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说:“什么一百岁,我能活过圣人就不错了,圣人不也只活了七十二岁嘛。”
李莲英立刻说:“孔圣人七十二岁,但亚圣孟子也有八十三岁,老佛爷是观世音菩萨,自然能长命百岁。”
慈禧对这个马屁很受用,起身说:“走吧,去看看他们议得怎么样了。”
慈禧一到,所有人忙分列两旁站好。
慈禧坐下后对袁世凯道:“说说吧。”
袁世凯立刻说:“回太后,我们对部分事情达成了共识,比如在各地进一步推行新学、警察制度,在京城与地方健全商业税制、清理财务,宫中废除太监制度,改用女服务员……”
还真有这么一条。
但慈禧早前便答应了施行新政,不太好反驳袁世凯,于是问向瞿鸿机:“瞿鸿机,当年康有为与梁启超,搞得也有这一套吗?”
瞿鸿机说:“回太后,有一部分差不多。”
瞿鸿机没敢明说,其实当年康有为和梁启超提的内容比现在还要全得多,几乎完全就是按照日本国来,各方各面都有涉及。
如今袁世凯是仅挑了几个好弄的先提出来。
“那就是了,”慈禧说,“袁世凯,我今天不剪彩,就是想看新东西,看咱大清的新东西。你的陈列所里那些个洋玩意,要是你北洋也能做出来,我肯定会给你补上这个彩。至于你说的这些新政,大家都看出来了,甚至连康党都不如。”
袁世凯只能说:“太后明断。”
此时正好载沣走了进来。
载沣作为近支皇族中慈禧最倚重的醇亲王一脉,最近开始被慈禧多番提溜出来历练官场。
载沣只有二十多岁,但出使过一次欧洲,算是见过一点世面。
尤其他去年刚添了一个儿子,叫做溥仪,不知道慈禧是不是开始提前培养。
不过这种话慈禧不说出口,没人敢猜,甚至很多人还以为载沣会成为皇储。
载沣刚走到门口就大声嚷嚷:“袁世凯,你的巡警为什么敢拦我?”
袁世凯眉头一皱,问道:“巡警怎么敢拦王爷?”
载沣给慈禧请了安。
慈禧面带不悦:“载沣,你怎么没有一点规矩?”
载沣气呼呼道:“老佛爷,是天津的巡警太没规矩,竟然敢在大街上拦我的轿子!”
袁世凯说:“王爷,巡警是按照日本国制度创立,有川岛先生主持,更有朝廷颁发的诏令,此番太后亲来天津,我自然要让警察严格维持治安。回头我亲自调查事情经过,如果冲撞了王爷,本人亲自登门谢罪。”
袁世凯说得很有底气。
因为他清楚,巡警不可能傻到真的得罪王爷,必然是载沣主动找事,然后借此针对自己。
载沣从去年开始被重视,有了话语权后,就一直想要扳倒袁世凯。
光绪好歹是他的亲哥哥,而光绪被囚禁瀛台,正是袁世凯的告密,载沣对他气不打一处来。
两人的矛盾很深。
但慈禧坐在上面却不发一言,这就是他想看到的局面。
载沣说:“巡警制度?能有祖宗家法大?我看你们的巡警竟然剪了辫子,总不能你的警察一个个也都有留洋学位?如果不是,那就是忤逆!是革命党!”
这个锅盖得太大了。
慈禧终于开口:“行了行了!载沣啊,你也该多看看巡警诏,我已经同意过了,不要再因为这件事争执。”
慈禧明显是给袁世凯撑了一下腰。
载沣不敢多说什么,“太后,是奴才不对。”
慈禧又问庆亲王奕劻:“奕劻,刚才说到哪了?”
奕劻说:“刚才说到新政还不如……不如康党。”
慈禧说:“我刚才话没说完,就被载沣打断了,我还有下面一层意思,新政要超过康党,所以就要细心思量,仔细推敲,自然急不得。你们说是不是?”
台下众臣还能说什么,只能回道:“太后说得是。”
慈禧问道:“在推行新政之前,应该有个预备期,也就是预备立宪,你们觉得该多少年?”
端方先回道:“奴才以为,两年就够。”
端方当然明白慈禧想要延期的意思,两年已经说得够大,毕竟别的国家哪有预备期一说。
但慈禧并没有说话,显然不满意。
另一名出洋五大臣中的载泽回道:“奴才以为,四年稳妥。”
慈禧似乎还不满意,所以又问了一句:“你们以为哪?”
袁世凯说:“微臣以为,至少需要十二年。”
慈禧对这个回答很满意,但还是再问道:“要这么久?”
袁世凯会意,回道:“必须这么长。立宪的准备工作,制定新官职,至少一年;普选议员,至少两年;兴建国会大厦,最少两年;制备一部完善的宪法,就算快的立宪国,也需要数年!这些都要有条不紊地准备完备,才可以推行宪政,否则就会重蹈当年戊戌年间过于仓促之覆辙。”
李谕这时候已经来到了厅外,遇见了同在等候的唐国安。
李谕听到袁世凯的话,感觉也是有意思。
就算不懂现代方法论,也知道这些事情明摆着可以一起平行推进,根本不用一件接着一件干。
袁世凯自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但干巴巴这么说确实有些难以服众,袁世凯又问向端方:“端大人,您这次去过俄国,我听说俄国就是因为预备立宪期太短,至今动乱不已,是不是这样?”
端方确实去了俄国考察,于是回答:“袁大人说的没错,可是……”
慈禧哪会给他“可是”的机会,立刻抢断:“今个儿我大清立宪,是前所未有的大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认为十二年不多不少,正正好好。”
慈禧都盖棺定论了,别人自然没法说什么。
慈禧的意思很明显,她不想在活着的时候看到立宪,以免丧失权利。
今天她对袁世凯打压几下,又抬举几下,是她一贯的手段。
另外她很清楚眼前所有的皇族或者满清子弟在办事能力方面没有一个可以与袁世凯相提并论,于是心中又在盘算把张之洞调回来,稍微平衡一下袁世凯的权力,不然自己如果真的死了,没人可以驾驭这匹脱缰的野马。
第四百四十章 中国公学
电风扇吱呀吱呀的声音不断传过来。
小德张进屋俯身悄声对慈禧说:“太后,唐国安、李谕、傅增湘都到了。”
“让他们进来吧。”慈禧说。
几人进来后,慈禧说:“今天我看陈列所,唯一眼前一亮的就是李谕做的几样东西。我就说嘛,咱大清不能老跟在洋人屁股后面,总会有新的东西出来。”
李谕心中暗忖,谁和你是“咱大清”了。
但李谕很享受这种看着大清国覆灭的感觉,更知道事情发展方向,所以不会说出来什么暴论。
李谕只是简单回道:“中国人之智力本就不在洋人之下。”
慈禧说:“说得很好,今后你就与袁世凯好好搭档,哀家可盼着万国来朝的那一天哪。”
慈禧掌权这半个世纪,基本上是中国最低谷的半个世纪,和当年的唐太宗或者武则天一比,真是一点面子都没有。
李谕心想,你可看不到那一天,但嘴上还是说:“在下一定与袁大人通力合作。”
慈禧说:“梁诚在美国给我发过电报,退还庚子赔款一事办得很漂亮,听到你是留美游学处的监督,让你这种最懂西学之人做事,而且又不像康有为那么独断专行,我算放了心。”
李谕无心从政,在这种乱世其实就是最明智的,不然以清末民国的动荡形势,死多少次都不够。
且正是因为他不关心政治,唯一的官身还只是一个搞教育及保护文物的闲职,反而成了护身符,所有人都愿意结交他。
慈禧算是给李谕做的工业一事同样做了最大的支持,今后方便了很多。
所有的事情都靠袁世凯肯定不行,他只是北洋大臣,南洋那边的事情难以插手,而南洋恰恰又是工商业更发达的一片地区。
——
会见结束后,当天袁世凯在北洋设宴招待了一下李谕。
“疏才兄弟,得亏你有点新玩意,不然我的劝业场和陈列所真的成了洋人展览!”袁世凯举杯说,“今后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李谕说:“其实我还真有点小小请求。”
“请讲。”袁世凯说。
“等产品生产出来,必然要行销海外。日本国的三菱财团暂时与我签订了运输合同,但只有五年,我希望这五年间大人可以敦促轮船招商局拓展几条线路,我便可以把运输之事交给招商局。”
袁世凯叹道:“当年甲午战败对招商局的打击同样很大,几乎丧失了远洋航运能力,但我可以在内河航运上鼎力支持。”
事情果然不好办,航运业太花钱,目前完全被欧美几个大国控制,连日本都很难打开海路。
而且五年之后说不定英国或者荷兰、丹麦的航运公司就会接过来,尤其英国这种最重视海权的国家。
李谕只能说:“先做好内河航运也不错。”
告别袁世凯后,李谕又在天津待了几天,有时在吕碧城的北洋女子学院,有时去自己和张伯苓、严范孙他们共同创建的中学看看。
这几天李谕在天津也看到了曾经在上海看到的那个日本“仁丹”广告。
路过药房时,发现卖得很火爆。
时不时就可以听见有人打听哪里有卖的。
有人去药店问:“我肚子疼,腹泻,还浑身乏力,好像是中暑了,该怎么办?”
药店的人甚至在没有医生的情况下就说:“简单,你服用‘仁丹’就好了。”
李谕买了一份《大公报》,发现如今的广告语更扯,什么“仙岛妙药,药到病除”。
日本人还把自己当“仙岛”了。
他找到唐绍仪问了问,才发现情况比自己想的要复杂。
“广告发了好几个月,是真有钱,几乎每一期都发在最显眼的位置,”唐绍仪说,“而且药房拿药还可以赊账。”
“赊账?”李谕问。
“就是药物卖出去后,再给日本人进货钱。”唐绍仪说。
李谕一惊,这不就是后世的“赊销”嘛,经营手段很有一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