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欲言又止,可是建康府学也是有备而来啊,太过轻敌总是不妥的。
可宋允知这回是真的没有轻敌,他好面子,在贺延庭等人面前吹嘘自己不用准备都能力压对面,但是每天晚上他都在会系统空间偷偷学习,最近两天甚至学到天昏地暗了。
系统知道这回整个京城都在围观,故而也不敢怠慢,陪着宋允知看完了一整套辩论技巧不说,还每天晚上陪着他练习,争取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但真到了场上,考察的便是应变能力,谁也没办法保证自己就一定能赢。
裁判居中,担心百姓听不懂,开始前还特意将此事的前因后果给解释一遍。
待正式开始后,两家没有像先前那样慢条斯理的文斗,而是直接掀起一阵狂轰滥炸,还未切入正题便已经想方设法将对方踩在脚底下了。从生源、到进士名额、再到各自的文章大作,凡是能比的都拿出来斗了一遍,每回合临了还不忘踩对方才是废物。
宋允知恨不得撸起袖子跟对方吵,但事实是,压根没有他出手的机会,他的先生师兄们远比他会阴阳。
观者看得目瞪口呆,朝中官员也没忍住探出身子。都说御史台骂人厉害,可是御史台的人到了两学跟前也得退避三舍啊。文人的嘴,真就跟淬了毒一般,况且这两家还是世仇。真撕破脸来,什么都不顾了。
裁判见势不好,赶忙叫停,费了好大功夫才将今日的辩题重新引入“是否由国子监培养农学学子,继而指导百姓农事”上来。
百姓们这才醒过来神,原来今日不是吵架的……
黄饶率先发难:“国子监既然要开始农学,先生从何处挑选?”
薄修德悠悠道:“术业有专攻,自然是从民间选善农耕之人,难不成选黄先生?”
这是国子监、司农司跟圣上商议后的决定。农学的先生可以不全是农户出身,但是必须得有一部分出身底层、经验丰富的农户。
王山长寻思片刻,忽然发难:“就我所知,如今江南一带的农耕俨然日臻成熟,今日在场中有不少便是农户,烦请国子监的人上前问一问,他们哪一个不是种地的好手,农、林、牧、渔他们都有涉猎;育苗、嫁接、饲养诸多技术他们早已烂熟于心。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需要得到什么指点?”
不少农户听了这话连连点头,觉得建康府学真是说到了自己心坎儿里去了。
若说种地,再没有人比他们这些老农更为精通了。他们需要指导吗,他们需要的是减税!
陈素环视一圈,将众人的脸色看在眼中,他缓缓向在场众人解释:“国子监开设农学课,目的不在于指导一人,而是为了夏国江山代代永存。王山长所言农学太过狭隘,农学不止是指导百姓耕作,凡是跟农耕相关,都属农学范畴,诸如作物习性、水土、病虫害、育种等,都在其中。百姓里的确有不少善于耕作之人,但他们或是受限于环境,或是受限于财力,不能反复实验,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将积攒的技巧转化为学问。而农学的设立,恰恰弥补了寻常百姓的不足之处。”
陈素干脆拿育种尤其是杂交来给百姓举例,单单是育种这一项学问,便需要大量的田地、人手来进行比对。早在春秋时,便有人发现了杂交优势,骡子便是杂交优势的例子。既然骡子可以,为何桑枣不行,为何稻谷不行?
这些想法落到百姓身上只能是想法,他们没有余力去践行,但是农学学堂不同,他们有财力、有人手、更有经验丰富的先生去主导,自然事半功倍。等到日后出了成果,受惠及的还不是普罗大众?
陈素娓娓道来,堂堂国子监祭酒提及务农,没有丝毫轻蔑,言语之中倾泻出的忧国忧民更叫人动容。
皇上抱着幼子听完后,频频颔首。陈素跟朝中那些大臣终究是不同的,他出身贫寒,目光也永远望向百姓。
府学的人也看出来了,自陈素说完之后,场外不少人都变了神色。百姓的心意最好笼络,这陈素不过三言两语便将他们给哄了过去。黄饶头一个不服,他跟国子监的梁子实在太大,见不得国子监出一点风头:“说的好听,最后不过是带着一群乳臭未干的小子去招摇撞骗罢了,他们能学到几分真本事?”
宋允知忍不了了,这人根本就是胡搅蛮缠。先生态度这般好都说不通是吧,也行,那就让他来,骂不死这个老小子,宋允知凶巴巴地质问:“黄先生看来很瞧不上年轻人?”
萧宝玄瞬间来了精神,允哥儿来了!
黄饶咧嘴问道:“国子监农学若是真顺利开设,可曾想过这些农学生日后的出路?愿意务农者,家境绝不会太过优渥。他们费五六年心力学成归来,多半不能入朝为官,只能回乡继续种地。五六年功夫,聪明人甚至可以考个秀才回去光宗耀祖,可跟着你等学习务农,彻底断绝了科考的机会,将来又该如何出人头地?”
场外百姓有些纠结,甚至认真思索自家子孙是不是真的能考中秀才了。
宋允知不怕黄饶不挑事儿,而今他挑起来,自己也就可以不讲情面了。
要上升高度是吧,好啊,来啊!
“黄先生这话,恕学生不敢苟同。先生死守一句‘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却不知更有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世间不止读书一条出路,若无农户,粮食从何而来;若无匠人,器物更不能凭空出现;若无商贾,货物又该由谁运转?世间各行各业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你身为府学先生,岂不知各安其位,各尽其才的道理?”
黄饶还想开口,宋允知又怎会给他开口的机会,直接堵死他的后路:“看你等话里话外,终究还是瞧不起农学。农耕在你等看来是小艺,在我看来却是大道。”
府学众人只顾得上说一句荒唐:“道?哪里来的道?”
宋允知扯了扯嘴角,故意膈应他们:“岂不闻道在屎溺?”
庄子不是早就说了吗,道无处不在。
府学众人面色奇差,这个小子学得还挺杂,都已经读到《庄子》了,可用庄子的话来气人就是他的不对!
宋允知学着他先生负手而立,气势如虹:“世间万事万物皆有道,庖丁解牛是道,农学亦是道,只要熟练掌握,人人皆可以悟道成圣,还分什么高低贵贱?能分贵贱的是人心,而非道理学问。黄先生,您的孔圣之道没学好吧?”
黄饶被这个小子给气到不行,两次了,他两次折在这个嘴巴厉害的小子手上!
岂有此理?
宋允知还没说完呢,朗声道:“农学学子纵然不能成为神农氏,却有一颗心怀百姓的赤子心。只要上报国家、下思黎民,人人都能可为尧舜,又岂会关注旁人是何看法?专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便足够了,送先生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黄饶哑口无言,这小子哪里看来的这么多道理,一套一套的,怼的人反应不过来。
宋允知挑眉扫着对方,王阳明龙场悟道一出,谁与争锋?
陈素都听得一愣,他家小弟子怎么瞧着又精进了?
萧宝玄激动地挥舞着胳膊,允哥儿好生厉害!
皇上震惊过后,便淡然地将儿子的胳膊箍住,他总算知道幼子为何对国子监情有独钟了。
第42章 带娃 国子监来了三位皇子
出人意料的一击之后,辩论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国子监在百官以及百姓面前将建康府学压制得毫无反击之力。
今日两家辩论,都刻意避免用晦涩难懂的词,以免百姓听不清,只是后来宋允知被气昏了头也顾不了许多。对寻常百姓而言,后半截他们也没怎么听懂,始终云里雾里,但是莫名觉得那位小神童很有气势,全场只有他一人在说话,而且对面不知为何,忽然就没了声儿。
还能为何?建康府学被宋允知那一整套歪理给打得正着,他们不承认那些话听起来多有道理,仍然固执地觉得是宋允知能言善辩,固执地觉得自己没有错,错的是国子监!
但他们的想法已经不重要了,外人只看结果。唐郢在府学被质问得哑口无言之际,便已放下手中对弈的黑棋,这一场,建康府学输得彻底,往后几年兴许都抬不起头了。今日过后,国子监开设农学学堂想必也能渐渐得人心。
真不中用,唐郢摇头。
可唐随安跟孟溪却看得津津有味,唐随安甚至还对孟溪恭维起来:“论及慧眼识珠,还得是陈大人,门下弟子个个出挑,连这最小的也这般厉害,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孟溪也正得意小师弟给他们师门长脸,但还是替允哥儿谦逊了一句:“恩师确实教导有方。”
唐郢跟唐随风不喜欢听这些吹捧,尤其不喜欢听他们吹捧宋允知,觉得刺耳,没多久便各自散去。
唐随安看了一眼街头与宋瑜并肩而立的妹妹,知道她没有被父亲击垮反而日益洒脱,也便放心地随孟溪一道离开了。唐随安甚至觉得,只要家里人不去打扰,妹妹一家还能过得更好。
帝后二人外加萧宝玄却仍旧有些意犹未尽。这场辩论后劲儿挺足,允哥儿那么小一个孩子,嘴上的道理却一套接着一套,比朝中各派吵群架还要精彩纷呈。莫怪萧宝玄喜欢,就连皇帝都想将允哥儿带在身边逗趣解闷儿。不过,陈素肯定不会答应,这事儿皇上也就只能想想。
萧宝玄回头,眼巴巴地看着他父皇跟母后:“儿臣现在能去国子监读书了吗?”
他很认真地问。
帝后二人莫名有些后悔,早知道今日就不带他过来了,可以想见这孩子回去后必然会更加念念不忘。寻常的孩子若是吵闹,呵斥几句长了教训也就过去了,但是他们家这个既不吵也不闹,只是一脸希冀地望着人,可怜得紧,叫人不忍拒绝。但是他还小啊,放在国子监里哪能安心?
萧宝玄没有得到回应,却也没有灰心,只要他坚持努力,父皇母后总会答应的。
风光收尾后,宋允知再次得到了国子监所有人的热烈欢迎。他一听到台下的欢呼声,便不由自主地开始端起来,挺胸,抬头,招手,沉浸其中,仿佛自己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一样,神气十足。他果然最厉害,若是带上他的小披风,定然跟个英雄一般,宋允知掐着腰得瑟。
落在百姓们眼中,得瑟便成了自信。他们本就敬畏神童,尤其允哥儿还是国子监众人还有陛下盖过章的神童,想来肯定不同凡响。有人身子攀着高台问允哥儿:“小神童,日后国子监农学真能帮助咱们提高稻谷产量么?”
宋允知张口就道:“那是自然。”
这是他的口头禅,平日里吹牛吹多了这会儿也是拿来就用,后面的沈渊想阻止都来不及。
沈渊头疼,大话放早了,来日兑现不了可怎么办?
又有农户问:“小神童,你也去种地么?”
宋允知眼珠子转了转,他只想“指导”别人种地,可不想自己操劳。于是宋允知揣着手,灵机一动:“国子监跟民间的能人太多啦,可能都排不上我。不过,他们要是需要人帮忙我肯定会率先搭手的。”
众人只道可惜,不过见他生得可爱,仍有不少人涌上前想要跟允哥儿搭两句话逗逗他。
宋允知来者不拒。
贺延庭不知道多羡慕允哥儿,甚至恨不得代替允哥儿站在上面挥两下手,太长脸了,他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长脸的机会?
嘴毒的随春生嗤笑一声:“别想了,你当谁都能像那小子一样伶牙俐齿?”
贺延庭瞅了他一眼,有些窝囊但是又忍不住怼了一句:“你也别取笑我,你自己不是也还在国子监混日子么?等什么时候混到了兵部去才算你真有本事。”
随春生被人在心口上扎了一刀,心塞不已。他要是能去兵部,也用不着在这儿闷闷不乐了。但就像他祖母说的那样,自从镇北侯战死,夏国自上而下都分外懦弱保守,他即便去了兵部也是守着个冷板凳。想要上阵杀敌,不知道得等到何年何月。
另一边,陈素一脸复杂地在旁边观望,国子监的学子除了几个张狂的,余下大多内敛,他自己收的学生也都是谦逊有加,怎么到了允哥儿这里就变了味道呢?陈素认真反思。
薄修德拍了一下陈素的肩膀:“想开一些,允哥儿嚣张也不是全无用处。”
薄修德一指,陈素便看到另一头建康府学的人已经气歪了嘴,尤其是黄饶,那一脸的愤慨与不甘挡都挡不住。连续两次败在一个六岁小孩儿身上,谁能甘心?
“建康府学这次太得意了,该借机敲打敲打一番,否则他们只会越发不知天高地厚。”
陈素听完,不禁想起上次小弟子送过来的新书。他之前不予理睬,但是如今看来,还是得反击一二,免得旁人还以为国子监怕了建康府学。
被皇上召进宫回来后,陈素便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文稿。宋允知也没闲着,他得陪着先生一块儿整理,而且陈素有意磨一磨宋允知的心性,特意让他整理最繁琐的那一批。
宋允知已经耐着性子整理了一个多时辰了,即便师娘说了会给他准备香喷喷的饭菜也不能弥补。宋允知靠着墙壁,望着眼前不知堆放多少年的稿纸,大为不满。为什么赢了府学还要受罪,他真的要闹了!
陈素一个眼风扫了过来。
宋允知立马正襟危坐,埋头看向文稿。
陈素咳了一声:“今日陛下召诸位官员议事,期间敲定了农学一事,国子监本月起便开始筹备。”
宋允知没想到这帮人讨论起来还挺快的,这么快就定下来了,看来这位皇帝陛下也是个想干事儿的,只苦于没人支持才一直过得这么憋屈。
陈素继续:“事后陛下单独将我留下,还提到了你。”
宋允知疑惑。
陈素:“陛下被你今日的话打动,感念你对农学一片赤诚,特许你作为旁听生前去上课还有务农,还让我给你捎一块令牌,有此物,日后你便能自由出入司农司,若有不懂之处,随时可以寻司农司的人询问清楚。”
宋允知呆愣住,甚至没有接过令牌。
为什么?凭什么!
他都赢了还要面对这些,明明他只是个六岁的孩子啊!
陈素也觉得怪不好意思的,自家弟子好逸恶劳,但是陛下不知为何对他印象出奇得好,觉得这小子是个勤勉用功、心怀大义之人。尤其是今日听完这小子的话之后,更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即便年纪小也不能将他当作寻常小孩儿对待,更要支持他的理想,助他领域大道。
“陛下也是一片好心,你好生努力,陛下还指望你能带领农学学子报效朝廷、造福社稷呢。”陈素也不知道陛下哪儿来的信心,但他的确是这么说的,陈素也只能如实转告。
祸从天降!
宋允知实在难受,这份好心谁稀罕谁拿去吧,他真的承受不住……
可以预料,今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平。先生说了,待农学学堂开设之后,城郊的官田会划一部分出来给他们耕种,而且国子监里面也会挑选一块园林用来种地,城郊的还能躲一躲,在国子监里有种地的课该怎么躲?
宋允知悲伤地看着自己还嫩生生的爪子,可能过不了多久,他就得晒成黑炭了。下回记得问问系统有没有什么法子,让他不变黑。
爪子上多了一块令牌。
陈素慈祥道:“陛下给的,咱们只能收着了。”
宋允知呜呜地哭了起来。
陈素摸着弟子的头,看他圆润矮小的身子,脑海里已经能想象他头戴斗笠、身着小袖短衣在田间四处奔走的场面了,怪可爱的。上回的务农的衣裳可以再多做几件,换着花样做,反正日后都用得上。还有农具,也得量身定制几副小小的,到时候还可以趁弟子务农的时候躲画几张画,待他长大之后翻出来,必然很有意思。
师徒俩一喜一忧,一时间都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