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226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当时全天下的心学中心是绍兴府的稽山书院,王阳明的亲传弟子王畿在船上讲学,设立了流动课堂—鉴湖画舫。
  而越中十子就是当时在鉴湖画舫学习王门经义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心学的嫡传。
  浙江作为心学的大本营之一,越中十子的地位水涨船高,虽然如今十子中只有沈炼一人考中进士,如今出仕为官,但是他们的名头依然要比浙江其他读书人都要响。
  越中十子当中又以徐渭和诸大绶名头最响,是越中十子的领袖人物。
  将祭孔典仪的事情安排完毕,围在四人身边的读书人这才散去。
  徐渭如今三十二岁,诸大绶三十一岁,四人中徐渭不是年纪最大的,但是看起来是最沧桑的。
  徐渭很早就中了秀才,但是在乡试上一直都不如意,去年的浙江乡试再次落榜,对科举也有些心灰意冷了。
  诸大绶的科举也差不多,他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还是乡试第二名,但是到今天连续考了十年的会试,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等到众人散去,诸大绶说道:“文长兄,你真的要给那人做幕宾?”
  三人都看向徐渭,他叹息一声说道:“家中困顿,再不为幕全家老小都要饿肚子了。”
  众人当然知道这是徐渭的托词,他虽然科举不畅,但是他也绝对算不上揭不开锅。
  徐渭的书画双绝,在曲艺上造诣也颇深,他又是王学传人中所学做驳杂的,谋略兵法治政无一不通。
  就算是徐渭不出仕,以他的名望也绝对不会饿死。
  诸大绶所说的那人,就是刚刚取代张经,成为主持浙江抗倭大局的浙江巡抚胡宗宪。
  诸大绶并不掩饰他对胡宗宪的厌恶,胡宗宪是严嵩的弟子,越中十子当年都是经历过严嵩禁毁书院的,再加上王学传人清流的立场,更让他们对于胡宗宪喜欢不起来。
  张经其实在浙江的名声也不好,他调外兵入浙,大规模使用客兵,将浙江的治安搞得一团糟。
  但是张经毕竟是取得抗倭大捷的,但是严嵩的党羽赵文华伙同胡宗宪弹劾张经,如今张经和李天宠被杀,更让浙江读书人鄙视胡宗宪。
  徐渭也知道这是胡宗宪身上抹不去的污点,他叹息一声说道:“胡汝贞此乃权变之术,由他主持抗倭,总要比让他其他人来主持好吧?”
  众人沉默了,如今论对倭寇情况了解,确实胡宗宪是第一。
  而胡宗宪自从接受了抗倭主导权之后,也一直在征辟本地熟悉倭情的士子协助他抗倭,还听从了浙江当地的意见不再调集客兵入浙,而是改让俞大猷戚继光在本地募兵。
  这些举动也让浙江读书人对他改观了一些,徐渭和胡宗宪本来就有故交,在胡宗宪的邀请之下,徐渭前段时间答应胡宗宪做他的幕僚。
  徐渭说道:“抗倭乃是吾的大愿,谁能抗倭我徐渭就支持谁,我已经答应入幕协助胡汝贞赞画抗倭,大家就不要再劝了。”
  众人沉默下来,胡宗宪举起抗倭大旗,众人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浙江也是倭寇祸害最严重的地区,这两年几场大乱都发生在浙江,浙江读书人对倭寇也是最痛恨的。
  徐渭对诸大绶说道:“这次祭孔典礼之后,端甫兄就要入京赶考了,祝愿这次端甫兄能够高中头榜!”
  众人纷纷附和,诸大绶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道:“不求名列头榜,只求不要名落孙山啊。”
  众人也沉默了下来,科举考试的残酷就在于此,即使是诸大绶这种二十一岁就中举的天才,在科举这个天才的厮杀场上也连续几年都不中。
  徐渭更是干脆连举人都考不上。
  这个话题有些僵,陈鹤说道:“这些日子要在衢州书院讲学,诸位兄台还是尽快将题目定下来,好让齐聚衢州的士子早做准备啊。”
  衢州书院的“讲学”,实际上就是辩论,而且历来的传统一直都是紧贴时政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所为的讲学其实就是一省的读书人聚集在一起“键政”。
  不过对于读书人来说,键政倒也不是完全的浪费时间,因为殿试的题目是要答策题的,也就是考策论。
  等到了殿试的时候,要考察的就不仅仅是做八股文的能力了。
  能参加殿试的,就已经确定进士资格了,这些都是要外放出去做官的,所以考较策论也是正常的。
  这次参加衢州书院讲学的读书人中,很多都是要进京赶考的举人,聚集在一起讨论时政,也算是提前为殿试做准备了。
  众人看向徐渭,徐渭不假思索的说道:“就以海禁为题吧。”
  众人纷纷点头,这个题目也都是浙江读书人讨论烂了的题目,但正是这种有争议性的话题,越是能够引发好的讨论效果。
  浙江人对于海禁的态度,比起闽广人来说更纠结一些。
  闽广地区的百姓,自然是希望朝廷能开放海禁,比如严格执行海禁的闽广总督朱纨,就遭到了福建和广州籍官员的疯狂攻击,最后朱纨革职戴罪后自杀,主政福广的官员就再也不敢再说坚持海禁的事情了。
  但是浙江的读书人,就对海禁这件事很分裂了。
  浙江虽然也有不少山,但是杭州、绍兴附近还是大块鱼米之乡的,另外浙江的丝绸等行业也发达,并不和福建广州那样依赖海上贸易。
  而倭乱对于浙江的破坏更大,浙江士绅百姓都痛恨倭寇,自然对于开海禁也不那么热心。
  但是之前倭国入贡的港口是宁波,在以前倭国正常入贡的时候,宁波就是东南地区最大的港口,风头甚至压过了福州和广州的港口。
  而福建沿海地区也都有捕鱼的传统,在严格禁海的时候也会影响渔业,所以整个浙江读书人对于要不要开放海禁非常的纠结。
  既然定下来了题目,众人再次请徐渭持笔,写下“平倭禁海”四个字,作为这次讲学的主题。
  将题目挂在衢州书院的通坊上,整个衢州的读书人都暗暗记下题目,这段时间好好准备题目,等着在祭孔典仪后的“讲学”中扬名。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三月十日,苏泽一行人行船到了衢州,还没靠岸就看到了衢州书院高高的牌楼,牌楼下高冠宽带,读书人云集。
  除了苏泽之外,船上众人摩拳擦掌,准备共襄盛举。


第224章 诸夏夷狄论
  衢州城内自然有住宿的地方,苏泽一行这么多人,找了两家客栈才全部住下。
  苏泽等入住的名为“烂柯楼”,这楼的名字来自于衢州城外的烂柯山。
  《水经注》中有言:
  曾经有一樵夫入山,在山中看到两个童子下围棋,坐在一旁观看,等到一局结束,童子对他说你的斧子烂了。
  等樵夫回到家中,才发现已经过了数十年,这座山也叫做围棋根庭。
  既然来到了这围棋根庭,自然要品尝当地特色了。
  趁着大家安顿行李的功夫,李贽让伙计拿来棋盘,拉着苏泽对弈起来。
  【发现地点棋室,可以学习技能“围棋”,是否学习?】
  苏泽当然选择学习,然后他Lv1的棋艺被李贽下的大败,一条大龙被困,已经奄奄一息了。
  “汝霖能算天轨运行,棋艺却如此的差,啊哈哈,看来数算也不是无所不能啊!”
  苏泽笑着说道:“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柯姓书生入山见一犬坐于棋盘前,书生见到犬叼起棋子,就坐下来和犬对弈起来。”
  “初下,犬不落金边,不争银角,只落中元,书生笑之。”
  “再下,柯生大汗淋漓,落子愈慢。”
  “等终盘的时候,柯生大龙被断,落败于犬。”
  “此犬口吐人言,自称阿尔法犬,遁形无踪。”
  李贽只觉得这故事莫名其妙,但是想到苏泽写的那些聊斋故事也都是如此,促狭说道:
  “汝霖自比犬呼?哈哈哈。”
  苏泽笑着说道:“怕是不如犬也!”
  这时候林德阳过来通报,大家已经整理好了行李。
  苏泽立刻将棋子从棋盘上扫落,喊道:“平局平局!”
  李贽叹息一声也站起来说道:“汝霖果然熟读兵书,原来是用的拖延之计。”
  【对弈中断,围棋技能+5,Lv1,5/100】
  其实李贽的围棋水平也就是Lv5左右,苏泽准备买一套棋子上路,等着到南京应该就可以血虐他了。
  黄懋冲和赵秉忠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去衢州书院了,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向书院而去。
  越是靠近衢州书院,身穿儒衫的读书人就越多,远远的就能看到高高悬挂在书院上的幡子。
  “禁海平倭,这字写的相当好啊!”李贽看着飞舞的字幡,忍不住点评道。
  众人也点头,这副大字能写到这个水平,书法上的造诣远超普通人。
  李贽感慨说道:“若论字,恐怕只有汝霖能和此人一较高下了。”
  黄懋冲和赵秉忠看向苏泽,他们没有见过苏泽的书法,却没想到李贽对他的评价这么高。
  李贽说道:“汝霖的字如乱石铺街,又有山竹藏于其间,如字如画,当真是天下独一份的!”
  “这字幡似乎也是走的这条路啊,以画入字?”
  果然浙江也是人物荟萃之地,福建虽然科举也不错,但是比起文化底蕴这方面,还是比江浙差了一些。
  等到了书院门口,只看到山门打开,书院支起了凉棚和草席,众多读书人就这样席地而坐,苏泽众人也是觉得新鲜,他们在福建可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坛盛事。
  李贽颇有些激动的说道:
  “我在南京国子监的时候,曾经听说当年阳明先生在衢州讲学就是如此,整个浙江的读书人都在衢州书院边上结庐而住,每日阳明先生打开书院大门,书院门口都盘坐在草席上,听讲阳明先生的心学之道!”
  黄懋冲和赵秉忠都露出向往的神色,他们可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
  苏泽倒是觉得没什么,后世一部爆款视频,观看人数都有上千万人,论思想传播古代还是远逊色现代人的。
  不够这也说明了当年王阳明的个人号召力,也难怪皇帝如此忌惮他,不敢让他进京城。
  一尊活着的圣人,可以说是君王的噩梦了。
  周围的读书人听到苏泽等人的外地口音,自豪的介绍道:“你们是福建来的吗?”
  苏泽点点头,这个年轻书生说道:
  “诸位来的可真是时候啊,这文会是会试年才会举行的,你们也是前往南北二京入监的嘛?”
  苏泽等人点头,这个年轻人知道他们都是举人,连忙说道:
  “浙江衢州府今科举人范从明,请教诸位兄台大名。”
  “福建延平府苏泽,也是去年才中的举人,这位是我们的科场前辈,这两位是我的同科。”
  三人自爆名号后,范从明热情的说道:“苏兄、李兄、黄兄、赵兄,这次书院之会不仅仅是我浙江士子的集会,也是欢迎各地士子来切磋,精研学问的,为了的就是传承阳明先生讲学遗风。”
  “本次书院之会由我们越中十子的徐文长组织,那字幡就是他写的。”
  众人抬起头,再次看到那副飘动的字幡。
  众人都是感慨浙江人文荟萃,但只有苏泽在盘算这么大的一尺徐渭的书法作品,后世能拍出什么样的高价?
  范从明非常的热情,他的同伴已经在书院内占了位置,他热情的邀请四人挤进了书院,这次的位置竟然还算是靠前的,一行人挤在了草席上,看着书院中的木台。
  木台大概是一人高,上面放着两个破旧的蒲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2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6/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