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不知道人家那千斤是咋来的,本来粮食丰收大家都挺高兴,还往公社报了喜。
结果人家的收成都比他们的高。
队长已经带人去亩产千斤的公社取经了。
常月娥没种过地,不知道该听谁的,但她手里有钱,家里也有地方,多买点粮食慢慢吃也没什么。
“四哥,你买粮食的时候,帮我也买点呗?”叶满枝递了十块钱给他,“先买两百斤大米,回头我把钱给你。”
以前粗粮和细粮都是限量供应的,如今不限量了,那她肯定要吃细粮啦!
她喜欢吃米饭。
“嫂子,出租车能出门晒太阳不?”叶满枝问。
“能。”
黄黎对儿子这个绰号实在是无语,他们两口子已经给孩子起名叫起祥了。
但大家叫顺了嘴,除了亲爹妈,所有人都叫他出租车。
“那我带他回我那边待会儿,我家现在还有阳光呢。”
叶满枝跟他们一起出门,让四哥推着她家的自行车去买粮食。
而后就抱着小婴儿回屋,将孩子放在了那张两米的大床上晒太阳。
出租车刚出生的时候,她正盼着高考结果,没怎么关注这个侄子。
如今仔细观察,这孩子的五官跟黄大仙还挺像的。
她下意识往孩子脑门上瞅了瞅,不知道侄子能继承亲妈的神通不。
紧盯着侄子脑门研究的时候,葵花在院里欢快地汪汪了两声,只听动静就知道是吴峥嵘回来了。
叶满枝眼珠一转,在额头上围了一块布,而后把出租车抱进了怀里。
吴峥嵘刚回家,就见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媳妇,像个产妇似的靠在床头,怀里还抱着一个襁褓。
叶来芽一脸虚弱地说:“峥嵘哥哥,你终于回来啦!快看看咱们的孩子!”
吴峥嵘:“……”
他定在原地足有一分钟才走到床边,观察她怀里的孩子。
那一分钟里,1秒用于震惊,另59秒则用于反思。
有那么一刹那,他居然真的信了叶来芽的胡话,恍惚以为他们真的有了一个孩子,甚至莫名其妙生出一种近乎喜悦的情绪。
被这种拙劣的演技蒙骗,让他着实反思了许久。
他稍稍倾身去看襁褓里的婴儿,问:“这是出租车吗?”
叶满枝继续演:“这是咱俩的娃呀!”
吴峥嵘将她的头巾取下来,在脑门上弹了一下说:“上个大学,怎么变得傻乎乎的?”
他将外套脱了,又去外面洗了手,这才重新返回来,将叶来芽和襁褓一起抱进了怀里。
“他吃什么?要喝水吗?”
叶满枝笑:“小婴儿还能吃什么?吃奶呗!咱俩什么也不用喂,等我三嫂回来就行。”
吴峥嵘将手心覆到她的小腹上,低声问:“这个月来了么?”
“没有。”叶满枝靠在他胸前,同样小声地回,“不过,我高考复习的几个月,可能太紧张了,月经都不太准,有时候会推迟一周两周。”
“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吗?”
“现在时间还早吧?过了国庆节吧。”
两人在橘红的夕阳下依偎许久。
出租车咧着嘴有了点要哭的迹象时,吴峥嵘突然出声说:“把孩子给我抱抱。”
“你不是不喜欢抱孩子嘛。”叶满枝从他怀里退出来,小心地将襁褓交给他,还帮他调整了一下抱娃姿势。
吴峥嵘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先拿别人家的孩子练练手。”
*
自那天以后,吴峥嵘去老丈人家的次数突然多了起来。
而且每次都要抱一抱出租车。
他之前来叶家时,孩子还在月子里,一般不怎么出房间。
这会儿孩子已经满月了,这个姑父突然喜欢抱孩子,也没引起太多人的怀疑。
而且吴峥嵘特别大方,经常给出租车带东西,不是奶粉就是奶瓶。
大家只以为他跟孩子投缘,他喜欢这孩子,亲爹亲妈都让他别客气,喜欢孩子就随便抱。
在学校的叶满枝还不知道,她给自家娃攒下的奶粉和奶瓶,被吴峥嵘拿出来交学费,送给她侄子了。
此时的省大校园里正热闹。
一座座小高炉建起来后,学生会又号召所有同学展开一场关于“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大辩论。
各院系,各班级都要展开小组讨论。
不但要将讨论结果交给学校,还要总结出一张大字报张贴出来,供全校同学学习探讨。
工业经济系一班,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的。
但201宿舍的五个人都是文科生,最近都忙于准备物理和化学课的测验,无暇他顾。所以,叶满枝就代表本小组,随便写了一张大字报交了上去。
她在大字报上建议,工业经济系应该向动力工程系学习,人家发挥所学特长,开办了焦炭厂,不但能有不少收入,还能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工业经济系也应该发挥所长,开办一家机械厂或修配厂。
她这个建议就是突发奇想,随便写写的。
全校张贴出来成百上千张大字报,她写这种东西,那就是泥牛入海,根本得不到回应。
然而,这天上完俄文课以后,陈莹却突然找到她说:“叶满枝,系主任让你去办公室一趟!”
“干嘛啊?”
叶满枝快饿死了,还想去食堂吃饭呢。
“你们小组不是写了那个大字报嘛,苗主任看到以后,让咱们在全系范围内,展开一场群众性大辩论,探讨财经专业开办机械厂的可行性!你知道的,老苗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了!”
第98章
最近省大的师生们搞了好几场大辩论, 食堂门口那排长长的宣传栏上,贴满了各种颜色的大字报。
与那些潜心学术的教授不同,苗继耕很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 也很关注校内的舆论风向,隔三岔五就要来宣传栏看看学生的最新动向。
这两天在讨论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让他心里有点小小的激动和振奋。
他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 与党的教育方针有八成吻合。
党的教育方针是啥?
“教育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而他一贯的教育理念就是理论不能脱离实际, 书本知识要运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
苗继耕自诩政治嗅觉敏锐,在其他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就是读书”的时候, 他应该让自己这套常被人诟病为“重实践轻理论”的教育理念, 尽量贴合党的教育方针。
并且找个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
所以, 他这几天的三餐都是在学校食堂解决的, 吃过饭以后,就在食堂门口的宣传栏前背着手转悠。
想从年轻人的大字报上汲取点灵感。
不过, 有些学生的大字报没什么实际内容, 空话套话一套一套的, 一看就是从报纸上抄的。
苗继耕伸手捋了一下灰白的短发, 腹诽一句浪费纸墨, 又将视线滑向另一边。
嗯, 这个学生大篇幅地称赞了动力工程系刚开办的那家焦炭厂, 应该是动力工程系的学生在自吹自擂。
老苗心里一半是不屑, 一半是对老刘的羡慕,看看人家的学生!
那间焦炭厂其实是他们系大五的几个学生, 趁着炼钢的机会组织起来的。
这段时间生产和销售了不少焦炭,现在已经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了。
苗继耕不想看人家的学生吹牛,目光正要划走时, 又见下面写道——
“工业经济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立一家机械厂或机械修配厂,为师生们提供一个结合学习、劳动与科学研究的‘三结合’基地。”
老苗盯着那个“三结合”,在宣传栏前伫立良久。
结合学习和科研没什么稀罕的,但是结合劳动,倒是可以好好探索一下。
除了那家由学生组建起来的焦炭厂,学校里并没开办其他工厂。
高年级学生的实践课和一部分老师的劳动,都是在校外找工厂完成的。
要是能在校内开办一家工厂,让师生们在本系的工厂劳动,兼顾学习和科研,那不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嘛。
目光快速扫向下面的落款——工业经济系一年级一班201小组。
他在食堂门口来回踱步,趁着没什么人注意,将那张大字报揭下来带回了办公室。
……
“苗主任,您不是说咱们不是企业,不给煤炉厂开发票,有偷税漏税的风险嘛。”叶满枝站在系主任的办公室里说,“咱们开一家工厂正好解决了麻烦,这还有什么可辩论的?”
她觉得人家能开焦炭厂,他们就能开机械厂,有一个先例在,很多事情都很好解决。
但苗继耕却说:“学校既然组织大辩论,那肯定是大家在这方面存在分歧,学校不是谁的一言堂,向来讲究民主。大字报是你们201小组贴出来的,201小组提前准备一下,到时候要在辩论会上发言。”
“主任,辩论会在哪天举办啊?”
“明后天吧。”
叶满枝问:“能安排在周五或周六不?我们班周四还要进行物理和化学测验,大家都忙着复习呢,可能没时间准备辩论会。”
“一年级的理化都是基础内容,有什么可复习的?”
叶满枝木着脸说:“人和人还是不一样的,我们201小组高考填报的都是文史类,其中三人是被调剂到咱们专业的,大家都没想到工业经济系还要学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