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548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落款是“您的忠诚的Y.C. Tong”。
  而与此同时,袁长坤也给大北电报公司发去电报:
  “亲爱的先生:
  请注意我仍是上海电报局局长,为正式任命,虽然有相反的报道。”
  落款则是“您的忠诚的C. K.Yhu(局长)”。
  多了“局长”两字。
  李谕不关心权力斗争,随口问道:“唐局长找我有什么事?”
  唐元湛客气道:“局里告诉我,要给您免除住宅以及大同大学的电报电话费用,文件最终到了我手里审核。”
  李谕瞬间明白了,强龙不压地头蛇,估计北京交通部派来的袁长坤并没有实权。
  事实上就是如此,最终上海电报局局长还是唐元湛。
  不过唐元湛绝对也是个办实事的人,于是李谕回道:“多谢局长美意。”
  “那点电话费不过小意思,”唐元湛道,“我们还想从您的LY公司购买一批高功率无线电报机,大概十万预算。但我不清楚,你那儿,嘿,有没有什么特别说法?”
  李谕叹了口气:“没有什么说法。你们还是给我报数量,不要报预算,那不是我在意的。”
  唐元湛震惊道:“李院士果然高义!看不上这些蝇营狗苟的东西。”
  李谕知道里面油水很大,10万预算可以买20台,也可以是10台,甚至还可以追加预算,差出来的那些钱自然流入了某些人的口袋。
  而他们必然会选择数量最小的,以谋求最大利益。
  李谕压根不想掺和这些事,更没有能力或者精力去肃清贪腐,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按照他们提供的数量报价。
  唐元湛拿出的单子上,显示11台。
  李谕瞄了一眼说:“我明白了。”
  唐元湛看出了李谕的不屑,然后说:“上头定下来的是10台,给我预留了空间。我也没办法,能做的只有放弃自己的那一份。”
  李谕无奈道:“只要是能推动无线电事业,11台电报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足够了。”
  唐元湛说:“李院士所言极是。”
  但这样终究不是办法。
  李谕准备找到钟观光的科技仪器馆,进行常规无线电零部件的销售,热衷于此的民间爱好者,可以自行购买组装。
  同时他还要把手搓无线电写成教程,公开发行。反正不是什么秘密。
  钟观光与鲁迅一样,此前被蔡元培叫去北京做了教育部佥事,但没什么具体事务,所以就出去四处采集植物标本。
  蔡元培辞职后,他也随之辞职。
  钟观光做科技产品进出口多年,经验比较丰富,而且他的店已经打出名气,凡是喜爱科技的,必然会光顾。
  可惜现在没有网购,不太好扩大销售规模,只能主动给各个大学主动分发。
  这件事李谕也拜托了钟观光的科学仪器馆,钱则由李谕自己出,希望民间的无线电爱好者迅速成长,这对今后意义非凡。
  ……
  科学杂志社这边,招募到了几名员工,其实也就是历史上有心做科学杂志的那几位。
  其中一个李谕之前见过,留洋回来的金邦正,他负责国内推广。
  金邦正说:“会长,我们与美国的留学生团体取得了联络,他们都愿意积极供稿。”
  算起来美国留学生里,单单清华选派的就已经数百人,并且大都学习理工科,让他们供稿确实合适。
  金邦正拿出一封电文,里面的名字几乎都是科学界名人,比如梅贻琦、胡刚复、周仁,还有赵元任等。
  李谕说:“他们有此等热情,我们当然要支持。一旦稿件选上刊登,就按欧美最高的稿费标准执行。”
  “明白了,”金邦正道,“他们还说,要在美国成立科学分社,以形成更强的凝聚力。”
  “科学社吗?”李谕问。
  “是的。”金邦正说。
  “既如此,”李谕顿了顿道,“我们直接在国内把杂志社改为中国科学社,以弘扬科技兴国之理念。”
  一下拔高了好几个层次。
  金邦正高兴道:“我们还在讨论这件事,没想到您已经想好了!有您坐镇,科学社才称得上科学社!”
  李谕说:“按道理应该由教育部或者政府组织,不过看样子他们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都不会有此种想法,只能我们亲自来。”
  金邦正说:“有您这面大旗,不仅美国的留学生会加入,用不了多久,日本乃至欧洲都会有人加入!”
  李谕说:“总之团结一切力量,咱们的宗旨定为‘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加入进来的人肯定都明白,祖国之所以孱弱,莫过于科学不发达。”
  这是一步大棋。
  历史上的中国科学社1918年才迁回国,确确实实为我国科技发展做了极大贡献。此后各专门学会诸如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数学会等都是在中国科学社的带动下诞生。
  而且科学社迁回国时,就在大同大学有办事处。李谕感觉可以把总社搬到大同大学,反正他兴建了许多屋舍,还有十分先进的设施、器材。
  “不用说,您是我们中国科学社的第一位院士,”金邦正说,然后憧憬道,“将来如果能与英国的皇家学会相提并论就好了。”
  李谕淡淡道:“其他领域我拿不准,但至少在物理领域,我一定会让中国科学社的院士成为含金量最高的头衔。”


第五百四十四章 坑蒙拐骗
  李谕在《申报》上登出了科学社成立的消息后,史量才作为李谕的铁杆支持者,高兴地过来祝贺。
  闲聊时,李谕在他拿来的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立刻警觉起来,向史量才问道:“报上提到的万国储蓄会是咋回事儿?”
  史量才说:“一位叫做法国人巴登联合几个法国人、荷兰人,还有瑞和洋行买办叶琢堂一起搞的储蓄性质的……”
  李谕问道:“什么?”
  史量才想了想说:“感觉像银行,又像钱庄。但他们是会员制,并且是有奖储蓄。会员储蓄的面额为2000元,每月存款12元,存满15年才能取回本金、利息和红利。最吸引人的是每月一次的抽奖活动,奖金最高达5000元。”
  李谕叹了口气,果然!这尼玛就是赤裸裸的违法吸储啊!
  李谕问道:“储户怎么知道抽奖时有没有猫腻?”
  史量才说:“法国人搞的,总不会有假吧?”
  李谕无语道:“顶着个样人脸,难道就可以相信?”
  史量才问道:“莫非真的有问题?”
  “问题太大了!”李谕说,“他们有监管吗?拿了储户的钱做什么有公示吗?储户又算过通货膨胀下,15年后的钱还是现在的价值吗?”
  史量才被一连串的发问给问住了,也开始隐隐觉得不对,“似乎有点空手套白狼的味道。”
  李谕说:“你终于明白了!”
  万国储蓄会的创立者法国人巴登,本来就是个穷困潦倒的瘾君子,跑到号称“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滩想靠坑蒙拐骗赚一笔。
  这时候的中国人没有见识过太多金融欺诈手段,不知道里面阴险的玩法。
  储户还以为遇到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纷纷把钱存到万国储蓄会。
  到了1934年时,万国储蓄会的账面储蓄额已高达6500万元,比当时中国全部银行总储蓄额还要多!
  他们利用这些巨额资金投资开办了地产公司、保险公司,并投资华洋地产公司,购买土地建造高楼大厦,高价出租来获取暴利。
  直到1933年,经济学家马寅初才在报纸上揭露了他们的阴谋诡计。他按照银行利息计算,每月存款12元,15年后本息应该是5500元。而储蓄会只返还2000元本金和一小部分利息和红利。
  这个骗局并不高明,但巴登利用了人们的侥幸心理成功蒙蔽了大众。
  马寅初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揭露“万国储蓄会”,并呼吁政府尽快取缔。
  在越演越烈的退会潮之下,万国储蓄会才慢慢关闭,但许多储户已蒙受巨大损失。
  而巴登之流则早已获得巨额财富,逃之夭夭。
  玛德!李谕准备从摇篮里掐死这件事。趁着他们根基不稳,早点斩草除根。
  李谕说:“我会尽快寻求业内人士帮助,一同联名写一篇揭露文章。”
  史量才抱拳道:“李大学士见识犀利,什么都逃不出你的慧眼。”
  ……
  这几天贝尔他们与芮恩施在上海到处转了转,甚至搭乘小游轮去了趟苏州,玩得不亦乐乎。
  李谕再见到他们时,贝尔强烈要求也弄一枚刻章。
  李谕想到最近正好吴昌硕被盛宣怀、王一亭邀请来了上海,可以让这几个老外见识见识顶级的篆刻艺术。
  今年赫赫有名的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首任会长为吴昌硕。准确说十年前就成立了,不过名字刚刚定下来。
  这十年靠着吴昌硕等人的名头,西泠印社已经非常壮大,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出钱资助的商界名流很多,除了刚才说的盛宣怀、王一亭,还有杨守敬、康有为等。
  李谕把他们一起叫到了豫园相聚。
  吴昌硕早就听闻李谕买下皕宋楼的宋版书,而且不像曾经的陆家一样藏着掖着不拿出来给别人看,于是欣然来到了豫园。
  看到豫园焕然一新的样子吴昌硕非常感慨:“记得我七八年前来到上海时,此地一片狼藉,如今又有了园林的感觉,多亏了李大学士。”
  李谕笑道:“这么好的园林扔在这太可惜了。虽然被英法联军搞得一团糟,幸亏地基还在,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就简单重新装修了一遍。”
  美国公使芮恩施听后立即借题发挥:“英国人与法国人就爱四处侵略殖民,我们美国人也深恶痛绝!”
  吴昌硕以为老美真的好心,听了翻译后感动道:“要是英国、法国、俄国还有日本国像你们一样就太好了!”
  芮恩施很懂怎么搞外交,接着说:“我无法保证其他几国存在何种心思,但我们美国绝对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坚定执行者!”
  这一句话暗踩了其他几国,同时提升了自己。
  李谕捂着脑袋,目前真没多少人可以看出老美所谓“门户开放”是在下一步阳谋大棋。
  就算少数看出来的聪明人,仔细思考后也发现只能将计就计,然后再想办法破局。
  李谕作为穿越者,倒是知道东亚怪物房的中日韩三国都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了破局。——额,日韩貌似就是丧失了“一点”主权哈。
  中国人吃过那么大的亏,肯定再也不可能搞卖国求荣的事,所以破局稍微慢了一点,但却会是最彻底的。
  芮恩施看到李谕脸色不太对,问道:“李院士,你想说什么?”
  李谕转移话题道:“咱们去选印石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5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48/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