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水平多高吧,跟人日常简单交流,不成大问题。
她惊讶不已:“申请专利成功了?”
如果她没有搞错的话,眼前这些从她丈夫家乡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是第一次踏上日本啊。
他们居然这么快申请专利成功了!
叶菁菁点头,称赞道:“日本政府机关的效率可真高。”
她这正儿八经地不是硬吹,从她把材料交上去,短短二十天时间,她的三份专利证书就到手了。
嗯,没错,还有一份电动旅行箱呢。
叶菁菁开门见山:“东棉株式会社对这个挺感兴趣的,哦,还有拉链式领带。”
田副书记相当尽职尽责,赶紧上场当模特儿,好吸引投资。
“不过他们专门做纺织,没生产线做这个。正好这回过来了,我就想问问,您有兴趣吗?”
伊藤家当然有兴趣。
一直做百货的人,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流行潮流,感受是最敏锐的。
因为在日本这个轻工业事实上已经产能过剩的国家,卖家有求于买家的情况下,掌握不好潮流趋势,会被市场迅速淘汰的。
现在伊藤诚敢肯定,这种拉杆式旅行箱,只要推向市场,就会迅速取代旅行箱。
因为它实在是太方便了。
包括拉链式领带,也绝对会有市场。
因为像他这样的人,哪怕已经打了几十年的领带,依然觉得打领带好麻烦。
那些初入社会的毛头小伙子,虽然更加欢迎简单的拉链式领带。
叶菁菁看对方没有一口否定,赶紧趁机加码。
“我也知道,您是做百货销售的,不是开厂的,而且日本地价贵,人工也贵,开个厂成本好高。”
“所以我想的是,您要不要考虑一下,在西津直接投资办厂?”
“现在国内的政策已经变了,国家允许三来一补的贸易,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你在国内投资办厂,用地用工的成本都能大大下降,还不足在日本的十分之一。”
伊藤诚沉吟半晌都没吭声。
这两样新货品他都感兴趣,但要说为了进货专门办厂生产,那未免也太夸张了。
制造业和零售业,是两个行当,前者能做好,后者未必能摸着门槛。
叶菁菁却像是看不出他的犹豫,还在自顾自往下说。
“实话跟您说吧,我们其实能自己在西津开生产线,专门做拉链式领带和拉杆式旅行箱。但国内目前没市场。”
“走出口吧,中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合作伙伴,可以让东西卖出应有价格的伙伴。”
“我们可以做代工,产品贴伊藤百货的标签。”
“招工要什么标准,也由您定。”
伊藤诚被吵得头疼,做了个手势:“让我考虑考虑。”
他的妻子也笑着招呼客人:“那我们先吃午饭,一边吃一边聊吧。还请大家多多指教,看我的中国菜做的怎么样。”
大家瞬间激动起来。
中国菜啊!
说实在的,在日本待了大半个月,他们可真怀念中国菜。
不是说日本东西没办法下嘴,人家也有不少好吃的。
但中国人就是长了中国胃,三天不吃家乡菜都想死了。
伊藤太太手艺不错,一品锅和清蒸鱼都原汁原味,口感甚妙。麻婆豆腐偏甜口,咕咾肉酸酸甜甜,青椒肉丝用的是牛肉,但炸茄盒里倒是放了猪肉,蛮香的。
得亏餐桌足够大,又有转盘,不然三十四个人还真坐不下。
上了饭桌,饭菜可口,大家的话自然多了起来,气氛愈发热闹,但谁也没说公事,就闲聊。
直到酒足饭饱,叶菁菁跟着田副书记和伊藤诚去书房说话时,才再度加码:“伊藤先生,我们跟您兜个底儿吧。国内现在三来一补这块还是空白,您做了,您就是能上共和国历史的人,何家族谱都要给您单开一页。”
伊藤诚波澜不惊的面容终于压抑不住激动。
中日两国国情不同。
日本人认为入赘很正常,完全谈不上丢脸。
但他身上流的是中国血啊,倒插门等同于吃软饭,是吵架都能被人一句话摁到死的存在。
单开族谱,能上国史,伊藤诚的喘气声都不由自主地粗了。
叶菁菁再接再厉:“我们这个厂办起来,可以给三十个招工名额,由您来定,只要还能干活的,都行。”
伊藤诚微怔,终于下定了决心:“我安排下手上的工作,近期去西津考察下吧。”
前几年他是回了趟国,但他们这样的华侨行动都是被安排好的,当时他也没精力考察市场。
田副书记激动地跟他握手:“欢迎欢迎,放心,您想看啥,我们西津纺织厂都会给您想办法。”
他的老亲娘哎!
这一趟日本考察之行,他们西津纺织厂可是赚大发了。
先是找到了挣外汇的门路,进口生产线的资金起码有指望了。
现在又能搞个做三来一补的代工厂,紧跟中央政策,走在全国纺织厂的前沿。
哈!他凭什么不骄傲啊。
再说一家厂要运转起来,怎么可能只要三十个人,其他空缺岗位,不正好安排他们纺织厂子弟嘛。
不得不说,人的惯性真强大啊。
前脚他们考察团还一本正经地夸人家日本企业管理好,招工面向全社会招揽人才,不愁人才匮乏。
后脚领导们想的就是怎么往自家碗里扒拉饭了。
叶菁菁笑而不语,目光转向伊藤诚才提要求:“我要求技术入股,占5%的股份。我不干涉生产经营,我只参与分红。”
她忙前忙后到现在,遇山劈山,遇海填海,可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
第215章 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别找优越感
田副书记想替她解释, 她需要挣钱搞科研。
结果伊藤诚压根不关心,直接提要求:“你再有新发明,公司拥有优先使用权。除非公司用不上, 你才能另行处理。”
5%的比例不算高也不算低,毕竟这种发明并不是不可仿制的存在。
但这位替他弟弟当信使的年轻姑娘, 脑袋瓜子确实灵活。
伊藤诚几年前回过国, 和弟弟也有书信往来。他知道国内大致的发展情况,估计不管是旅行箱还是领带, 在国内都少用。
可在这种情况下,她来一次日本, 就能迅速搞出相应的发明,可想而知她脑袋瓜子有多灵活。
说不定,隔不了多长时间, 她的发明又要升级了。
不控制住这一点, 双方合作没办法继续下去。
叶菁菁摇头:“民用商业化的可以,但涉及到科研机密的, 那肯定不行,那属于国家。”
双方就哪些发明属于科研机密,你来我往地讨论了半天,双方各退一步,终于达成一致。
在商言商,伊藤诚不想夜长梦多,加上西津纺织厂考察团在日本也待不了两天了,他当机立断, 要求今天就把合同给签了。
薛琴惊呆了。
不是,日本社会效率高,日本人都这么雷厉风行吗?
哎, 何教授他哥如果没人特别提起来的话,真看不出来是中国血统啊。
叶菁菁趁着主人收拾准备出门的时间,跟自己小姐妹咬耳朵:“因为给了他三十个招工名额。”
至于什么族谱单开一页,上共和国历史之类的,太过大逆不道,暂且不提了。
薛琴跟不上节奏,人家现在是日本大老板,手下一堆职工呢。他要招工名额干什么?
“国内,这是在西津的招工名额。”叶菁菁意味深长,“现在除了咱们能给,其他人给不了他。”
薛琴还是理解不能:“他要这个没用啊。”
“有用。”叶菁菁声音低得跟蚊子哼哼一样,“当初他们村八个人被抓走,就他一个人活下来了。”
出国前,何教授托她帮忙带东西,怕她对自己哥哥有偏见,特地说了些他哥哥的事。
他哥哥不是那种没良心的人,相反的,他感恩图报,古道热肠。
从1953年,伊藤诚第一次回国探亲起,他就一直资助其余七位死在日本的伙伴的家人。
一开始,他每个月给每户人家五十块钱。
后来就涨到了一百块。
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资助对于现在的中国农民来说,什么也比不上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人身份值钱。
而他即便在日本生意做的再大,在这方面,他也使不上力气。
现在又不是想出国就能出国的年代。
再说真出国了,村民们人生地不熟的,反而一堆麻烦。
况且他现在已经年入花甲,谁知道还能活多长时间。等他过世之后,谁还能替他继续照顾死去伙伴的家人呢?
故而叶菁菁代表的西津纺织厂的这个提议,相当于瞌睡送枕头,刚好完美地解决了他的担忧。
薛琴恍然大悟,左右看看,小小声道:“所以你一开始就没指望东棉!”
叶菁菁没承认也没否认:“我这都是在碰运气。”
碰上了最好。
碰不上呢,那就再想办法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