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641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当然,在这日渐冰冷的趋势之中,贤贵妃仍然不改当初,安静温柔,如一汪春池,所以才会在这里贪睡吧。
  不久,载垚结束了一天的学习,被下人送了过来。
  在贤贵妃的教导下,载垚最为知礼,完完整整的跪下磕头,道:“儿臣参见父皇。”
  “过来,爹抱抱。”
  载垚不知可以还是不可以,于是望向自己的娘亲,
  贤贵妃故意冷脸道:“父为子纲,你不明白?”
  这阵势看得朱厚照都心疼,“孩子还小,不必这样。”
  贤贵妃低头,算是认错,随后拉着自己的妹妹去边上了。
  朱厚照则怀抱孩子,望着漫天的雪景。
  “父皇是不是不高兴?”
  “是啊,有一位很贴心的大臣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父皇不哭。”
  朱厚照吸了吸鼻子,他其实也没哭,只是确实有悲伤的面容罢了。
  翌日清晨,
  皇帝宣召王鏊、杨廷和和王华。
  “你们昨晚睡得如何?”
  三人不解皇上之意,只听他继续说:“王炳去世,太过突然,朕至今都想不通,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就忽然不见了。朕昨夜一夜都没有合眼,及至现在,忽然觉得世事无常,人生苦短。”
  “陛下。”王鏊略微担心的说:“人有生老病死,此为天道循环,陛下切不可有厌世之念。”
  “厌世之念?”朱厚照转过头来,他轻笑一声,“王阁老误会了,朕并无厌世之念,朕只是觉得既然人生无常,光阴似箭,那便不能随意浪费,朕还想做许多事,以往总觉得自己年轻,来得及,现在想想是不对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正德十一年就在眼前,有些事不能再拖了,哪怕手段激烈一些。”
  历史上的正德也就十六年的时间,他本来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过亲眼见证一个大好人,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没了,还是有些影响。
  古代的医疗条件也不发达,搞不好一个怪病人就死了。
  有没有正德十七年他自己都说不好,所以说时间紧迫。
  “大明中兴之象已成,只要君臣同心,创造一番盛世已无悬念,如此光景,陛下也不过于心急。”
  朱厚照摇头,“产业的事情,既然立了产业部,那么去做就成。今年的关键是天下清田令,朕给了张骢三到五个月的时间培训人员,所以正式开始的时间,大约也就是大朝会之后,这件事……朕丑话先说在前头,哪个不开眼,莫怪朕无情。这些话,你们可以传出去,配合丈田,无非到时候缴纳一点税赋罢了,可别弄得家破人亡。”
  皇帝这番话将的森然之意十足,这在前十年简直不可想象。
  “内阁定然会向百官传达此圣意。”
  传达是会传达的,朱厚照相信,不过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人还是有的。他心中已经做好了准备,除了家中有烈士的可以宽限,其他人求情他肯定是不听的。为国牺牲的人不一样,朝廷不能为了不是很大的罪就在人家儿子死后,再收拾人家老子和妻小。
  “说说治丧的事吧。”
  “是。”


第七百二十六章 盘账
  因为地域广大,运输路途遥远,所以夏秋税粮会在次年初才最终入库。
  过了年关以后,朱厚照频繁召见内阁和户部官员,整理统计正德十年的岁入,以及现阶段国库的存银。
  数字会告诉人们,正德朝的大明正在迎来鼎盛时期。
  “……正德十年,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共得夏秋两季税粮3400万石,屯军籽粒数1040万石,另有布、棉无算,直接银钱收入1800余万两,其中盐税为最高,共得1012万两,贸易盈余次之,共得672万两,剩余为少府以及茶、马、三处市舶司和剩余钞关所获。”
  朱厚照一边听一边心里是有数的,在明朝中期巅峰时候,全国的税粮应该在2900万石左右,现在仅仅增长500万石。
  有增长当然不错,但增长不多,便是因为农业税就是田的事,田没解决好,强行多征税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不是推广红薯,多出的这500万石都不可能。
  其实他已经派出了锦衣卫和各路人马在民间探查,红薯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极高的亩产,还是解决了很多人饿肚子的问题。
  没得吃和吃得不好不是一回事。
  但人地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实际上老百姓过得并不是很好。
  社会的经济活动程度再高,和最普通的老百姓是没关系的,他们虽然有的吃,但是红薯卖不出价钱,所以换不到银钱,没钱的话,想要读书改变命运就比较难了,束脩都交不起。
  所以不管文官再怎么忽悠他,朱厚照不会改变清田令。
  相比税粮,朝廷所获的银钱大幅度增长,盐税、海外流入的白银已成规模。同时因为朱厚照让天下好好休息了五年,所以大明的国库不论是存银还是存粮,都已进入巅峰时刻。
  去年打了两场仗,说是说花了三百多万两,但是整体并没有大的社会动乱,一切都比较平稳。
  而除去军费,大明的国库开支最主要的就剩两项了,一个是官员俸禄,国家情况好了以后,正德五年到正德十年,朱厚照整体给官员涨过俸禄,毕竟明朝的官俸确实太低,实际上逼得人无法不贪腐。
  连续涨了两次以后,朝廷的官俸开支从最初的大约每年250万两白银,翻了一番到500万两白银。
  第二项大的开支便是宗藩俸禄,这个部分被朱厚照想尽各种办法压缩,本来明代就有‘宗藩俸禄发不足额’的传统,弘治年间,宗藩禄米每年消耗折银要达350万两。
  到了正德十年,虽然王爷们还是在生孩子,但禄米不增反减,而且被大幅压减至200万两出头。
  此外,屯田籽粒虽然猛增,但军费也不是都是发粮食,还是要发些饷银,尤其朱厚照维持着比较强大的精锐部队,还建造水师,所以军饷正常还是要到300万两。
  这样粗略一算,正德十年的固定开支就到了一千万两。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花费,比如赈灾、建立科学院等等。
  不过上述粗略的算法都是‘折银’来算,实际上不全是用银子,而是本色、折色结合,比如官员领取俸禄,既发禄米,也发银两。
  所以朱厚照自己知道,当时他下令打吐鲁番汗国的时候,国库存银超过八百万两,即便给他挥霍掉一些,花到正德十年末,国库仍有超过五百万两的存银。
  粮食那不必讲,京通仓早就漫出粮食来了。
  说起来,似乎银钱不缺了,但那是因为皇帝朱厚照,几百万存着看似很多,可要是碰个昏君,过个生日、修个宫殿什么的,很轻易的就折腾完了。
  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本来见得也不少。
  迄今为止,朱厚照都不怎么舍得花钱修缮宫里的什么房子,差不多倒不了就行。
  账目点完,户部尚书何鉴都难得露出笑颜,不过今年皇帝打了两场仗,还是让他有些害怕,于是忍不住提醒,“陛下,大明今日来之不易,国家虽有余财,但若是尤俭转奢,那消耗起来也是蛮快的。”
  朱厚照忍不住啧嘴,“除去每年固定的一千余万两,今年的这些岁入让你平稳花到年末,国库存银非得超过一千万两不可,你守着这财做什么?”
  何鉴一听这可不对,“宽裕日子才刚刚过上,要是都花完,老臣心疼啊!”
  “你们瞧他比朕还抠。”
  王鏊和杨廷和都笑了起来。
  王鏊又道:“何尚书说的是正理,留有余财,可以撑过年景不好的时候。”
  “朕知道,花钱要有节制,不过朕早就说过,治国理政的根本是要百业兴旺,百姓富足,朝廷留在手中的存银过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就算防备年景不好,也不需那么多。”
  他们还想要再开口。
  朱厚照马上就讲,“朕知道三位爱卿担心的是什么,朕可以在这里和三位约法三章,第一,大兴土木的事咱们君臣不干。朕既不信佛,也不信道,哪怕真的脑袋昏了,要建什么道观庙宇、弘大宫殿,你们拼了命拦着朕就是。
  第二,消耗钱财极多的礼仪盛会,一律不办,哪怕是朕,也尽量减省些。第三……”
  何鉴言道:“陛下,朝廷在正德十年已经连用了两次兵了。这第三……”
  “不成,叶尔羌拒绝大明招降,这事朝野都知道,难道就任由他们胡来?”朱厚照连连摆手,“这第三点,朕不花银子去寻找奇珍异宝、仙人仙药。长生不老没什么意思,人活一世,不在长度,而在厚度。”
  “吾皇圣明!”
  “既然说朕圣明,那么这事便这么定了,国家的钱,朕不会浪费,你们呢,不必心疼。”朱厚照现在是阔了,“周尚文已经听旨回京了,估摸着最多一个月就能到,朕想着大明是时候要议一议周遭的安全形势了。正德十年事发突然,这两场仗都不是我们要的,但都打了,朕相信能打的赢,但长此以往过于被动。”
  臣子们能理解皇帝的这份心思,被动应对从来不是他的风格。
  朱厚照挑着眉,“朕在这个年纪,治理国家到这样的国力,再怎么以穷兵黩武为忌,也还是要做出一番成就的。否则仅有文治,没有武功,就是你们这些大臣误了朕。”
  这话给三人听傻了,怎么还把帽子扣到他们头上。
  好在朱厚照也不是认真的,像是在开玩笑,他还是颇有豪情的说:“朕要打下超过太祖太宗时的疆土,打得正德之后一百年国家再无边患。”


第七百二十七章 首揆难当
  周尚文还未回京,京中人就已经在议论他了。
  当今天子看重盛世之名,对于取得大胜的将军分外荣宠,当初礼部尚书王华阻止了天子将周尚文列入《名将传》,但却因此奖赏了周尚文的三个儿子。
  长子周君佐、次子周君佑、三子周君仁。
  他们都荫有锦衣卫千户的荣衔,靖虏侯府也成为正德一朝上升最快的勋贵,实力和名望都直追平海伯府。
  另外一边,正德十一年的大朝会在即,各地官员如往常一般奉旨入京。
  这日官场上传出个有趣的话来,天子有言若是正德一朝仅有文治,而无武功,那便是大臣误了皇帝。
  “皇上此番召靖虏侯回京,想必是不会让其回京闲住。”
  “可去年连打两场仗,尽管如今国力正强,也不能这样啊。”
  正德皇帝偏向武臣,这几乎已经是人人都知道的秘密。文臣哪怕如杨一清这样的,一旦稍有不从,也是赶到西北苦寒之地。
  三五小官一方面心中不服,一方面又妒忌周氏红得发烫,且他们深信,这样下去这些武臣簇拥着皇帝穷兵黩武,最终还是于国不利。
  “……王济之接过首揆以后,毫无气节,听说每次劝说皇上,要么三两句被否定,要么根本不搭理他,这样下去今年少不得又得动起兵戈。”
  在这闲聊的几人都是光禄寺、太常寺当中不怎么受皇帝重视的小官,不过为首纠结起他们的人则是有些私心。
  其人名为边全来,是光禄寺丞,从六品的官。
  光禄寺平常负责朝廷的祭祀、朝会、大宴等等诸多事务,不管它以前是什么角色,在朱厚照这里肯定是比较边缘性的人物。
  朱厚照哪怕是不喜欢某个人,只要觉得他仍有些能力,就不会让他去光禄寺。
  这个边全来呢,与靖虏侯府的三公子周君仁有仇,放在国家大事、民族未来这些面前,他们的仇怨不值一提,仅仅是周君仁抢了边全来的表妹,同时也是他的意中人为妾罢了,不过对于边全来这个个体来说,这是天大的事。
  所以他考科举、当官员,想着就是有朝一日能报得此仇。
  然而周府越发做大,让他难以下手,也只能使些阴险的法子,同时也认识了几个对周尚文不满的,算是同道中人了。
  于是边全来一边撺掇着他们,继续在背后揭人之短,一边暗地里搜集周君仁的罪状,准备给他来个一击致命。
  当然这是他的私仇。
  实际上,能放上台面的则是另外的话,他说:“……一将功成万骨枯,皇上果决坚毅,再加上杨应宁远走新疆,王济之难堪大用,这个时候想要让圣上回心转意,满朝上下无一人可以做到。既然如此,只能将注意力放到靖虏侯周尚文身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6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1/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