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250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梁鼎芬笑道:“这才哪到哪,今后的学堂建设我们也会出人出力,保证帝师大人的学堂尽快开校。”
  李谕笑道:“大人做得有点太多了吧。”
  梁鼎芬说:“款项都是从经费中拨出,正好今年还有结余,不用白不用。只不过我们只懂得土木建设之法,却不懂得西学之道,学堂真正的灵魂还需要帝师将来带进来。”
  李谕抱拳道:“定然不会辜负张大人与梁大人所托。”
  梁鼎芬说:“我们对帝师可是有着万分信心。”
  李谕说:“大家都是帝……啊,都是有心教育之人,彼此彼此。”
  李谕差点说漏嘴,此后梁鼎芬当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梁鼎芬也算晚清政坛上的另类,此前只是个七品小官时就弹劾过李鸿章,差点革职。
  过不了几年还会继续弹劾奕劻、袁世凯……
  反正最终还是被罢了官。
  看过建设用地后,梁鼎芬带着李谕二人去府上赴宴。
  而就在他们吃着正欢时,身在长沙的黄兴则找到了熊希龄。
  熊希龄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人物,但此时却没有了官身,在湖南办教育。
  此前他是维新运动的鼎力支持者,还与谭嗣同一起办过时务学堂。
  光绪曾亲自电召熊希龄入京觐见,只不过途中饮食不慎,突发痢疾,只好返回衡阳养病,最终没有进京。
  随后戊戌变法失败,在京参与变法的谭嗣同等六君子同时罹难,熊希龄因病反而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但也受到了“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
  所以现在他只能在湖南几地区搞教育一事。
  如今的湖南发展其实在全国看,都是比较迅猛的。
  毕竟近代史上首先发展起来的就是湘军,曾国藩把各地财富带到湖南,教育也极为重视,如此巨大红利之下,让湖南大半个世纪人才济济。
  并且不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是一大群接一大群地涌现。
  湘系崛起,同时铁路从湖南经过,让曾经的南北转运枢纽的江西地位一落千丈。
  当然粤汉铁路也只能走湖南。
  因为江西南部山峦叠嶂,此时的技术根本解决不了工程难题。
  而湖南虽然西边有不少山,但由于几条大江的作用,导致南北平原贯通,修铁路非常合适。
  此前同样极力赞成粤汉铁路走湖南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甚至本身是个江西人。
  ——竟然从清末开始就开始了“环江西”的格局。
  江西历史上其实长期坐大,原因一是水运,二是瓷器,三是朝中有人,四是民富。
  但英国佬自己学会了烧瓷,断了部分财源;曾剃头劫掠江西,家底空了;刚好朝中的江西人说不上话;铁路又往湖南走。
  四条全没了……
  黄兴来到熊希龄府上,对他说:“名震天下的李谕院士已经抵达武昌,正是为教育一事而来,阁下何不将他请过来一叙。”
  如今这交通条件,熊希龄明白不可能让李谕动不动就往湖南跑,立刻答应下来:“我会告知巡抚大人,他对教育一事很上心。”
  黄兴说:“事不宜迟,只有巡抚衙门里有电报,能够迅速与武昌取得联络。”
  熊希龄反正现在没有别的事,唯一能搞的就是教育,当即为此找到了湖南巡抚赵尔巽,把李谕的情况告知了他。
  赵尔巽对新政确实上心,如今地方新政里最关键的就是兴办新式学堂。
  赵尔巽听到“李谕”的名字迅速下了决断:“长沙也要大力兴办西学教育,不能落于人后!一定要请他过来。”
  熊希龄说:“属下这就拟好电文。”
  熊希龄刚要提笔,却被一人阻挡。
  “大人还望三思!”
  说话的是王先谦,知道他名字的人应当不多,不过他的职位相当有名气:岳麓书院山长。
  即岳麓书院的院长。
  而且正好是最后一任山长。
  作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在晚清就出过曾国藩、左宗棠两大牛人,地位仍旧超然。
  咱们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习惯,所以岳麓书院山长的社会地位一直很高。
  赵尔巽问道:“王山长,不知道何处需要三思?”
  王先谦说:“巡抚大人初来湖南主事,却忘了本地曾经出过的革命劣事吗?”
  当初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事刚刚失败,王先谦就与门生叶德辉向时任湖南巡抚俞廉三告密,导致湖南维新人士百余人被杀,一度被湖南人骂作“劣绅二麻”。
  王先谦是典型的保守派人士,非常抵触所谓的“西学”以及“维新”。
  熊希龄当初就是因为维新一事被牵连,对王先谦的告密一直怀恨在心,愤愤道:“山长又忘了英国人法国人的坚船利炮了吗?不知是谁健忘!”
  王先谦不急不慢道:“内忧甚于外患,吾执掌学堂多年,曾遇见许多妄图革命维新的学子,但他们的下场惨不忍睹。新式学堂只会助长革命之气,于我大清整体害大于利。”
  熊希龄反问道:“山长又有退敌之策?”
  王先谦却说:“如今岂不已经退敌?”
  熊希龄愕然:“山长,您不会不知道那都是以割地赔款为代价的吧!难道这也是退敌之策?全天下之人都无法接受!”
  王先谦不以为意:“一时长短而已,忍辱求全有何不可?”
  “就算忍辱求全,山长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勾践再次成为君主?”
  王先谦一时语塞:“总归是有办法吧……”
  赵尔巽也有点心烦,对熊希龄说:“秉三(熊希龄字),你去电报房拟报吧。”
  王先谦起身道:“大人,您一定要三思!”
  赵尔巽指着自己的头:“我已经四思、五思了!”
  ——
  身在武昌的李谕看到熊希龄的电报后,想到此前与黄兴及陈天华的会晤,反正离着不远,就决定过去一趟。
  上面也说了,如今湖南的教育不弱的。
  当然靠着张之洞的经营,湖北也不差。
  由于有长江、湘江连着,所以即便还没有铁路,走水路从武汉去长沙并不麻烦。
  熊希龄甚至直接来到岳阳等候李谕。
  熊希龄登船后,找了一圈就看到了剃发之后的李谕。
  “帝师大人,您还真是好找!”
  李谕讶道:“阁下是?”
  “在下熊希龄,字秉三。”
  李谕连忙与他握了握手:“幸会幸会!”
  李谕当然听说过熊希龄,毕竟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当过国务总理的,还是与梁启超、张謇等人一起出面组的阁。
  熊希龄道:“从同乡黄兴处得知您要来长沙后,我迫不及待就要见到您。”
  李谕笑道:“也差不了几天。”
  “当今四万万人中,想找一个如同帝师一般精通西学之人太不容易了!”熊希龄心情很不错,又说,“不知帝师有没有来过湖南,要不要顺路名楼岳阳楼一看?”
  岳阳楼屡遭破坏,清末刚刚完成了一次重建。
  李谕穿越前就去过江南三大名楼,于是说:“不必了,只需记得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已经足够。咱们还是尽快兴办起学堂,与岳阳楼一起矗立大地之上为要。”
  熊希龄肃然起敬,然后又提到在拟电报时遇到的情况:“如今长沙府内,兴建新学堂尚有一定阻力,而且来自湖南教育界有头有脸的岳麓书院山长。不过新学堂之事,我想新任巡抚赵大人应当会同意。”
  李谕纳闷道:“这种事有什么好阻挠的?”
  熊希龄说:“书院少了学子,当然不会同意。”
  李谕脑瓜子一转,立刻出了一个馊主意:“好说!到时候你给巡抚直接建议,如今朝廷有令,书院变学堂,直接把岳麓书院征做高等学堂,到时候他要是不愿意继续当山长,辞退就是。”
  熊希龄一拍栏杆:“帝师就是帝师,这个办法太好了!”
  李谕也算顺水推舟,反正按照历史进程,岳麓书院肯定会被并入新学堂,最终成了湖南大学的一部分。
  熊希龄接着说:“到了长沙,我把岳麓书院的山长一起叫到巡抚衙门,由您坐镇,我看王先谦他还能有什么异议!”
  李谕:“……”
  晕,不是让你进言嘛,怎么直接把我兜出来了。
  而且一旦山长王先谦知道是自己提议把他的岳麓书院改成新学堂,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想想这位顽固派就会和曲阜的孔令贻不相上下,真是让人头大。


第二百七十九章 白眼观天下
  船只驶过洞庭湖,然后经由湘江一路南下,直抵长沙。
  如果不是因为没有铁路,也没机会坐一次内河航运,切身感受一下洞庭湖。
  湖南巡抚部院,刚上任的巡抚赵尔巽新官上任三把火,把创办新式教育作为“新政”的第一急务。
  偏偏遇到了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等人的阻挠,无论如何也得压一下他们的傲气。
  只不过岳麓书院名气太大,一直无人敢动,毕竟出过这么多大人物。
  但这位山长王先谦的确太跳,颇为让人头疼。
  此前湖南巡抚陈宝箴,是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人物。当时就受到了王先谦和门生叶德辉的攻讦,以“滥保匪人”的罪名被罢黜。
  陈宝箴的孙子,就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陈寅恪。
  陈寅恪在长沙出生,但因为祖父政坛上的失落,随之回到了江西,陈宝箴去世后,又迁往南京。
  赵尔巽看得出来,现在的情况不能任由人才流失,缺的就是西学人才,要是不能办西式中小学堂以及高等学校,肯定会继续落后。
  当年曾氏为湖南留下的教育基础岂不中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25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0/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