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来一去,又是几天时间耽误了,现在漕运也罢工了,李成梁又派出军队去接管,又浪费了很多时间。
所以他更需要山蒿先谈判拖延的时间。
山蒿先的心情更沉重了,明廷这个样子,怎么看都是大厦将倾的前奏。
但是他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往前线和徐渭扯皮,双方又车轱辘话谈了三天。
经过这段时间的报道,现在双方都清楚了明廷的谈判毫无诚意,完全是拖延时间,这让那些寄托于能够不打仗就完成大一统的人也看清了现实。
等到五月初的时候,苏泽在报纸上刊登文章,号召对明廷发动最后一战,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第677章 雨将军
六月,如今进入到了江淮流域的梅雨季节,绵延的雨水让前线的战事稍稍降温,泥泞的土地给双方都造成了足够的麻烦。
苏泽接过最新的战报,徐州前线依然在对峙,这场梅雨对于东南造成的麻烦更大一些,客观上这位“雨将军”也帮着李成梁暂时守住了防线。
因为梅雨,前线的火药受潮严重,虽然东南的学者和工程师想了很多方法,但是长途运输依然会造成受潮的问题,再加上泥泞的土地不适合攻坚作战,前线的攻势只能放缓一些。
梅雨本来是在东南的作战计划预料之中的问题,但是今年的梅雨季节特别长,受潮问题也特别严重,这是当时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没有考虑到的。
战争就是如此,参谋处毕竟也是人,他们可以尽可能的计算影响战争的因素,但是总会有所遗漏,因为战争是最没办法预测的事情,不到最后一刻胜负都是不可知的。
因为战争,制宪会议暂时推迟,战争如果胜利,那完成大一统后的制宪会议就是立国后第一次制宪会议,那讨论的议题就是立国的根本议题了。
这些被选为制宪会议代表们也很激动,所有都知道大都督是真的重视制宪会议,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参与一个新帝国的框架建设,决定一个帝国最初的政治架构。
所有制宪会议代表们都在不断的学习,试图在自己的领域上提出切实可靠的议案,没有什么比参与构建一个国家更让人激动的事情了。
除了各种政治框架问题,南京城内的地图也脱销了。
除了国内地图之外,全球地图也脱销了,如今大家都知道闭关锁国是肯定行不通了,而东南进取的对外政策,也让制宪会议代表们更关注海外,他们也要顾及那些海外的利益。
苏泽的书房里就挂着一张精度非常高的世界地图。
不过此时他没有看地图,而是顺着雨声看着窗外。
苏泽透过窗户,想到了遥远的南亚。
南亚的雨季比南方的梅雨更加恐怖,据说一旦雨季来临,城邦和城邦之间就会断绝联系,河水泛滥冲垮了交通,所有人都只能静静等待雨季的离开。
苏泽拿起笔,这似乎也是天竺等南亚国家形成曼陀罗体系的原因。
雨季到来的时候,最强盛的王国都会失去对边疆的控制,自然没办法建立中原一样的大一统帝国。
这些雨林中的城邦们,在旱季的时候臣服于周围强大的城邦,等到雨季到来的时候又恢复到隔绝的状态,重新保持独立性。
苏泽写下,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条件下,对天竺的控制方法必然和中原不同,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方式。
再次看向世界地图,在穿越前的时代,大西洋是人类海洋活动的中心,甚至有一个强大的军事组织,就是以这座大洋而命名的。
但是在这个时代,印度洋才是世界海洋的中心。
东西方贸易是这个世界最赚钱的贸易,印度洋上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船只,欧陆和奥斯曼的船只都在向着东方前进,抢着来购买香料和各种工业品。
印度洋沿岸也有大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城邦,在控制了东南亚的航运之后,印度洋成了最重要的海上通道。
苏泽并没有完全控制印度洋沿岸的想法,如此遥远的地方,在这个时代想要完全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将影响力伸入到印度洋地区,是今后世界贸易格局的重要工作。
苏泽将这个想法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战争结束才需要思考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布局的。
再次看向地图,除了印度洋之外,新大陆也是苏泽所觊觎的。
如今距离那艘著名的五月花号下水还有半个多世纪,整个北美大部分地区还是无人区,只有一部分印第安人居住在这篇丰饶的大陆上。
如何开垦这样的一片土地,这也是战后布局的重要一部分。
还是要尽快结束战争。
苏泽再次打开战报,因为梅雨季节的关系,如今双方还在继续炮射,但是根据前线的测算,明廷的炮击频率明显开始下降。
不过这也不能说明明廷的弹药耗尽,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东南这边就曾经降低炮击的频率,故意释放前线炮弹紧缺的假情报,故意引诱了明廷冲锋,歼灭了不少敌人。
如今明廷这边炮击频率下降,也可能是同样的计策,所以林良珺还是决定等梅雨季节过去后再突击。
苏泽并没有催促林良珺,因为他很清楚,战争到了这个规模后,大部分时候都变成了很无聊的拉锯战。
一些极端的参谋,甚至提出如今决定战争的就是炮弹的多寡,比拼的就是谁的炮弹先用光。
苏泽并不完全赞同这种极端的思想,毕竟打仗还是要靠人的,炮弹不会自己飞到敌人的阵地上去。
不过这种说法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双方炮弹都还没耗尽的时候,步兵冲锋毫无意义,前线比拼的就是谁的火炮更猛一点。
在确定敌方炮弹储备没有大幅度下降之前,互射消耗是对东南有利的选择,毕竟明廷的工业能力是远不如东南的。
不过火炮对射也不能说战争不残酷,围绕着济州城和徐州之间的地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虽然这些日子以来,战线犬牙交错依然维持和开战时候差不多的样子,但是每天战线都会有微小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就是双方在争夺一个个制高点和战略要地,这些拉锯点的土地上都染满了鲜血。
这些伤亡会在战报上变成一个个数字,但是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他们是儿子、丈夫和父亲。
苏泽拿起笔,再次给陆军部下令,对于所有阵亡将士都需要立刻统计清点,通知他们的家里,并且由当地官府的主要官员亲自送达阵亡消息,并且送上慰问。
第678章 电报和铁路带来的改变
抚恤不是给亡者,而是给生者看的。
历朝历代平衡文武的问题,都是执政者需要思考的大问题。
如果过于强调文官的地位,会导致国家文弱而失去军事上的竞争力,宋和后期的明廷就是最好的例子,所有人才都涌去读书了,当兵反而成了耻辱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当兵了,军队也没办法召到人才了。
虽然从东南建立以来,苏泽就一直在建立一支纪律好的军队,但是如今随着东南的版图扩张,同样出现了重文的风气。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明廷三百年来科举,再加上之前历史上重文教的风气,不是这短短几年就能改变的。
而且当兵会有伤亡,家境好的子弟选择做官而不是当兵,也是正常的选择。
但这也不意味着苏泽什么都不能做,提高军人的待遇,抚恤也是重要的一环。
抚恤是给生者看的,为国战死的家庭得到荣誉,才会让那些为国效力的将士不会寒心,而抚恤也是补偿这些家庭的损失,就算是近现代国家,这类仪式都是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
苏泽明白,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只靠着荣誉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若是这点荣誉都没有了,就更没办法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了。
在和平时代,文官地位自然是逐步提高的,这是任何时代发展都必然的发展,这种趋势都是无法避免的。
而且限制军队权力,阻止军人干涉政治,也是任何时代正常政府都会做的事情。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军人影响减弱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军人的荣誉感和战斗力,这就是一件考验政治智慧的事情了。
苏泽也叹息一声,如今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机会还多,军队的影响力也大,靠着自己的威望和能力,自然能够压服住这些桀骜的军队将领。
但是以后呢?苏泽将思绪收回来,目前的注意力放在了前线的战局上。
虽然战线还在拉锯,但是明廷那边明显开始承受不住压力了。
这时候也体现出铁路和电报的力量了。
让所有前线指挥官都没想到的,铁路和电报对战争的影响竟然这么大,他们也不由的感慨大都督的高瞻远瞩。
沿着徐州沿线的铁路,不仅仅可以运输物资,也可以迅速的投放兵力,将士兵从一处阵地运送到另外一处阵地。
而电报的作用就更大了,沿着徐州设置的电报,可以迅速呼叫支援,而且比起烽火台这种只能传递敌情的古代通讯设备不同,电报的传播是双向的。
电报不仅仅可以向上级传递消息,向上级呼叫支援,电报同时也能够在各军之间进行沟通,集中兵力进行各大规模的协同作战。
电报让相隔几十里乃至于几百里的军队,近乎于面对面一样讨论战术,这大大改变了前线的局势。
李成梁麾下的指挥官发现,东南这边军队的军容和士气都要比自己这边好上很多。
很快明廷这边发现,东南这边的军队是轮换的,士兵和预备队的轮换,能够让士兵不用长期待在堑壕中,这对于士兵的精神面貌影响极大,明廷的士兵长期在堑壕中驻守,日常和梅雨和泥泞斗争,早就让他们身心俱疲。
除了轮换之外,在作战上东南这边的指挥官也更加敏锐。
一旦明廷出现兵力和火力的缺口,东南就能迅速集中兵力突破。
而明廷几次攻打东南的阵地,如果不能集中大规模兵力拿下,只要拖延成拉锯战之后,东南附近军队就会迅速支援过去,甚至打成反包围作战。
所以进入梅雨季节以来,明廷这边的军队十分的疲惫,而战线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溃散,小的阵地却丢了很多,而且明廷的武器装备损失也要大于东南这边,人员战损更是明廷远甚于东南。
李成梁在梅雨季节即将结束的时候,终于召开了全体中高层军官的会议。
整个帐篷内的气氛都非常的沉闷,仗打到这个份上,所有人都提不起气,稍微知道后方情况的军官都清楚,朝廷的补给已经快要跟不上了。
李成梁接到了儿子李如柏送来的信件,随着自己带领大军出征,一开始的时候京师工坊的战时模式确实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初甚至生产出来的武器和弹药都造成了漕运淤塞,京师征发了民夫才解决了漕运罢工的问题。
但是这种战时的模式很快就无法持久下去了。
一方面是物资原料逐渐紧张,草原那边也传来糟糕消息,明廷册封的顺义王黄台吉汗向东南投降,如今整个草原也已经落入东南手里,九边贸易断绝。
储备的物资几乎都耗光了,很多工坊就算是开工也没有原料了。
另一方面,随着战争开始,京师的货币体系更加崩溃,新币已经彻底崩盘,但是市面上倒卖军粮和军用品的事情越来越多。
李如柏想要追查,但是这些年能够参与倒卖军用物资的人,又怎么可能是普通人,要么是军中的将领,要么就是京师中的高官外戚,李如柏几次追查都不敢继续深入下去。
不说火药炮弹这种物资了,就算是军粮和军衣也有人倒卖,李成梁看到这个消息也是万分棘手。
他环顾一圈,这些都是追随自己的老部下了,他心中也清楚是哪些人在倒卖军用物资,平日里他们做些小动作李成梁也就忍了,但是如今到了最关键的决战,他们依然在背后做这些小动作,也让李成梁涌起了杀意。
但是也仅仅是涌起杀意罢了。
仗还是需要这些人来打的,从轮换镇将计划破产开始,李成梁就逐渐失去了对军队中层基层的控制力,他必须要依靠麾下这些将领。
用语言敲打了一番,李成梁既没有下令调查军中的贪腐案件,也没有点名批评任何一个人,这件事就这样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李成梁咳嗽了一声说道:“梅雨就要过去,我们要准备反攻了。”
此言一出,众人都面面相觑,大将军莫不是被梅雨弄糊涂了?反攻?
第679章 人心所向
李成梁心中有些苦涩,他其实很清楚,自己和东南的军事力量已经拉开了差距,这种情况下以逸待劳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