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领域的物理学就是这样,理论出来后,如果不做出试验,确实也不行,大家无法完全相信。
只是从此以后,理论物理学家的地位真正站了起来,而不只是实验物理学家的一种附庸。
理论也可以指导试验的方向。
而不是过往现有实验现象,理论物理学界再去寻求解释。
卡尔·西门子在旁边听两位大神交流,同样有点迷糊,于是问道:“光子?我倒是听过石子?那么说,光就像一个个石子?”
“虽然这个比喻非常不恰当,但西门子先生可以暂时这么理解。”李谕说。
卡尔·西门子说:“如果这么理解的话,把石子一个个通过双缝扔过去,总不成也会干涉吧?!”
李谕说:“它们只会形成两堆石头堆。”
卡尔·西门子说:“这才符合常理!我也认可普朗克先生说的,你提出的单光子试验,最多就是两条亮斑。”
卡尔·西门子说得比较浅显,普朗克补充道:“我还是认为,如果光子真的存在,那么一个个通过双缝,就无法形成干涉,干涉至少需要两个光子同时通过。”
李谕说:“不,就是要让光子一个一个通过,依然会是干涉图样。”
普朗克说:“难道一个光子是自己与自己干涉了?不合逻辑!”
李谕笑道:“试验做出来就知道了。”
普朗克道:“好吧,我拭目以待。”
李谕知道一旦做起来,那就只是个开始。此后还需要做实验继续证明光子的粒子性,这样才能继续佐证自己的试验结果。
量子力学的发展就是这样的,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至于相对论嘛,基本就是爱因斯坦一个人都搞定了。
李谕已经在国内也做了不少初期准备,这时候再把试验继续做起来,就很快了。
关键卡尔·西门子提供的试验设备很齐全很先进,不愧是德国人的实验室,严谨且细致。
吕碧城看李谕的样子,一句话都不敢说,只是在心里想,他认真起来还挺有一种奇怪的说不上来的感觉。
做实验需要花不少天,这段时间李谕肯定要闷在实验室。
吕碧城小心问道:“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李谕说:“不用的,我已经做了万全准备。”
吕碧城小声说:“好吧。”
李谕有点不好意思让她一直呆着实验室,于是说:“你可以四处走动一下,柏林还是比较美丽壮观的。”
吕碧城摇了摇头:“我不会说德语。”
李谕说:“德国人多少会说一些英语,也总能碰到几个说得比较好的。”
吕碧城又摇了摇头:“我对德国一点都不了解,哪里都不去。”
李谕说:“好哈,实话说,我也不希望你到处跑,如今没有手机也没有导航的,一旦出问题真是不敢想象。”
吕碧城眼光一闪:“你也希望我留在实验室?”
李谕点了点头:“这样确实安全。”
“那我就留在这儿!”吕碧城有些高兴道,“还有,你刚才说的‘收集’和‘道行’是什么意思?”
李谕胡乱解释说:“就是——收集一些洋人的书籍,然后给你看,让你提高一下文学修养和道行。”
然后接着说:“差点忘了,我们先去书店买点英文版的托尔斯泰先生著作,以及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集,够你看一阵子。”
李谕上辈子的二十一世纪时,欧洲的英语普及率已经不低。总体上看,欧洲各国人都会说一点英语,就连非常傲慢的法国人,英语普及率都排在了意大利、西班牙前面。
而英国人……貌似只会说英语。
但如今,欧洲各国的普通群体英语普及率显然还达不到后世那种程度,具备多种语言能力的都是受过高等教育者。
柏林终归是大城,没费太大力气就买来了英文版的托翁全集、安徒生童话全集以及格林童话全集。
够吕碧城看好久,关键她还想着翻译两套童话书,这可是个大工程,绝对有的忙。
卡尔·西门子给李谕和普朗克的实验室不小,上下三层楼,还有好多间独立的卧房。
其中一间专门给了吕碧城。
吕碧城看着眼前的书籍,拍拍手说:“我就在楼上,有事叫我就行,正好能照顾一下,我知道你很忙碌也很累。”
女人的心思还是很细腻的,她看得出来李谕暂时似乎根本没有任何游玩的心思。
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忙,但也没有多问。
同在实验室的普朗克笑道:“我就说你要多多照顾一下他。”
吕碧城赶忙说:“我说的照顾,是……是……啊,是给你们两人做饭。”
普朗克说:“这可真是太好了!要是有美味的中国菜,我就算是住在这儿不回柏林大学也没意见。”
李谕笑道:“可惜德国没有太多调味品,无法发挥出中国餐饮的真正实力。”
“调味品?”普朗克说,“难道酸菜还不够?”
李谕差点歪倒,怎么就像在韩国啊喂!
“我是说葱、姜、蒜、花椒、大料、八角、桂皮、酱油、醋等等。”
这次轮到普朗克惊讶了:“中国人做菜需要这么多东西?也太复杂了吧!就算是在学堂里学很多年都不见得能掌握。”
李谕再次笑道:“您还真说对了,就有专门的烹饪学校。”
普朗克说:“我决定了,一日三餐我都要在这吃中餐!”
如今中国能搞的文化输出不太多,餐饮的确是张很不错的先锋牌。
安顿下来后,就要开始做实验了。
单光子双缝干涉试验,听名字就知道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单光子出现,也就是一个光子通过双缝装置并且到达感光屏后另一个光子才发出。
听起来似乎很困难,但实际上原理并不复杂,简单说的话,就是降低光强。
当光强降到非常低的程度后,就会出现单光子,然后根据频率计算,便能确保单位时间里正好只有一个光子通过。
这个光强很弱很弱,差不多相当于接近2公里以外看一支蜡烛的烛光。
最后面的感光屏经过长时间曝光,就会出现一个个独立的小光点。
而随着光点增多,便会出现著名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其实出现光点本身,也算有那么一丝丝暗示光有粒子性。
试验需要做很多次,以便得到足够多的过程照片。
至于最终的论文,倒是不需要解释太多,李谕仅仅是借用此前正确推导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的启发,再次使用其中的量子理论进行延伸。
从感觉上看,论文本身有那么一点“人畜无害”,应该不会招致太多反对。
第二百五十五章 汽车先驱
试验刚开始的时候,卡尔·西门子就已经在杂志上登出李谕到达德国,并且成立了一家新实验室的事情。
而且还是发表在了德国物理界最重量级的《物理年鉴》上,——后来爱因斯坦的几篇超级炸裂内容,比如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都是发在这本杂志上。
但目前大家貌似对什么“单光子”并不感兴趣,主要是李谕本人的名头确实在欧洲很响亮。
他在物理学和数学上均举世瞩目,再加上天文学的重大发现,早就让他在科学界如同超新星一般耀眼。
关键还有《星球大战》这种顶级畅销书,搞得李谕现在宛如一个顶级流量明星。
所以大家似乎对他能发表新东西一点都不意外,反而也是像普朗克一样更加关注《星球大战》。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普朗克还动不动对李谕说:“每天工作八小时就够,剩下的时间抓紧写星战前传!”
德国人对工作时间那是相当严格,后来打起仗来都不加班。
到了后世,更是严格控制“内卷”,中日韩都是非常勤奋东亚人,去了欧洲要是加班还会被批评:“你们要是加班,别人怎么办?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得改!”
李谕也就入乡随俗,晚上没事的时候写写星战前传内容。
自从《物理年鉴》发表了报道,没多久,媒体便全都报道了李谕的消息。
这天傍晚,就有人登门造访。
“请问是李谕先生的实验室吗?”
过来的是三个西装革履戴着绅士帽的中年人。
李谕说:“是我,请问三位是?”
最前的一人说:“我叫埃米尔·耶利内克,是一名商人。这两位是威廉·迈巴赫以及保罗·戴姆勒先生。”
好嘛,迈巴赫本人。
而保罗·戴姆勒则是创始人戈特利布·戴姆勒的儿子。戈特利布在三年前过世,把戴姆勒公司交给了自己两位儿子,以及这位耶利内克共同打理。
耶利内克确实没多少人听过,但他女儿的名字你们一定知道:梅赛德斯。
当年耶利内克与戴姆勒达成协议,公司生产出的成车汽车品牌以他的小女儿梅赛德斯的名字命名,从此一直沿用下来。
耶利内克对初期的戴姆勒公司堪称金主。
后世有一些笑话,说某个人败家,一个人就能养活某某公司。但耶利内克真是几乎一个人养活了刚创立的戴姆勒公司。
他买了好多辆戴姆勒公司的汽车,导致很长时间里戴姆勒公司似乎就是为他一人服务。
不过人家毕竟懂商业,对戴姆勒公司的贡献也很大。
此刻他是戴姆勒公司董事会的主席。
李谕连忙说:“三位请进!”
然后招呼吕碧城:“给几位贵客倒点茶水。”
——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敢这么和吕碧城说话了。
耶利内克是个商人,而迈巴赫和保罗·戴姆勒则是技术出身。
尤其迈巴赫,当年他还很年轻时便一直与老戴姆勒一同工作。
老戴姆勒在一定程度上提拔了迈巴赫,因为迈巴赫的设计能力太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