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脸色淡定,说道:“张将军寻小道而进,欲夹击赵云。不料汉军有备,夹道设伏张郃,今其中箭而亡,兵马败走鲁阳。”
司马昭震惊了下,继而笑道:“张郃战死,今后无人可以钳制父亲,是为大喜之事啊!”
“不可胡言!”
司马懿瞪了眼司马昭,说道:“张将军为国之名将,今为国死难,将无人助为父御敌!”
第704章 形势大好
赵云威逼伊阙关,张郃在救援途中中伏身亡,属实让京畿再次为之震动。
出乎意料,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果断率兵撤走,转小道与施然所部汇合。
十二月,赵云、施然留兵七千屯木札岭为其转运粮道,二人率兵八千步骑再出鲁阳。
鲁阳城中守将张雄遵从其父旧令,与将军韩堪献城降汉。而张雄这一操作,让曹魏高层大跌眼镜。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张郃没死多久,他儿子张雄竟率兵降了汉。
张雄献城而降,帮助南汉在伏牛山区站稳脚跟,让诸葛亮大为欢喜,当即表张雄为颍川太守。
鲁阳被汉军所据,因其地理的关键,上可威胁洛阳,东可逼近颍川,下可锁荆宛,瞬间让许洛地区变得危险起来,空虚的颍川甚至已经暴露在汉军兵锋下。
在危急时刻,曹叡果断派许褚、秦朗率万人步骑出洛阳,屯兵梁县、父城,遏制汉军向颍川、河南尹渗透。
与此同时,司马懿担心赵云占据叶县、卷城,封锁他的归路,与诸葛亮夹击其军。果断放弃还在坚守的宛城,率兵连夜奔走舞阳。
得闻司马懿撤军,诸葛亮遣廖化、冯习率兵追击,然因司马懿有备,二将本部损失惨重,败归宛城。
见司马懿撤退有序,加之宛城未下,诸葛亮放弃了继续追击之念,而是起兵四面攻之。守将得知司马懿撤走,在坚守两日后,率部出城归降了诸葛亮。
随着宛城归降,司马懿弃走舞阳。诸葛亮北伐至此,终将南阳盆地内的诸郡县收降,荆州全境尽数恢复。
入了宛城,诸葛亮简单了解下魏荆州治下的户籍,得见三郡户籍不足两万户,让诸葛亮为之深叹不已。
在宛城待了几天,诸葛亮调整了曹魏旧时的建制。将汉南郡与魏南乡郡合并,旧称为汉南郡,仍由廖化出任汉南太守,以御西北的武关。
在南阳盆地的东面,将曹魏的义阳郡与汉章陵郡合并,称为义阳郡,改由朱据出任太守。
施然因出奇兵有功,指挥射杀张郃,被诸葛亮从章陵太守迁为南阳太守。
将魏荆州拆分合并完,诸葛亮率兵北进,出方城夏道,大军屯卷城,进据舞阳县。
当下中部战区形势,诸葛亮屯卷城,赵云驻鲁阳,二部相距百余里山岭,互遣兵马分驻,以保证二部的互相呼应。
曹魏方面,曹叡先是因张雄的恼怒,欲下狱追究张郃家眷罪过。但考虑到张郃为国尽忠,最终究是放过张郃家眷,仅将张郃所领食邑,平均分于张郃其余三个孩子。
在战场形势上,司马懿撤军的行为,得到曹叡事后的承认。毕竟张雄、韩堪二人降汉,赵云又与施然汇合,其总兵力有近两万人,如果赵云用兵更激进些,直接奔袭叶城,司马懿所部必大败而归。
可惜诸葛亮因出于用兵稳妥考虑,选择让性情沉稳的赵云出兵。话说这般,但却能保证下限。虽不得大胜,但却能保证奇兵的安全。
当下许褚回洛阳坐镇,秦朗坐镇梁县,以确保遏制鲁阳汉军。而司马懿领兵固守汝水,以汝颍诸城,与诸葛亮对峙。且为了反制诸葛亮,司马懿派骑卒南下劫掠诸葛亮的粮道。
诸葛亮从宛城至叶县,其路途长有两百多里,多是平原坦途,非常有利魏骑的驰骋,今下反而轮到诸葛亮为司马懿劫粮而头疼。
诸葛亮虽两胜司马懿,但未能重创司马懿大军,与其斗法依旧在持续。
为了与霍峻保持北伐同频,诸葛亮连书几份书信与霍峻,尽述他与司马懿的交手,分享所知的魏军情报。
书信快马先至弋阳郡,通过淮水航行,赶到淮阴,逆行泗水,至下邳,再转走陆路。中间道路四千多里,秉持人歇信不停的要求,中途更替四名信使,日夜兼程,花费七日送到霍峻手上。
泗水河畔,汉寨连绵而建,守备森严。因天寒地冻之故,寨内火盆众多,便于汉卒取暖。
大帐内,地由毡布平铺而成,供暖的火盆燃烧木灰,以便让帐内保持热气。
霍峻着袜盘腿而坐,喝着半凉的茶水,浏览诸葛亮寄来的数封书信。
“孔明计谋精彩,着弱下手,让那魏军疲于应对!”
见诸葛亮的三步操作,一环扣一环,一步紧联一步,从而成功夺取荆州三郡,这让霍峻为之赞叹。
“敲山震虎,围魏救赵,再出鲁阳,步步出奇,葛相用兵着实非凡!”蒋济夸奖道。
说着,蒋济疑惑说道:“张郃中我军伏击身亡,那张雄怎会突然归降?”
诸葛亮三部战术中,最后一步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多亏是张雄、韩堪献城归降。若张雄据守鲁阳不降,赵云虽能劫掠周边数城,但效果却难说上多好。
二将的出降,让汉军在伏牛山北部有了落脚点,得以屯兵鲁阳,便于向四面出击。而正因鲁阳地理关键,让曹叡主动派兵驻守京畿外围的城郭,吓着司马懿率兵速撤颍川,不敢在博望有更多的停留。霍峻喝了口茶,笑道:“唯利者,岂会将鸡卵同放在一个篮子里?”
“今魏有亡国之象,张郃如何不知?”霍峻猜测说道:“张雄降汉,大概受其张郃指引。君莫忘官渡之战,张郃临阵降曹之事。”
论袁绍最恨的几个人,除了许攸外,大概就张郃、高览二将了。许攸叛敌通曹,泄露了粮草所在地。
张郃、高览二将率兵攻曹营,因得知乌巢粮草被焚,直接临阵倒戈,导致袁军军心溃散,逼得袁绍不得不弃营出逃。
今以霍峻的恶意揣测,大概是张郃在临死前,劝儿子献城降汉,如他当年临阵降曹的操作,以换取张氏的富贵。
蒋济捋须而吟,说道:“多半与都督所料不差,见魏室有衰微之象,特率兵献城降我。今丞相以颍川太守厚待,余者有意降汉之人,当会踊跃而降。”
“千金买骨马尔!”
霍峻放下茶盏,说道:“今孔明率兵至卷城,与司马懿相峙汝、颍,当有利于形势。如能再败司马懿,或是我军有所进展,则河南人心溃矣!”
别看曹魏所占据领土不少,实际以当前局势而言,曹魏很难再承受得起兵败。如果一旦有大的兵败,不论发生在哪里,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将战线推到洛阳。
如满宠败于庞统,庞统将能从淮水发兵,兵锋直指洛阳外围的颍川、陈留。
或是王凌败于霍峻,霍峻顺济、荷二水东进,将能把战火烧到荥阳,甚至兵临虎牢关下。
至于诸葛亮、陆逊二部不必多说,他们一旦能有所突破,战火直接烧到京畿。
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发生,导致京畿陷入战乱,将会引起连锁反应,让其余军团陷入瓦解、崩溃当中。
蒋济伸手品茶,问道:“那以都督之见,我军当下可击王凌否?”
霍峻未有回答,而是看向周鲂,问道:“子鱼当下泗水如何?将士军心如何?”
整理舆图的周鲂,放下手上的工作,说道:“禀明公,泗水干涸,河面结冰,利于渡河。营中将士衣暖饭足,士气高涨,忙于操练,可以一战。”
“那且再等等!”
霍峻思考少许,说道:“泗水结冰,虽利渡河。但我军却不善冬季作战,今且让军士再休养些许时日,待春至之时,发军与王凌作战不迟。”
“春季能胜王凌,则能在夏季用荷水入济水,乘舟舸直抵荥阳,或饮马黄河。”
听着霍峻这么说,蒋济来了兴趣,问道:“莫非都督已有破敌方略?”
“未有!”
霍峻如实说道:“当下孔明虽下荆宛三郡,但未能影响到兖州。孤欲按兵不动,以观青齐、河北之形势。”
“青齐、河北形势?”蒋济若有所思道。
“今轲比能发骑数万劫掠河北,曹洪不得已回援冀州。当下临淄被士载围困多月,如能待其粮绝,逼夏侯霸出降,或是围破临淄,我军全取青齐,而后可渡黄河至河北。”
霍峻说道:“彼时寻机而用兵,或能逼王凌率兵出战。”
之前夏侯霸与弟弟夏侯惠困守临淄城,霍峻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便留霍范、徐盛在青齐,负责围困临淄,平定青齐诸郡,阻击解围兵马。
曹洪本欲奉命南下解围,结果走到半道被拉去坐镇河北,这让夏侯霸彻底失去援兵,唯有坐困临淄城。而临淄城中粮草不多,仅能够支撑五、六月。
一旦吃完城中粮草,又迟迟不见援军,夏侯霸除了投降便无余地。临淄被汉军攻略后,整个山东半岛将被南汉所据。
那么霍范可以抽出精力,或率兵北渡黄河,或向西与霍峻汇合。届时霍范不论怎么出兵,都将会给战场带来不小变化。
“那都督是否让夏侯儒北上,以来劝降夏侯霸兄弟。”周鲂建议道。
霍峻沉吟良久,说道:“除子鱼所言外,孤书信一封交于士载,让他代孤安抚夏侯霸兄弟。”
第705章 临淄告破
建兴五年,二月。
自霍范受命齐州刺史起,他为了攻破临淄小城,先占据临淄大城,而后在小城外修筑营垒,将小城围着水泄不通。
期间,霍范让攻城督张奋打造攻城器械,飞楼、冲车、木幔等攻防器械应有尽有,与守城的夏侯霸展开激烈的攻防战。
尤其是自从曹洪受命回镇河北之后,徐盛率青州兵投入战场,攻城战的烈度骤然上升。
夏侯霸据守城池长达半年,终因粮尽而露出颓势,不得不派出佘迅趁夜潜水出走,以向曹洪求援。然就在佘迅潜水时,不料被汉军斥候所察,当场被擒获。
余迅被擒获之后,本不愿归降南汉,但在胡质晓之以情的劝说下,犹豫多日,终究选择归顺南汉。
为了让守军士气涣散,霍范派出余迅及之前归降的魏卒绕城。不过担心霍范担心余迅诈降,不敢让余迅接触守城魏军,仅让余迅绕城远行。由其余归降魏卒喊话,言轲比能大破曹洪,临淄已无援军。
城中兵民见此情形,加之粮草将尽,包括夏侯霸在内,众人无不惊慌,遂无固守之志。
见人心浮动,趁着夏侯儒至军前,霍范干脆加大力度,让夏侯儒出面劝降夏侯霸。
夏侯儒在汉骑的簇拥下,来到临淄小城下。而夏侯霸、夏侯惠兄弟二人闻讯,登城来见夏侯儒。
夏侯儒壮起胆子,仰视城楼,喊道:“仲权何在?”
见是早已归降的夏侯儒,夏侯霸心有愤怒,骂道:“夏侯俊林,背弃乡国,有何颜面见我!”
夏侯儒心中略有羞愧,但为了任务,依旧是喊道:“国祚兴亡,自有命数。中汉无道而亡,天下纷乱,汉魏并立。今魏室无法,季汉大兴,是为定数,君何以自误?”
说着,夏侯儒分析形势,说道:“河西郭淮兵败逢义山,魏延趋泾水而将至长安,关西局势焦灼难分;将军张郃中伏身亡,京畿震动不宁,葛相长驱两百里至颍川。”
“鲜卑单于轲比能,奉大汉天子之诏,率骑十万而劫河北,幽、并、冀三州战火四起;霍公兵分两路直逼兖州,王凌惶惶不可终日。观今形势,汉兴魏衰已明,仲权万不可执迷不悟啊!”
在夏侯儒的规劝下,临淄城楼上的将士们交头接耳,隐约表露出归降的意愿。
见左右人心涣散,恼羞成怒的夏侯霸,呵斥说道:“住口!”
说着,夏侯霸抢过侍从手上的弓箭,瞄准城下的夏侯儒,说道:“速速退下,否则休怪某不认人?”
见状,夏侯惠赶忙阻止夏侯霸,劝道:“兄长,俊林虽降汉军,但却是夏侯族人,今不可杀之。”
夏侯霸恼怒说道:“稚权莫忘父亲之事乎?”
夏侯惠固执说道:“父亲亡于黄忠马下,与俊林有何关系?”
“唉!”
夏侯霸无奈放下弓箭,长叹口气!
夏侯儒趁热打铁,继续说道:“亡祖滕公世荷汉宠,侯国享寿百岁,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凡入中汉,冀匡祸难,仕奉诸帝。季汉之世,皇后出自夏侯氏,母仪天下。今仲权何以穷守临淄,而忘汉室之恩乎?”
当下如欲找出能在汉魏两国都混得开的家族,唯谯郡夏侯氏莫属。夏侯氏在南汉国中,不仅是皇后之母,论关系的话,霍氏与夏侯氏亦有姻亲关系。
且在南汉有意的分化拉拢下,夏侯氏在南汉算是特殊身份的外戚,其地位虽算不上多高,但也低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