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己巳六子书
自古以来,盛世一旦开启则必定文盛。
所谓国大民骄,国力强盛,老百姓骄傲,文人则更加狂得没谱。
即便是现代也是如此。譬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人在辉煌岁月里忽然写出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不》的书。
实际上他能说个锤子不,全国上下都是别人的军事基地。
但国力一强盛,文人就是有自信。
这是规律。
朱厚照登基以来的成绩非常显著,贯穿弘治年间始终的鞑靼边患被一举清除,且大明骑兵重现天下,国库开始有存银,岁入钱粮开始增长。
尽管在微观上看,大明仍然问题多多,但在宏观上已经有人开始称其为中兴。
几年以来,各类文人士子、乡间野贤都越来越多的称颂那近到已能摸得着的盛世。
京中似太常寺丞这种微末小官,因为执掌祭祀礼仪,所以很少能获得朱厚照重视,如今的正德皇帝对于祭祀礼仪是完全的‘摆烂’,该怎么做,查阅前朝实录,如果没有成例可以参照,那么礼部拿出个意见,他只需同意就行了。
嘉靖皇帝争礼,是他从大礼议事件为起点,通过这种方式去争夺皇权。
朱厚照早就已经完成了制高点占据,而且他是弘治皇帝嫡子、唯一的儿子,要想在礼仪这方面做功夫来挑战他的权力合法性,那得把孔子的棺材板掀开才行。
但太常寺丞没有多少事务,刚过三十正值盛年边贡也不甘于整日无所事事,他是‘前七子’之一,当官当不出眉目,自然就要在自己擅长的文坛上闯荡。
前七子之中,除了李梦阳和王廷相。还有四人。分别为:
何景明,他现任中书舍人,这个官职在明代时地位已经大大下降,品级为从七品,可以认为是内阁书办,就是诏、册、制、诰等官方文书的抄录员。但何景明在文坛上地位不低,与李梦阳齐称文坛领袖。之所以文才高而官位不高,还是那个文人的老毛病:生性耿直。
徐桢卿,他是“前七子”中除李、何外文学成就最大的。但因为相貌丑陋,不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属于协助寺正办理案件人员,从六品。
康海,弘治十五年状元,现任翰林修撰,熬着呢。
王九思,这个人有点意思,是刘瑾的陕西同乡,刘瑾后来招揽他,他推辞不受,现在就当个国子监博士,分管国子监教学。
前七子除了王廷相,其他六人都在京师,名气很大,同样的,当起官来也真是‘难兄难弟’。
既然如此,那么就只能相互安慰了,现在李梦阳这个领军人物回京,又有边贡亲自安排主持,一场‘己巳六子书’的文会便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所谓己巳,对应的是天干地支中的正德四年。
六子,自然就是他们六人。
原来的前七子变为六子——还是文人心思作祟,毕竟王廷相现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六人相聚,那可不是为了为‘前七子’正名,以此来和王廷相扯上关系的。
如此一来,正德四年的这个秋末,京师里忽然热闹起来。
毕竟这六人聚集,虽说不是显赫朝官,但都带着官身。
不当官的百姓,羡慕他们的身份;当了官又没当大官的人呢,仰慕他们的才名,甚至还有一些名家子弟也要凑一凑热闹,刷个存在感。
……
……
“一个李梦阳,就能让京师众多文人才子趋之若鹜,这么看起来,以往朕还是小瞧了他们?”
朱厚照是从王芷的口中得知这个己巳六子书。
而王芷则是被邀请到天上人间这处御园之中的。
隔段时间,皇帝能听听京里发生的大事,其实也是一种消遣。
王芷虽是女子,也有才情,平日里练得一手好字,对于这种文会也是比较欢迎的。
“非是陛下小瞧,与天子相比,他们六人合在一起也不及陛下万一。”
“那不一样。”朱厚照背着手,悠哉悠哉的在花园里走,“术业有专攻,朕可写不出《秋望》这样的诗词。”
“陛下也知李梦阳诗词?”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他这首战场诗写的还是可以的。”
弘治年间,因为鞑靼入寇,李梦阳奉旨出使前线,路途之中作此诗。所谓郭汾阳,指的是唐代名将郭子仪,他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所以这句诗便是在呼唤大明的郭子仪。
朱厚照再孤陋寡闻,也还是读过的。
王芷眼中闪烁着色彩,“听闻这次,乃是因陛下怒斥刘瑾而起。李梦阳一入京,便振奋于陛下决然拒内侍诱引,由此有那一句:天下有如此有德之君,竟还有宁夏安王反叛之事,诚然为千古笑话。”
朱厚照脸皮也是厚的,一点儿都不红,“文人说话就是喜欢夸张。放在千百年间来看,安王反叛不过小事一桩,哪里当得起千古笑话。”
王芷则用了几分认真,“当世之人是为陛下鸣不平。芷儿到是觉得,正德之年有君主如此,可文坛之上若无大才可配,那便是读书人丢脸了。”
朱厚照哈哈大笑,“罢了,罢了。叫他们说去吧,看看最后能有什么千古文章流传后世。”
“定然是有的。等到官军押着安逆进京,陛下正可用此文章以对天下万民。”
这某种程度上涉及到政治了。
具体的说就是舆论。
朱厚照浅浅笑了一下,这桩事来得倒也是凑巧。
两千年封建王朝,从来都是读书人写的历史,老百姓占不得几句话的。李梦阳这个文坛领袖若真有心撺掇起这样的事情,其实可以好好利用一番。
目的就是为了宗藩之事。
宗藩之事之所以皇帝难以处理,就是因为它是国事,但也是家事,家国不分,祖制难违,弄得历代帝王都只能‘隔靴搔痒’,稍有手段的嘉靖皇帝偏偏自己就是藩王出身,所以也下不得死手。
说到底,龙子龙孙就是不一样的,这本身也是朱厚照作为皇帝合法性的一部分。挑出这些人来随意打杀,显得皇帝残忍嗜亲,六亲不认。
别的不说,带有血缘关系的人,你都可以下手如此之重,那么其他那些为你卖命的人也害怕,他们生怕哪一天触怒了皇帝而殒命。
但朱厚照也知道,历代文人对于宗藩的危害也是认识很深的,终明一代不知道多少人指出过天下税赋,宗藩占据一半的危害。
“芷儿今日说的事,的确有几分意思。”
皇帝心中有了心思,也渐渐想出手段的雏形,其实……倒不如,也来个正德版的大礼议。
第五百六十章 效仿宁夏,一鼓作气
朱厚照将目光转向李梦阳和他的文坛地位,自然是因为宁夏之事已经初见成效。
仇钺奉旨入京,大抵也就是这几日间的事情。
在这之前,朱厚照已经知道王廷相和张璁如何处理这宁夏四卫。既然如此,他也不再客气,十月十六日的午朝之后,他将内阁和六部九卿皆留宫中。
大明朝的卫所,一为边塞卫所,一为内地卫所,两者有所区别,比如说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当然,这是大的原则,实际上这个比例还和一个地方的地形是否适于运粮有关,具体划分起来非常复杂。
但总的来说,时人对此是依边地、内地来划分的。
“宁夏清理军屯,上上下下掉了不少脑袋。此一事,应也在各位爱卿预料之中。不过清理屯田的效用显而易见,陕西巡抚王廷相和特使张璁都已上奏,宁夏屯田以后,仅其一地每年便可上缴20万石籽粒。况且,宁夏镇四卫兵马军粮亦可自给,即便稍有不足,所缺之数朝廷也不会太过为难。
如此说来,此番清理宁夏军屯之利又岂止这20万石籽粒?从此以后,朝廷省了调粮入宁夏之事,这个账也要算的。因此,朕以为,清理屯田一可解边镇缺粮之苦,二可减朝廷太仓之负,如若甘肃、榆林、大同、宣府、蓟州都能如宁夏一般,则朕可无忧,列位爱卿亦可无忧。”
朝中诸位大臣以杨一清为首,听闻能有这样的成效,纷纷欣喜而皇帝进贺。
不过宁夏毕竟只是大明广大疆域之中一块小小的地方。
王鏊领头说道:“陛下御极以来,治军颇有成效,其中又以周尚文、杨尚义、常大成等最为显杰。宁夏清屯既有成果,其他各镇也应跟随。不过微臣以为此事当遵循先急后缓之道,徐徐图之,各个击破。周尚文居甘肃,远离京师;常大成居辽东,人口不足。故而杨尚义所居蓟州可称合适,蓟州扼守京师东北,田亩连片,百姓稠密。清屯以后,既可比宁夏更见成效,也可稳住中枢!”
当初开始对宁夏‘下手’的时候,朝堂上的这些大臣整体上还是同意的,但也有个别人心存疑虑。现在宁夏终于有了效果,一上来也不是反对,而是明白他要将清屯范围继续扩大的意思。
对此,朱厚照还是有些满意的,尽管他心中的想法并不完全是王鏊说的那样。
“其他人呢?可有与王先生不同意见的?”
王炳闻言出列,“微臣以为,若论对京师的重要程度,则应以大同、宣府为先,且大同总兵石奉、宣府总兵杨兴战功虽不如平虏伯,但对陛下之忠心耿耿也是天地之所共见。”
这个王炳。
朱厚照多少知道点,石奉和杨兴都在两年前良乡一战中与他相识,过后似乎也就熟悉了。
其他人,如周尚文、杨尚义他们都有特别的‘渠道’,并不怎么稀罕王炳这条路子,但是石奉和杨兴并无上述几人在陛下心中的位置,所以朝中阁老的关系,他们很难拒绝。
倒不是说京官与边将结交,只是在外为将,你总要朝中有人吧?这是一种必要的相互利用,否则你当什么官,不如回家种红薯。
朱厚照则不想在此时纠结这个东西,转而问道:“杨阁老,你以为呢?”
杨一清微微抬头,“微臣以为两位阁老之言都有其道理。但朝廷举策,应示公允,大明能设九边,便是九边对大明都重要。”
王鏊急了,“杨阁老,清屯事关重大,最好能分步实施,如此才能稳妥。”
“济之公,若要稳妥,不清屯,最为稳妥。”杨一清是领过兵的,又当了几年首揆,边军是什么情况,他还是清楚的。
因为是王鏊,他语气放软一点,说道:“济之公刚刚不是也说了,陛下治军颇有成效嘛?”
“那也尽量不要弄到兵戎相见的程度啊!”
杨一清不语,王鏊的想法也不能说错。万一其他地方也有兵将闹事,这种事情总不会给朝廷和陛下增光添彩。
“陛下!”兵部尚书齐承遂言道:“微臣以为,朝廷清屯之事已然天下皆知,便是分步实施,排在后面的边镇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时间一拖,反倒给了一些奸人、小人反应之机,到那个时候于朝廷则大为不利。且如此大事,正应当一鼓作气,以示朝廷决心,否则,说不准便会有人以为朝廷心志不坚,手段软弱。”
朱厚照已经第四次点头了,“朕是听明白了,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本来,朕也在考虑剩余边镇是该一起清屯,还是分步进行,但朕所忧虑的并非是稳不稳妥,而是边镇多了,会不会导致朝廷无暇兼顾,这是一桩极难之事,一旦做的不好,便容易乱了大局。”
如此说来,除了宁夏,其他各个边镇都已在皇帝心中有了‘结局’。
诸位大臣知道了圣心所在,也就不再‘谦让’,“陛下,微臣有一良策可解陛下之忧。”
朱厚照看了看反应迅速的杨廷和,他知道这家伙条理清楚,脑子转得快,但是这么短的时间……是什么良策?
“说来听听。”
杨廷和不慌不忙,“微臣之法也是脱胎于陛下。便是责任到人。大明除宁夏以外,尚有甘肃、榆林、大同等八镇,八镇同时清屯,确实事务繁多,无法顾及,因而臣以为陛下可挑八名重臣,各自负责,有才能强者,亦可一人负责两镇,总之,陛下将此务分解分配,一镇之事问一人。微臣相信,当得了朝廷重臣,总能理得清一项朝廷政务。如此,则陛下之忧可解矣。”
朱厚照听后眼睛一亮,这其实是后世的法子,但他在执政的过程中大量应用了后世的一些官僚统治技术,没想到还影响了当世之人。
“杨阁老。”
“老臣在。”
“你是内阁首揆,下去以后,你便召集阁老、部衙堂官议一议,再让介夫讲得更为细致些,三日以后,将分配好的八人名单禀报于朕。”
这么说的话,皇帝就是采纳了杨廷和的建议,这个速度真是极快。
不是因为杨廷和的建议有多好,而是皇帝一旦犹豫了,这种事很容易遭到反对。