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治你别怂_分节阅读_第540节
小说作者:贼眉鼠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1:50
  不可否认,世上确实存在那种读书为了报效君国的人,不过数量非常少,大部分人读书也好,做官也好,其实初衷都是为了个人或家族的利益。
  人性并没有那么美好,对想当官的人来说,要求他们为报效家国而读书,未免太不现实。
  科举的本质是遏制世家的势力发展,提携寒门子弟,收天下士子之心,所有这些本质里,关于人性的部分,其实没法去要求什么。
  寒门子弟读书的初衷,大多也是为了改变个人和家族的命运,终究也是追逐利益的。
  追逐利益不可怕,英明的君主懂得如何利用人性,将利益变成他们效忠的动力。
  李钦载话里的意思,李治听懂了。
  “景初的意思是说,事实上民间的读书人并不少,不过世家子弟读书看起来比民间的多而已,对吗?”
  李钦载点头:“是,大唐立国至今数十年,天下承平,民心思定,太宗先帝与陛下为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盛世之兆,首先是温饱,满足了温饱,人会产生欲望,对功名的欲望,对权色的欲望,无论贫富,人的欲望是没有区别的。”
  武后淡淡地道:“景初说民间读书人其实也不少,为何十余年来科考所取者,大多是世家子弟?”
  李钦载不慌不忙地道:“是因为朝廷科举取士的过程出了问题。”
  李治眉梢一挑:“朕愿闻其详。”
  “其一,能来长安参加科考的各地读书人,是需要地方官府荐举的,虽然陛下三令五申地方官府必须荐举寒门子弟,但上令下达,中间难免被人钻了空子。”
  “所以地方官员推荐来长安科考的考生里,掺杂了大量的世家子弟,世家子弟的基数庞大,高中功名被朝廷录用的几率也就大了。”
  “其二,长安朝堂批阅试卷的官员也有问题,朝臣大多出自世家,他们必须站在世家的立场上,为各自的家族谋利。”
  “同样精彩优秀的两份试卷摆在面前,阅卷官员首先看的是考生的姓名和出身,世家出身的考生,录用的几率比寒门子弟更大,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李钦载顿了顿,道:“科举制从朝廷而始,然而政令出宫廷,却诸多阻碍,再好的制度若被有心人利用,政令下达地方,往往完全变了味道,最终人亡政息,一场徒劳。”
  李治坐直了身子,沉声道:“景初所言有理,朕今日振聋发聩,受教了。”
  说着李治望向武后,武后也是一脸凝重,点头缓缓道:“景初若不言,臣妾还不知科举竟有如此多的弊端。”
  李治突然冷笑起来:“可笑这些年来,朝中臣子竟无一人向朕当面直言弊病,他们表面唯唯诺诺,背地里却首鼠两端,教朕心寒!”
  李钦载缓缓道:“陛下,臣刚才说过,朝臣大多出身于世家,他们不得不站在世家的利益上行事,这是无法避免的。”
  武后笑了笑,道:“景初说,今日有谏进上,刚才你说的科举弊病,是否有解决之道?”
  李钦载道:“有,虽不能完全解决,但臣以为能缓治其弊。”
  “快说!”李治急道。
  “其一,科举之前,调拨东西台御史发赴各地州县,监察地方官员荐举考生事宜,力保荐举名录的公正,对世家和寒门考生的比率严格控制。”
  “荐举以寒门子弟为主,同时为了不彻底得罪世家,陛下也可许世家门阀少许官职,适当对他们妥协。”
  “其二,为保科举阅卷的公正,臣请陛下采用糊名制,杜绝阅卷官员以考生出身籍贯而择人取士的弊端。”
  李治和武后迅速对视一眼,李治惊奇地道:“何谓‘糊名制’?”
  李钦载用手比划了一下,道:“考试过后,各考生的试卷放在一起,叠成一摞,在考生填写姓名的地方用白纸暂时糊住,让阅卷的官员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籍贯,只能以考生试卷所答的内容择优而取。”
  “待成绩排名定下来后,在监察官员的监督下,阅卷官再将试卷糊住姓名的地方打开,只凭成绩而宣布录用的人选。”
  “在这个过程里,朝中各级官员层层监督,并立下严法禁止官员徇私舞弊,如此,可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亦可服天下士子之心。”
  李钦载说完后停顿下来,留足了时间让李治和武后慢慢消化。
  李治和武后咂摸着李钦载刚才话里的意思,半晌之后,二人眼睛越来越亮。
  猛地一拍大腿,李治兴奋地道:“景初高才,巧思如神,朕太佩服了!”
  武后也含笑道:“景初所谏之法甚妥,如此可极大地避免科举考试中官员和考生舞弊,杜绝世家门阀以权势插手干预科考,甚善也!”
  李治大笑道:“如此,朝廷科举便是完完全全的择才取士,再无权势与人情舞弊徇私,同时,天下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也大多了。”
  说着李治起身,兴奋地在殿内来回踱步,然后转身指着武后,道:“皇后,记下来,刚才景初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武后含笑点头,眼神望向李钦载时,少了几分怨恚,多了几分善意。
  私人恩怨放在一边,这一次,李钦载站的立场与她一致,那么,她与李钦载便是同盟。
  成熟的政治人物不会被私人恩怨影响心智,盟友也好,敌人也好,因利而分,因利而合,是敌是友,立场不可能永不改变。
  比如这一刻,武后便突然觉得,在科举这件事上,她与李钦载又形成了暂时的同盟。


第834章 忠孝两全
  一千多年后,试卷糊名已经普及,无论学校的小考还是全国统一的高考,采用的都是糊名制。
  不要小看只是将试卷糊起来这么一个小举动,它对杜绝考试舞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小小的制度,给中国一千多年来的考生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堵死了那些想徇私舞弊的官员和考生的路。
  阅卷的考官能看到考生的姓名籍贯,跟看不到姓名籍贯,两者的评判标准是截然不同的。
  利益也好,人情也好,不论出于什么目的,考官与考生之间的暗中勾结,随着糊名制的出现而终结。
  有意思的是,真实的历史上,想出糊名制这个办法的人,正是眼前的武后。
  若干年后,武后执掌权柄,为了更公平公正地推行科考,打压世家门阀,从而首创了试卷糊名制度,并设立层层监管,从而让考生们真正只需要凭本事便能当官。
  如今,李钦载把糊名制出现的年代提前了。
  提出糊名制李钦载不存在个人利益,实在是如今的科考乱象频生,它的本意是为了遏制世家势力,收天下寒门士子之心,结果科考却成了一块任由世家门阀分割享用的蛋糕。
  而高坐庙堂之上的李治,还傻乎乎地以推行科考而洋洋得意,以为自己给寒门子弟开了一扇登天的门,他没想到这扇登天的门已经被世家强行堵住,寒门子弟根本进不来。
  所以,糊名制出现了。
  它的作用是疏通这扇登天的门,给寒门子弟真正的希望。
  “景初列个细则,糊名制如何施行,如何杜绝各种舞弊的现象,如何让徇私的官员和舞弊的考生无路可走,从头到尾都列出来,朕必纳之。”李治兴奋地挥手道。
  李钦载想了想,道:“除了糊名制,更重要的是对科考各级官员的监管,比如阅卷,每一份试卷不可由单独某位官员决定成绩和排名,而是必须几个阅卷考官之间交叉阅卷。”
  “一份试卷在甲考官手中批阅过后,再转到乙考官手中再阅一遍,然后是丙考官……以此类推,如此便又多了一道杜绝徇私舞弊的关卡。”
  李治和武后又呆住了,许久之后,李治又重重拍了一下大腿,兴奋地道:“景初又是一道巧思,好!”
  武后也笑道:“景初对人心把握得很精妙,似乎世上所有舞弊的心思都被你猜到,然后提前想出法子杜绝,甚善。”
  李钦载也谦逊地笑道:“世上没有天衣无缝的舞弊方法,臣也没有万无一失的杜绝舞弊的方法,无非攻防而已,最大限度地断绝舞弊者的方法,让科举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这才是臣的本意。”
  李治欣喜地道:“不管怎么说,景初所谏的法子朕很认同,不知景初还有何办法断绝舞弊?”
  李钦载想了想,道:“还有就是抽调御史,在阅卷现场监督考官,以及……陛下在阅卷期间多辛苦几日,随时走访抽查考生试卷,百骑司也派人出去,查访阅卷官员的品性德行,是否与世家过从甚密等等。”
  “总之,为国选才是头等大事,丝毫不可怠慢,陛下亦不可嫌繁琐,若要制约世家势力,有些辛苦是必须付出的。”
  李治用力点头,道:“今日朕闻景初一言,如醍醐灌顶,瞬间通透了,景初今日之谏,朕全数纳之,回头便让右相拟个章程,在科考还未开始之前,将这些事宜提前布置下去。”
  “今年的科考,一定会给朕一个大大的惊喜,哈哈!”
  李钦载微笑道:“臣这些法子若施行下去,世家必然会有所反弹,如何安抚世家,如何对世家门阀做出适当的妥协,这些臣就不多言了,陛下胸中必有沟壑。”
  李治点头:“朕自会处置,国策便是在雷霆手段与怀柔妥协结合之下徐徐推进的,今日景初又为朕立下一桩大功。”
  武后掩嘴笑道:“景初是英公府出身,英公三代以还,也算是世家子弟了,而且你娶的也是世家之女,为何你好像对世家心怀敌意。卯足了心思跟他们作对呢?”
  李钦载认真地道:“臣从不在意自己的出身,臣只知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陛下欲制约世家,臣便帮陛下想制约的办法。”
  “若陛下觉得哪天需要抬举世家了,臣还有抬举世家的法子,总之,臣以陛下的喜恶为行事的标准,跟着陛下走,总归是没错的。”
  李治由衷地叹道:“景初这话说得实在,比那些动辄表忠心的朝臣强多了,不枉朕对你的器重,日后诸事托付景初,朕心里更有底了。”
  李钦载又道:“臣还有一个请求……”
  李治愉悦地笑道:“你说。”
  李钦载想了想,道:“关于杜绝科考舞弊的种种布置,还请陛下保密,莫对外提是臣的主意……”
  “为何?”
  李钦载苦笑道:“因为臣的老丈人也登门托付了,臣无法拒绝,可又不愿因徇私而毁了陛下重视的科考……”
  “今日臣进宫上谏,主要也是被人情所逼,索性想个公正的法子,让老丈人死心,同时也怪不到臣的头上,于公于私,臣都有个交代了。”
  李治和武后对视一眼,然后大笑。
  “景初真是……难得的实诚之人啊!”李治大笑道:“就冲景初这份坦诚,你老丈人的托付朕便徇个私帮你应了,送他几个功名又何妨,朕的大唐不缺这点俸禄。”
  李钦载摇头:“陛下,规矩不可破,否则今日臣所谏之言便失去意义了,臣本慵懒闲散之辈,若非跟陛下一样重视咱们大唐的科考,臣何必吃力不讨好进谏这些话?”
  “既然陛下愿纳臣之谏,那么就不能有例外,否则难服天下士子之心,科考也就失去公正性了。”
  李治和武后肃然起敬,李治缓缓点头道:“景初的心思,朕明白了。但景初一番报国之心,朕做事也不能不近人情。”
  “朝廷除了科考,尚有世家荐官举孝廉之制,朕便给你老丈人两个荐官的名额,与科考并不冲突。景初也好对家人有个交代,否则就算丈人不责怪,尊夫人怕是也不让你进房,哈哈。”


第835章 国子监生
  男人不管是什么身份,说起男女那点事的时候,表情都一样的猥琐,皇帝也不例外。
  说到“尊夫人不让你进房”时,李治哈哈大笑,他觉得自己说了一个非常风趣又高雅的笑话,而且能够引起男人之间的共鸣。
  李钦载却连嘴角都懒得扯动一下。
  真不知道这货怎么好意思开男女玩笑的,李钦载觉得自己要是把李治私生活里那点破事当成玩笑抖落出来,李治怕是当场下旨把他推到宫外斩首示众。
  自己玩得花的人,聊天的时候最好低调一点,因为你的把柄比别人多得多,很容易成为被调侃被攻击的对象。
  幸好李治是皇帝,李钦载没胆子开这种玩笑。
  告退之后,李钦载离开太极宫。
  宫门外,刘阿四等部曲仍在等着他。
  众人牵马步行,来到朱雀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往的商贾和行人,李钦载不由长舒口气。
  如今的大唐说不上盛世,百姓们大多仍在为温饱而奔波。
  但大唐已有了盛世的基础,走在大街上,李钦载清楚地看到一股勃然的生气,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那是一张张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脸庞,或许贫穷,或许劳累,可他们的眼里有光,前面有方向,他们知道只要努力,便能满足自己小小的梦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04页  当前第54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40/90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李治你别怂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