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639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冯国璋不傻,肯定不乐意,便暗中与西南军阀多方联络,接着提出“和平统一”的口号。
  由于全国一直企盼和平,冯国璋的和平路线一时之间占了上风,段祺瑞不得不再次辞去总理职务。
  前线不再打仗,作为直系一等一的前线大将,吴佩孚才有时间回趟北京。
  李谕附和说:“大总统高瞻远瞩。”
  冯国璋志得意满:“众望所归,众望所归。”
  可李谕心里知道,冯国璋坚持不了多久。
  段祺瑞很快就暗中联络了日本人,并派徐树铮拉奉系张作霖入关。重压之下,冯国璋被迫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并放弃和平主张,继续与西南军阀作战。
  李谕管不了军阀混战的乱象,说出此行目的:“大总统,在下之前和唐绍仪先生商议,要在上海兴建一家汽车工厂,希望您可以批复一片土地。”
  整个江苏、上海一带都属直系地盘,直接找冯国璋最好使。
  “汽车工厂?好事啊!”冯国璋说,“少川(唐绍仪字)几个月前就给我提起过,没想到你的动作如此快。说吧,看中了哪片土地?”
  “徐家汇一带。”李谕拿出地图,给冯国璋画了画。
  李谕选的位置紧挨租界,又不属于租界,地税不归租界收取,价格相应的也便宜很多。
  军阀们最不缺的就是地,只要能贡献税收,他们必然支持,况且还是在上海,同时有美国人参与的企业。
  冯国璋大手一挥:“没问题!我让江苏督军李纯给上海县令打好招呼,疏才兄弟放手干就是。”
  冯国璋离开南京来到北京做代理总统前,特地调来心腹李纯担任最重要的江苏督军一职。
  李谕拱手道:“多谢大总统。”
  冯国璋摸着胡子笑道:“等造出来了,我也整一辆尝尝鲜。”
  李谕说:“第一批就会送您一辆。”
  这时候没太多营销手段,让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开,比什么广告都好使。而且混乱的民国时代,只能和军阀搞好关系,不然啥都别想做成。
  有了冯国璋支持,汽车工厂的审批一路绿灯。
  李谕不得不考虑在南方物色一个专门负责汽车整车业务的高管。
  来到上海实业协会,李谕碰巧遇到一个实业大佬——刘鸿生,即后来的火柴大王、毛纺业大王、煤业大王。
  刘鸿生也认出了李谕:“会长先生,见到您倍感荣幸!”
  李谕同他握手道:“最近的煤炭生意很不错吧。”
  刘鸿生笑着说:“欧洲大战这几年,开滦煤的销路奇好,小赚了一点。”
  他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小赚。
  刘鸿生在圣约翰大学读过书,会英语,早在1909年就进入英商上海开平矿务局做跑街,推销煤炭,对象主要是老虎灶、华商纱厂,并逐步扩展到附近各地烧窑业。
  他的商业头脑极好,是个天生的商人,没多久就成了英商的买办。
  过程自然颇多艰辛,嘉善、宜兴等地的窑业本来都是烧柴的,以煤代替柴,夺了当地许多人的生计。有一次刘鸿生去收账,别人告诉他,有上千柴农要找他“吃讲茶”,他一听,赶紧乘一条粪船逃走。
  随后,刘鸿生花费几万元,派人在宜兴设计建造了烧煤的新窑,雇佣柴农做窑工,柴窑才慢慢被煤窑替代。
  一战开打后,因为矿务局的船被英国本土征用,刘鸿生自己干脆租了几十艘船,把煤从秦皇岛运到上海。
  在秦皇岛交货每吨六两,运费三到四两,到上海的成本九到十两,售出是十四两左右,也就是每吨可以赚四到五两。持续了约三年,刘鸿生赚了估计一百多万两银子。
  现在的刘鸿生非常有钱。
  他已实现财富自由,不过显然不满足于只做个外国人的买办。
  “看着大家伙热火朝天,我有了自己建个新厂的想法。”刘鸿生说。
  李谕随口问:“什么厂?”
  刘鸿生说:“暂时定为火柴厂。”
  他肯定会建火柴厂,因为刘鸿生有心结:他岳父是个火柴厂的厂长,刘鸿生和老婆谈恋爱时还没发迹,他老岳不同意这门亲事。要不是刘鸿生的老婆坚持,婚事真可能告吹。
  从那时起刘鸿生就打定主意自己建个火柴厂,然后把他老丈人的火柴厂收购掉!——这事以后还真办成了。
  而且办火柴厂资金少、风险小、机器设备简单,大部分靠手工劳动,办起来比较容易。
  “除了火柴厂,先生有没有做个汽车厂的想法?”李谕问。
  “汽车厂?!”刘鸿生震惊道,“那是欧美才能干的大买卖!”
  李谕轻松道:“我从美国买了一家汽车厂,马上整体搬迁过来,而且获得了总统府批文。”
  “会长的手笔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汽车厂投资巨大,关键技术门槛太高……”刘鸿生顿了顿,“差点忘了,会长最不缺的好像就是技术。”
  汽车行业的重大专利李谕几乎都有,只要投钱,就能干起来。只不过他明白汽车风险太大,一直不愿意做。
  虽然有唐绍仪、梁启超等人的鼎力支持,但架不住民国城头变幻大王旗太快。
  只能尽可能早点收回成本,然后靠美国资本和经理人撑着场面。
  如果小心行事,做成了确实可以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李谕说:“有生产线模式,而且汽车利润可观,要是能打开日本市场,更加不可限量。”
  刘鸿生知道这是个不得了的产业,问道:“会长想让我做什么?”
  李谕说:“做高级经理,怎么样?”
  “会长太看得起在下了。”刘鸿生不敢相信。
  “你的商业头脑放眼上海滩都是翘楚,”李谕说,“实话说,在具体的经商层面,我只是个外行;而摩根家族的这位戴维斯先生又不熟悉中国业务,必须有个中国人主持具体事务。”
  刘鸿生抱拳说:“既然会长垂爱,我就试一试。”
  李谕对他很有信心,也不会耽误他继续做其他工厂。
  选址做好奠基后,李谕便登报招募人手,次日,有人来应聘。
  “李谕先生!真是您!”
  “宋子文?”
  李谕看到对方也一愣。
  宋子文说:“我刚从美国毕业归国,本来按照父亲安排,去了盛家的汉冶萍公司,但,但那边不合适……返回上海后,正好看到报上有新成立汽车工厂的消息,特地来看看。”
  宋子文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与胡适是校友。
  至于他为什么从汉冶萍辞职,其实是他爱上了盛宣怀之女盛谨如。为拆散这对恋人,汉冶萍公司将宋子文调到汉阳,宋子文一气之下宣布辞职。
  李谕说:“你在哥大读的是金融和经济学,怎么想到来汽车工厂?”
  “汽车不就是经济范畴?而且是个辉煌的产业。”宋子文说。
  “你家里没有给你安排银行的活儿?”李谕问。
  “安排了,我很快就要出任联华商业银行总经理,”宋子文说,“有这个背景,正好能帮汽车厂融资。”
  他还挺想掺和汽车工厂的。
  “这……”李谕有些犹豫。
  宋子文立刻说:“院士先生,我在美国时就很崇拜您,那里的报纸时常有您的报道,您是唯一做到这种程度的中国人。而且,您做的都是不得了的大事业,眼光和魄力犹如华尔街最顶级的财商!我不懂科学,只能在经济方面向您靠拢。如果能与您共事,是我莫大的荣誉!”
  我去,宋子文这几句彩虹屁吹得李谕都有点飘飘然。
  不过转念一想,让这家伙参与进来,虽然是把双刃剑,但说不定可以通过他避免很多麻烦。
  李谕对四大家族毫无好感,宋子文确实不贪,但他在民国工商业的名声却一点都不好,因为他的很多做法堪称巧取豪夺。
  譬如招商局还有刘鸿生多年后的产业,宋子文都曾想在他们危难时落井下石,然后占为己有。
  这家伙毕竟是个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做事与四大家族其他人不太一样,他不喜欢贪污这种“低劣粗俗”“没技术含量”的方式,而要用经济手段扩大自己的利益。
  不过他的做法显然还是官僚资本主义那一套,因为如果没有官方背景,他不可能有资格去吞民族产业。
  “好吧,”李谕先答应下来,“不过一些事情需要和戴维斯先生以及刘鸿生先生商量。”
  宋子文立刻说:“重要的事情当然要向李谕先生直接汇报!”
  额,这小子确实很难掌控。
  好在他是个亲美派,戴维斯应该能稍微压住他。
  李谕对宋子文说:“你负责财政、会计以及公关方面的事务。”
  “都是我的专长,”宋子文说,“对了,先生要是还缺人,我的小妹美龄也能来帮忙,她与我一同从美国回来了。”
  李谕笑道:“现在人手够了。”


第六百二十六章 青帮
  汽车工厂的进展异乎寻常得顺利,但刘鸿生的加入,让他的弟弟刘吉生多少有些担忧。
  刘吉生不解地问:“哥哥,放着大好的煤炭生意不做,您搞那些高风险的干啥?完全不符合您的准则。”
  刘鸿生说:“你一直跟着我经商,每年至少在上海各个码头待上数月,应该知道,放眼整个黄浦江,从杨树浦到南码头,全是外国的码头。还有那一长串外国军舰飘着各种各样的国旗,几乎让人忘记了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虽然我是个只顾挣钱的商人,但干的是码头产业,看多了心中不是滋味。现在好不容易有个让中国人长脸的机会在我面前,不能置之不顾。”
  刘吉生说:“就怕砸进去钱后见不着利。”
  “你太小瞧李谕先生了,”刘鸿生说,“上海滩那么多商界大佬全都对李谕敬上三分,这绝不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服自然是服,”刘吉生说,“但哥哥千万不要放下咱们的老本行。”
  “我没有放下,而且李谕先生告诉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刘鸿生拿出一张纸递给刘吉生,“你看看。”
  纸上是个很奇怪的图形,画着一个圆柱形,上面有很多小圆圈,刘吉生问:“这是什么?”
  刘鸿生说:“李谕先生称之为蜂窝煤,据他说,此种形态可以大大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
  “蜂窝煤?”刘吉生头一次听说这个新名词,思忖片刻后说,“我记得一位圣约翰大学的同学宋子良告诉我,他在日本看到那边都是用机器制造出来的煤球,但也没有这么多孔。”
  宋子良是宋子文的弟弟。
  刘鸿生说:“李谕先生说,经过这种加工,可以很大地提升使用效率,远超煤球或者煤饼。他是在瑞士拿过诺贝尔奖的人,对热学的理解全国第一,听他的准没错。”
  “是瑞典,而非瑞士,”刘吉生纠正道,“哥哥的意思是,我们再投资建个蜂煤工厂?”
  “是蜂窝煤,”刘鸿生也纠正了他的口误,“我给李谕先生提起过,我入股了几家煤矿,他便说出了这个构想。而且他还很有把握地告诉我,只要推出,赚的钱肯定比倒腾煤炭还要多。”
  “这么厉害?!”刘吉生有些不可思议。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6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39/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