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西津作为典型的平原地区,日常饮食中,没蘑菇多少事儿。
而能出口到日本的蘑菇罐头,那品质必须得是杠杠的,味道相当不错。
但大家吃了只觉得难受,因为此时此刻,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工业的孱弱。
他们的工业产品,在日本这样的国家,根本不具备任何竞争力。
人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早就甩了自己这边二十条街。
还自觉是工人老大哥呢,也不嫌臊得慌。
反倒是在国内,一直实际上低人一等的农民,一点点地从嘴巴里抠出的农产品,在出口创外汇。
这一巴掌,漂洋过海,到了异国他乡,终于重重地打在了他们脸上。
吃过晚饭,川田一郎本来还热情地邀请大家,去见识东京繁华的夜生活。
但考察团的同志们哪有心情啊。
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热爱西津纺织厂,起码这么多年,他们一直为自己是西津纺织厂人身份而骄傲。
现在骄傲被打破了,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谁还有心思去看。
田副书记代表大家表态:“谢谢你,川田先生,只是明天还要早起,我们今天想早点休息。”
川田一郎没勉强,笑着提醒大家,晚上如果不急着睡觉的话,可以站在楼上欣赏东京的夜景。
也很有趣。
领导们哪还有心思看什么夜景啊,前脚送走日本人,后脚田副书记就召集大家一块儿开会,让人说今天的参观心得体会。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大家都长着眼睛呢,今天一天的参观看到的,难不成全是他们的幻觉?
连丰要武这样擅长做锦绣文章的种子选手,都难得沉默了。
她脸皮再厚,也不好睁着眼睛说瞎话。
看着一屋子人沉默,田副书记又点叶菁菁的名:“小叶啊,你怎么看?”
叶菁菁二话不说,直接掏出了笔记本,开始读数据:“1977年日本纺织厂平均每月运转天数为22.89天,每天平均运转18.19小时,20英支棉纱的千锭时产量28.3公斤,15英支涤棉混纺纱的千锭时产量11.2公斤,30英支人造棉纱千锭时产量31.5公斤。”
她这呼呼一顿输出,听的在场众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丰要武没好气:“让你说想法呢,你报这些有什么意思。”
但是立刻有主管生产的领导皱眉毛:“这是去年的数据?不对吧,怎么还少了。你这是从哪儿来的数据?”
出国之前,他们也是做了准备的。他记得74年的数据要比这个好看不少。
“我六月份找教授帮忙,问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要的。少了就对了。”
叶菁菁认真道,“因为经济危机、日元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影响,日本传统的纺织业目前处于一个衰退的趋势。去年的数据,是近期历史的最低水平,今年上半年的情况也不乐观。”
但这话并没有让考察团的成员们多高兴。
不是说别人不好,他们就好了。
况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人家日本的纺织业发展的比中国好,是客观事实。
他们总不能捂着眼睛糊弄耳朵吧。
“再差也比咱们强。”
叶菁菁摇头:“我说这些数据的意思是,五十年代的日本纺织业的确非常发达,但是自从以线换绳(指冲绳)之后,传统的纺织业在日本已经逐步沦为夕阳产业。”
“一个产业一旦成为夕阳产业,其中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技术改造的断代。资本家觉得它挣不到钱了,又不会愿意在往里面投钱。”
“所以我相信,目前日本纺织业,有不少工厂的设备是落后的,说不定跟我们差不多。”
嗯,这么说倒是有点安慰到众人了。
摆烂这种事情,必须得是大家一起来。
但是——
这么想的话,好像有点无聊。
一块儿烂的话,他们干嘛还浪费这么多宝贵的国家外汇,漂洋过海飞到日本来考察学习?
叶菁菁总算有机会发表自己真正的意见了。
“我们主要是来学管理的呀。既然日本有大量的纺织厂设备并不先进,那他们是怎么高效率生产,并且保证产品质量的?”
“硬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软实力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积极发挥人的作用,就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最好。”
“我们把管理学到手的话,后面有机会争取进口设备,我们也占优势啊。因为我们西津纺织厂的人已经到位了。设备一来,我们就能干的跟日本纺织厂一样好,甚至更好。”
薛琴竖着耳朵在旁边听,忧心忡忡道:“可是日本人会在我们去看那种工厂吗?我们人生地不熟,还不是他们想让我们看到什么就看到什么。”
众人深以为然,连连点头。
嘿!还真不是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种事情吧,国内也是经常干的嘛。
外宾来访参观菜场,哎呦喂,那蔬菜总那供应的叫一个丰富多彩。
等外宾一走,您呐,赶紧把刚才买的蔬菜全都退回去。
那都是做给外国友人看的。
现在日本人要对他们来这一手,那他们真没辙。
叶菁菁摇头:“我认为应该不会。东棉之所以这么积极,本质上还是想跟我们达成合作,卖设备给我们。”
“我们为什么要买设备?因为我们要进行旧厂改造。只有这种情况,我们才会大规模购置设备。”
“旧厂改造要怎么做?他们不提供模板给我们看,又如何让我们心动呢?”
田副书记点点头,夸奖叶菁菁:“小叶这个大学没白上,看问题全面还有前瞻性。日本人做事啊,就是一套一套的,跟打仗一样。”
丰要武原本听的都忍不住点头了,结果田副书记一夸奖叶菁菁,她心里就不得劲了,开始鸡蛋里挑骨头:“你不是说东西不要落在笔记本上吗?这让日本人看到了,影响多不好。”
叶菁菁直接怼回头:“日本人看到了,也只能说明我们对这一次考察活动的重视,事先收集了大量资料。这又不是什么秘密,这都是日本自己公开的数据。”
只是因为现在国门没打开,大家在国内收集资料的途径有限而已。
孔素梅冷不丁地低呼出声:“日本人是故意的啊。”
她看所有人目光都转向她,赶紧解释,“等一下飞机到现在,日本人处处带我们看稀奇,看好的,是成心的,就是想让我们觉得日本处处都好。”
“等我们眼睛看晕了,入迷了,最后再看到老旧的纺织厂,我们就想起来我们西津纺织厂的设备,那哪里还能受得了?肯定想方设法也要换的跟他们新厂一样啊。”
丰要武理解不了:“那有什么区别呢?带我们先看就旧厂,然后再看旧厂改造的结果,不也一回事吗。”
“不一样的。”叶菁菁摇头,“前后顺序颠倒,效果会大不一样。因为人类有慕强心理。”
慕强这个词在现在属于一个生僻词,所以她又特别解释一下:“就是人会崇拜强者,认为强者做的都对,会自行美化强者的行为,跟在强者屁股后面跑。”
孔素梅连连点头:“对,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她打了个比方。
“你们城里家庭出身的,大概没什么感觉。我才十几岁大时,跟我一个小姐妹被老乡带到城里来做工。”
“当时我跟我小姐妹走的路不一样,我是从棚户区那边过去的。所以我对西津城的第一印象就是,哎哟,怎么城里人住的比我家还差。”
“所以后来哪怕我进了工厂,看到了大机器,看到了漂亮的洋楼,洋行里有各种各样的好东西。我也不觉得城里就处处好,因为我一直都忘不了棚户区。”
“我那个小姐妹呢,跟我走的路不一样,她一开始看到的就是漂亮的中央大街,大洋楼,大饭店,西津城最繁华的面貌。”
“所以在她看来,城里处处都好。哪怕后面她也看到了叫花子,晓得了棚户区。但她第一印象始终磨灭不了,就是西津城哪里都好。”
孔素梅没继续往下说。
小姐妹因为这个认知,始终感觉自己这个乡下妞比城里人低一等。
哪怕那个时代,城乡户籍并没有优劣之分,她也在有城里人相中她,想跟她结婚的时候,她便觉得受宠若惊,根本都不挑对方的条件。
结果可想而知,她成了大概率中的一员——越是不挑对象的,日子过得越是恓惶。
她那个丈夫,真是不提也罢。
孔素梅暗自在心中叹口气,把遗憾藏在心底。
但尽管她没说到头,考察团的成员们也明白她的意思了。
薛琴恍然大悟:“搞了半天,日本鬼子在跟咱们玩心眼子呢。”
没错,现在国际友人又变成日本鬼子了。
叶菁菁笑道:“在商言商,人家肯定是想做生意的。再说他们玩的是阳谋,也没使阴暗手段。咱们要做的就是祛魅,要从咱们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把自己看的一无是处,觉得人家处处都好。”
她蹭了这么一个宝贵的出国名额,肯定要在考察团发挥自己的作用啊。
她最大的作用,就是给大家泼冷水,让大家别急着晕头。
第212章 由不得不心动 加班什么加班
出了田副书记的房间门, 薛琴抬头,刚好透过走廊尽头的大窗户,看到了东京的夜色。
她小声嘀咕了一句:“难怪那日本鬼子让我们看东京的夜色呢。”
摸着良心讲, 哪怕晓得对方不怀好意,她也要承认, 八月的东京夜色, 确实迷人。
灯,好多灯。
出国之前, 她只在春节的灯会上看到了如此璀璨的灯光。
可灯会只局限在人民公园里,不像东京城, 从高楼上看下去,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流光溢彩。
灯光比月光更大方, 毫不吝啬地洒一地, 织染成柔软的金黄色的锦缎,抚摸着一条条马路。
马路上的车流如星河倾泻, 潺潺不绝,同灯火璀璨的高楼交相辉映,叫人一时间搞不清楚,究竟是天上的街市跌落了人间,还是光雾惑心,显了一座海市蜃楼。
薛琴都看傻了。
她拉着叶菁菁的胳膊,想要跟她交流感情,结果一侧头却发现自己的小伙伴, 面色平平,压根没有任何激动的意思。
叶菁菁的确不激动。
这有啥好激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