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371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小维特根斯坦说:“当然不能放弃!我将来要进入维也纳大学,而你哪,可以去维也纳艺术学院。”
  “同意!”阿道夫振奋精神道。
  两个中学生说着走入了校园。
  李谕坐回车座,感叹道:“想不到啊,想不到!”
  ——实在想不到这两位还是同学。
  管家好奇问道:“先生,您是回想起了学生时代吧?想必您当年一定最优秀的学生。”
  管家八面玲珑,说话很中听,李谕回道:“不管优秀与否,少年终归是未来的种子,只不过开出什么花无法预测,可能是玫瑰花,也可能是食人花。”
  管家边开车边说:“我在报纸上看过,这是您的混沌理论,叫做‘鲤鱼效应’。”
  李谕说:“是这么回事。”
  汽车一路开到了维也纳大学,正巧此时玻尔兹曼在上课。
  他上课非常认真,板书写得工工整整,谈吐非常流利。
  这节是哲学课,但并非狭义上的哲学,本来哲学课是马赫上的,但这两年交给了玻尔兹曼。
  此时玻尔兹曼就在侃侃而谈物理与数学:“有很多东西,往往会超出我们的认知,显得异乎寻常,就像哥廷根的数学家闵可夫斯基,他就认为空间不是只有三维,可以是四维,甚至更多维;而且空间甚至可以弯曲……”
  学生们肯定无法理解这种超前理论,听得一头雾水:
  “四维?什么样子?”
  “空间弯曲是不是就像弯曲一根管子?”
  “听起来更像科幻小说!”
  玻尔兹曼一眼看到了站在窗外的李谕,“太好了,有一个人能比我解释得更好。”
  玻尔兹曼招呼李谕:“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圣彼得堡科学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数理博士,李谕先生,请你进来吧!”
  玻尔兹曼故意把他长长的头衔都念了出来。
  李谕笑道:“您竟然知道得这么全。”
  学生看到李谕也很振奋,毕竟最近李谕的名头实在太响了。
  玻尔兹曼说:“既然都到这了,可不能让你白来。”
  李谕只好站上讲台说:“玻尔兹曼教授说的没有错,这是最新的理论,只不过尚且只是在数学上完成了推演。众所周知,数学是科学的先驱,至于什么时候物理学上可以发现,就有所期待了。但要理解这个理论,也没有那么困难。”
  李谕瞄了一眼讲台,从讲义上撕下一条纸,“莫比乌斯带各位肯定知道,像这样,它只有一个面,一只蚂蚁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需要跨过它的边缘。类推一下……”
  李谕从黑板上画出克莱因瓶的示意图:“早在二十年前,德国数学家就设想出了这么一种构造,它与你我喝水的杯子不同,它没有‘边’,一只苍蝇可以从瓶子的内部直接飞到外部而不用穿过表面。换句话说,它没有内外之分。这个物体,就属于四维空间。”
  李谕顺手还写出了克莱因瓶的微分方程,不过看起来就有点复杂、吓人了。
  学生们顿时折服,“原来数学中早就推导出了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东西!”
  下课后,玻尔兹曼高兴道:“看起来你还是很适合讲课的,我可以找校长让你专门讲一堂。”
  李谕笑道:“我这板书水平还是不要总丢人现眼,不然都以为中国举世闻名的书法不过尔尔。”


第三百八十一章 莉泽
  李谕来头实在太大了,这两年在整个物理学界已经是人尽皆知,而且身上又有着“神秘东方”和“畅销作家”两个光环,所以下课依旧是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李谕先生,请您给我签个名字!”
  李谕拿过一个学生的笔记本,只见上面还写着一首德语诗:
  “当一个普通人踩着一条蚯蚓,它会弯曲起来;
  当李谕踏上舞台:看,空间会弯曲起来!”
  李谕笑道:“你如果懂得中文,说不定会喜欢写打油诗。”
  学生疑惑道:“什么是打油诗?动物油还是花生油?”
  李谕说:“就是读起来很押韵,但比较通俗搞笑的简单诗歌。”
  学生说:“那么李谕先生来自中国,一定会写打油诗!”
  “对啊,您给我们写一首!”其他学生起哄道。
  李谕把笔记本还给他:“等你什么时候看懂中文,我就给你写一首。”
  学生高兴道:“这有什么难的,为此我也得好好学会中文,毕竟我可是会讲英语、德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的。”
  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的大学生,这些都是必考科目,因为欧洲真的面积太小了,四处搞学术交流稀松平常,不多掌握几门外语根本吃不开。
  “那我真是期待极了,什么时候你可以流利地背几首李白的诗歌,要我写几首都行,”李谕说,“而且如果你能熟练掌握中文,就知道世界上最复杂伟大且美丽的语言是什么样子。”
  李谕现在时不时地就搞点“文化输出”。要是没穿越,随着国力提升,估计再过十几二十年,中国几千年可怕的文化积淀就会彻底四溢,那时候很可能所有人又会恢复起字号的传统。
  李谕挨个给所有人一一签字,甚至还有上课偷偷带来星战系列的,直接签在了书上面。
  十几分钟后,学生们才散去。
  而课堂上最非同寻常的一个人此时才走过来,非同寻常是因为她是唯一的一个女学生。
  李谕却认识她,因为她后续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十分关键,她的名字叫做莉泽·迈特纳。
  她与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蕾娜·居里都是对人工放射性的发展很重要的人,可以说没有她们,核物理的大门要推迟很多年才能打开。
  “李谕先生,您是我十分尊敬的科学家。”莉泽·迈特纳轻声说。
  李谕说:“我们算是同龄人,不用这么客气。”
  “但您在数理上的成就已经是当今的第一流,尊敬是应当的。”莉泽·迈特纳说。
  玻尔兹曼对这位女学生同样比较重视,因为她是维也纳大学第一个女学生。
  此时的欧洲女权非常弱,很多国家女子连上高级中学的权利都没有,甚至有法律规定高级中学是专为男性上大学做准备的教育机构。
  国内即便还只是晚清这种腐朽时代,在这方面甚至都要更好一点。
  莉泽·迈特纳从小就喜欢物理,并不甘心就此放弃,恰巧1899年时,奥地利突然宣布大学必须接收考试成绩合格的女性。对于奥匈帝国这样一个非常传统的德语区国家来说,真的是破天荒。
  但入学考试非常严格,而且给女生的名额只有四个,竞争很激烈。
  入学考试考的内容也比较多,对考生的知识水平要求差不多相当于大二大三的水平。包括数学、物理学、心理学、德语文学、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逻辑、历史和宗教。
  一般考生需要准备八年时间才能报考欧洲的大学,但莉泽竟然只用两年就完成了。
  基本上这两年就是没黑没夜只学习了。
  莉泽成了第一个维也纳大学的女学生,也是玻尔兹曼的忠实追随者。
  李谕对她说:“研究物理学比较枯燥的。”
  莉泽说:“喜欢就不枯燥。”
  玻尔兹曼说:“我也劝过,甚至告诉她,有物理学界的顶级人物宣称物理学已是一门‘死亡’的学科,因为物理世界看上去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新东西来研究了,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只剩下作出更精确的量度这一项。”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个观点甚为流行,很多量子力学的大佬年轻时都被这么提醒过。
  李谕笑道:“开尔文勋爵不都说了,还有两朵乌云哪。”
  玻尔兹曼对此不是很确定:“仅仅两朵乌云罢了。”
  “将来可是能撕裂天空的雷雨云。”李谕说。
  莉泽选择相信李谕:“我也认为物理学还大有可为。”
  “相当大有可为!”李谕肯定道,“目前研究清楚的只是宏观层面,将来微观领域要比宏观世界还要广阔。”
  玻尔兹曼说:“你只给我上了小半节哲学课,怎么说话就越来越神秘莫测了,总有一点哲学味道。”
  李谕哈哈一笑:“您老好好等着瞧吧。”
  莉泽还有很多课要上,随后便告辞了。
  玻尔兹曼看着她远去的身影,叹道:“这个女学生太刻苦了,单单课程每周都要上25小时,不仅修了物理,她还修了数学、化学和植物学。我几乎每次路过图书馆都会看到她,好像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李谕说:“值得!女大学生在这个时代这么少,毕业了总归有个好出路。”
  “难啊!”玻尔兹曼摇了摇头,“看看我就知道了,特立独行不见得是好事,反而有时候会被视为异类。不晓得你知不知道,物理学的男学生毕业有些都不好找工作,更别提女学生。”
  李谕想起高才生爱因斯坦,毕业后赋闲了一年多才找到工作,还是临时工。
  而且爱因斯坦所在的伯尔尼专利局,同样也不招女性。
  李谕说:“她总可以继续做研究嘛。”
  “除非能有很出色的成绩,”玻尔兹曼意味深长地说,“你一定见过了居里夫人,她的成就那么出色,连法国科学院都无法进入。”
  法国科学院的门槛确实相当高,而且他们后来又做了一件很无语的事情:因为居里夫人名望太高,法国科学院竟投票通过一项决议,禁止女性将来竞选法国科学院空缺的职位!
  一直到1979年,才有第一位女性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李谕说:“还是考虑一下你吧,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进入奥地利皇家科学院?”
  玻尔兹曼无奈道:“这件事同样很有难度,马赫先生肯定会投反对票。”
  李谕感觉确实有点棘手,只能以后看情况再说。
  仔细想想,他都无法被科学院认可,实在说不过去。
  李谕就是考虑到时代所限,一开始搞的项目都是不那么跳跃的。
  玻尔兹曼又说:“先不要谈论这些恼人的事情,有没有兴趣再去听一场音乐会,这可是维也纳最引以为傲的东西,负责演出的是国家剧院首席指挥。”
  李谕讶道:“原来你也受邀请了,事实上昨天我在维特根斯坦家时见到了古斯塔夫·马勒先生,他表示会给我几张邀请票。”
  “太巧了,”玻尔兹曼说,“学校昨天给了我一张。”
  李谕说:“其实我听不太懂,在艺术方面,我就是个小白。”
  玻尔兹曼和普朗克一样,都弹得一手好钢琴。
  玻尔兹曼倒是没有笑话李谕的想法:“没关系,音乐是源自心灵的,用心去听就是。”
  “有道理,”李谕说,“不听听怪可惜。”
  李谕暂别玻尔兹曼,反正第二天还会在歌剧院会面。
  李谕乘坐维特根斯坦家的汽车返回了郊外的城堡,卡尔的夫人贴心地为吕碧城准备了一件非常漂亮且正式的洋装,她正在镜子前试穿。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37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1/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