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525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齐如山接着说:“可我还是不明白,何以现在的梅兰芳人缘就这样好、风头这样足?”
  谭鑫培起身叹了口气:“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后这娃娃要红透半边天。不说了,该我登台了。”
  出道不久的梅兰芳,从艺术上来说,虽未必如齐如山所说“很平平”,也确实未达炉火纯青境界。
  他之所以受观众欢迎和热爱,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大有关系。
  在京剧女班开始兴盛之初,男女演员不能同台演出。这种约定俗成严重制约了京剧的发展。
  此前说过很多次了,清末民初是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局限于国体转变、帝制消亡,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都受到了极大冲击,改变的速度远超大部分人的想象。
  就算还有很多桎梏挡着女人进入戏院,但大势所趋之下,观众席上的女人还是越来越多。
  整个戏剧界因此发生了很多急剧的转变:过去一直是老生、武生统治舞台,如今青衣花旦的地位一日盛于一日。
  多年后梅兰芳自己总结过:“过去是老生武生占着优势,因为男看客听戏的经验,已经有他的悠久历史,对于老生武生的艺术,很容易加以批判和欣赏。女看客刚刚开始看戏,自然比较外行,无非来看个热闹,那就一定先要拣漂亮的看。像谭鑫培这样一个老头儿,要不懂得欣赏他的艺术,看了是不会对他发生兴趣的。所以旦角一行,就成了她们爱看的对象……”
  加上梅兰芳自身水平过硬,其清脆的嗓音、圆润的腔调、细腻的做工、周到的表情,无一不透露出美的神韵,与当下大众的审美观相合。
  总之,随着社会开放使女人走进戏园,旦行地位飙升,梅兰芳的崛起势在必然。
  自打育化小学筹款义务演出后,谭鑫培算是领教了比他小47岁,足能算得上孙辈的梅兰芳的厉害了。
  作为目前京城梨园圈的头把交椅,外界曾有传言,说梅兰芳的朋友曾面托谭鑫培格外关照梅兰芳,其实根本谈不上,谭鑫培与梅家素来交情不错。
  今天的演出结束前,很多人进行了捐款,李谕是全场捐款最多的。
  齐如山拱手道:“多谢李院士慷慨解囊为小学助捐,而且666两真是个好数字!顺!”
  李谕只能自己品味“666”的谐音含义,回道:“希望学校一切顺利,多收普通人家孩子。”
  齐如山说:“育化会接纳的大都是穷人孩子,有钱人家谁会送孩子进梨园哪?”
  李谕又说:“后续需要教材,也可随时联系在下。”
  齐如山道:“有劳先生挂怀。”
  开车回家的路上,吕碧城赞叹道:“刚才的那位梅兰芳,唱功真好,身法眼神都惟妙惟肖,在台上的时候,简直比女人还要像女人。”
  李谕说:“他是典型的老天爷赏饭,想不火都难。”
  吕碧城说:“而且他还这么年轻,希望不会中道崩卒。毕竟戏子这一行,长久做下去真的难。”
  李谕说:“已经民国了,时代变了,大家都讲究个公民、平等,以前下九流的说法用不了多久就没了。”
  “但愿如此。”
  吕碧城说完,裹紧了一下衣领。
  敞篷式的汽车开起来的确有点冷。
  李谕在美国申请的全覆盖式封闭车身和平衡轴专利已经获得通过,半年以后就会开始慢慢列装。
  只不过这项专利目前只有福特等美国公司采用,欧洲车企相对保守,短期内不会立刻就上。
  在后人看来这都是稀松平常的设计,李谕稍稍提前一点时间搞了出来,震撼性没有那么大,但估计会把车价提升一些,毕竟整车生产中多了好几个环节。
  只是出乎所料,此后的车价与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届时李谕总算真正理解了以前上学时书上的一些很笼统的话。
  从现在开始一直到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欧美已进入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不管对内还是对外,都在疯狂搞剥削,也就是所谓压榨剩余劳动力。
  华尔街以及企业主们肯定经过经济分析,找到了盈亏平衡点,发现维持价格、提升产能和销量带来的收益要比提高车价、降低销量高得多。
  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在工人身上把成本盘剥回来,继续按照一个并不太高的价格销售。
  李谕虽然很汗颜,不过这种触碰到底层设计的政治经济问题不是任何一个人能解决的,只能靠滚滚的历史洪流推动大趋势发展。
  ……
  回到家,凤铃拿给了李谕一封电报,是号称“北方工业巨子”的周学熙发来,他在电报中希望李谕可以科学领军者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倡导京城的百姓多用自来水。
  现在的国人,只要是涉及一点点科学方面的事,都信李谕的话。
  于是李谕当仁不让,提笔写了一篇文章阐述自来水原理,尤其着重声明自来水不仅方便,而且无害。
  这件事还是挺有意义的,看看北京的城建史就会发现,作为都城,它一直有缺水的问题。
  就连皇宫每天都要去玉泉山等地取水,然后用取水车运回紫禁城使用。
  至于普通人,只能靠井水解决日常饮水问题。
  只不过北京城里的地下水大部分水质并不好,水质很硬,不太适合作为饮用水使用。
  少量水质好的井水就被圈起来售卖,乃至于大街小巷还有专门卖水的店铺。
  而早在北京之前,天津、上海、广州、大连、青岛、武汉、成都等十多个城市早就开通了自来水,北京虽晚一点,也在1910年由周学熙负责完成了京城自来水的工程建造,实现了通水。
  这项工程在民国时期一直都为京城保障用水,而且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利益,周学熙坚持只招华股,不招洋股,是个值得称道的业绩。
  李谕的家中自然早早接入了自来水和电线。
  只是晚清时京城一向保守,老百姓对待自来水又很陌生,称自来水为“洋水”。
  由于“洋水”从水龙头出来有时会伴有气泡,他们以为这是肥皂水,不敢喝,还有人造谣“喝了会死人”甚至“断子绝孙”。
  加上以前那些卖水的老板百般刁难,自来水的推广困难重重。
  周学熙想借着帝制消亡的机会,好好推广一下新事物。
  文章写起来一点难度都没有,就像以前推广消毒一样,很轻松便写了出来。而且考虑到当下民众的接受能力,李谕故意省去了一些净化工程中的专业术语,不然很多人要是知道自来水生产时消毒用的氯气本身就是毒气,估计又要引起无谓的担心。
  科普氯气还有工艺需要讲化学,目前的普罗大众哪懂那么多,还是把文章写得通俗一些,毕竟是发在报纸上,省得大家徒增担心。


第五百二十四章 数学是大自然的剧本
  两个月之前的柏林。
  爱因斯坦只身一人从火车上走了下来,然后搭上一辆出租车前往母亲家。
  他已经好久没有回来了,爱因斯坦的母亲很高兴,叫来了妹妹一家人共同为他庆祝。
  爱因斯坦的表姐爱尔莎帮着脱下外套,然后说:“天哪,你现在的精神看起来好极了。”
  两人从小就认识。准确说,爱尔莎不仅是爱因斯坦的表姐,还是堂姐,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
  爱因斯坦说:“是因为苏黎世的气氛远没有柏林这样压抑。而且柏林的水对身体有害,空气中到处都是煤烟;并且这里有让我非常不愉快的阶层等级,——你知道的,我讨厌这个!讨厌酒气熏天的侍者点头哈腰地说‘您最谦卑的仆人’。”
  爱因斯坦的母亲说:“不管怎么说,你都是在这儿长大的。”
  爱因斯坦耸耸肩:“那母亲您应该记得,我从小就讨厌日耳曼式的阅兵,避之唯恐不及,更别提德国从小学时代就开始的僵化刻板的教育模式。”
  爱尔莎又问:“你的夫人呢,她为什么没有与你一起过来?”
  爱因斯坦说:“米列娃是个斯拉夫人,她对一切日耳曼事物都心存厌恶。而且,我不想一直背负这个沉重痛苦的十字架。”
  爱尔莎脑子很聪明,她立刻听出了爱因斯坦与米列娃之间的感情出现了巨大裂痕。
  她温柔地拿过一杯热茶还有一把梳子:“快喝杯茶,然后打理打理你蓬松的发型。”
  “谢谢你,”爱因斯坦接过来,心中突然升起一种别样的情感,然后说,“有了这把梳子,我一定能在个人打理方面进步不小。”
  爱尔莎抿嘴一笑:“这样的话多少年前我就听过了,可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变回邋遢的老样子。”
  爱因斯坦顿了顿说:“那是为了防范庸俗和小资!正如柏林街头,一面是令人悚然的悲惨景象,对面就是炫耀卖弄的奢侈。”
  爱尔莎接着说:“柏林再差,你不也来了?”
  爱因斯坦突然说:“因为现在柏林有了这样一个人,一想起她就能产生真正的愉悦,我为她而活着。”
  爱尔莎当然听懂了爱因斯坦的调情,心中也升起了喜悦之情,不过当着这么多家人的面,她没有表现出来,只是拿出了一份报纸:“我听说你有个中国朋友,报纸上说,中国发生了一场大革命,推翻了皇帝。”
  “就像法国那样?”爱因斯坦的母亲问道。
  “似乎并不相同,不过我也不是很清楚。”
  爱因斯坦拿起报纸,上面转载了英国一篇报道,题目叫做“西方文明正在捶打束缚中国的锁链”。
  “这些英国佬还是这么喜欢谈论别国政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真是没有意思。”爱因斯坦不满地说,然后丢下了报纸。
  爱尔莎问道:“你们男人不都喜欢谈论政治还有战争吗?”
  爱因斯坦说:“我就不喜欢,在我看来,政治本身充满智慧,但是政客们往往愚不可及;至于战争,只有傻子才喜欢战争。”
  爱尔莎问:“那你喜欢什么?”
  “当然是隐藏在宇宙中的物理真理。”爱因斯坦说。
  在目前的爱因斯坦看来,物理学才是人类智慧最高结晶,数学仅仅是服务用的。但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后悔。
  爱尔莎说:“我想我也要学习一下物理学。”
  爱因斯坦说:“很有意义了,我可以教你,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物理教师。”
  “太好了!”爱尔莎说,“等你回了苏黎世,我可以继续给你写信请教吗?”
  “当然可以,美丽的爱尔莎。”爱因斯坦沉沉地说。
  ……
  这次柏林之行让爱因斯坦“收获满满”,刚回到苏黎世大学的办公室,就发现信箱中有一封爱尔莎寄来的信。
  爱因斯坦心想,表姐果然聪明,知道把信寄到办公室,而不是家里。
  “当我看到你的来信,得知你想到一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彼此保持联系,我是多么高兴!”爱因斯坦立刻回信说,“我甚至不知道怎样告诉你,这几天我已是多么喜爱你。……我必须爱一个人,否则生活就是悲惨的,而这个人就是您。”
  爱因斯坦调情的能力着实很强,甜言蜜语中表姐很快就沦陷了。
  不过爱尔莎非常谨慎,要他将信件销毁,爱因斯坦照办了。
  而她则终身保留着爱因斯坦的回信,将它们封存在一个夹子里,并为它做了一个封套,注明“良辰佳书”(Especially beautiful letters from better days)。
  成功地让人类顶级科学家的肉麻情话全部流传下来。
  不仅情感上获得了满足,爱因斯坦最近还忙于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只不过难度有那么一点点大。
  “咚咚咚!”
  “请进!”
  “哦,我的老朋友!”爱因斯坦进门说,“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
  屋里的人是格罗斯曼,他与爱因斯坦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同学。
  格罗斯曼说:“苏黎世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名额不多,你能谋到这个职位,连我都羡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52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5/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