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的时候,李如彘对付朝鲜军队也是用的这一招。
但是他很快发现,东南的火枪又换代了。
不需要点燃的火绳,火枪手藏在树木和雪地中几乎很难发现,而他们只需要站起来扣动扳机,就能够准确的射杀女真士兵。
而且朝鲜兵使用的火枪在击发之后不会发出硝烟,李如彘根本没办法根据战场上的硝烟多少来判断敌方的军队规模,误以为敌方人数少,贸然发起了几次冲锋而吃了大亏,又败掉了不少筹码。
最可怕的还是东南新火枪的装填速度远远超过了李如彘的认知,他们的火枪可以连续射击,而不需要和老式火枪那样开枪后清理枪膛。
所以整个朝鲜军队,已经基本上放弃了排队射击的方式,而是将士兵分散,通过交叉火力进行攻击。
这样的结果就是,分散的士兵让骑兵失去了冲锋的威慑力,敌方可以轻易的散开,又能够快速集合对骑兵侧翼造成巨大的杀伤力。
李如彘不小心中了好几次埋伏,等他突破松花江的时候,才发现麾下只剩下千人不到了。
李如彘仓皇北逃,他却不知道自己准备逃亡的地方,已经被一只东南炮舰占领了。
奴儿干都司是松花江以北的大片地区,这里大部分都是山岭和冻土,最适合居住的是一座海滨城市,名叫永明城。
李如彘所指的,有部分大明前期卫所兵后代居住的地方,就是这座城市。
永明城,是沿用的元代的称呼,这座城市在唐宋叫做率宾城,而在苏泽穿越前,这座城市叫做海参崴。
因为靠近大海,所以海参崴的温度要比其他地区高一些,这里也比其他地区更适合人类居住一些。
在唐宋时期,北方温度还没这么高的时候,特别是唐代是历史上气温最高的时代,正是这种高温造成了粮食的丰收,也从另一个方面造就了盛唐。
在唐代,就连现在苦寒的藏地都能种植生产大量的农作物,支撑了吐蕃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高原帝国。
那时候北方的渤海国也非常强盛,海参崴在那个时候就是不冻港,海上的商船川流不息,让渤海国一个北方的王国成为贸易中心。
但是到了明代,气温已经越来越低,海参崴一年中有三到四个月港口都会结冰,北方航线因为冰凌的阻挡已经变得成本高昂,大部分舰队都会选择走南方的航线。
这支攻占了海参崴的炮舰,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海军部的军舰,而是一艘武装科考船。
徐锦从船舱中出来,他根据历史典籍和计算大概确定了永明城的位置,提出了这项科学考察计划。
上一次弹幕徐行作战后,徐锦的算学能力得到了东南军届的认可,他这项计划很快得到了海军部的资助,林默珺亲自批示将一艘新出厂的破冰战舰调拨给了徐锦的考察团,还派遣了一支精锐海军登陆部队保护他北上考察。
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徐锦终于在气温回升后找到了永明城的外港。
第664章 弃辽
东南海军的这支科考船并没有太费力就控制了永明城,这些海军部的军人们一丝不苟的布置城防,设置据点,而徐锦则建立测绘点,考察当地的气象和地理,以及港口通航的条件。
正在雪原中行进的李如彘并不知道目的地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李如彘这不到千人已经在关外的战争中无足轻重了。
朝鲜派出了接近三万人的远征军,他们抓紧时间沿着建州到沈阳一线修建防线,收拢海西女真,控制附近村庄军屯,和出山海关而来的李成梁形成对峙的势头。
李成梁在山海关整顿兵马的时候,就遇到了从辽阳逃回来的儿子李如松。
李成梁勃然大怒,当场就要以违抗军令为理由斩杀李如松。
要不是手下老将求情,李如松就已经被李成梁斩杀了。
等到接到了前线消息之后,李成梁不顾后方的粮草补给还没跟上,火速北上辽阳。
等到李成梁抵达辽阳,见到了被炸药炸毁的城墙,看到荒凉萧瑟的辽阳城,更是直接提起马鞭狠狠抽了被捆住的李如松,这才下令全军进城。
进入辽阳城后,李成梁立刻召集手下进行军议。
将关外的情况说完,众将领纷纷无言,最后又是山蒿先站出来说道:
“大将军,属下有一句话,也许不当讲。”
李成梁立刻说道:“先生但说无妨。”
山蒿先说道:“属下以为,当弃辽。”
众将士哗然,但是大家又露出情理之中的表情。
山蒿先说道:“辽东虽然是我大明重镇,但是辽东之地物产并不丰饶,而且有山海关可守,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兵力就可以守住。”
“就算是拼尽全力来争夺辽东,得到辽东之后也未必能够带来多大的裨益。”
“属下以为,齐辽才是上上之策。”
山蒿先说完,很多将领都暗暗点头,李成梁也沉默不语。
其实李成梁也知道,弃辽才是最好的选择。
辽东苦寒,又有女真人作乱,还背靠朝鲜,如果以前那样靠着建州女真还能维持均势,辽东也能给明廷提供一些原材料和赋税,自然是不错的地区。
但是现在辽东这个样子,且不说打败朝鲜军队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辽东如今四处乱起,又有东南的势力介入,短期内都是要长期输血投入,根本不会有任何的产出。
攻打辽东根本不会对明廷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反而会不停地放血,削弱其他地区的守卫力量。
弃辽的好处显而易见,通过山海关沿线的控制权,可以阻挡关外的进攻,而且东南要控制偌大的辽东地区,消化也需要时间,那明廷只需要少部分兵力就可以挡住北方威胁,专心集结兵力打决战。
这些账,李成梁自然是算的清楚,但是很多时候军事上最痛苦的地方,并不是简单的算账,也在于人心。
正如同苏泽在《战争论》中所说的那样,“在战争中主动一方才有决定结束战争的权力。”
现在不是李成梁要不要弃辽,而是他根本无法承担弃辽的责任。
李成梁的精锐核心都是他在辽阳的班底,这些人的家属可能已经迁往了京师,但是辽东都是他们的老家,一旦决定弃辽,那对于整个明廷新军的打击是重大的。
这份责任李成梁担不起!
除此之外,在李成梁执政的时候,明廷丢失了接近一半的领土,如今连自己起家的老巢辽东都要丢了,对于李成梁的政治威信也是巨大的打击。
当年李成梁就是靠着李春芳的政治危机才上台,而且上台后李成梁利用武人的手段解散言官,强力控制朝政,也得罪了很多读书人,一旦他露出虚弱,那就会受到更大的攻击。
很显然,这都是李成梁无法直接选择弃辽的原因。
看到李成梁这个样子,山蒿先叹息一声,还是说道:
“若是大将军不能行上策,那就只能行中策了。”
“先生请说。”
“打朝鲜!”
什么?
“东南贼之所以没有自己北上,肯定是辽东的变化发生太突然,所以来不及调集军队北上,才能依仗朝鲜的仆从军。”
“实际上,朝鲜人未必愿意为东南贼流血。”
“我们只要跨过鸭江,以扶持朝鲜国主的名义攻打朝鲜,那朝鲜的将领必然会带领军队回援,那我们就可以围点打援了。”
“若是朝鲜军队不退,那我们正好收回朝鲜,那扶植朝鲜继续和辽东的贼军对峙,我们依然可以退回关内,应对接下来的战争。”
这个计策让李成梁动摇了一下,他还是摇头说道:
“太冒险了,朝鲜北部多山,平城不容易攻打,而且朝鲜也有很多港口,东南贼可以迅速支援,现在攻打朝鲜也已经晚了。”
李成梁说道:“若是一仗不打就返回关内,那是没办法向陛下和太后交代的,李某必须要打上一仗再说。”
李成梁指着沈阳说道:
“敌军孤军深入,补给不足,海西女真又是墙头草,我们先攻打沈阳,等夺回沈阳后才返回关内整备!”
山蒿先只能坐下,这就是他计划中的下策,无论战果如何攻打一次沈阳,做出要收复关外的姿态。
李成梁散会之后,对山蒿先说道:
“山先生,其实我已经布置好了退兵的准备,只等沈阳一战后就退出关外。”
山蒿先却叹息说道:“大将军,辽东本来就是东南的闲子,辽东对东南来说,本身就是试一试来的,朝鲜军更是凑数的,本身就不是东南贼用来决战的。”
“用我军精锐,来消耗朝鲜这些仆从军,大将军您觉得值得吗?”
李成梁叹息一声说道:
“我知道不值得,但是身为一军统帅,又岂能只算这些,若是一仗不打撤回关内,恐怕这两镇精锐的锐气都没了,日后就再也不能用了。”
“无论此战结果如何,打完沈阳我就返回京师,筹备和东南贼的决战!”
李成梁坚决的保证道。
第665章 政治仗
这边的李成梁没有战斗的意愿,实际上占领了沈阳的李舜臣也同样慌得不行。
虽然装备了新式的装备,但是朝鲜士兵是什么素质,李舜臣心里还是清楚的。
当年驱赶朝鲜国主的作战中,刚开始的时候东南军队还要求李舜臣他们的朝鲜军队联合作战,但是很快就发现,这帮朝鲜军队作为战友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有时候还会因为误判了朝鲜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侧翼的溃败。
发现了这一点之后,东南的军方就再也不信任朝鲜军队了,只让他们做一些占领后方城池,维持治安和剿匪的工作。
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成色,李舜臣心里也是清楚的。
拦截女真人的作战里,朝鲜军队装备了新式火枪,打了李如彘一个措手不及。
朝鲜军队又是以逸待劳,在辽阳的时候李如彘的军队已经溃败,还被海西女真驱赶围猎,这才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但是和李成梁的精锐明军对抗,李舜臣心里是清楚的,无论是从作战能力还是作战意志,自己这些朝鲜军队都是比不了的。
这种思想也蔓延在整个朝鲜军中。
东南军队大于明廷军队大于周围藩属国仆从军。
这个不等式深入人心,不会因为剿灭女真叛匪而改变什么。
清楚这一点,所以李舜臣也没有想过主动主战,而是在沈阳等沿线的城市筑造防线,修建烽火台,命令士兵躲在堡垒和战壕后死守。
正在紧急乘船前往朝鲜的戚继光,是这一次入辽东作战的主力。
戚继光实在是太清楚朝鲜的战斗力了,他多次发消息给沈阳的李舜臣,要求他不许在野外和李成梁决战,必须要死守城池等到东南援军赶到。
不过虽然戚继光紧赶慢赶,但是从东南调集军队和后勤辎重到朝鲜,再跨过鸭江进入前线,军队需要集结整编发放物资,这些事情怎么也要一两個月的时间。
要怪只能怪女真之变实在是太突然,让东南根本没有准备好。
这边朝鲜军队怂的要死,那边李成梁也小心翼翼。
沿途打听消息,听说了李如彘带领女真骑兵北逃,被朝鲜军队用新式武器阻击,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后,李成梁的心又凉了半截。
朝鲜军队用新式的火枪击败了李如彘,李如彘的能力李成梁是清楚的额,既然朝鲜有了新火枪,那东南会不会有威力更大的火炮?就像是在河南使用过的那种火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