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却说道:
“这是我思考再三的决定,大都督说的没错,虽然明廷是为了拖延时间,但是我们要让百姓看到,我们东南是有和谈的诚意的,不派遣一重臣去,又怎么能说明我们东南的诚意呢?”
“所以内阁中最适合去的,也就是我的。”
徐渭环顾说道:“你们都是我们东南的栋梁,我老了,精力也跟不上了,我本来准备战后就此去首相一职,回乡务农的。”
众人都是一惊,不过想想东南政务繁重,徐渭确实经常说自己被政务所累,这个想法可能是真的。
徐渭又说道:“老朽人生前大半,都在争的二字‘出仕’,诸位应该知道,当年我科举不第,最后在胡部堂的麾下出任幕友,协助他在浙江抗倭,后来幸得大都督器重,委以重任。”
“前半生都想要入明廷,这也算是给前半生念想画一个句号了。”
.
第675章 毫无诚意
徐州,最后一根电报线拉上之后,于宗远亲自查看了整个淮北电报线路,满意的看着这条竣工的电报线。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条淮北电报网线可以说是他最大的投资了。
苏松之间的电报线已经投入了运营,作为民间线路,苏松电报局的业务并不是特别多。
苏松铁路公司租用了电报局的业务,用来传递列车晚点到站的消息,方便各地铁路站进行调度。
使用了电报之后,苏松铁路的晚点率和故障率都低了很多,不过光靠着铁路公司的业务,庞大投资的电报局是无法活下去的。
还有几家报社租用了电报线路,这其中大部分都是财经类为主的报社,他们需要尽快知道上海证券交易中心的行情,通过电报传递这些消息是最快速的。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炒股票和期货的商人们会使用电报,还有一些大宗货物交易的商人会用电报来传递消息。
总而言之,电报这东西如今还是比较奢侈的通讯方式,普通百姓对于使用这种东西能够传递消息也是将信将疑,苏松两府本身距离也不远,使用信件来传递消息反而是更佳的选择。
更不要说如今铁路公司也开设的邮政列车,可以使用火车来送信了,苏州府和松江府写信一般也只要五天时间就能送到,日常的联系已经足够用了。
对于于宗远来说,电报局是他最满意的一笔投资了。
目前看没有暴富的风险,电报还只在少数商人和报社中使用,知名度低,这点业务需求,想要盈利还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于宗远听说其他城市的商人也在建设电报线路,他们建设这些电报线路的想法也和于宗远差不多,电报作为一种能够快速传递消息的工具,在商业上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能够迅速知道一座城市什么商品景气,就能够提前准备好商品送过去贩卖,这样使用电报才能有回本的可能性。
于宗远果断投资建设了京徐电报线路,这是徐州到南京的电报线,距离上是松江到苏州府电报长度的几倍,投资自然是更大。
不过于宗远这边刚刚完成了剪彩仪式,他正准备离开徐州的时候,突然见到了几名内阁的官员。
“什么,要征用我的电报线?”
内阁中书五房公事孙长青是上一届科举的进士,他在内阁观政后就留在内阁。
中书五房公事原本是负责收发内阁和各部之间的公文往来,在明廷时期也是个非常要害的职位。
经过苏泽改制之后,中书五房公事已经变成了内阁大臣的助理官员,负责整个内阁的日常助理工作,因为能够亲近内阁重臣们,也是年轻进士们向往的工作。
孙长青办事妥当,就被徐渭看中留在身边。
孙长青并没有因为于宗远商人身份而轻视他,世人都知道这位于二公子和大都督关系匪浅,而且于公子的名声也不同于其他商人,他仗义疏财,经常投资新技术,是东南有名的财神爷。
“于公子,并不是无偿租用,我们会按照苏松铁路公司租赁的费用支付你们电报公司租赁费的。”
于宗远大手一挥说到:“谈什么租啊,我的电报免费给你们用!”
孙长青连忙说道:“这不合规矩啊。”
于宗远无所谓的说道:“这有什么不合规矩的,我本人乐意就行了!”
于宗远豪爽的说道:“你们尽管用!”
等于宗远离开,众人看向孙长青,孙长青叹息说道:“于公子高风亮节,不过大都督也教导我们不能白占便宜,这样吧,以后每次谈判的消息,都附上是通过于公子电报公司传递的这条备注,也算是我们对电报公司打个广告吧。”
“孙公事,这样做不合规矩吧?”
“有什么不合规矩的,我们也说的都是实话。”
“大都督需要我们将和谈的进展第一时间发给南京,同时刊印给百姓看,用电报是最快的选择,我们用了于公子的电报公司也是实情,不算是虚假宣传。”
“好了,大家准备吧,过几日首相大人就要来徐州了,我们要把和谈的工作准备好。”
众人纷纷忙碌起来。
和谈的地点定在双方前线对峙区域的一座废弃小镇,徐渭从南京出发,通过漕运船只抵达徐州后,最后在一支精锐军队的保护下抵达这座废弃小镇。
小镇已经经过了简单的修葺,可以居住警卫和随行人员,明廷的谈判代表山蒿先已经到了,徐渭不顾舟车劳顿,迅速开始了谈判。
也正如同东南高层预料的那样,李成梁和谈根本就是为了拖延时间,他提出来的条件都是东南无法接受的。
山蒿先直接说出了明廷和谈的底线:
首先是保证大明皇室的存续,李成梁的方案是继续维持皇室,但是限制君主权力,但是要保留君主任命朝廷首脑的权力。
其次是保留北方明廷的军队,李成梁依然担任这支军队的统帅,李成梁可以交出政治权力,但是要保留军事统帅。
最后就是明廷官员无论文武,都可以在东南的官府中等到相应的职位。
徐渭听完了山蒿先的条件,也知道这场谈判注定是徒劳了。
明廷的和谈条件这三条无论哪一条都不可能满足。
本身苏泽起兵的理由就是主权在民,推翻帝制就是他的口号,如今苏泽都不称帝,就是要化家天下为公天下,还能让你们大明朱家继续做皇帝?
接着就是保留李成梁手下的军队,从唐末以后,任何一個大一统王朝都没有藩镇节度使这种东西了。
最后就是人事了,凭什么你明廷的官员就能直接得到东南的职位,东南多少读书人等着当官呢?
可以说这三条是将东南上上下下各个阶层都得罪了,说白了李成梁根本没有和谈的想法,只是拖延时间罢了。
徐渭干脆也直接开摆,他一边将和谈条件通过电报发往南京方面,一边开始和山蒿先争论,双方展开了唇枪舌战。
这些消息都被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交给报社迅速刊印,东南海军迅速利用快船送到山东沿海各港口,将和谈内容也印发给明廷统治地区的百姓们。
.
第676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
沐昌祚身为前任黔国公,东南并没有限制他的自由,他依然可以见自己的旧部和老下属。
他现在也是云南的制宪会议代表了,身为制宪会议代表,自然也要接受本地民意,所以更加名正言顺了。
沐昌祚只能感慨这就是东南的自信了,能让他这种“前朝旧臣”也能生活下去。
今天来拜会沐昌祚的是当年黔国公府的侍卫首领侯广域,如今这位世袭千户已经投身于东南军旅,马上就要前往徐州了。
这次在出行前拜会老上司,侯广域也是做个打算,万一自己战死,希望沐昌祚能够照顾自己的家人。
听完了侯广域的来意,沐昌祚立刻答应下来:“你儿子已经进学了吧?”
侯广域恭敬的说道:“我家世世代代都想要出个读书人,但是因为军职所限,现在犬子终于能够进学了,他在读书上还算是有些天赋,就算日后进工厂做个记账夫子,也好过我这样在前线卖命啊。”
沐昌祚微微点头,他想到自己少年时期的梦想,想要摆脱家族的束缚去云游天下山川,可最后还是承袭了黔国公的爵位,陷入到家族内部的争权夺利中,几乎和父亲反目成仇。
一想到现在自己不再受限制,沐昌祚想着等到制宪会议开完,此去制宪会议代表的身份,去云游天下山川去。
沐昌祚点头答应下来:“你儿子的事情我记下了。”
侯广域说道:“多谢国公爷!”
沐昌祚扶起侯广域说道:“现在不兴磕头了,你以后在军中也要记着,不要动不动就磕头。”
侯广域还是恭敬的说道:“国公爷,您看咱东南和大明,最后还是要打吧?”
沐昌祚是经过很多政治事件的,他当然知道东南和明廷都不可能真正的和谈,这一切不过是做给天下百姓看的。
如今通过电报技术,每天和谈的过程都清楚的刊登在报纸上,更是让所有东南百姓都看到了明廷的虚伪面目,渐渐的就算是沐昌祚这类明廷的旧臣,都对明廷的做派失去了好感,认为明廷不过是拖延时间罢了。
随着和谈的进度进一步的报道,那些送到山东的报纸上,山东军民也看出了明廷根本没有任何和谈的想法,所作所为不过是拖延时间罢了。
山蒿先死死咬着三条“底线”,对于徐渭提出来的意见完全不接受,完全就不是和谈的样子。
这也让山东军民看出了明廷的虚伪面目,对他们更加的憎恶。
等到山蒿先知道了报纸后,他也大惊失色,他连忙中止谈判返回济州城面见李成梁。
“大将军!这谈判不能继续了!”
李成梁有些疑惑的说道:“当日提出谈判拖延时间的是先生,怎么现在又要停止谈判了?”
李成梁其实对于谈判还是比较满意的,明廷的军队还需要调动,物资也要向山东集结,这样人数的大战需要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再多的时间也都觉得准备不够充分。
所以李成梁还是希望山蒿先能够继续拖延时间,却没想到山蒿先主动要求停止谈判。
山蒿先焦虑的说道:“大将军,不能再谈了!再谈天下人心都要失去了!”
山蒿先说道:“也不知道东南贼用了什么妖法,他们在报纸上刊登每日的谈判内容,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我们不是真心谈判,这下子民心反而落在东南贼那边了!”
山蒿先说完,李成梁不以为意的说道:“事到如今,民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多点时间准备打仗就是好的。”
山蒿先准备张口继续劝谏,李成梁却拉着他的手说道:
“先生,我们大明还没准备好,山西的军队还没能调到山东,还有不少物资还在京师等着运输,还要请先生再拖延些时日。”
山蒿先问道:“京师物资不是早就开始转运了,怎么还没能运输完毕?”
李成梁愤愤不平的说道:“还不是那些京师的工厂!自从我离开京师之后,京师几个兵工坊都发生了罢工,京师漕运和山东漕运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罢工,我已经下令派人镇压了,但是这些工人就算不罢工也阳奉阴违,物资转运很慢。”
“我已经命令留守京师的如柏逮捕罢工的头目颜钧,再杀几個罢工组织者来震慑这些工人!”
李成梁这次出征将犯了错的儿子李如松带在身边,留下二儿子李如柏在京师总揽后勤工作。
其实上一次李如柏在京师推动币制改革失败,已经让他在李成梁心中的分数大跌,但是李如松在辽东的表现更差,李成梁现在手下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境地。
李成梁本身在京师的根基就很浅,京师的官员是惧怕他更多,他解散六科都察院的行为也得罪了文官的主体清流一派,所以李成梁离开京师前往前线,必须要留一个亲信的人留守京师。
这一次前往山东,李成梁也带到了一大批的京师官员,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在自己离开后掣肘。
这时候能够做这件事的就是李如柏了。
不过李如柏自从上次币制改革失败后,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做事也变得瞻前顾后,事事都要派人向李成梁汇报,请求李成梁的定夺。
这一次京师几个大的军工坊罢工,是颜钧领导下的罢工活动,因为这些工坊关系到前线后勤的问题,李如柏不敢擅自处理,派人询问李成梁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