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147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詹姆斯校长说:“本来我已经想与芝加哥大学校长联名向你写信,但突然得知你要来芝加哥。我听你们中国文化界圣人孔子说过一句,有朋远方来,乐乎。我们真是快乐得很!”
  李谕笑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校长还知道这个,不简单。”
  詹姆斯说:“我曾经读过中国伟大学者辜鸿铭所翻译的《论语》以及《中庸》,言及这是中国学者们最看重的典籍。”
  早在辜鸿铭之前,就有国外传教士把四书翻译成了外文,但他们水平太低,语句不通、错误频出。直到辜鸿铭出手,才算是把这几本两千年前的文言文经典翻译得比较明白。
  他能在国外如此出名,也与此极其有关,甚至很多这时候的老外以为辜鸿铭是最懂国学的人。
  所以国外才流传那句:“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此后出口转内销,借由国外的名气迅速带动自己在国内成了大名人。
  不过估计很快这句话里“辜鸿铭”就会变成“李谕”了。
  只是李谕搞的本来就是西方人擅长的科学罢了。
  李谕说:“四书确实代表了中国文化,但想要通过它们就读懂中国还是很难。”
  “我当然明白,”詹姆斯说,“我了解过中国的历史,实在是太久远了。而且我一直坚信,中国正面临一场革命。只是中国人口众多、土地广袤,据我所知,甚至不亚于我们美利坚合众国。所以如果没有其他原因,我想中国不会像日本革命那样迅速地发生。即便会有暂时的挫折,这一场已经开始的革命也不会失败。”
  看看康有为,再看看人家校长说的话,水平当下立判。
  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人都能看明白清朝的形势,反而还有很多人执迷不悟。简单的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无法解释。
  李谕道:“先生能够见微知著,而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真令我佩服。”
  “中国的古语真是多,”詹姆斯笑道,“莫非每个中国读过书的人都懂得这么多古老的学问?”
  李谕说:“中国典籍浩如烟海,实在是太多,我只知道一点。”
  詹姆斯校长说:“但我想也到了中西结合之时,因为我并不想看到下一个印度。”
  现在印度已经被英国占领,而且英国佬把印度人驯化得真是好极了。
  一百年后,印度人还膜拜甚至跪舔着殖民者,反而莫名其妙把中国当成了假想敌,即便是有政治考量,也着实令人感觉唏嘘又无语。
  李谕说:“肯定不会!虽然中国是个温和的国家,但中国人并非可以被随意占领驱使的。”
  詹姆斯校长说:“我同意你的说法,实际上我已经被来自中国的使团询问过许多次,他们希望聘请愿意在中国担任职务的美国年轻人。我想这就是我们文化沟通的一种方式,但我也要郑重声明,在这个过程中,会是我们的文化输出。”
  詹姆斯说得已经很坦诚了,李谕笑道:“多输出点没关系的,现在中国就是个大熔炉,把越多思路想法扔进去,效果越好。”
  詹姆斯说:“就像你们神话中那个炼丹炉?”
  李谕哈哈一笑:“有那么点道理。”
  詹姆斯校长又说:“听说你们还见了总统先生,提到了派遣留学生之事?”
  李谕点点头:“确有此事。”
  詹姆斯校长问道:“总统什么意见?”
  “罗斯福总统应当是同意了,而且还有意退还庚子赔款。”李谕说。
  詹姆斯高兴道:“总统这么做太对了!我早就给我的学生说过,过度的压榨只有短期利益,这不符合我们的精神。既然总统也有意,我可以再给总统写封信,催促他完成这件事。”
  李谕没想到詹姆斯校长竟然主动提出,说道:“校长真是英明之人,我代表中国所有的学子向你致以崇高敬意。”
  詹姆斯却说:“谈不上英明,因为我不想隐瞒你,我这么做也存有自己的私心。”
  李谕当然明白他是站在美国利益上这么做,但能让留学生留美,肯定是件双赢的事。
  李谕说:“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校长。”
  詹姆斯笑道:“到时候你来我们伊利诺伊大学做个演讲就可以。”
  “这不是无本买卖嘛,我也太赚了。”李谕笑道。
  詹姆斯说:“还是用一句你们中国话,礼尚往来。而且我一向认为,我们今天的高等院校远比欧洲、日本的院校更能满足中国学生认识先进文明的愿望。”
  好吧,他也的确是充满自信。
  不过这种自信一直贯穿老美的文化之中,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一直妄自菲薄也不行。
  当然喽,后来美国教育演化成了两种,一个是精英教育,一个是快乐教育。
  哪怕在二十一世纪,美国的精英教育辛苦程度也是不弱于中日韩三国,学生非常辛苦也非常刻苦。
  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以为美国教育就是快乐教育,天天啥也不学,上课各种玩,没有作业、没有压力,还能上名牌大学,感觉爽翻了。
  想想就不可能!
  就像国内很多人也以为只要是个北京人随便学学习就能上清北一样。就比如清华,即便北京考生考上清华的比例比山东、河南什么的高多了,但那也是从四五万学生里只招五百来个。——笔者也是山东考生出来的,只是想说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无法改变的客观原因而忽视更大的主观原因,否则丧失了奋斗的心,今后的人生恐怕会更糟糕。就像二十世纪初正开始从晚清泥潭里艰难爬出来的中国一样,与欧美比出发点更低,但也是坚定不移走下来了。
  有点说偏了,说回美国的快乐教育,实际上都是些美国的底层人,他们上了几年学后当然也很自信。虽然很多接头采访拿张世界地图,不少美国成年人连美国在哪都指不出来。
  但人家就是自信!
  只不过是盲目自信……
  两人又交流了一会儿关于物理学、天文学以及数学的观点,詹姆斯实在是诧异于李谕的学识,以他一个见了数不清优秀学生的校长而言,都没有在同龄人中见过如此渊博的。
  “先生果然真才实学,难怪能够拿到极难获得的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资格。”詹姆斯叹道。
  李谕趁机添油加醋:“中国卧虎藏龙,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不少。”
  詹姆斯说:“那我更当慎重写下这封信,不能再让中国每年数千留学生流向日本。”
  詹姆斯也是说到做到。
  历史上他确实向罗斯福总统写了这封信,而且对罗斯福影响还是很大的,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并投入教育之中。
  所以詹姆斯也可以算是有功的一人。
  虽说这封信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讲美国利益,但聪明人也应该看得出,不在里面加上美国能获得的利益,美国高层又怎么会同意?
  国际关系嘛,说白了就是利益驱使。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哪有道德一说。
  因而也无可厚非。
  比如詹姆斯明确阐述了利用文化输出效果比武力占领更好的观点,“哪个国家能够做到成功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那个国家为此付出的一些努力,就会在道义、文化及商业的影响力方面获取最大的回报。”
  “如果美国在三十年前就成功地把中国留学潮引向美国、并使其长盛不衰(曾经有一度看来快成功了),那么我们今天就可以通过文化知识上和精神上对中国新一代精英群体施加深刻影响,并以最令人满意又最微妙的方式左右其走向。”
  而且詹姆斯也给罗斯福想办法绕开之前的排华法案,“我们可以不接受中国的劳工,但可以体面地对待中国学生,为他们提供我们的教育设施。我们只需要让他们注意(美国教育资源更强的)这些事实,以保证他们的到来,有利的结果必将从这一能影响他们全部思想和情感的机缘中自然产生。”
  “中国已经派遣了数百、甚至数千的年轻人去外国留学,据说有五千在日本,数百在欧洲——仅在蕞尔小国比利时就有三百人。这意味着这些人回国后将引导中国效仿欧洲而不是美国,效仿英国、法国、德国,而不是美利坚合众国;这意味着他们将推荐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教师和工程师在中国担任要职,而不是推荐美国人;这意味着中国人将买英国、法国和德国商品,而不是美国货;各种工业上的特许权将给予欧洲,而不是美国。”
  虽然美国人在排比之类的文学表达上,和中文还是有点差距,不过效果确实达成了。
  此后美国通过了较为宽松的留学政策。
  这种信不能以寻常之道理看待,只能放在国际关系上看,就是互相利用、互相博弈。
  只不过此时的中华根本没多少筹码,很多东西只能被动接受,然后再缓慢寻求时机。
  否则不派留学生出国,没有人才涌现,形势肯定只会更难。


第一百七十九章 钱袋子
  “詹姆斯校长可不是个随便有时间与人喝咖啡的人,你的面子着实不小啊。”Sierra说。
  李谕笑道:“都是人情债,要还的。”
  “那我们快点出发吧,我的车已经等好半天了。”Sierra说。
  “车?”
  Sierra指向门口的一辆汽车:“喏,在那。”
  好家伙,眼前那辆汽车的车标一下子就让李谕呆住了,虽然和后世并不完全相同,但那个盾形轮廓太明显了。
  李谕讶道:“这是……凯迪拉克?!”
  Sierra也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现在全美国都没有几辆。”
  李谕上辈子就是个车迷,仔细端详起来,“真是个不得了的大宝贝!”
  4年前,也就是1899年时,亨利·福特在美国曾经无比辉煌的汽车城底特律创建了第一家汽车公司——底特律汽车公司。不过这家公司很快倒闭,亨利·福特便离开了,转而专门搞起自己的福特公司。
  倒闭的底特律汽车公司里两名投资人不甘心失败,正好得到了亨利·利兰(后来的林肯汽车创始人)的资助,让底特律汽车公司使用利兰公司生产的发动机以及传动、转向机械继续生产汽车,并且改名为凯迪拉克。
  至于凯迪拉克这个名字,其实是为了纪念底特律城的创办人及第一任市长,一个法国人,两百多年前的人。
  李谕已经在英国见过几次汽车,熟练找到了引擎盖,打开后说道:“果然!单缸,10马力,奥托循环。”
  Sierra更惊讶了:“你怎么这么了解?”
  “嗨!”李谕笑道,“男人哪有不爱汽车的。话说,能由我来开吗?”
  Sierra又问道:“你还会开车?”
  “应该没问题,”李谕坐上驾驶位,现在的汽车并没有安全带,又对Sierra说,“你可抓好!”
  这辆汽车如果放到后世看,几乎就是个小三轮的大小,属于微型车范畴,只能并排坐两人。
  Sierra满脸狐疑坐了下来,“行不行啊!这是利兰先生送给爷爷的,如果弄坏了我可不好交代。”
  “放心吧!”
  李谕也好久没摸汽车了,100多年前的汽车在原始中更多透露着机械属性,——当然也实在没什么电子元器件。
  虽然“单缸、10马力”听起来很弱鸡,但放到1903年真的不弱。
  后世有很多汽车梗,什么“公路闪电”、“马路三大妈”,但它们好歹都是100多马力。如果是体型差不多的,比如微型车,有一些是只有27马力,但人家是电动车,扭矩来得很快,不能相提并论。除了日本独特情况出现的只有五六十马力的K-car,其他纯粹燃油车里很少有低于100匹马力的。
  而至于单缸,基本上后世只见于摩托车,汽车普遍是四缸及以上,也有一部分三缸,但消费者不是很能接受。
  此时毕竟是二十世纪初,10匹马力也可以说是跑车级别了,大杀四方的水平。
  还记得李谕在英国伦敦时,那辆车只有不到20km/h的时速。
  目前大部分厂商的产品基本都是只有四五匹马力的水平。
  但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汽车的发展很快,五年后,亨利·福特的T型车就会下线,一下子就让常规汽车提升到了20马力左右。
  所以目前看,这辆凯迪拉克的确不简单,当年举行的赛车比赛,这辆车也堪称一骑绝尘。
  李谕发动汽车后,感觉它的速度还可以,差不多能达到四五十公里的极速,虽然和后世比还是感觉很一般,但也挺好啦。
  “别愣着啊!”李谕说,“快指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1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7/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