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70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不过他之所以吸引了李谕的注意,主要是在几位英国电报局工人中,他是唯一的中国人,而且似乎专业能力相当高。
  李谕好奇道:“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此人道:“在下蒋式瑆。一直听闻过李谕先生大名,不过无从拜访,没想到今日能为您亲自搭设电报线路。”
  蒋式瑆也算是个奇人,他曾经当过广东监察道御史,两次上折子弹劾奕劻,不过庆亲王在朝中地位已经稳固,蒋式瑆弹劾不成,还被罢了官。
  并且朝廷还传旨申饬蒋式瑆,宫中的一个姓王的太监当着众人的面,就对蒋式瑆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有圣旨申饬蒋式瑆,跪下听宣!蒋式瑆,你这混账王八蛋,不知抬举,干出一堆乱子来。你们姓蒋的原都不是好人,出了个蒋式瑆更坏,滚下去!”
  蒋式瑆当场就被骂地灰头土脸。
  申饬官员为清廷一项制度,是太监的一份美差。其实如果提前送上银子,太监就不会过分辱骂。不过蒋式瑆得罪的是庆亲王,太监根本不敢收他的银子。
  但奕劻也真是有趣,很少对自己的对手赶尽杀绝,仅仅是让他丢了乌纱帽。
  蒋式瑆被罢官后,并没有灰心丧气,甚至搞起了新兴行业。
  此刻他指着李谕的屋内说:“先生家中似乎也没有电灯。”
  李谕说:“当然喽,电报线还能搭设搭设,但我总不能在家中安一台发电机吧。”
  蒋式瑆叹了口气后说,:“不出意外的话,我将很快为京城百姓送上照明的电灯。”
  现在北京城除了西苑和东交民巷,根本没有供电,更没有电灯,夜幕笼罩后,黑压压一片,更没有后世美丽的夜景。
  西苑用的是自己的发电机组。而使馆区使用的电力则是来自德国人的电气公司,德国电气公司如今正贪婪地觊觎京城空闲的电灯市场。
  反正在他们眼里,大清哪哪都是可以咬一口的肥肉。
  李谕说:“阁下莫非想要创建电灯公司?”
  蒋式瑆点点头:“现在电报市场想要推广颇有难度,买得起电报机或者说用得着电报机的人太少,但是电灯市场还是很大的。”
  李谕感觉蒋式瑆有点意思,于是说:“我也认为兴建电灯公司迫在眉睫,等你调试好电报机后,我们可以具体研究一下。”
  难得碰到一个热衷于西洋科技的人,蒋式瑆开心道:“都说李先生西学造诣高深,如果能有您的帮助,对我将会是极大的裨益。”
  李谕说:“能帮的我都会尽力帮,有电灯是好事,你能挣钱,老百姓也能享福。好了,看你们架设得差不多,我进屋去试试电报机。”
  电报线路的搭设现在都是走的空中,赵谦经常在北京城四处跑,认得这些电线杆子,说道:“咱家老爷真是洋气,这种东西我在东交民巷见过不少。”
  凤铃笑道:“老爷不会是要在院子里也开个使馆会洋人吧?”
  王伯若有所思道:“你还真别说,咱家老爷我觉得真有可能做得出来!”
  北京城这时的电报线的搭设很乱,反正也没有城管来管,经常可以看见凌乱的线路。而且你要是搭设电报,人家说不定还以为你和洋人或者中枢大官有关系,根本不敢管。
  正搭设得如火如荼时,荣禄的儿子巴隆走了过来,他生气道:“这破玩意能不能不要在我们家门口走?”
  凤铃见着荣禄的儿子就没什么好气,“在大路上架电线,又没碍着谁!”
  巴隆眉头一皱:“就是洋人这些东西坏了我大清风水!”
  屋里的李谕听到外面的声音,走出来道:“原来是巴隆公子,失敬失敬。”
  巴隆虽然知道李谕在科学上确实很厉害,不过他本人也很传统,根本瞧不起西学,不满道:“洋人的电报线已经干扰到了我们荣府。”
  李谕看了看电报线杆,高度完全足够,于是说:“它们只是服务于我家中电报机,怎么会对阁下府上造成影响?”
  巴隆说:“当然有影响,洋人的铜线,千里之遥,瞬息可通,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这么多年,一直因此在各种新闻上造谣事端,我们又无从知晓。更何况铜线过我荣府,府上机密信息,岂不也被偷听。”
  没想到他这么迂腐,李谕说:“阁下府上的机密怎么可能被马路上一根区区的电报线得知,哪有这么神,公子多虑了。”
  巴隆根本不相信:“我怎么知道你说的真假。”
  李谕笑道:“你可以随便找个洋人问问,估计他们也很想知道如何单纯用铜线就能知道四周的讯息。”
  巴隆压根不懂,争论不出什么,不过心中依然大为光火,等他老爹回来一定要好好告一状。
  李谕打发走巴隆,继续回到书房写作,他的进度很快,已经写到了混沌理论中非常关键也最为出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本来出自洛伦兹的一篇演讲,但是他原本所说是“一只海鸥煽动翅膀就足以改变天气的走向。”
  他当初用的是“海鸥”,至于蝴蝶的出处,是一个记者看到论文中的一张关于“洛伦兹吸引子”的图形很像蝴蝶,所以才写成了“蝴蝶效应”。
  中国一直也有类似的说法,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都揭示了混沌理论最关键的一点:初始值极为微小的扰动,都会给系统带来巨大到无法预测的变化。
  李谕提前六十年提出了这个观点,但称之为“蚁穴效应”。
  后来为了纪念李谕,很多人直接叫做了“鲤鱼效应”。
  这个词语是《申报》记者史量才所创,他根据李谕名字的谐音及他所阐述的观点,换了种表述:黄河里一条鲤鱼游动时带起的涟漪,极有可能带动太平洋上一场无敌的飓风。
  倒也是个合理的诠释。
  直到六十年后,当洛伦兹用计算机模拟出形如蝴蝶的洛伦兹算子后,二者共同成为了混沌理论的代名词。
  当然,李谕并没有止于此,他的数学功底可以,进而又用微分几何探讨了混沌理论的数学原理。关于这种混乱的描述,则又用上了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
  这片论文要比他之前关于X射线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论文花的时间多太多了,足足一个月才完成。
  当然,也只是混沌理论的开篇,至于后续,还有待其他数学家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容易,毕竟开创了一个全新且极为重要的数学门类。
  如果继续深入写,混沌理论可能再花一年也写不完。李谕懂得适可而止,核心观点阐述清楚就好。然后他校核完成后便寄出了论文。
  论文还是挺厚的,足足两百多页,差不多是一本数学书。
  李谕当天也收到了瑞典汇过来的2500克朗,这个时代的电讯系统没有后世那么发达,又是跨行又是跨国的,所以今天汇丰银行才收到了汇款,照例还是扣掉了10%左右的手续费。
  不过算下来,也有300多两银子。


第一百零一章 演讲
  这天李谕来瀛台时,正好碰见裕德龄来给光绪上英文课。
  皇宫里女老师可不多,裕德龄算是非常罕见的,好在现在没什么大臣知道瀛台的情况,不然一帮老学究肯定要一顿破口大骂。
  而且现在裕德龄好歹也是御前女官,慈禧本身也是一介女流成为帝国统治者,似乎也没什么可以说的。
  光绪也并不抵触女老师,最关键现在的大清国,没几个中国人口语好,裕德龄在国外多年,说起外语来要纯正太多。
  现在裕德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纠正光绪的发音,从那口一会儿混杂着东北口音一会儿又是广东口音的奇怪语调中纠正回来。
  “皇上,是‘艾泡’,不是‘啊泡’,您跟着我念,apple!”
  “额泡~”
  “不对,是‘艾泡’!”
  “哎,哎,哎泡!”
  “非常好!”
  光绪以前的读音练习进行的很少,现在仿佛从头开始学说话一样,他本身又有点口吃,抱怨道:“英国人的舌头都是卷起来的吗,为什么这么难读。”
  李谕笑道:“皇上,您如果学学俄罗斯语,恐怕舌头就要成麻花。”
  光绪说:“朕能学明白英语已经很不容易,真的好难。”
  “洋人学咱们的中文更难,你说是不是,德龄?”李谕说。
  德龄点点头:“是的,皇上,中文能学好,如果下功夫,没有任何语言再学不好了。”
  光绪有点不相信:“朕有点不明白你所说的中文难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记得曾经有人提议,可以用洋人的字母代替汉字。”
  “皇上,这个思想肯定不行。”李谕连忙纠正。
  光绪说:“有什么不可,洋人如此强大,用他们的文字朕也觉得似乎是个办法。”
  自从许多人认识到中国积贫积弱后,就开始思考原因,其中有一波人就认为应该消灭汉字,完全采用拉丁化字母。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后来曾任北大教授的钱玄同就曾经说过:“要废掉封建的孔儒学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废除汉字。”
  关于废除汉字,他还详细地介绍了原因,就是因为汉字学习和书写过于复杂,难度太大,而ABC这样的文字才科学、才容易传播,所以他的主张就是彻底废除掉汉字,全面使用ABC字母文字。
  另一位坚定的汉字废除运动的支持者大家肯定想不到,竟然是鲁迅,迅哥。
  鲁迅早期留学并学习西方文化后,曾经偏激得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当然这是早期鲁迅说的,毕竟鲁迅作为文学大咖,他的中文功底根本不用多说。
  而且当时的情况确实是绝望,几乎没有人能看到中国未来的路在哪里,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过得还是长江黄河。
  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很多人仍觉得汉字生命力要衰竭,因为当时电脑上难以输入汉字,是个非常要命的问题。
  但是谁能想到,技术飞速发展,到了21世纪后,汉字的输入竟然要比英文还要方便快捷许多,尤其是在智能手机设备。
  不过李谕很难和光绪解释这些问题,只有对他说:“皇上,文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日本人用的不也是方块字。”
  果然事实胜过雄辩,他根本不用解释许多,一个例子就能搞定。
  光绪对这个简单的解释很满意:“有道理,朕也认为应该多向日本学习。对了,李教习,今天我们要学什么?”
  李谕说:“今天学的稍微麻烦一点,涉及到三角学。”
  李谕一想到可以用sin、cos、tan去折磨光绪,心中竟然感觉特别有趣。
  不仅光绪在听,就连裕德龄也开始一起学起数学。
  半个时辰的课程结束,李谕对光绪说:“皇上,过两天我就要去京师大学堂了。”
  “京师大学堂,”光绪念叨了一声,“终于又要开学了。”
  四年前大学堂初设,光绪对其寄予厚望,甚至亲自出席开学典礼,但如今物是人非。
  大学堂还是当年的大学堂,光绪已经不是当年的光绪。
  光绪望着瀛台外的天空若有所思。
  从瀛台离开,李谕先去了趟汇丰银行,现在钱越来越多,总不能都放在宅子里。
  李谕在汇丰银行开设了账户,然后把瑞典汇过来的2500克朗转成银行之间更喜欢流通的银元。
  李谕填好单子,然后对柜员说:“除掉10%的手续费,一共是450银元,都存入我名下户头。”
  他刚说完,后面有一个挺讨厌的声音传了过来:“450个银元就存洋人的银行,真是打肿脸充胖子。”
  林炳华和荣禄的儿子巴隆一起走了进来。
  李谕讥笑道:“你不是不爱洋人的东西吗,怎么来这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0/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