太子公子光给废了,并让他去出守即墨,而立了公子牙为太子。
其实,齐灵公不尊周礼立储也并非是没有由头的。
想当初齐灵公自己在即位后,虽是依旧尊晋为霸主,却也多有不服之意。
而当时的晋悼公很大程度上本着息事宁人的方略,也给足了齐国面子,认为齐灵公守着齐桓公留下来的霸业,多少还有点家底。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让齐灵公一时信心膨胀,认为晋国给他的面子乃是惧怕了他。于是,齐国也就像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一般,愈发的我行我素起来。
用现在的一句话来说便是:老子就是天下第一,你管老子?
所以,他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愈发变得跋扈起来。甚至在后期,四年之内竟前后五次伐鲁,这就导致以晋国为首的诸国,兴兵讨罪于齐国。最终,齐灵公领兵抵抗,却大败而归。
从这便不难看出,一个人如果走的太顺,往往就容易上头,容易飘。
齐灵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回到正题,齐灵公在与诸国的交战中大败以后,对齐晋强弱的事实也有一定的认识,但他兀自没有将公子光给迎回来,反而是将其流放到了齐国东部的那些蛮夷之地去。
后来齐灵公病重,大夫崔杼以及庆封就粉墨登场了。
此二人偷偷摸摸的把公子光给接了回来,而且还直接是杀掉了公子牙母子,齐灵公一听到这个消息,当即吐血而亡。于是,公子光顺利即位,也就是后来的齐后庄公。
但齐后庄公也是个闲不住的,他跟他老爹齐灵公有着一样的性格。
他与齐国的三朝权臣崔杼私交本是极好的,而崔杼晚年丧妻,故而又续弦了一名新妇,容貌极美。
而这齐后庄公,竟是仗着君臣的名分,而且又本与崔杼的私交,竟是与其妻私通了。
而且,这货还明目张胆的,是到崔杼的家中去淫乱,完全不顾及什么君臣之礼。
要说起来,崔杼那可是费尽千辛万苦才将齐后庄公给扶持上位的,按道理来说他便是齐后庄公的大恩人了。
但是,这齐后庄公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还明目张胆的把人家的老婆给睡了,崔杼能忍得了?
于是崔杼一不做二不休,联合了庆封直接干掉了齐后庄公,并拥立齐后庄公的异母弟杵臼即位,也就是现在的齐侯。
所以,庆封之所以能够成为大权在握的齐相,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崔杼弑君。
而庆封也是个狠人,在与崔杼一左一右平分相权后,兀自觉得还不满足。于是,在暗行众的扶持之下,竟暗中挑起了崔氏家族的内讧。他顺利离间了崔杼的两个儿子火拼,而后又派卢蒲嫳领兵诛杀了他们。
在这件事上,庆封的“狠”可谓被彰显得淋漓尽致。
崔氏上下妻儿老小,一个不留,全部被斩尽杀绝!
而崔杼在听闻此事后,自知气数已尽,便也直接选择了自尽。
由此,庆封独揽齐国的大权。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别人的老婆还真是碰不得的,而权力这种东西更是无法共享的。
……
言归正传
楚王刚才所言,其实也就是要庆封承认杀死齐后庄公,并欺骗齐景公的罪行。
但庆封是何许人也?
他可是当年能干掉齐后庄公,并将崔氏上下族人赶尽杀绝的狠人,他会在临死之际承认自己的污点?
这楚王未免也太高看了自己,也太小看庆封了。
只见庆封在被侍卫押着示众游行回来之际,听得楚王如此无礼的要求,竟是突然扯开了嗓子大喊道:
“诸位使君切记,千万不要学楚共王的庶子那样,明明杀死了自己的国君,自己的侄子,取代了他,居然还有颜面在这明目张胆的与诸位使君盟会!”
这话一出,诸侯顿时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