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女儿是非常乖,可再乖的孩子也是孩子。她才一周岁,总有控制不了,晚上哭闹的时候。
他们这批扩招生住在防空洞里,条件本来就简陋。小孩子会吃不消。
叶菁菁看了她一眼:“要真不行的话,晚上你就在小教室睡桌子吧。”
小教室是真小,在一楼厕所旁边,因为线路问题,里面的灯不亮,只能依靠过道里的灯照明。
所以它也成了西津大学唯一一间没人上自习的教室。
“现在天暖和,你们睡在教室里头不怕着凉。”
至于后面天冷,那再说天冷的话呗。
刘秀华抿抿嘴巴,艰难地开了口:“我一个人靠补助养不活小孩。”
按照规定,工作满五年的人可以带薪上大学。可她偏偏差了三个月,只能拿学校的人民助学金。
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养活孩子。
叶菁菁直接跳入正题:“你想勤工俭学是吧?”
刘秀华点头,又忧心忡忡:“我还要照顾女儿啊。”
托儿所不可能24小时管着孩子,最迟到晚上七点钟,她就必须得把孩子接走。
这么短的时间,她又能做什么活呢?她还想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把自己的底子打扎实了。
此时此刻,叶菁菁真心同情她。
比起父亲,她更相信母亲对孩子的感情,经历了孕育,母亲和孩子之间拥有更亲密的联系。
她们也更舍不得放弃自己的孩子。
叶菁菁早就想好了:“后面你就刻蜡纸吧,上课用的讲义你来刻,刚好可以趁机预习。”
刘秀华怔了一下,眼睛直愣愣地看着叶菁菁。
她还没有反应过来。
她原本只是想办退学手续,好回归家庭的。
为什么会稀里糊涂地,走到了要离婚这一步?
叶菁菁再一次强调:“我从来没劝过你离婚,学校也没劝过。你只需要清楚一件事,你并不是只有一个选择。而且在做选择之前,请你问问自己,你以后还敢单独让你女儿和你丈夫你公婆待在一起吗?”
刘秀华的脸又白了。
平心而论,她是一位爱女儿的母亲,否则也不会一旦涉及到女儿的事,原本个性文静的她情绪就会如此激动。
她咬着嘴唇,艰难地挤出一句:“要是他不肯离婚怎么办?”
即便1978年没有离婚冷静期,离婚也是两个人的事。只要有一方坚持不撒手,那想打离婚证也能让人脱一层皮。
尤其是女方有孩子还想离婚的情况下。
叶菁菁不假思索:“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需要,可以寻求妇联帮助。”
她好人做到底,送佛上西天吧。
叶菁菁直接打了徐主席的办公室电话,介绍了情况。
结果徐主席一听就上心了,立刻表示,她要代表妇联去医院看望受伤的孩子。
她还感慨了一句:“你这个大学老师当的好,是真对大学生的事情上心。”
叶菁菁打着哈哈。
她不能否认,她夹带私货了,她有私心。
因为大概率,77级大学生毕业以后要么投身科研,要么去政府机关任职。他们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会成为将来的中流砥柱。
而他们之中,女性的比例越高,将来社会上女性的日子越好过。
叶菁菁穿越前,他们大学大部分教授副教授都是男性。
而他们,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往往更愿意招男研究生。
甚至她小姨的同事,当着她的面就说,他绝对不会招女学生的,太麻烦。
而想要改变这个社会现实,需要所有女性努力。
第185章 想离婚,简单 办法都是现成的。
徐主席也是这样想的。
她是老革命, 干了多年妇女工作,再清楚不过,新中国的女性地位也是女革命干部争取来的。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 不乏高层领导希望女革命干部能退回家庭的。
只是被女革命干部据理力争地驳回头了。
现在,时代在变化, 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了。
将来能够说话跟所有人听到的, 就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啊。
女大学生能够考上大学本来就不容易,如果她们进了学校以后还要被迫离开, 那以后社会上,还能听到女同志的声音吗?
做了一辈子妇女工作的徐主席, 对这种趋势,高度警觉。
她挂了电话就喊了车子,去副食品店捎上刚好下班的党爱芳, 一块儿去了市医院。
恰巧病房里的病友去排队拍片子了, 倒是方便他们说话。
叶菁菁不得不佩服徐主席。老太太也没说啥呀,甚至压根没有提离婚这件事。
可三两句下来, 刘秀华就坚定了离婚的信心。
可见新中国的第一部 法律是婚姻法,保护妇女婚姻自由,当真不是吹的。
刘秀华现在只担心一件事:“他要是不肯离婚怎么办?”
一旦想开了,她便意识到,她的丈夫很有可能不愿意放手。
因为他很难找到综合条件比她更好的后妻。
徐主席安慰她:“你放心,我们妇联是保护女同志权益的,婚姻自由。”
叶菁菁听她们叨叨了半天,感觉没说到点子上, 忍不住插了句嘴:“你放心,你丈夫现在巴不得离婚呢。”
徐主席愣住了:“为什么?他在外面有人了?有证据吗?”
叶菁菁哭笑不得:“我都没见过她丈夫,我哪知道他出没出轨。”
“他没出轨他为什么要离婚?”
“因为不离婚的话他没办法要儿子呀。”叶菁菁胸有成竹, “刘秀华,我问你,你丈夫跟你婆婆是不是想要你再生个儿子?”
她是辅导员,当然关心班上学生的情况。
尤其化学系的女大学生少,她们聊天的时候她也在旁边听着。
刘秀华跟她舍友聊天的时候,就曾经提到过。
她刚生下女儿还没出月子的时候,她婆婆就想让她赶紧再怀孕,生个儿子凑成一个好字。
只是他们化工厂有要求厂里的党员和共青团员执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两胎之间,生育时间要间隔三年以上。
所以她才幸运的没有大着肚子去参加高考。
叶菁菁强调:“‘晚稀少’政策是1973年提出来的。今年3月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这传递的信号就是,计划生育政策会越来越严格。”
徐主席点头,表示赞同。
作为妇女干部,她当然高度认可计划生育政策。
因为这是女同志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劳动的重要前提。
不然一天到晚不是在十月怀胎就是在生孩子,女同志身体垮了不说,人也被生孩子这件事情绑架了,根本不能正常参加社会劳动。
而脱离了社会劳动,女同志还谈什么社会地位。
“是啊。”她强调道,“一个不少,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接班人。”
刘秀华仍然不太明白,计划生育政策跟她丈夫想要一个儿子有什么冲突?
国家政策她了解啊,一对夫妻最多生两个孩子。
如果她不离婚的话,大学毕业回去生小孩,刚好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叶菁菁摇摇头:“等你大学毕业之后,政策说不定又变了。反正我听到的消息是,以后是一对夫妻一个孩。”
刘秀华震惊了:“一个孩?”
她先是盯着叶菁菁看,然后又把目光转向的徐主席,看后者没有否认,她的心“咚”的一声。
难道这是真的吗?
徐主席点头,直言不讳:“这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她确实已经听到风声,后面要执行一胎政策了。
叶菁菁慢条斯理道:“你们已经有一个女儿的,你上大学期间又怎么怀孕生孩子呢?等你毕业以后,计划生育政策只允许要一个孩子。那就意味着,你丈夫不跟你离婚,就只能接受只有一个女儿的事实。”
她改头换面,说了一件真实案例,“国外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结果也有人重男轻女。然后这家的丈夫就伙同婆婆,把女儿给掐死了,偷偷埋掉,好有机会生儿子。”
其实这就是神州大地上真实发生过的惨案。
类似的案例,并不稀少。其中有些凶手,还是孩子的母亲。
刘秀华脸色惨白,显然吓得不轻。
徐主席赶紧强调:“这都是不正常的人。没这件事,下一件事不如他们的意,他们也会动刀子的。他们就是不把人命当回事儿。”
党爱芳在旁边同样听得一颗心扑通扑通,捂着胸口道:“姑娘哎,这种人实在太可怕了。你放心你别怕,你离婚带孩子没地方住的话,就住我家。我家房子现在空着。”
叶菁菁脑子嗡的一声,恨不得拿胶带贴住党爱芳的嘴。
闭嘴吧!说话不过脑子就不要开口。
她喊了一声:“妈!”
然后扭头看大喜过望的刘秀华,直接斩断了她的憧憬,“这事儿不行。”
“你想想看,你要是离婚了在西津还有一套房子住。那你前夫会不会打着看女儿的借口,三天两头过来骚扰你们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