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便有劳士元奔波了!”刘备说道。
“诺!”
众人退下后,刘备盯着案几上的淮南王玺,独自发起了呆。
倒不是他觉得王玺有什么异常,而是仅觉得当下的爵位不够用了。
汉代以降,凡人臣爵至县侯已是常态,公、王不能轻授与人臣,唯食邑数目各有不同分别。
增食邑而不涨爵,千户可为县侯,万户可为县侯,其间无分别,何以显示功臣尊贵?
等到他称帝之后,何以封众人?
及他子辈有朝一日,三兴大汉,何以封功臣?
将县侯升到公,届时哪有忠心臣子敢接受?
唯操莽之辈无所畏惧,甚至渴望更进一步。
就不知能否改爵制,将公拆掉,分为刘姓公,与异姓公之别,用于封赏功臣。
“大王,淮南王玺如何处置?”侍从问道。
刘备思绪被扯回现实,随口说道:“将其融成金水,铸为金器回赐有功之文武。”
“诺!”
……
且不言刘备因淮南王一时,生出改爵制的念头。霍峻今下已抵达庐江马场,为刘备挑选正旦贺礼。
庐江马场组建于建安十二年,至今下建安二十二年,已有十个年头左右。
从彼时的四、五百匹骏马,经过饲养与扩充,今下已有四千多匹骏马,是为南汉第一军马场。
当然不仅是庐江地区有养马,在刘备的大力发展下,在巴蜀、荆南也设有军马场。荆南马场组建不久,马匹数量较少;巴蜀因临近陇右、南中,马匹数量居中。
从去年起,三座军马场每年可以为南汉提供约有千余匹的合格战马,加上南中、陇右、辽东三地的战马贩卖,南汉可以有近两千匹战马入军。
当然考虑作战消耗,以及配备到各部军队。实际而言,各部的战马数量并不多。
与曹魏较高2-10:1的步骑比相比,南汉的步骑比在10-20:1之间,两者相较,着实有不小差距。
庐江马场,马厩内。
骑监张承摸着白马的浓密的鬃毛,却见其四肢修长,筋骨矫健,肌肉分明,喷鼻甩头间,鬃毛四散,尤为神骏。
“都督,我庐江马场中,论神骏、魁梧,无出此马者。不知都督以为何如?”张承说道。
张承善识马,有育马之经。早年霍峻组建马场,则由张承出任负责人。
十年来,庐江马场的组建及由扩张,皆出自张承之手。随着庐江马场的渐渐出名,张承也因善相马之名,著于南汉。每岁多有大族请张承相马,或是帮他们选马,其名声多是崇高。
然不论张承名声有多么崇高,今面对老上级霍峻的亲至,他都必须亲迎。
霍峻摇了摇头,说道:“可有看似为寻常之马,然实为千里马。此马之能,非善晓马性者,不足以识之。”
“这?”
张承思虑良久,说道:“确有一棕马,相头耳,平平无奇,似难为骏马。细察其眼、筋骨,可言五百里马;后相筋皮及马蹄,实为千里马。”
“然棕马实不如白马神骏,亦不如白马魁梧,且性情多有急躁。都督欲送千里马与大王,宜当送白马为正旦贺礼,棕马品相不佳,以为贺礼多有不妥。”
“无妨!”
霍峻笑道:“棕马何在?”
“在那!”
张承顺手指了过去,却见一匹不高不俊的棕马,在那低头吃草,似乎察觉到众人目光,抬头瞥了眼,又低头在那食草。
“果是平平无奇!”
打量着恍如寻常军马的棕马,霍峻略有怀疑,道:“此马真是为千里马乎?”
“不敢欺骗都督。”
张承摸着棕马的鬃毛,笑道:“此马由辽东骏马与南中马杂交而来,虽无辽东马挺拔,但耐力极佳,能负重物,登山涉水,如履平地。或百里内不及白马迅捷,但百里后当胜白马。”
霍峻不识马,但见张承这么说,却也相信下来。
“我欲以此马为贺礼,当有何公文需理?”霍峻问道。
“都督见外了!”
张承面露谦卑,说道:“庐江马场由都督组建,都督欲取马,何需公文?”
轻抚马背,霍峻说道:“公与私岂能混淆,若有人知之,言公器私用,则有损你我之名。”
似乎张承已经习惯了,笑道:“公文之事由承亲为,不劳都督费心。”
让侍从将棕马牵出,霍峻看了眼张承,问道。“我听闻霍庐江常有来此取马,不知可有此事?”
“不假!”
张承如实说道:“除霍庐江外,国中不少将校来此取马。”
霍峻暗叹了口气,江淮军士多有骄纵,且看丁奉便知。今时若不约束,还不知今后惹出什么祸事。
庐江马场属于国家之马场,非属江淮都督区之所有。当可不能纵容他们行事,否则让外人知道,就怕另生流言。
思虑少许,霍峻说道:“今后凡有江淮将校来马场取马,无公文一律不准批复。若有不满者,即言乃我之军令。”
“诺!”
第418章 谋交图襄
霍、庞于庐江仓促会面,霍峻粗晓朝中局势后,便乘舟舸入武汉。庞统则顺江水回合肥,替霍峻履江淮都督之职。
实际上霍峻这次回武汉,即便没有淮南王一事,因军事问题也要回武汉。
关羽见献上北伐襄樊之策多时,不见刘备给予准确表态反应,曾乘舟舸入武汉,向刘备请求北伐。
然刘备考虑到南取交岭,以及北伐襄樊可能会引起的两头堵的连锁反应,用言语暂时安抚关羽,言在正旦之后给予批阅,先让关羽回江陵,暗中筹备北伐襄樊的步骤。
在如此情形下,刘备曾写信咨询过霍峻。彼时霍峻因‘淮南王’之事分心,且对具体形势不知,无法给予更多的回复,故而霍峻回信,表示自己回京述职时,向刘备上呈自己想法。
逆江而赶路,霍峻抵达武汉已是深夜,于府上休息一夜。
次日午间,得刘备传唤,霍峻方入宫拜谒。
武汉,汉王宫。
偏殿内,刘备坐于榻上,诸葛亮、法正二人侧坐,商讨要事。
刘备将手放在火炉上烤,问道:“二君皆已读过《淮南论》,不知士载所疏之策以为如何?”
诸葛亮轻抚羽扇,赞扬说道:“《淮南论》是为兴淮南之方略,士载所书数目严谨,三万屯兵,劳二休一,施以稻麦轮耕。风调雨顺之下,将可自给自足,省并江东稻米。”
说着,诸葛亮向刘备拱手,说道:“囤积数年,兵精粮足,江淮进可望中原,退可自保淮地,不为大王之所忧。所省江东稻米,可为囤积征讨之用,也可省徭役征发,不必千里转运粮草。”
刘备将手揣起,说道:“孔明之所言,是为孤之所想。今岁举十万之众北伐,江左越千里供粮,江东百姓多服徭役,此非长久之计,宜让江淮自给自足。”
法正犹豫少许,说道:“江淮自给自足虽是好事,但江淮孤离权重。今若让江淮自给自足,怕有强壮其根本之意。”
“不然!”
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孝直见事迟也,霍督既忠侍大王,何以疑其孤离。且江淮真有异心,粮可令其忠乎?”
相对诸葛亮广阔的视野,法正在政治上狭窄。如诸葛亮所说,粮草限制不住淮南反叛,自然不需要从这方面去限制。
“善!”
刘备微微颔首,说道:“江淮、巴蜀、汉北皆孤之所用,宜当平心待之。今利于北伐之事,当竭力而为之,不可迟也!”
“孔明,替孤为江淮调配江左军士,今岁开荒耕作,明岁丰收稻米,务必依《淮南论》而行。”
刘备可没心思学孙权在那钩心斗角,不想着北伐大业,天天和臣子玩精神内耗。逼死大将不言,还弄得两个儿子手足相残。
“诺!”
“启禀大王,霍督在殿外求见。”
“速请!”
少顷,霍峻趋步入殿,欲施礼时,却被下榻的刘备扶住,不让他行礼。
不待霍峻开口,刘备搂住霍峻的手臂,说道:“君多受委屈尔!”
仅短短六字,却让霍峻心绪难宁,竟有瞬间因自己为‘淮南王’意动而感到惭愧。
“峻多谢大王垂爱!”
刘备拉着霍峻的手,说道:“曹操计策阴险,于武汉盛造流言,见识浅薄之人不加深究,或有非议仲邈。望君不必记于心上,以伤同僚之情。”
霍峻神色轻松,笑道:“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峻虽难为君子,但却心羡往之。大王信峻,臣便足矣!”
刘备拉着霍峻坐下,笑道:“得有仲邈此言,孤亦足矣!”
说着,刘备话锋一转,问道:“士载所书之论,孤与孔明、孝直皆以为然也。故孤已下令欲江淮广开田亩,屯田积粮。”
“江淮虽是事定,但交岭四郡,及那云长北伐襄樊二事,众臣却有不同之见,孤为之甚感疑虑。今孤愿听仲邈之见。”
霍峻看着殿中的诸葛亮、法正二人,笑道:“峻初归武汉,于今下之形势不甚了解,盖不知孔明、孝直及诸卿有何高论?”
刘备看了眼诸葛亮,示意他为霍峻介绍当下的情况。
诸葛亮领会其意,说道:“关将军欲令将士伪降曹仁,吕蒙自请为降将,献当阳城与曹仁,诱曹仁轻进,后让关将军设伏于半道攻之。”
“然亮以为吕蒙不足以令曹操相信,且当阳城难以设伏。曹仁遇事不利,便可轻易撤入襄阳,时曹操发兵来援,此将不利于谋取襄樊。……”
“交岭四郡,士燮据有数十年,备具威仪,汉夷皆服,恃险暗逆。众人以为讨交岭需发重兵,否则难下交州。……如此之下,时诸臣多以为襄樊与交岭二地,难以兼得,当有先后之分。”
通过诸葛亮详细介绍,霍峻大体也捋清楚问题所在。
交岭四郡恃远难平,襄樊连锁反应大,且不知能否成功。如此背景下,朝中诸臣多有不同之见,即有先后之分,要么先征讨交岭,要么支持关羽北伐襄阳。
支持先征讨交州者,对于征讨方略有不同的见解;赞同关羽北伐襄阳者,对于吕蒙诈降曹仁,献当阳城的行为有异议。
如张昭、刘巴等人,他们支持先征交岭,后伐襄樊。
或如法正、马良等人,他们支持关羽伐襄阳,后征交岭。
至于诸葛亮不属于任何一边,对关羽征讨襄阳的方案有异议,对发重兵打交岭也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