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664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辜鸿铭虽然和新文化运动者比较不对付,但他是真的热爱中国文化,也很自负,对毛姆说:“先生想来见我,真是荣幸之至。因为贵国人只同苦力和买办打交道,他们大概以为所有的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所以你们以为只需招招手,我们就得过来。”
  毛姆只得向他道了歉。
  而在提到西方文化时,毛姆认为西方的文化影响了全世界,欧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至今还在指导着世界。
  辜鸿铭却不赞成毛姆的说法:“西方的休谟和柏克莱,根本无法与我们的孔子相提并论。当西方穴居毛饮的时候,我们已是进化的人类了。”
  毛姆显然也不赞同辜鸿铭的见解,于是问:“为什么上百年来,是你们黄种人遭到白种人的轻蔑?”
  辜鸿铭立马来气:“因为你们白种人发明了大炮和机关枪!这不叫以德服人、以文化服人,而是恃强凌弱,与野人没什么不同。”
  毛姆接着说:“如今身在贵国的杜威哪,他坚持的实用主义不就受到了你们的欢迎。”
  辜鸿铭却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是那些相信不可信的东西者的最后避难所。”
  毛姆又问了个比较犀利的问题:“我听说现在贵国正在进行一场新文化运动,最鲜明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这总归是西方的文化吧?”
  辜鸿铭立刻回道:“新文化运动是那些新从外国大学回来的人,用亵渎的手,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破坏无遗的运动。”
  他顿了顿,接着说:“还有一同来的罗素,他就是用世界上最庄严的词句把青年教唆成流氓的家伙。至于那个新出来的苏俄的主义么,我还没研究过。记得马克思说过它是个幽灵,让整个世界都不得安宁的幽灵。”
  “精辟,实在精辟!”毛姆已经意识到自己辩论不过辜鸿铭,就算理有点弯,但他脑子转得太快,于是毛姆转到最后一个他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来到中国,让我最惊讶的是原来中国人并不留辫子了,与以前在报纸上看到的截然不同。但现在辜先生却留着一头银色的辫子。”
  辜鸿铭略显骄傲地抓过自己的辫子,说道:“这是一个标记,证明我是一个时代的代表。”
  也是个一直整活不断的老哥。


第六百五十二章 新厂
  胡适对罗素来中国兴趣不大,但钱玄同可兴奋坏了。
  主要罗素提出了一个让钱玄同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一个关于中国汉字的问题。
  在罗素看来,汉字有三个缺点:
  首先,就是难写难学。笔画太多,写起来繁琐、学起来困难。
  其次,汉字数量太多,不像英文那么简单,只有26个字母,可以随意组合;
  最后,就是中文太抽象,容易产生误解。
  钱玄同本来就是个废除汉字运动的激进派,主张彻底废掉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甚至喊出口号:“打倒古文!打倒汉字!打倒国粹!”
  他认为:“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
  这些观点受到了诸如鲁迅、刘半农等文化界名流的支持。
  不过要是仔细想想罗素说的三点,除了第一个算是缺点,后面两个显然是他还不够了解中国汉字所产生的误解。
  第一点,繁体字确实麻烦了点,这个承认。
  梁鼎芬对西学同样有点研究,毕竟做过张之洞的幕僚,不过他却固执地认为西方那一套不能救中国,中国只能自救,也只有大清才能救自己。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经常说:“今年烧了许多(诗稿),有烧不尽的,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
  傅增湘笑了笑:“我已经不做教育总长了,现在是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馆长。”
  傅增湘说:“差不多2万大洋,日本人只出5000。”
  傅增湘爱书如命,不然当初也不会找李谕帮着买皕宋楼的宋书。
  “那可悠闲多了。”
  李谕当即说:“这钱我掏了,捐给图书馆。”
  傅增湘大喜:“就知道李大学士会慷慨解囊!”
  至于第三点,中文的抽象,也不能说是缺点,只能说中文表现力太强,写在纸上和加上情绪读出来就是两码事。一句“卧槽”,cao念作四声可以表达震惊;念作二声就是表示疑惑。具体点,根据语境还能细分。这也算是外国人学汉语难的原因之一。
  他和刘鸿生的动作非常快,工厂的厂房整体已经建设完毕,大部分从美国运过来的产线也安装好。就是还有一些材料供应需要解决,比如用得很多的玻璃,这东西要是走海运价格就高了。
  “又是小鬼子!”李谕肯定不能让他们占便宜,“需要多少钱?”
  除了拉丁化失败,注音符号和简化字都传承了下去,钱玄同这人还是挺厉害的,(湾湾仍在使用注音符号,不知道独特的腔调是不是这么来的……纯属猜测哈)。
  ——
  “好名字,”李谕说:“就是秦皇岛离着日本人是不是有点太近。”
  但对于他说的第二点,真是说反了。汉字的组合能力比英文强了不知道多少倍。汉语的字典基本已经不用增长,而英文字典几乎年年加厚,出了个新词不解释解释别人压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而钱玄同则坚定了改良汉字的决心。
  是的,他现在已经有点转变了,知道汉字不可能废除,不如先进行改良。
  早前的几年,国内就有人想生产玻璃,只不过因为技术、资金、战乱的问题,都没有做大。
  方法嘛,首先就是弄注音符号,顺便搞搞拉丁化;下一步就是搞简化字。
  周学熙看李谕穿着的帅气皮夹克,说:“我们刚从英法两国进口过来200架闲置的飞机以及相关配套产品,其中就有这种好看的皮衣,我看了很喜欢,可惜这个年纪穿不了。”
  ——
  周学熙说:“那里地价便宜,而且交通便利,有铁路还有港口。”
  “确实更舒服,”傅增湘说,“我现在四处搜集流落各地的古籍,填充至图书馆中。最近几位大儒便以友情价卖给了图书馆不少书,其中还有一位当朝帝师。”
  周学熙点头道:“我联合了比利时一家公司,他们提供技术与设备,准备在秦皇岛建厂,名字想好了,叫耀华。”
  对了,钱玄同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钱三强,和李谕的儿子年纪相仿,说不定以后还能是同学。
  再过上十来年,还会兴起一波废除汉字的浪潮。不过是苏联掀起的,慈父同志要搞什么世界语。但说是世界语,其实还是他们的俄语。外蒙弃用回鹘字母,改用俄语字母,就是那时候的事。
  周学熙叹道:“这就不太好办了。”
  李谕记得周学熙有投资玻璃厂的想法,随即坐上小飞机来到天津,见到了他。
  “简单,纺织厂就可以做,您可以让他们专门做稳重点的款式,”李谕笑道,然后问,“周先生准备投资玻璃工厂?”
  “好吧,”李谕说,“不过最好不要让外资占据太大股权,失去控制。”
  “傅总长。”李谕打招呼说。
  几天后,李谕收到宋子文从上海汽车工厂发来的电报。
  次日,李谕在北大讲完讲座,遇见了傅增湘。
  反正李谕一点都不担心,更不会说出什么汉字不亡、国家必亡的话。可惜他们肯定没法体会到汉字在信息化时代的优越性了。
  李谕说:“他还真是忠于大清。”
  所以没有必要掺和这事。
  傅增湘说:“就是梁鼎芬,只不过他临终前把自己的著述和诗集大都烧了。”
  李谕笑道:“以后傅馆长但凡发现流落在外的古籍,就尽管告诉我,我在大同大学里的图书馆面积很大的。”
  典型的就是“电脑”这种新词汇,以前的英语肯定没有,但汉语早就有这两个字。
  李谕说:“没关系,先让工厂建起来,后续咱们再想办法多拿回股权以及管理权。”
  傅增湘说:“图书馆的财力终归有限,曾经做过北洋政府高级顾问的英国人莫理循离开中国,留下了两万多本用欧洲各国文字出版的论述中国的书籍,可惜我们无力购买。听说有个日本人开出很低的价格,马上就要购入。”
  “当朝帝师?宣统小皇帝的帝师?”李谕问。
  “我们还在筹措初期的资金。”周学熙说。
  历史上耀华玻璃要几年后才会正式运营,李谕肯定等不了那么久:“我去找比利时人谈判,也入股一下,咱们越快越好。”
  比利时人对李谕礼敬三分,他出面谈一点都不困难,比利时人也想早点挣钱。
  民国时期,耀华玻璃的运营非常不错,盈利很好,到了30年代,产品甚至远销国外。
  不过工厂一直被外资掌控,九一八后,比利时的几个股东又暗地里商议,擅自把股份卖给了小鬼子,此后便被日本人控制。
  既然掺和进去,李谕以后就不能让小鬼子捞着好处。
  周学熙是北方工业巨子,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他内心深处肯定也不愿久居人下。不过现在还是先讲迁就着点,不能急于求成。
  北边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李谕随即去了上海的大同大学讲课。
  在他的带领下,国内的科学氛围现在颇为活跃,即便研究环境还不是特别好。
  李谕在办公室看最近的几本从国外邮过来的科学杂志时,有人敲响了他的办公室大门。
  “请进。”
  “院士先生,我来应聘。”
  李谕抬起头:“原来是竺可桢同学,不对,现在应该叫你博士了。”
  竺可桢谦虚道:“与您的院士头衔相比,不值一提。”
  “是气象学博士?”李谕说。
  竺可桢点头说:“去年刚刚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
  “太好了!来我这里应聘教授?”李谕问
  “是的。”
  “求之不得,”李谕笑道,“正好我还想着在校园里弄一些观测气球,由你来具体操作最好不过。”
  这东西不便宜,也就李谕舍得花钱。
  竺可桢很看重大同大学的科学氛围:“我时常研究混沌理论,以后有了问题还能向院士先生请教。”
  “互相探讨,”李谕说,“气象学我没什么研究,最多在数学方面帮帮忙。”
  竺可桢说:“气象学的计算极为繁复,我还在加强数学中。”
  计算就是李谕的拿手戏了:“这部分我比较在行,有空的时候我尽可能帮一下。”
  李谕能留着竺可桢在大同大学教七八年书,说不定还能搞出点不错的科研成果。
  ——
  另外,李谕准备利用自己刚在美国那边申请下来的荧光灯专利,在国内开个照明工厂。
  于是在报纸上登出广告,招聘相关技术人员。
  很快他就招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李谕纯粹是姜太公钓鱼,就算不放鱼钩,该来的人也自然会来……
  当天下午,李谕打量着眼前的一个年轻人:“你就是胡西园?”
  “是的,”胡西园说,“我刚从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毕业,有心做中国人自己的灯泡,正好看到院士先生贴出的告示,立马前来投奔。”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66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64/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