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大部分武官,其实也都立了功劳,可封爵的并不多。
如此,足见此番赏赐之重!
“臣伍文定,谢皇上隆恩!!”
“平身。”
天子将视线转移到边上的瘦削文人身上,“邢观,朝廷新设了产业部,这一部的尚书朕可是为你留了半年了。”
邢观听完同样心中一抖。
他原本的职位离尚书还很远,不过皇帝大胆任用官员也不是头一回了。
……
……
奉天殿结束以后,皇帝转到乾清宫。
这次只留了内阁两位阁老,礼部尚书和顾佐,共计六人。
朱厚照还是更习惯这类场合,“靖海伯走这一年,可是将我们这些人等得心焦。如今得胜归来,皆大欢喜,朕这颗心也该放下了。不过日本国之事,算是刚刚开始,接下来该如何处置,朝廷得有个定计。”
“是,臣等躬聆圣训。”
“靖海伯,你留了三千人在日本?”
“不错,因为事涉当地一座银山,臣自觉得情况特殊,因而自作主张以许宴为将,留了兵马驻守。”
“此人如何?”
伍文定说得很有自信,“率事周详,心细如发。”
“嗯。”朱厚照背过手,“那是我大明的人,朝廷不能就这么将其扔在那里不管了。三千人也偏少了,总有些不稳妥。因而靖海伯怕是还要再去。”
“皇上有命,臣莫有不从。”
“两位阁老,”朱厚照偏过头,“你们说要不要再派点陆上的兵。”
这个问话当然是承接前面说的人少,不过派遣陆上兵,这就是另外的意思了,其中涉及到明朝的日本战策。
这是当然的,那座银山一露面,结果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回皇上,老臣以为此事还要看靖海伯。海上行舟绝非易事,一次出海,能运过去多少?”
伍文定也听出那意思了,他马上道:“皇上,平海伯那里可以铸造规模更大的商船,虽说不是战舰,但臣可以战舰护之。”
朱厚照知道的,古人很聪明,而且也并不是不知道变通,这其实就是运兵船嘛。
“不过……”伍文定略微迟疑。
“不过什么?”
“日本不过一小国,并不需朝廷出兵数万。”
“两个卫总是需要的。”朱厚照不想哪里出什么意外,那可是每年几百万两进项,稍微多花点代价保护起来有什么问题?
渐渐他思路也清晰起来,便直接安排,“这等事也不需磨磨唧唧的了,兵总归是派的,这一点不需有疑义,你们也不必反对,否则谁也担不起将来这些银钱出了事情的罪名。”
这个话之下,哪怕是王鏊也得沉默。
“派了兵,就要有适当的营房居住。当年日本使臣有句话给了朕一些启发,靖海伯,你再去日本以后,就在银山的附近选一块地方,要兼顾适合生活和生产,同时在地形上尽量易守难攻,当然,这样十完十美的地方并不好寻,也不一定有,随机应变就好,包括到底占据多大等等,这个要求他们应当不会感到为难吧?”
伍文定爽朗一笑,“陛下放心,臣可以代他们回答不会为难。”
“嗯,选好了地方以后,里面如何规划、如何建设也都以你为主,你是进士出身,不仅会带兵,而且识文断字,这些方面看些书,朕就不操那个心了。总而言之,要将这里经营为我大明在日本的据点,喔,对了,要临海,要有适宜的码头。
除了营房以外,还要在开辟出一处类似于马市的集镇,因为朝廷不仅要保证银子能从日本出来,还要保证我大明的丝绸、瓷器、棉纺织品、普通刀具等商品能从这里进去。这方面你与邢观多多配合,尤其是棉纺织品,这是之所以成立产业部的原因,要注意保护大明棉纺织品在日本的利益。”
朱厚照摸着鼻子继续安排,“日本现在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政府,也有其坏处,便是你光和室町幕府达成某种协议没有用,大大小小的各方势力会影响大明商品的销路,因此日本国更加混乱的局面其实并不好,但大明也不会帮助其完成统一,最为合适的情形,应当是维持低烈度的、分裂的,要注意抑制和打击任何一个想要统一日本的势力,同时管控各势力在分裂状态下的动武倾向。
此外,大明除了少府的布商要进入,国子监也要做好准备,准备和各方势力接触,设立书院,教授儒家圣学,并鼓励汉字、汉语的推广,优先支持这类势力,并同他们来往,虽然那里是日本的国土,但朕总不能要求靖海伯、要求大明的将士去学他们那鸟语吧?而这一点,尤为重要。”
打仗并不一定会影响做生意,不过朱厚照考虑的是长远的事情,那便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是催生出工业革命的行业。它需求极大,因为人人都要穿衣,同时运输便捷,原材料来源足够、棉花种植简单,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年代的超级产业。
产业的发展会催生出大量的从业人员,并进行激烈的竞争,促使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珍妮纺纱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而为了解决动力问题,蒸汽机也应运而生。中国的老百姓并不笨,面对现实的问题,会有人去动脑筋。
就算最后没有爆发工业革命,这些产业、航运、造船也不会让大明错失大航海时代,等到外国人做出来,那一个字——学,这总会吧?
总体来说,朱厚照所采取的策略是一种军事上控制,政治上俘虏,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同化的立体式的掌控。
大明很大,日本很小,而且如今强弱不等,他们大概只能向上苍祈祷了。
第七百四十八章 海军学院
写着靖海伯三个字的牌匾已经挂起来了。
伍文定也修了书信给自己在宁波的家人,同时派人前往迎接。
他现在是伯爵了,不一样了,按照规定,他可以荫一子进入国子监、书院或是军学院。任其选择,主要看各家自己需要。
勋贵之家的子弟一般还是喜欢到军学院去。
寒窗苦读还是不容易的,加上朝廷也给军人开了不少路,在正德朝领兵不是什么坏的差事。
又过一日,天子带着靖海伯巡查军器局,观礼要装于船只上的大炮,期间谈到一事也让伍文定感到振奋。
皇帝有意成立水师学院。
声音已经放出来了。
不久内阁宣其来见,此外,户部尚书何鉴、外务大臣顾佐悉数到场。
伍文定久不在京师,都不知道现在紫禁城是这样的作风,那边天子一句话,这边就要见到动作。
这种作风是朱厚照明确要求过的,做事情拖拖拉拉的必定受到清理,哪怕是阳奉阴违,时间久了皇帝又不是笨蛋,一样看得出来。
而且皇帝从来只看结果,花样再多,要把事情办成。
杨廷和上来开门见山,其他人也无废话,令伍文定印象深刻。
“军学院的成功皇上一直引以为豪,本身也确实为我大明培养了诸多战场良将。自然的,皇上就想到了水师学院,今日本官特地邀了靖海伯,其实靖海伯不讲,这道理也简单,水战与陆战还是很不同的。”
伍文定很肯定,“非常的不同,海上作战更加考验士兵对于舰艇、武器的操控,更加考验舰队的统一指挥,大水无情,而且光有勇狠是不够的,船不如人,炮不如人,再勇也是无用。当时皇上与我一提起水师学院,我便满口答应下来。”
“到时可能需要靖海伯推荐几位知海战、善海战的将校过来充任老师,此外开门授课,总要有些书本,这些东西旁人编纂那都是胡说……”
伍文定自然没二话,“但有所需,阁老尽管开口。”
“那么,便是户部这里,何尚书,皇上亲自交代的事,银两方面可有短缺?”
“没有,军学院设立之初已三十万两银子起家筹备,如今也可仿效,阁老只管给皇上上奏本,户部的意见由下官署名。”
大明现在是有钱、有人,至于地皮,那都不能算是问题。
不过他们这一商量,把东西送到宫里的时候去叫皇帝给退了回来。
朱厚照对他们说:“朕近来在想,水师作为传统的叫法当然没有问题,不过陆地上的叫陆师,好像有些怪异。因而还是想着统一改掉吧,从此以后我明军就把这个规定讲清楚,大明的军备力量分为陆军和海军,京师里原军学院更名为陆军学院,筹备中的水师学院定名为海军学院,如此一来,通俗易懂,哪怕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不难理解。”
杨廷和等人对这一点虽然意外,不过觉得这是小事,所以全都应承了下来。
随后,天子又对众臣子说:“你们上禀的这些做法,朕没有太多的意见。不过海军学院的校舍不可过于简陋,要请人出图设计建造,陆军学院和海军学院从今以后会是我大明规制最高的军事学府,要体现明军的荣耀,士兵的荣耀和大明的国威,要让进入海军学院和从海军学院走出的军人以自己的身份为荣。”
这是所谓务虚和务实之别。
因为国人总是过于憎恨务虚,继而偏见的人为一切的务虚都是不好的。
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有些时候务虚还是要搞一搞的。
当然,这样一来就有些‘大兴土木’了。
杨廷和略有忧虑,“皇上,有时仅仅修缮一座宫殿,都需要上百万两银子呢。”
“那又不是宫殿,那是校舍,朕要的是气派,不是说处处都用名贵的材料。”
嗯……这就要仔细的筹谋考虑一下了。
“是。”
“但是海军学院的骨架可以先搭起来,暂时借用一些陆军学院的校舍好了。”
现在的大明一堆会做官的人,其实相对缺乏会做事的人。
当初军学院的设立其实是大有效果的,所以现在明朝涌现了马荣、凌卫锋、韩十二郎等一堆将领。
其他方面吗……
唉,总归是开始做起,慢慢来。
其实也比较缺少懂产业的官员,所以邢观升官才像坐火箭一样。
“最初的人员优先从水师卫所里选取,靖海伯。”
“你此番回去,就将这消息传下去,第一期先收二十人,其中十人从此次立功受赏的将士中选择,他们按照自愿原则免试进入,剩余十个名额,便进行统一考试选拔吧,朕会派两名礼部官员随你同往,浙江镇守太监一并监考。”
“是,臣先代水师将士谢皇上恩荣!”
“朕盼着将士们用心学习,为我大明再立新功。再有,仿照陆军学院每年的招考之例,允许各地卫所将士报考海军学院,名额也是二十个。”
这二十人里就会放一些勋贵子弟进来。
所谓的各地卫所将士本身就是包含这些勋贵子弟的。
道理并不复杂,臣子们也都看得清楚。
以后的水师,喔,现在称海军了,那力量是越来越强大,皇帝是用同样的方式掌控海军的各级将领。
掺杂以勋贵子弟,并不是任人唯亲,而是必要的结合。
勋贵作为贵族与皇室是一体,他们天然的会维护皇室,这些人‘散居’于明军的各个层级,是有利于天子对军队的掌控的。
军队强大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忠诚。
等到这些事情都已安排,伍文定即将再次离京出海之前,朱厚照召其在宫内闲话,而他也就这样一直低头跟着。
“时泰(伍文定字),这几年你大约要去几趟日本国,不过次数也不会太多,此次朕会派遣严嵩、陈朝瑞随你通往,他二人一人是文官,一人是锦衣卫,会按照各自差使行动,你是军人,还是以统兵打仗为主,不要让营房之外的琐事分去精力。日本这个国家,畏威而不怀德,对于它的处置,光打败是不够的,但有些事,让你做不合适。”
伍文定明白,所以才有严嵩,那日筹建海军学院,也有此人。
“微臣明白,微臣绝不会坏了皇上的大计。”
“你理解就好,记住到那边做事务必以大局为重,难说……朕以后不会在那里再设一个杨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