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724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李谕说:“要是你觉得景云里的水电不太好,可以去住英国人建造的拉摩斯公寓。”
  鲁迅立马摇头说:“拉摩斯公寓太贵,顶费要500元,每个月房租也高达50元。”
  李谕说:“如果还没有定下来住处,可以暂时住在我这儿,房间空着很多,还有不少宋版藏书。”
  鲁迅拱手感谢道:“麻烦先生了!”
  李谕笑道:“不必客气。”
  月租50元的房子在上海就不错了。
  当然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租的房子更好,一个月房租150元,毕竟位置好不少,离着李谕的大同大学不远,属于租界里的静安区块。
  鲁迅和徐志摩都属于高收入人群,每个月能赚好几百大洋。
  而其他很多刚来上海的沪漂,大多只能住“亭子间”之类的简陋小隔间,因此还诞生了“亭子间文学”。
  ——以前有人把鲁迅也划归亭子间文学里,可能是因为鲁迅写了本《且介亭杂文》,取自租界两个字的一半。
  但迅哥在上海住得其实比他们好太多了……
  迅哥此后十年一直住在上海,算起来换过四处住所,但都是租赁的。这四处房子离着很近,方圆不超过一平方公里。
  前两处房子在景云里,之后还是搬入了第三处房子拉摩斯公寓。
  据迅哥自己的日记回忆,他对上海的住处不是那么满意,经常抱怨上海的冬天太冷,没有火炉;夏天则有很多蚊子,不能做事,这些方面没法和北京相比。
  迅哥的儿子周海婴出生后,冬天经常被冻感冒,没办法,只能在1933年,搬入了最后一处房子大陆新村,这里紧挨内山书店。
  大陆新村的房租更贵,一个月63元,但可以使用煤气炉,冬天暖和一些。
  鲁迅在豫园暂时住了下来,然后再慢慢搬家。
  他对李谕的这些藏品同样爱不释手,经常在收藏了大量宋版书的藏书楼里待上半天,又或者随便写点东西。
  李谕叫他一起吃饭时,鲁迅就在埋头写作。
  “今天做的是狮子头,先别写了。”李谕叫他一声。
  鲁迅写完最后一个字,起身说:“来了。”
  李谕随口问:“要投稿?”
  鲁迅说:“反驳一下梁实秋的一篇文章。”
  “为啥反驳?”李谕说。
  鲁迅说:“他在报上发了《卢梭论女子教育》,我看不惯。”
  “女子教育?”吕碧城正在摆碗筷。
  鲁迅笑道:“夫人还是不要看了。”
  其实这就是两人长达数年的大骂仗的开端。
  特别经典的那句“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就是鲁迅骂出来的。
  不过这是两三年后的事情了。而且最早是冯乃超骂梁实秋是“资本家的走狗”。
  梁实秋于是回怼:“(冯)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赐。”
  于是鲁迅拿出了“丧家的”这个定语,指的就是梁实秋说不知道自己主子是谁。
  论打笔仗,迅哥可是第一流的。
  鲁迅突然问道:“我闲着没事看了一些大同大学《科学杂志》的文章,其中提到科学界也有纷争,我还以为科学最纯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
  李谕说:“科学界的争论不太一样,针对的是还有很多未知因素的东西,已经盖棺定论的东西,科学界基本没有异议。”
  “不包括那些相信地球还是平的人?”许广平问。
  李谕说:“这些人用不着科学界自己去反驳,但凡看他们一眼,就输了。”
  鲁迅刚吃了一整个狮子头,哈着热气,给李谕竖了个大拇指:“还是科学界更高雅。”
  李谕笑道:“今年我还会去一趟欧洲,参加一场顶级的辩论,汇聚了这个世界最强的几十位物理学家的辩论。”
  鲁迅叹道:“要是文艺界也像科学界这样辩论就好,现在大家动不动就聊到什么人性、政治上,这东西哪能说得清?只能持续打笔仗,有时感觉无聊的很。”
  “先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李谕说,“另外,我已经提前写好介绍信,今年中国人应该还会拿到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希望让当局安排个正式的瑞典公使。”
  鲁迅唏嘘道:“当局?那就不太好说了!不过我看南边的胜算要更大一点,因为我刚从广州过来。”
  李谕说:“颁奖要到年底,估计那时候能差不多见个分晓。”


第七百零二章 老而不死是为
  “大事不妙了!”李四光急匆匆来到豫园。
  “怎么了,仲拱?”李谕问。
  李四光说:“斯文·赫定来了,他要成立西北科考团。”
  斯文·赫定就是发现楼兰古城的那个瑞典探险家,带走了大批文物;此后楼兰又被小鬼子的探险队洗劫过一次。
  李谕很反感这些西方所谓的探险家。
  “以什么名义成立的西北科考团?”
  李四光说:“斯文·赫定受到德国航空公司的资助,想要研究开辟德国经中亚至北京和上海的航空路线,先来考察考察沿途的地质与气象。”
  李谕冷笑:“还要“顺便”考察一下文物、地理吧?”
  “那是当然!这就是问题所在,”李四光说,“斯文·赫定已经联系过北洋政府,非常顺利地得到了一份对其非常有利的谈判协议。”
  李谕目光一凛:“我看看!”
  这份协定异常离谱,尤其是其中关于中国人的两条:
  其一,只允许两个中国人参加考察团,并且只负责与各地的政府接洽,期限一年,一年后必须离开;
  其二,科考团所有采集到的文物要先运往瑞典,以后中国有相关机构后再返还。
  李谕骂道:“狗改不了吃屎!”
  李四光说:“整个北京学界知道这件事后顿时炸开了锅,强烈反对。”
  “这么离谱的协议,北洋政府怎么签的?必须阻止!”李谕很无语。
  李四光说:“北京学界希望先生去主持公道,您熟知欧美,在瑞典也拿过几次大奖,瑞典人对您足够尊重。”
  李谕知道事情不能拖,起身说:“去车站。”
  ——
  故宫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北京大学考古学会的袁复礼以及清华国学院的李济早就在等候。
  周肇祥焦急道:“院士先生,听说斯文·赫定已安排人在张家口准备出发的物资。”
  “他们是一点没把我们放在眼里啊!”李谕说,“必须赶紧把事情先阻止下来。”
  袁复礼问:“还要再找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就是他们与斯文·赫定签下的协议。”
  “不,”李谕说,“奉系谁管这事?”
  “少帅,”周肇祥说,“他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委员。”
  不久前,张作霖单方面宣布成立了这个机构,把原来故宫的不少成员解职。
  其实早在冯玉祥赶走小朝廷时,就成立了故宫临时董事会,张学良当时就是成员之一。
  “他此时在哪?文昌胡同的家里?”李谕问。
  “没有,”周肇祥说,“他正在紫禁城御花园举办茶点招待会。”
  “还真有心情!”李谕说,“我们去找他。”
  ——
  通报后,几名奉军士兵带李谕从神武门进入了紫禁城。
  御花园其实挺小,相比颐和园实在太袖珍了,少帅正在堆秀山旁的浮碧亭与几个副官喝茶聊天。
  “看起来当皇帝也没什么好的。”少帅说。
  副官说:“就是,都不如在奉天快活。”
  “那倒不至于,在京津有舞池、有高尔夫球场、网球场,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人。”张说。
  副官道:“我觉得这边忒压抑。”
  “京城是有些伸不开拳脚,开春了我带弟兄们去天津快活快活。”张说。
  副官笑道:“少帅是挂念赵家小姐吧!”
  张笑骂道:“你嘴巴给我闭紧了,别让夫人听见。”
  一名士兵过来说:“少帅,李谕先生到了。”
  少帅收起笑容,严肃道:“快请院士先生。”
  李谕走进浮碧亭,拱手道:“少帅。”
  张说:“院士先生您好!老帅一直说要大力投入教育,将来东北大学说不定要请院士先生过去讲一讲。”
  “大帅办得已经很好了,”李谕不咸不淡道,然后直接切入正题,“我听说北洋政府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签订了一份允许他们进行西北考察的协议?”
  “啊,是这件事!”少帅明显有点心虚,“赫定先生多次进入大西北考察,不仅探险经验丰富,而且装备精良,自带钱粮,无需我们过多挂心,人家是做好事。”
  “少帅,您真以为他们做好事?”李谕问。
  张说:“赫定先生说是为了给德国航空公司考察航道,我们将来也能受惠。”
  李谕郑重道:“少帅,这几十年来,欧洲人、日本人假借考察、探险的名义,在西域收集标本、勘察矿床、发掘历史遗迹、盗掘文物古迹、剥取石窟壁画,不断偷运到他们本国的博物馆,从来没有归还一件,这都是好心嘛?”
  “我……没有出过国,不是很了解。”张说。
  李谕继续说:“还有日本人借旅游、考察之名暗中测绘山川地图的,这么明显的间谍行径,都是好心?”
  “那肯定不是!”张说。
  李谕从周肇祥手中拿过一份文件:“这上面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央观象台、古物陈列所等14个学术团体成立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严厉声明,反对外国人随意进入中国挖掘古物,请少帅过目。”
  少帅并不傻,看了这份文件,心中也暗自吃惊,说道:“瑞典人当初不是这么给我说的,这不是给我们奉系脸上抹黑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7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24/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