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谕不去管他说的是真是假,对他说:“少帅,我请求重新与瑞典人谈判,他们答应我们的条件还好,要是不答应,只能卷铺盖滚回瑞典。”
少帅立刻说:“院士先生有魄力,这件事就交给你们了。”
奉系现在正惆怅南边的战事,有自身难保的忧虑,甩出去正好。
李谕说:“少帅英明。”
张笑道:“先生坐下喝杯茶?”
“不必了,正事要紧。少帅,告辞。”
——
斯文·赫定没有想到激起这么大的反响,放在二十年前,自己根本不用管清政府,直接就去“探险”了。
六国饭店中,两边分别在长桌旁坐下。
斯文·赫定还想争一下:“按照传统,西方各大考察团体已经在贵国西北地区进行多场考察。而且恕我直言,贵国自己的考察团体是没有能力进行这种专业考察的。”
李谕毫不相让:“没有能力就等有能力的时候考察,我们自己国家的事情都不急,你们急什么?是不是有什么说不出口的阴谋?”
斯文·赫定说:“我们有什么坏心肠?只不过帮助贵国考察地理、收集散落在野外的文物罢了。”
李谕差点被气笑:“顺便带回你们国家,然后再也不归还了?”
斯文·赫定微微一愣:“院士先生,我们没有这样的想法。”
李谕双手一抱:“很好,你们什么时候把拿走的都还回来,咱们再考虑先生的考察计划。”
“院士先生,这要很复杂的手续,不知道等多久。”斯文·赫定说。
“哦?这会儿又手续复杂了?你们带走的时候留下过手续吗?”李谕追问。
斯文·赫定张了张嘴,叹了口气说:“院士先生,好吧,我承认是我们做错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像您这么强硬的中国人。”
李谕冷冷道:“只能你们强硬?”
斯文·赫定笑了笑,缓解会场的尴尬,然后恳求道:“但我还是很想再去西北考察一次,只有贵国有灿烂的文化留下的无限瑰宝。至于其他所有的条件,你们都可以提。”
李谕把手放回桌上:“早这么说不就完了,不要老想着摆出一副鼻孔高高在上的样子。”
周肇祥随即拿出一份拟好的文件:“赫定先生,我们的条件如下,此次考察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下设的理事会监察并指导;设中外两名团长,拥有同等权力;共10名中国团员参加;采集品由中国团长负责运往北平;涉及国防国权的事物不得考察;考察期限为两年;协议附有英文译本一份,但应以中文为准。”
斯文·赫定问道:“一条都不能改?”
李谕递给他钢笔:“签字吧。”
斯文·赫定感叹道:“我接受。中国人要求将所有考古发掘物在他们自己的博物馆里保存的要求,是符合任何文明国家中通有的法律规定的。但贵国在科学水平和组织上,还有很大缺陷,必须努力争取外援,这也是肯定的。”
李谕淡淡道:“多谢赫定先生关心。”
斯文·赫定拔下笔帽,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缓缓站起来说:“各位,我去准备了。”
斯文·赫定走后,周肇祥拿着文件高兴道:“协议的解释以中文为准。这一句我太喜欢了!简直是开我国与外人订约的新纪元。”
袁复礼也笑道:“这不就是翻过来的不平等条约嘛!”
他们这么兴奋,另一边的斯文·赫定后来却遭到了“同行”的抱怨:“接受这些荒谬的条件将使得其他探险队在进行活动时面临极大困难。”
——活该啊。
李谕送给了考察队两台照相机,嘱咐说:“一定用得着,保存好影像资料。”
照相机用处绝对大,袁复礼没有推辞:“多谢先生!”
总体看,这次西北考察有很大意义,尤其是对古生物的发现,出土了大量恐龙化石,算是填补了国内古生物研究的空白。
——
上海,康门弟子这段时间非常活跃,正在给康有为准备七十大寿,整个游存庐来了近百名康门弟子。
游存庐是康有为在上海购买地皮兴建的园林式住宅,不属于租界,但离着静安寺不远。游存庐占地10多亩,里面挖了一个能游船的大池塘,种了1200多株花树,还有孔雀、金丝猴、野驴等动物。
康圣人在国内的最后十几年,就是在构筑别墅、尽情纳妾、游山玩水的寓公生活中度过的。
之前他还在杭州花钱修了一个占地30多亩的园林;又在青岛买了当年得过的提督署自己住,都花了不少钱。
至于钱从哪来的?当然都是美洲华人捐赠的革命资金,只不过都让康圣人花自己身上了。
人家还纳了好几个妾,其中四太太是日本人,不过在1925年时返回日本了。
最后娶的六太太是个浣纱女,嫁给康有为时才18岁,那时候的康圣人已经年过花甲,正儿八经的一树梨花压海棠。
此时的康有为带着几位夫人高居座上,心情很好。刘海粟专门为他们画了一幅画。
接着,溥仪的特派使者徐良送来贺礼玉如意一柄,上有溥仪手书“岳峙渊清”四字。
康南海受宠若惊,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行了一个三跪九叩的大礼,感激涕零道:“每每想到皇上流离失所,蛰居津门,我就心痛不已。而在这等田地,皇上还没有忘了老臣!老臣虽死不能谢皇恩!快,拿笔来,我要写一份“谢恩折”!”
写完后,康南海心情大畅:“今年我还要去天津叩见皇上,商议复国大业。”
几个弟子吹嘘道:“有康师辅佐,何愁大事不成!”
“要是当年太后不软禁光绪爷,康师早就是帝师了!”
“就是,哪还有那些嚣张的革命党!”
……
一个门口的康门弟子这时走进来:“师傅,章太炎送来一副寿联。”
“章太炎?”康有为一直与他不和,“他竟然给我送寿联?打开看看。”
学生慢慢展开,只见上面是章太炎的亲笔手书:“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正好凑出来“有为”。
上联“国之将亡必有”源自《中庸》中的“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下联“老而不死是为”源自《论语·宪问》中的“老而不死是为贼”。
所以暗中还骂了康有为是“妖孽”“贼”。
康圣人瞬间气得脸都绿了,大骂道:“放屁!放屁!给我扔出去!”
——
此时的汇中饭店,李谕哈哈大笑道:“我都不用想,就知道康圣人的脸色有多难看。”
对面的章太炎捋着大胡子,对自己的那副寿联很满意,喝了一口小酒说:“希望康圣人好生收好。”
李谕笑道:“不给你烧了就不错。”
章太炎说:“平时这么多人找我求字,我都不写,今天主动送一副,也算给他康门面子。”
多说一句,十天后,康南海就在青岛因为喝了一杯橙汁引发腹泻去世了。
李谕放下酒杯,又问道:“太炎先生过段时间还要离开上海?”
章太炎说:“照现在的趋势,蒋的军队马上就进入上海,我留在这里干什么,等着被他通缉吗。”
章太炎自称“民国遗民”,只认北洋的五色旗,不认老蒋的青天白日旗帜。
李谕说:“他们也不敢拿先生怎么样。”
章太炎说:“那我在这里也不自在。”
李谕了解他的倔脾气,和老蒋的私怨让他无法认可对方。
老蒋后来也确实发出了对章太炎的通缉,但老蒋比张宗昌、张作霖脑子清醒一些,所以他绝不可能真的杀学术界的大名流,负面影响太大。
鲁迅自己被通缉的时候,就说过:国党并非真的要杀他,如果真要杀,即使躲在租界,也难活下来。通缉了几年却没有被抓走,这就说明并非真要抓他,只是吓唬一下,让他闭嘴而已。
老蒋对付章太炎也是存着这样的想法,毕竟章太炎骂人挺狠的,肯定不想让章太炎给自己送寿联。
“听说疏才兄弟还要西渡欧美?”章太炎问。
“还是学术界安静一点。”李谕说。
章太炎叹道:“安静点好!”
第七百零三章 再会大神们
“ GENERAL CHIANG KAI-SHEKRose out of the Sun-set。”
李谕在轮船上看着《时代》杂志的封面文章,知道民国最大的一次历史转折马上要来了。
自从老蒋以北伐军总司令的身份进入上海后,立刻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他也第一次登上了时代封面。
与当时发布吴佩孚的文章不一样,《时代》关于老蒋的介绍比较精简。上面那两句英文,就是《时代》对老蒋的精要点评。
第一行的意思是将军常(韦氏拼音)凯申;
第二行的意思是,老蒋在孙先生陨落之后升起。“Sun”这个单词一语双关,既指孙先生,也指代太阳。
这次《时代》的眼光更要准一些,不像上一次,刚报道了吴佩孚,没几个月他就倒台了。
老蒋此时坐拥二十几万大军,在与武汉方面发生宁汉分流后,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实力的一分一毫。
欧美非常看好他,同时准备放弃北边的张作霖。
总之,风雨要来了。
——
一旁的赵忠尧看李谕在愣神,问道:“院士先生,您在想什么?”
李谕说:“没什么,就是感觉今年的海风比较冷冽。”
赵忠尧感慨地说:“本人不太懂气象学,就怕异常的天象再次让国内出现大旱灾情。南北大战在即,如果这时候来一次大灾,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事实上,明年就会出现一次严重的灾情,全国上下饿死的人数有大几百万之巨,其中最严重的是陕西,全省接近七成人口流离失所。
李谕说:“我买了很多粮食,希望至少可以减少一些无谓的伤亡。”
灾情这东西避免不了,十来年就得有一次,但是到了李谕穿越前,就算有些年份有大涝大旱,也没听说有人会饿死,就是因为储备粮很多,而且即便国内有灾情导致粮食大减产,还可以从国际上多买点粮食。抗灾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李谕转而问道:“你想进入美国哪所大学?”
赵忠尧说:“我的出国经费是先生的基金会给的,听您的建议。”
李谕想了想说:“就去加州理工学院投奔密立根教授吧,他现在是全美最厉害的物理学教授。”
目前的加州理工实力并不强,但赵忠尧还是点头说:“我也喜欢加州。”
轮船抵达洛杉矶,李谕与他一同先来到加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